对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49196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对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当端子收容孔(21、31)从其中这些孔(21、31)在与沿着壳体中心轴线(C1、C2)的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上移位的各位置在与沿着壳体中心轴线(C1、C2)的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上滑动时,一对连接器壳体(20、30)的连接得以完成,并且安装到连接器壳体(20、30)中的对接端子(10)的顶端还分别相互接合并且各顶端进入到它们的对接状态。而且,当对接端子(10)的顶端与配对对接端子的顶端接合时,对接端子(10)的顶端定位片(13)分别与配对对接端子接合,并且分别限制沿着轴向方向从配对对接端子的脱离。
【专利说明】对接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对接连接器,其中当对接端子对接到配对端子中时分别地与所述配对端子形成导通状态的这些对接端子被安装在装配且连接到一起的一对连接器壳体中。
【背景技术】
[0002]对接连接器配备有装配且连接到一起的一对连接器壳体,和分别地设置在成对的这些连接器壳体中的对接端子。
[0003]图34和图35示出在现有技术中的对接连接器中使用的对接端子的一个实例。
[0004]在这里示出的对接端子100在以下PTLl中公开的对接连接器中使用,并且具有端子主体110、对接板部分120,和弹簧部分130。
[0005]在端子主体110中,通过压力加工由金属板一体地形成近似基本方筒形形状的顶端筒状部分111,和从顶端筒状部分111的后端延伸的电线压配合部分112。这个端子主体110被插入到连接器壳体(未示出)的端子收容孔中。然后,端子主体110与在端子收容孔中由树脂制成的矛状件接合以防止其脱离,并且被保持在端子收容孔中。
[0006]对接板部分120布置成从端子主体110的顶端突出,其目的在于建立与配对对接端子的连接。这个对接板部分120对应于与配对连接器壳体中的对接端子的顶端形成接触的部分,以在连接器壳体相互装配和连接时与其建立电连接。
[0007]弹簧部分130具有在端子主体110中支撑对接板部分120以响应于与配对对接端子的对接而弹性变形的波纹板结构。通过金属板的压力加工,这个弹簧部分130与对接板部分120 —体地形成。
[0008]弹簧部分130被装配到顶端筒状部分111中,从而对接板部分120被设定在从该顶端筒状部分111的顶端突出的状态中。
[0009]在于专利文献I中公开的对接连接器的各连接器壳体中,通过在正常位置中由矛状件的锁止,安装到端子收容孔中的对接端子100得以定位,在该通常位置处,对接板部分120以预定长度突出于端子收容孔前方。
[0010]在于PTLl中公开的对接连接器中,当在将端子收容孔的各位置相互对准时使各自的顶端面彼此相对的状态中,一对连接器壳体通过对接操作而被装配和连接。根据一对连接器壳体的装配连接,安装到各自连接器壳体中的对接端子100的对接板部分120形成相互接触,并且因此相对的对接端子100形成导通连接状态。
[0011]在形成相互对接状态的对接端子100之间作用的轴向载荷由矛状件和壳体锁定部分支撑,所述矛状件由树脂制成并且锁止对接端子100,所述壳体锁定部分将连接器壳体相互连结。
[0012]引用列表
[0013]专利文献
[0014]PTLl JP-T-10-504676
【发明内容】

[0015]技术问题
[0016]然而,在于PTLl中公开的对接连接器中,在使其相互对接的对接端子100之间作用的轴向载荷由树脂制成的矛状件和将连接器壳体相互连结的壳体锁定部分支撑。
[0017]因此,当由于树脂的时效劣化等而在由树脂制成的矛状件和壳体锁定部分中引起树脂蠕变时,存在对接端子100、100之间的接触压力将会降低的可能性。
[0018]更加具体地,如在图36中所示,在传统的对接端子100的情形中,采用如下这种结构:当连接器150、152被分别地装配时,矛状件140和壳体锁定部分(未示出)直接地接受到在沿着轴向方向的箭头W3方向上产生的弹簧的接触载荷。结果,由于在连续地施加载荷的箭头W3方向上的树脂蠕变,存在连续地经受箭头W3方向上的作用力的矛状件140和壳体锁定部分将会变形的风险。
[0019]对接端子100应该本质上被锁止且保持在分别相距对接部分距离Wl处的位置中。然而,当产生树脂蠕变时,对接端子100被锁止且保持在分别相距对接部分距离W2处的位置中。这是因为矛状件140和壳体锁定部分由于树脂蠕变而变形。以此方式,当锁止位置从距离Wl移位到距离W2时,不能作为对接端子100的弹簧部分的移位量来维持正常的移位量。因此,存在并不能够确保所设定的接触载荷的可能性。
[0020]而且,已经安装到一对连接器壳体中的对接端子100仅仅是通过使得一对连接器壳体沿着轴向方向相互对接的操作而形成它们的对接状态。因此,在诸如氧化物膜、尘土等的异物在对接操作前面的阶段中附着到对接端子100的对接板部分120的表面的情形中,这种异物变得附着在通过对接操作而被置于一起的对接板部分120、120之间。结果,存在对接端子之间的电连接性由于异物的介入而将受到损害的可能性。
[0021]已经鉴于这些情况和可能性实现了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接连接器,该对接连接器能够防止其中已经对接到一起的对接端子之间的接触压力由于在被装配和连接的一对连接器壳体中分别锁止对接端子的矛状件的树脂蠕变等而降低的这种情况,还能够消除其中异物变得附着在将被对接到一起的对接端子之间并且因此对接端子之间的相互导通连接受到损害的这种情况,并且还能够长期地令人满意地维持对接端子之间的相互连接性。
[0022]解决问题的方案
[0023]能够通过以下给出的配置(I)到(4)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
[0024]( I) 一种对接连接器,包括
[0025]对接端子,对接板部分设置于所述对接端子的顶端,当所述对接端子与配对端子形成接触时,所述对接板部分与所述配对端子形成导通状态;和
[0026]一对连接器壳体,该一对连接器壳体分别具有端子收容孔和矛状件并且该一对连接器壳体被相互装配且连接;所述对接端子插入到所述端子收容孔中;在所述对接板部分被设定为突出到所述端子收容孔前方预定长度的正常位置中,所述矛状件锁止已经被插入到所述端子收容孔中的所述对接端子;
