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发生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54825阅读:95来源:国知局
离子发生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离子发生装置(1),在该离子发生装置(1)中,第1和第2主电极(121、122)根据主电极控制部(112)输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交替地向目标方向送出正离子和负离子。第1和第2副电极(131、132)根据副电极控制部(113)输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朝向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空间区域向相对于目标方向扩展的方向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子发生装置,特别涉及用于在无风环境下使正离子和负离子有 效地在空间内扩散的离子发生装置。 离子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作为由放电电极产生正离子或负离子或者正离子和负离子两者的离子发生方法, 已知电晕放电、感应屏蔽放电放射线、水分裂等方法。利用电晕放电的离子发生方法,是通 过对产生离子的放电电极施加高电压来产生正离子、负离子。在对放电电极接通正电压时 产生正离子,接通负电压时产生负离子。
[0003] 在同时产生正离子的H+(H20)m(m是任意的自然数)和负离子的0 2 - (Η20)η(η是任 意的自然数)并将它们向空气中送出时,据说这些正离子和负离子具有附着在空气中浮游 的细菌、病毒而去除空气中的浮游菌、霉菌或者抑制病毒的效果。因此可以认为该去除效 果、抑制效果是,在使正离子和负离子在整个空间内均匀存在时更易于得到该效果。
[0004] 一般为了向空气中送出离子,多数是利用所设置的送风装置产生的风力向空气中 吹出离子的结构的设备。向空气中送出离子的送风能量远远大于产生离子所需的能量。在 考虑耗电时,实现将电池作为电源的离子发生装置还处于困难的状况。
[0005] 特开2011 - 175949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利用针状放电电极和相对电极 之间的电位差产生离子风的离子/臭氧风发生装置。
[0006] 现有抟术f献
[0007] 专利f献
[0008] 专利文献1 :特开2011 - 17594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0009]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是页
[0010] 专利文献1公开的离子/臭氧风发生装置能利用离子风在无风环境下送出离子。 但是,离子风的风力非常弱,其风向也取决于针电极的朝向。由于仅以微弱的风力向一定方 向送出离子,因此难以使正离子和负离子均匀且稳定地遍及整个空间。
[0011]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2]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子发生装置,具备:主电极、副电极、对主电极输出升压电 压的主电极控制部以及对副电极输出升压电压的副电极控制部,主电极根据主电极控制部 输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送出正离子或者负离子,副电极根据副电极控制部输出的升压电压 的极性送出正离子或者负离子,副电极的方向具有朝向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空间区域相 对于主电极的方向扩展的方向。
[0013] 优选在本实用新型的离子发生装置中,主电极所具有的放电电极的方向规定主电 极的方向,副电极所具有的放电电极的方向规定副电极的方向。
[0014] 优选在本实用新型的离子发生装置中,主电极所具有的放电电极的长度比副电极 所具有的放电电极的长度长。
[0015] 优选在本实用新型的离子发生装置中,主电极和副电极同步地释放正离子和负离 子。
[0016]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子发生装置,具备:主电极,其具有第1放电电极和第2放 电电极;副电极,其具有第3放电电极和第4放电电极;主电极控制部,其向第1放电电极和 第2放电电极输出升压电压;以及副电极控制部,其向第3放电电极和第4放电电极输出升 压电压,根据主电极控制部输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第1放电电极送出正离子,第2放电电 极送出负离子,根据副电极控制部输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第3放电电极或者第4放电电极 送出正离子或者负离子,第1放电电极和第2放电电极均具有规定的方向,第3放电电极和 第4放电电极具有朝向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空间区域相对于规定的方向扩展的方向。
[0017]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离子发生装置,具备:主电极,其具有第1放电电极和第2放 电电极;副电极,其具有第3放电电极;主电极控制部,其向第1放电电极和第2放电电极 输出升压电压;以及副电极控制部,其向第3放电电极输出升压电压,根据主电极控制部输 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第1放电电极送出正离子,第2放电电极送出负离子,根据副电极控 制部输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第3放电电极交替地送出正离子和负离子,第1放电电极、第 2放电电极以及第3放电电极具有相互朝向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空间区域扩展的方向。