[0027]其中,当通过使彼此顶端面上的所述端子收容孔在与壳体中心轴线垂直交叉的方向上的各位置移位、并且通过从滑动开始位置在与沿着壳体中心轴线的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上执行所述一对连接器壳体的滑动操作而使所述连接器壳体中的所述端子收容孔的彼此位置相互对准时,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相互连接得以完成,由此所述滑动操作使得已经安装到各连接器壳体中的所述对接端子的彼此顶端能够相互接合,并且还使得相应的对接端子的彼此顶端能够进入到它们的对接状态中;所述滑动开始位置是所述连接器壳体在沿着所述壳体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以预定间隙彼此相对的位置;并且
[0028]所述对接端子具有顶端定位片,当迫使所述对接端子的顶端与所述配对对接端子接合时,所述顶端定位片与所述配对对接端子接合以限制在轴向方向上从所述配对对接端子脱尚。
[0029]( 2)在(I)中阐述的对接连接器中,所述一对连接器壳体上的所述滑动开始位置对应于如下位置:在该位置,在使得各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壳体中心轴线相互对准的状态下,所述连接器壳体分别以预定角度围绕所述壳体中心轴线在相位上移位,并且
[0030]所述滑动操作对应于分别围绕所述壳体中心轴线执行的旋转操作。
[0031 ] ( 3)在(I)中阐述的对接连接器中,所述一对连接器壳体上的所述滑动开始位置对应于如下位置:在该位置,各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壳体中心轴线在与该壳体中心轴线垂直交叉的方向上移位,并且
[0032]所述滑动操作对应于在与所述壳体中心轴线垂直交叉的方向上执行的平移操作。
[0033](4)在(I)到(3)中的任何一项中阐述的对接连接器中,端子保护凸起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连接器壳体的顶端部分;当所述连接器壳体位于所述滑动开始位置中时,所述端子保护凸起分别与所述配对连接器壳体形成触碰;并且,在所述滑动操作时,所述端子保护凸起还在所述配对连接器壳体的对接面上滑动以限制彼此连接器壳体在沿着壳体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的移位。
[0034]根据以上配置(1),当一对连接器壳体分别沿着与沿着壳体中心轴线的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从滑动开始位置滑动时,连接器壳体的相互装配连接得以完成。而且,通过使对接端子的顶端相互接合的滑动操作实现了在连接器壳体的相互装配连接完成时所执行的对接端子的相互对接连接。因此,大的冲击作用力并不分别沿着轴向方向作用于对接端子。此外,顶端定位片的相互接合能够限制被保持在它们的对接状态中的彼此对接端子沿着轴向方向从配对对接端子脱离,并且还能够抑制轴向载荷分别施加到矛状件。
[0035]因此,能够抑制在各自的连接器壳体的矛状件等中产生树脂蠕变。而且,能够防止施加在对接端子之间的接触压力由于矛状件等的树脂蠕变而降低。
[0036]而且,在使得安装在各自的连接器壳体中的对接端子相互对接时,对接端子的顶端相互接合。因此,能够在对接操作前面的阶段中擦除附着到对接端子的对接板部分的表面上的诸如氧化物薄膜、尘土等的异物。结果,绝对不会引起其中异物附着在将被相互对接的对接端子之间并且因此在对接端子之间的相互导通连接受到损害的这种情况。
[0037]相应地,能够长期地令人满意地维持对接端子的相互连接性。
[0038]根据以上配置(2),通过简单地在一对连接器壳体位于滑动开始位置中之后分别围绕壳体中心轴线旋转连接器壳体,不仅连接器壳体的相互连接而且还有对接端子的相互连接便均能够得以完成。结果,在将对接端子相互连接时所需要的可操作性能够得以改进。
[0039]根据以上配置(3),通过简单地在一对连接器壳体分别被置于滑动开始位置中之后沿着与壳体中心轴线垂直交叉的方向平移各自的连接器壳体,不仅连接器壳体的相互连接而且还有对接端子的相互连接便均能够得以完成。结果,在将对接端子相互连接时所需要的可操作性能够得以改进。
[0040]根据以上配置(4),当一对连接器壳体被相互装配和连接时,能够通过分别设置于连接器壳体的顶端部分的端子保护凸起维持在对接连接器壳体的彼此顶端部分之间的间隙。结果,当预先适当地选择了端子保护凸起的突出长度时,能够避免在对接操作时过度的冲击作用力施加到对接端子,并且还能够防止对接端子由于在对接操作中施加的冲击而变形。
[0041]本发明的有利效果
[0042]根据本发明的对接连接器,在一对连接器壳体的装配连接完成时的对接端子的对接连接对应于使得对接端子的顶端相互接合的滑动操作。因此,大的冲击作用力并不沿着轴向方向作用于对接端子。此外,顶端定位片的相互接合能够限制已经被保持在对接状态中的对接端子沿着轴向方向从配对对接端子脱离,并且还能够抑制轴向载荷分别施加到矛状件的这种情形。
[0043]结果,能够抑制在各自的连接器壳体的矛状件等中产生树脂蠕变。而且,能够防止施加在对接端子之间的接触压力由于矛状件等的树脂蠕变而降低。
[0044]而且,在使得安装在各自的连接器壳体中的对接端子相互对接时,对接端子的顶端相互接合。因此,能够在对接操作前面的阶段中擦除附着到对接端子的对接板部分的表面上的诸如氧化物薄膜、尘土等的异物。结果,绝对不会引起其中异物附着在将被相互对接的对接端子之间并且因此在对接端子之间的相互导通连接受到损害的这种情况。
[0045]相应地,能够长期地令人满意地维持对接端子的相互连接性。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46]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对接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0047]图2是示出在组装根据本发明的对接连接器使所应用的操作的透视图。
[0048]图3是安装到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中的对接端子的透视图。
[0049]图4是图3所示对接端子的侧视图。
[0050]图5 (a)是示出其中在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正彼此地与滑动开始位置对准的中间状态的侧视图,并且图5 (b)是图5 (a)中的A-A截面视图。
[0051]图6 (a)是示出其中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彼此地与滑动开始位置对准的状态的侧视图,并且图6 (b)是图6 (a)中的B-B截面视图。
[0052]图7 (a)是图6 (a)的C-C截面视图,并且图7 (b)是图7 (a)中的D部分的放大视图。
[0053]图8是示出在其中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彼此地与滑动开始位置对准的状态中,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纵向截面视图。
[0054]图9是图8中的E部分的放大视图。
[0055]图10 Ca)是示出其中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正被操作以从滑动开始位置围绕壳体中心轴线旋转的中间状态的侧视图,并且图10 (b)是图10 (a)中的F-F截面视图。
[0056]图11 (a)是图10 (a)的G-G截面视图,并且图11 (b)是图11 (a)中的H部分的放大视图。[0057]图12是示出在其中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正被操作以彼此地从滑动开始位置围绕壳体中心轴线旋转的中间状态中,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纵向截面视图。
[0058]图13是图12中的I部分的放大视图。
[0059]图14 (a)是示出其中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之间的装配连接彼此完成的状态的侧视图,并且图14 (b)是图14 (a)中的J-J截面视图。
[0060]图15 (a)是图14 Ca)中的K_K截面视图,并且图15 (b)是图15 Ca)中的L部分的放大视图。
[0061]图16是示出在其中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之间的装配连接彼此完成的状态中,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纵向截面视图。
[0062]图17是图16中的M部分的放大视图。
[0063]图18是根据本发明的对接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0064]图19是示出其中在图18所示对接连接器中完成了一对连接器壳体之间的装配连接的状态的透视图。
[0065]图20 (a)是示出在第二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被操作以沿着与壳体中心轴线垂直地交叉的方向从滑动开始位置滑动时的装配状态的后视图,并且图20 (b)是示出在图20 Ca)中的装配状态中,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相关截面视图。
[0066]图21 Ca)是示出其中第二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的滑动操作进一步从图20中的状态进行的状态的后视图,并且图21 (b)是示出在图21 (a)中的装配状态中,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相关截面视图。
[0067]图22 Ca)是示出在第二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的滑动操作完成之前即刻的状态的后视图,并且图22 (b)是示出在图22 (a)中的装配状态中,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相关截面视图。
[0068]图23是示出在图22所示一对连接器壳体的装配状态中,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纵向截面视图。
[0069]图24是图23中的N部分的放大视图。
[0070]图25 Ca)是示出其中完成了第二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的装配连接的状态的后视图,并且图25 (b)是示出在图25 (a)中的装配完成状态中,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相关截面视图。
[0071]图26是示出在其中第二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之间的装配连接完成的状态中,对接端子的相互对接状态的纵向截面视图。
[0072]图27是图26中的P部分的放大视图。
[0073]图28是根据本发明的对接连接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
[0074]图29是示出当从顶端侧观察时,图28所示连接器壳体之一的透视图。
[0075]图30是示出其中图28所示一对连接器壳体正被装配的中间状态的透视图。
[0076]图31 Ca)是示出其中第三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位于滑动开始位置中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1 (b)是示出在图31 (a)所示装配状态中,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纵向截面视图,并且图31 (c)是图31 (b)中的Q部分的放大视图。
[0077]图32 Ca)是示出其中第三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被操作以从滑动开始位置围绕壳体中心轴线旋转的中间状态的侧视图,图32 (b)是示出在图32 Ca)所示装配状态中,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纵向截面视图,并且图32 (c)是图32 (b)中的R部分的放大视图。
[0078]图33 Ca)是示出其中完成了第三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的装配连接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3 (b)是示出在图33 (a)所示装配状态中,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纵向截面视图,并且图33 (C)是图33 (b)中的S部分的放大视图。
[0079]图34是示出在现有技术中,安装到对接连接器中的对接端子的纵向截面视图。
[0080]图35是图34所示对接端子的透视图。
[0081]图36是在现有技术中的对接连接器的相关截面视图。
[0082]附图标记列表
[0083]1、1A、1B对接连接器
[0084]10对接端子
[0085]11端子主体
[0086]12对接板部分
[0087]13顶端定位片
[0088]13b定位片部分
[0089]20、30连接器壳体
[0090]21、31端子收容孔
[0091]22、32 矛状件
[0092]23引导突起
[0093]33引导凹槽
[0094]C1、C2壳体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95]将在下文中参考附图详细地解释根据本发明的对接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
[0096](第一实施例)
[0097]图1到图4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对接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的配置。这里,图1是第一实施例中的对接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示出在组装图1所示对接连接器时所应用的操作的透视图,图3是安装到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中的对接端子的透视图,并且图4是图3所示对接端子的侧视图。
[0098]而且,图5 (a)到图17示出其中第一实施例所示的壳体通过装配而被连接到一起的状态。这里,图5 (a)是示出其中在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正彼此地与滑动开始位置对准的中间状态的侧视图,并且图5 (b)是图5 (a)中的A-A截面视图;图6 (a)是示出其中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彼此地与滑动开始位置对准的状态的侧视图,并且图6 (b)是图6 (a)中的B-B截面视图;并且图7 (a)是图6 (a)的C-C截面视图,并且图7 (b)是图7 (a)中的D部分的放大视图。
[0099]而且,图8是示出在其中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彼此地与滑动开始位置对准的状态中,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纵向截面视图;图9是图8中的E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0 (a)是示出其中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正被操作以从滑动开始位置围绕壳体中心轴线旋转的中间状态的侧视图,并且图10 (b)是图10 (a)中的F-F截面视图;并且图11 (a)是图10 (a)的G-G截面视图,并且图11 (b)是图11 (a)中的H部分的放大视图。
[0100]而且,图12是示出在其中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正被操作以彼此地从滑动开始位置围绕壳体中心轴线旋转的中间状态中,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纵向截面视图;图13是图12中的I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4 (a)是示出其中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之间的装配连接彼此完成的状态的侧视图,并且图14 (b)是图14 Ca)中的J-J截面视图;图15 (a)是图14 (a)中的K-K截面视图,并且图15 (b)是图15 (a)中的L部分的放大视图;图16是示出在其中第一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之间的装配连接彼此完成的状态中,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纵向截面视图;并且图17是图16中的M部分的放大视图。
[0101]这个第一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I由对接端子10和一对连接器壳体20、30构造,所述对接端子10分别地安装且保持在所述一对连接器壳体20、30中。
[0102]如在图3和图4中所示,每一个对接端子10具有端子主体11、对接板部分12,和顶端定位片13。
[0103]在端子主体11中,通过压力加工由金属板一体地形成近似大体方筒状形状的顶端筒状部分111,和从顶端筒状部分111的后端延伸的电线压配合部分112。端子主体11分别被插入到连接器壳体20、30的端子收容孔21、31中。插入在端子收容孔21、31中的端子主体11分别与矛状件22、32接合以防止它们脱离,并且被分别地保持在端子收容孔21、31中。
[0104]对接板部分12被装配成从端子主体11的顶端筒状部分111的顶端突出。当这个对接板部分12与配对对接端子形成接触时,该对接板部分12与该配对对接端子形成传导导通状态。这个对接板部分12经由与该对接板部分12 —体地形成的弹簧部分(未示出)而被支撑在端子主体11中。弹簧部分(未示出)用于在端子主体11中支撑对接板部分12,并且构成从对接板部分12延伸的波状弹簧。弹簧部分的两个后端部分均锁止在端子主体11中,并且弹簧部分支撑对接板部分12以沿着对接方向弹性地移位。
[0105]顶端定位片13形成为被设置成从顶端筒状部分111的底壁部分Illa的顶端向上延伸的舌状件。这个顶端定位片13具有延伸板部分13a,和定位片部分13b。这个延伸板部分13a沿着彼此端子的对接方向(图4中的箭头Xl方向)从底壁部分Illa的顶端向前延伸。这个定位片部分13b沿着与对接方向垂直地交叉的垂直向上方向(图4中的箭头Yl方向)从这个延伸板部分13a的顶端立起。
[0106]如在图4中所示,在顶端定位片13的定位片部分13b与位于顶端筒状部分111的顶端处的对接板部分12之间形成间隙有SI。这里,在图4中,对接板部分12被保持在其中该对接板部分12到定位片部分13b具有间隙的状态中。通常,如在图9中所示,由弹簧部分(未示出)给出的激励作用力作用于对接板部分12,以维持该对接板部分12接触定位片部分13b的这种状态。
[0107]换言之,定位片部分13b限制了安装到顶端筒状部分111中的对接板部分12朝向顶端侧(图4中的箭头Xl侧)的运动(由弹簧部分(未示出)的激励作用力引起的对接板部分12的运动)。此外,如在以后描述的图17中所示,当在以后描述的连接器壳体的相互旋转操作迫使配对对接端子10的定位片部分13b分别切入到定位片部分13b与对接板部分12之间的位置中时,对接端子10的定位片部分13b被置于与配对对接端子10的定位片部分13b接合的状态中。因此,定位片部分13b限制了对接端子10沿着轴向方向从配对对接端子10脱离。
[0108]为了更加详细地解释,当在以后描述的连接器壳体的相互旋转操作迫使配对对接端子10的定位片部分13b闯入到自身对接端子10的定位片部分13b与对接板部分12之间的位置中时,彼此对接端子10的定位片部分13b与对接板部分12分别相互接合。结果,相应的对接端子10的顶端被相互地置于它们的对接状态(连接状态)中。
[0109]一对连接器壳体20、30配备有:供对接端子10分别插入其中的端子收容孔21、31 ;矛状件22、32 (见图12);分别构成引导机构的引导突起23和引导凹槽33 ;和分别构成锁定机构的锁定臂24和锁定凹槽34。
[0110]连接器壳体20对应于所谓的阴壳体。如在图1中所示,这个连接器壳体20在顶端侧上具有筒状罩部25。这个罩部25作为在前端侧上的凸形壳体以可旋转方式装配在连接器壳体30的外周上。
[0111]连接器壳体20、30在围绕各自的壳体中心轴线Cl、C2的圆周上以预定间隔布置多个端子收容孔21、31。
[0112]如在图12和图13中所示,被设置于各自的连接器壳体20、30的矛状件22、32分别在它们的正常位置中锁止被插入到各自的连接器壳体20、30的端子收容孔21、31中的对接端子10。在该正常位置中,顶端定位片13和对接板部分12被设为分别地以预定长度突出于端子收容孔21、31的前方。
[0113]如在图1中所示,构成引导机构的引导突起23对应于设置在连接器壳体20的罩部25的内周上以向内突出的柱状凸起。如在图7中所示,引导突起23在罩部25的内周上被设置在两个相对的位置中。
[0114]构成引导机构的引导凹槽33对应于在连接器壳体30的外周上形成的凹部。当连接器壳体20、30被装配和连接时,引导凹槽33分别引导所述引导突起23,并且因此限制连接器壳体20、30的相互装配运动。
[0115]如在图1中所示,每一个引导凹槽33由轴向方向凹槽33a和周向方向凹槽33b构造。轴向方向凹槽33被设置成沿着壳体中心轴线C2延伸。周向方向凹槽33b被形成为沿着周向方向从轴向方向凹槽33a的后端延伸。
[0116]轴向方向凹槽33a沿着壳体中心轴线C2以预定长度从连接器壳体30的顶端侧形成。这些轴向方向凹槽33a分别限制所装配的引导突起23沿着壳体中心轴线C2的方向的运动。如在图7中所示,轴向方向凹槽33a在与罩部25中的引导突起23的布置相对应的两个相对的位置中设置于连接器壳体30的外周。轴向方向凹槽33a的后端用作滑动开始位置PS,连接器壳体20、30这两者之间沿着周向方向的相对旋转操作从该滑动开始位置PS开始。当引导突起23分别到达滑动开始位置PS时,如在图8中所示,罩部25的顶端25a与在连接器壳体30的外周上形成的阶形部分35a形成接触。因此,其中壳体在轴向方向上的相互装配变得更深的这种情况能够受到限制。
[0117]而且,当引导突起23分别到达滑动开始位置PS时,如在图9中所示,各连接器壳体的顶端部分在轴向方向上的各自位置位于在壳体中心轴线Cl、C2的方向上以预定间隙彼此相对的位置中,从而安装在连接器壳体20中的对接端子10的定位片部分13b位于分别安装在连接器壳体30中的对接端子10的定位片部分13b的内侧上。
[0118]当引导突起23分别在轴向方向凹槽33a上移动时和当弓丨导突起23分别到达滑动开始位置PS时,如在图5 (a)到图6 (b)中所示,设置在各自的连接器壳体中的端子收容孔21、31被布置在它们的如下位置中,在该位置,所述这些孔沿着与壳体中心轴线C1、C2垂直地交叉的周向方向移位。此时,端子收容孔21、31之间沿着周向方向的移位量利用图6
(b)所示角度Θ I示意。
[0119]换言之,在本实施例的情形中,在各自的连接器壳体的壳体中心轴线Cl、C2相互对准的这种状况中,设定在一对连接器壳体20、30上的滑动开始位置PS对应于它们的相位仅仅围绕壳体中心轴线C1、C2以角度Θ I移位的位置。
[0120]如在图2中所示,当位于滑动开始位置PS中的连接器壳体20、30分别沿着彼此相反的方向相对地旋转时,如分别利用箭头R1、R2示意地,周向方向凹槽33b分别允许引导突起23沿着周向方向移动。
[0121]如以上解释地,设置了每一个都由引导突起23和引导凹槽33构造的引导机构。因此,当一对连接器壳体20、30被操作以分别地以使得端子收容孔21、31的彼此位置相互对准的方式沿着与壳体中心轴线Cl、C2的方向垂直交叉的周向方向从滑动开始位置PS滑动(旋转)时,连接器壳体的相互连接能够得以完成。
[0122]而且,如在图14 (a)和14 (b)中所示,当端子收容孔21、31的彼此位置通过连接器壳体从滑动开始位置PS的旋转操作而相互对准以相互一致时,已经安装到各自的连接器壳体中的对接端子10的顶端相互接合。因此,相应的对接端子10的顶端形成相互对接状态。
[0123]此外,为了详细地解释,如在图17中所示,在当对接端子10的顶端分别与配对对接端子10的顶端接合时,顶端定位片13的定位片部分13b分别切入到配对对接端子10的定位片部分13b与对接板部分12之间的位置中。根据这个切入操作,对接端子10的各自的顶端部分能够相互接合,从而能够限制对接端子10沿着轴向方向从配对对接端子10的脱离。
[0124]如在图1中所示,构成锁定机构的锁定臂24被设置在连接器壳体20的罩部25上。如在图1中所示,这个锁定臂24具有臂部分24a和接合凸起24b ;所述臂部分24a是通过类似臂形状地从周围区域切除罩部25的周向壁的一部分而形成的,所述臂部分24a在臂部分24a的自由端侧上形成以朝向内径侧升起。
[0125]如在图1中所示,构成锁定机构的锁定凹槽34被设置到连接器壳体30的外周上以与锁定臂24接合。如在图1中所示,这个锁定凹槽34具有:引导凹槽部分34a ;设置于引导凹槽部分34a在周向方向上的后端的接合凹槽34b ;和用于将锁定凹槽34分隔成引导凹槽部分34a和接合凹槽34b的升高脆性部分34c。
[0126]引导凹槽部分34a对应于当引导突起23在引导凹槽33上移动直至滑动开始位置PS时和当引导突起23分别沿着周向方向凹槽33b从滑动开始位置PS移动时允许接合凸起24b在其中移动的凹部。
[0127]接合凹槽34b对应于当引导突起23分别到达周向方向凹槽33b的后端并且因此彼此壳体的端子收容孔21、31的位置相互对准时与接合凸起24b接合以限制该接合凸起24b沿着周向方向的运动的凹部。[0128]升高脆性部分34c对应于在接合凸起24b与接合凹槽34b接合之前所述接合凸起24b越过的升高部分。基于当接合凸起24b越过升高脆性部分34c时产生的阻力,这个升高脆性部分34c给予工人脆性(crisping)的感觉。升高脆性部分34c的这个触感使得工人知晓连接器壳体20、30的连接将要完成。
[0129]接着,以下将基于附图解释在连接器壳体20、30被相互装配和连接在以上解释的对接连接器I中时所应用的一系列操作。
[0130]首先,如在图1中所示,将连接器壳体20、30的壳体中心轴线Cl、C2设为相互对准,并且还将连接器壳体20上的引导突起23的位置设为分别与连接器壳体30上的轴向方向凹槽33a的位置一致。因此,连接器壳体20和连接器壳体30被定位成彼此相对。
[0131]然后,如在图5 (a)和5 (b)中所示,将连接器壳体20、30相互装配,并且然后将引导突起23沿着轴向方向凹槽33a向前推动。此时,如在图5 (b)中所示,连接器壳体20中的端子收容孔21与连接器壳体30中的端子收容孔31被布置成沿着周向方向移位。
[0132]然后,当连接器壳体20和连接器壳体30在轴向方向上的装配进一步加深时,如在图6中所示,引导突起23到达滑动开始位置PS。当引导突起23到达滑动开始位置PS时,如在图7中所示,锁定臂24的接合凸起24b位于锁定凹槽34的引导凹槽部分34a中。而且,当引导突起23到达滑动开始位置PS时,在连接器壳体20、30中作为对接对象的对接端子10在轴向位置中彼此定位,在该轴向位置处,如在图8和图9中所示,一个对接端子10的定位片部分13b被允许进入其它对接端子10的定位片部分13b的各自内侧中。
[0133]然后,如在图10 (a)和10 (b)中所示,连接器壳体20和连接器壳体30被操作以相互旋转,从而引导突起23沿着周向方向从滑动开始位置PS在周向方向凹槽33b中移动。随着引导突起23变得更加靠近周向方向凹槽33b的后端,如在图10 (b)中所示,彼此壳体的端子收容孔21、31之间的相位差角Θ变窄。而且,如在图11 (a)和11 (b)中所示,锁定臂24的接合凸起24b朝向升高脆性部分34c在锁定凹槽34的引导凹槽部分34a中移动。而且,如在图12和图13中所示,在连接器壳体20、30中作为对接对象的各对接端子10之间在周向方向上的移位逐渐地减小。
[0134]连接器壳体20、30的相对旋转操作进一步进行。然后,如在图14(a)中所示,引导突起23到达周向方向凹槽33b的后端。此时,如在图14 (b)中所示,彼此壳体的端子收容孔21、31的位置分别地相互对准,并且因此彼此连接器壳体的装配连接进入其完成状态。而且,此时,如在图15 (a)和15 (b)中所示,锁定臂24的接合凸起24b越过升高脆性部分34c并且与接合凹槽34b接合。因此,彼此连接器壳体被置于它们的锁定状态中,其中该彼此连接器壳体沿着周向方向的运动受到限制的。而且,此时,如在图16和图17中所示,在连接器壳体20、30中作为对接对象的对接端子10分别相互接合,从而一个对接端子10的定位片部分13b被迫使切入到在其它对接端子10的定位片部分13b和对接板部分12之间的位置中。相应地,对接端子10的对接板部分12分别地进入它们与配对对接端子10的顶端定位片13的对接状态中,结果,对接端子10的相互对接连接完成。
[0135]在以上解释的第一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I的情形中,能够通过操作一对连接器壳体20、30从滑动开始位置PS在与沿着壳体中心轴线Cl、C2的方向垂直交叉的周向方向上旋转(滑动)而完成连接器壳体的相互装配连接。
[0136]然后,能够通过使对接端子10的顶端相互接合的滑动操作来执行在完成连接器壳体的相互装配连接时所需要的对接端子10的相互对接连接。因此,大的冲击作用力并不在轴向方向上作用于各对接端子10。此外,顶端定位片13的相互接合能够限制已经被保持在相互对接状态中的对接端子10沿着轴向方向从配对对接端子10的脱离,并且还能够抑制轴向载荷分别作用于矛状件22、32的这种情况。
[0137]结果,能够抑制将会在各自的连接器壳体的矛状件22、32等中产生树脂蠕变。而且,能够防止将会由于矛状件22、32等的树脂蠕变而降低对接端子10之间的接触压力。
[0138]而且,在使得安装在各连接器壳体中的对接端子10相互对接时,对接端子10的顶端相互接合。因此,能够在对接操作前面的阶段中擦除附着到对接端子10的对接板部分12的表面上的诸如氧化物薄膜、尘土等的异物。结果,绝对不会引起异物附着在将被相互对接的对接端子10之间并且因此在对接端子10之间的相互导通连接受到损害的这种情况。
[0139]相应地,能够长期地令人满意地维持对接端子10的相互连接性。
[0140]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的对接连接器I的情形中,通过简单地在一对连接器壳体20、30分别被置于滑动开始位置PS中之后分别围绕壳体中心轴线Cl、C2旋转连接器壳体,不仅连接器壳体的相互连接而且还有对接端子10的相互连接便均能够得以完成。结果,能够改进在将对接端子10相互连接时所需要的可操作性。
[0141](第二实施例)
[0142]图18到图2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对接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的配置。这里,图18是第二实施例中的对接连接器的分解透视图;图19是示出其中在图18所示对接连接器中完成了一对连接器壳体之间的装配连接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0 (a)是示出第二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被操作以沿着与壳体中心轴线垂直交叉的方向从滑动开始位置滑动时的装配状态的后视图,并且图20 (b)是示出在图20 Ca)中的装配状态中的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相关截面视图;并且图21 (a)是示出其中第二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的滑动操作进一步从图20中的状态进行的状态的后视图,并且图21 (b)是示出在图21 (a)中的装配状态中的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相关截面视图。
[0143]而且,图22 (a)是示出在第二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的滑动操作完成之前即刻的状态的后视图,并且图22 (b)是示出在图22 (a)中的装配状态中的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相关截面视图;图23是示出在图22 (a)和22 (b)所示一对连接器壳体的装配状态中的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纵向截面视图;图24是图23中的N部分的放大视图;图25 (a)是示出其中完成了第二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的装配连接的状态的后视图,并且图25 (b)是示出在图25 (a)中的装配完成状态中的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相关截面视图;图26是示出在其中在第二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之间的装配连接完成的状态中的对接端子的相互对接状态的纵向截面视图;并且图27是图26中的P部分的放大视图。
[0144]在图18到图27所示第二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IA中,与第一实施例中的那些相同的参考符号被附加到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对接连接器I的那些相同的配置,或者对应于第一实施例中的对接连接器I的那些的配置,并且以下将简化这种配置的解释。
[0145]如在图18中所示,在第二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IA的情形中,将被装配和连接的一对连接器壳体20、30中的一个连接器壳体30具有类似基本长方体形状的轮廓。锁定凸起37分别在连接器壳体30的两个侧表面上被设置成向外突出。当连接器壳体30到连接器壳体20的装配连接完成时,这些锁定凸起37与连接器壳体20接合。
[0146]而且,在与连接器壳体30装配和连接的另一个连接器壳体20中,在顶端侧上延伸的罩部25提供了类似基本长方体形状的收容空间26,连接器壳体30被装配和安装于该收容空间26。收容空间26对应于这样的空间:其与连接器壳体20的壳体中心轴线Cl垂直交叉的上侧敞口。
[0147]而且,锁定孔27被分别地设置在限定收容空间26的罩部25的两个侧壁中。当连接器壳体30到连接器壳体20的装配连接完成时,锁定凸起37分别与锁定凸起37接合。
[0148]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共同之处在于,图3和图4所示对接端子10被安装到分别设置在连接器壳体20、30中的端子收容孔21、31中。
[0149]在第二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IA的情形中,在一对连接器壳体20、30上设定的各自滑动开始位置PS被置于如下位置中:在该位置,各自连接器壳体的壳体中心轴线Cl、C2分别沿着与壳体中心轴线Cl、C2垂直交叉的方向(图18中的箭头Y2方向)移位。
[0150]具体地,滑动开始位置PS在与壳体中心轴线C1、C2垂直交叉的方向上对应于如在图20 (b)中所示的收容空间26的上端边缘,并且还在壳体中心轴线Cl、C2的轴向方向上对应于如在图23中所示的各壳体的顶端在此处形成相互触碰的位置。
[0151]而且,当使一对连接器壳体20、30相互装配和连接时所采取的滑动操作对应于如利用图20 Ca)中的箭头Y3示意地在与壳体中心轴线Cl、C2垂直交叉的方向上的平移操作。
[0152]当从图20所示滑动开始位置PS执行用于将连接器壳体30推动到收容空间26中的滑动操作时,随着滑动操作的进行,如在图21和图22中所示,连接器壳体的相互装配变得更深。
[0153]在从彼此壳体的滑动开始位置PS执行的滑动操作中,如在图23和图24中所示,各自对接端子10的轴向位置被放置成使得在分别安装到连接器壳体20、30中的对接端子10的顶端处形成的定位片部分13b能够通过滑动操作而相互接合。
[0154]如在图25 (a)和(b)中所示,在滑动操作终止时,连接器壳体30的下面30a与罩部25的内部底面25b形成触碰,从而连接器壳体30的进一步的推动操作受到限制。此时,不仅布置在连接器壳体20、30中的端子收容孔21、31的位置分别相互对准,而且如在图25(b)中所示,在连接器壳体30的两侧上的锁定凸起37分别与连接器壳体20的锁定孔27接合。因此,连接器壳体的相互连接状态被锁定。
[0155]在第二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IA的情形中,如在图26和图27中所示,在其中连接器壳体20、30的装配连接完成的状态中,安装到各自的壳体中的对接端子10被置于它们的对接状态中。在它们的对接状态中,在对接端子10的顶端处的定位片部分13b相应地被迫闯入到在配对对接端子10的定位片部分13b和对接板部分12之间的位置中。
[0156]在以上解释的第二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IA的情形中,通过简单地在一对连接器壳体20、30被分别置于滑动开始位置PS中之后沿着与壳体中心轴线Cl、C2垂直交叉的方向平移各连接器壳体,不仅连接器壳体的相互连接而且还有对接端子10的相互连接便能够得以完成。结果,在将对接端子10相互连接时所需要的可操作性能够得以改进。
[0157](第三实施例)
[0158]图28到图33 (c)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对接连接器的第三实施例的配置。这里,图28是根据本发明的对接连接器的第三实施例的分解透视图;图29是示出当从顶端侧观察时图28所示连接器壳体之一的透视图;图30是示出其中图28所示一对连接器壳体正被装配的中间状态的透视图;图31 (a)是示出其中在第三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位于滑动开始位置中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1 (b)是示出在图31 Ca)所示装配状态中的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纵向截面视图,并且图31 (c)是图31 (b)中的Q部分的放大视图;图32
(a)是示出其中在第三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被操作以从滑动开始位置围绕壳体中心轴线旋转的中间状态的侧视图,图32 (b)是示出在图32 Ca)所示装配状态中的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纵向截面视图,并且图32 (c)是图32 (b)中的R部分的放大视图;并且图33 (a)是示出其中第三实施例中的一对连接器壳体的装配连接完成的状态的侧视图,图33 (b)是示出在图36 (a)所示装配状态中的对接端子的相互位置关系的纵向截面视图,并且图33 (c)是图36 (b)中的S部分的放大视图。
[0159]这个第三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IB对应于这种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I的一部分得以改进。
[0160]改进点在于,如在图28和图29中所示,端子保护凸起28、38分别设置于一对连接器壳体20、30的顶端部分。
[0161]如在图31中所示,在连接器壳体被分别置于滑动开始位置PS中时,端子保护凸起28,38与配对连接器壳体的对接面(顶端面)20b、30b形成接触。而且,端子保护凸起28、38在滑动操作时在配对连接器壳体的对接面20b、30b之上滑动,并且限制彼此连接器壳体在壳体中心轴线C1、C2的方向上的移位。
[0162]除了添加端子保护凸起28、38之外,第三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IB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的那些相同的配置。相同的参考符号被附加到相同的配置,并且将在这里省略它们的解释。
[0163]在以上解释的第三实施例的对接连接器IB的情形中,当一对连接器壳体20、30被相互装配和连接时,如在图30和图31中所示,连接器壳体彼此地从滑动开始位置PS相对地旋转,并且然后如在图32 (a)到图33 (c)中所示,沿着各自的壳体的周向方向移位的端子收容孔21、31的位置相互对准。因此,各自的连接器壳体的对接端子10能够被对接连接。以此方式,在使彼此连接器壳体从滑动开始位置PS相对地旋转的滑动操作期间,能够通过分别设置于连接器壳体的顶端部分的端子保护凸起28、38来维持在对接连接器壳体的彼此顶端部分之间的间隙。结果,当预先适当地选择了端子保护凸起28、38的突出长度时,能够在对接操作时避免过度的冲击作用力将被施加到对接端子10,并且还能够防止对接端子10将由于在该对接操作中施加的冲击而变形。
[0164]在此情形中,本发明的对接连接器不被限制于上述各实施例,并且能够应用适当的变化、改进等。
[0165]该申请基于并且要求在2011年3月1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0.2011-057723的优先权利益,其内容在此通过弓I用而被并入。
[0166]工业实用性
[0167]根据本发明的对接连接器,在一对连接器壳体的装配连接完成时的对接端子的对接连接对应于使得对接端子的顶端相互接合的滑动操作。因此,大的冲击作用力并不沿着轴向方向作用于对接端子。此外,顶端定位片的相互接合能够限制已经被保持在对接状态中的对接端子在轴向方向上从配对对接端子的脱离,并且还能够抑制轴向载荷分别被施加到矛状件的这种情况。
[0168]结果,能够抑制将会在各连接器壳体的矛状件等中产生树脂蠕变。而且,能够防止施加在对接端子之间的接触压力将会由于矛状件等的树脂蠕变而降低。
[0169]而且,在使得安装在各连接器壳体中的对接端子相互对接时,对接端子的顶端相互接合。因此,能够在对接操作前面的阶段中擦除附着到对接端子的对接板部分的表面上的诸如氧化物薄膜、尘土等的异物。结果,绝对不会引起其中异物附着在将被相互对接的对接端子之间并且因此在对接端子之间的相互导通连接受到损害的这种情况。
[0170]相应地,能够长期地令人满意地维持对接端子的相互连接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对接连接器,包括: 对接端子,对接板部分设置于所述对接端子的顶端,当所述对接端子与配对端子形成接触时,所述对接板部分与所述配对端子形成导通状态;和 一对连接器壳体,该一对连接器壳体分别具有端子收容孔和矛状件并且该一对连接器壳体被相互装配且连接;所述对接端子插入到所述端子收容孔中;在所述对接板部分被设定为突出到所述端子收容孔前方预定长度的正常位置中,所述矛状件锁止已经被插入到所述端子收容孔中的所述对接端子; 其中,当通过使彼此顶端面上的所述端子收容孔在与壳体中心轴线垂直交叉的方向上的各位置移位、并且通过从滑动开始位置在与沿着壳体中心轴线的方向垂直交叉的方向上执行所述一对连接器壳体的滑动操作而使所述连接器壳体中的所述端子收容孔的彼此位置相互对准时,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相互连接得以完成,由此所述滑动操作使得已经安装到各连接器壳体中的所述对接端子的彼此顶端能够相互接合,并且还使得相应的对接端子的彼此顶端能够进入到它们的对接状态中;所述滑动开始位置是所述连接器壳体在沿着所述壳体中心轴线的方向上以预定间隙彼此相对的位置;并且 所述对接端子具有顶端定位片,当迫使所述对接端子的顶端与所述配对对接端子接合时,所述顶端定位片与所述配对对接端子接合以限制在轴向方向上从所述配对对接端子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连接器,其中,所述一对连接器壳体上的所述滑动开始位置对应于如下位置:在该位置,在使得各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壳体中心轴线相互对准的状态下,所述连接器壳体分别以预定角度围绕所述壳体中心轴线在相位上移位,并且 所述滑动操作对应于分别围绕所述壳体中心轴线执行的旋转操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接连接器,其中,所述一对连接器壳体上的所述滑动开始位置对应于如下位置:在该位置,各连接器壳体的所述壳体中心轴线在与该壳体中心轴线垂直交叉的方向上移位,并且 所述滑动操作对应于在与所述壳体中心轴线垂直交叉的方向上执行的平移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到3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对接连接器,其中,端子保护凸起分别设置于所述一对连接器壳体的顶端部分;当所述连接器壳体位于所述滑动开始位置中时,所述端子保护凸起分别与所述配对连接器壳体形成触碰;并且,在所述滑动操作时,所述端子保护凸起还在所述配对连接器壳体的对接面上滑动以限制彼此连接器壳体在沿着壳体中心轴线的方向上的移位。
【文档编号】H01R13/28GK103430387SQ201280012908
【公开日】2013年12月4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16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16日
【发明者】原辉史, 斋藤雅幸 申请人: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