[0018] 本实用新型的离子发生装置具备:主电极,其具有第1放电电极;副电极,其具有 多个第2放电电极和多个第3放电电极;主电极控制部,其向第1放电电极输出升压电压; 以及副电极控制部,其向多个第2放电电极和多个第3放电电极输出升压电压,多个第2放 电电极以包围第1放电电极的方式配置,多个第3放电电极以包围多个第2放电电极的方 式配置,第1放电电极根据主电极控制部输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交替地送出正离子和负离 子,根据副电极控制部输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多个第2放电电极送出正离子或者负离子 中的任意一种离子,多个第3放电电极送出正离子或者负离子中的任意另一种离子,第1放 电电极具有规定的方向,多个第2放电电极具有朝向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空间区域相对 于规定的方向扩展的方向,多个第3放电电极具有朝向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的空间相对于 多个第2放电电极的方向扩展的方向。
[0019] 实用新型效果
[0020]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出不进行送风而使离子在整个空间内均匀地扩散的离 子发生装置。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图。
[0022]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离子发生控制部的电路图。
[0023]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图。
[0024]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离子发生控制部的电路图。
[0025]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离子发生装置的结构图。
[0026]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主电极控制部和副电极控制部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以下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在涉及个数、数 量等的情况下,除了有特别记载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于该个数、数量等。在实施 方式的附图中,同一附图标记、附图编号表示同一部分或者相当部分。另外,在实施方式的 说明中,有时对附有同一附图标记等的部分等不进行重复说明。
[0028] <实施方式1 >
[0029] 参照图1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离子发生装置1结构。
[0030] 离子发生装置1具备:施加商用交流电源的端子T1和端子T2、离子发生控制部 11、主电极以及副电极。
[0031] 主电极包括第1主电极121和第2主电极122。第1主电极121具有第1放电电 极121a和第1相对电极121b。第2主电极122具有第2放电电极122a和第2相对电极 122b。两放电电极均具有针状形状,两相对电极均具有环形形状。
[0032] 在与第1放电电极121a的顶端部相对的位置配置第1相对电极121b。在与第2 放电电极122a的顶端部相对的位置配置第2相对电极122b。
[0033] 畐Ij电极包括第1副电极131和第2副电极132。第1副电极131具有第3放电电 极131a和第3相对电极131b。第2副电极具有第4放电电极132a和第4相对电极132b。 第3放电电极131a和第4放电电极132a均具有针状形状,第3相对电极131b和第4相对 电极132b均具有环形形状。
[0034] 在与第3放电电极131a的顶端部相对的位置配置有第3相对电极131b。在与第 4放电电极132a的顶端部相对的位置配置有第4相对电极132b。
[0035] 第1至第4相对电极配置在与对应的各放电电极的顶端部隔开一定距离的空间 侦k通过该配置,发生的离子利用形成在相对电极和放电电极之间的电场向空间侧送出。
[0036] 在图1中,由离子发生装置1重点地释放离子的目标方向设定为附图的下方向。主 电极121和主电极122分别具备的第1放电电极121a和第2放电电极122a以针状形状的 顶端部朝向目标方向的方式配置。
[0037] 另一方面,副电极131所具备的第3放电电极131a和副电极132所具备的第4放 电电极132a相对于目标方向分别以针状形状的顶端部朝向斜右下方向和斜左下方向的方 式配置。通过这样配置,使离子不仅向目标方向还向其它方向释放出,进一步在整个空间内 扩散。
[0038] 优选主电极121和主电极122的放电部与副电极131和副电极132的放电部之间 的距离是离开lcm以上。具体地,优选使主电极所具备的第1放电电极121a和第2放电电 极122a的顶端部与副电极所具备的第3放电电极131a和第4放电电极132a的顶端部之 间的距离为离开lcm以上。在主电极的放电部和副电极的放电部之间的距离过近且不超过 lcm时,由于相互放电而对产生离子带来影响,难以在整个空间内稳定地送出离子。
[0039] 参照图2说明实施方式1的离子发生控制部11的电路构成。
[0040] 离子发生控制部11包括主电极控制部112和副电极控制部113。
[0041] 主电极控制部112具有在端子T1与升压变压器17的初级侧的一端之间串联连接 的二极管D 13、电阻14以及2端子晶闸管16。升压变压器17的初级侧的另一端与端子T2 连接。在电阻14和2端子晶闸管16的连接点与升压变压器的初级侧的另一端之间连接着 电容器15。从升压变压器17的次级侧由二极管18和二极管19输出使商用交流电压升压 后的升压交流电压。
[0042] 二极管18的阳极端子与第1主电极121所具备的第1放电电极121a连接。其结 果是,向第1放电电极121a施加从升压变压器17的次级侧输出的升压交流电压的负电压。
[0043] 二极管19的阴极端子与第2主电极122所具备的第2放电电极122a连接。其结 果是,向第2放电电极122a施加从升压变压器17的次级侧输出的升压交流电压的正电压。
[0044] 向第1主电极121所具有的第1相对电极121b和第2主电极122所具有的第2 相对电极122b均施加升压变压器17的次级侧的电压。
[0045] 根据以上构成,按升压交流电压的每半周期交替地进行从第1主电极121所具备 的第1放电电极121a释放负离子和从第2主电极122所具备的第2放电电极122a释放正 离子。在将负离子设为〇Γ (Η20)η(η是任意的自然数)、将正离子设为H+(H20) m(m是任意的 自然数)的情况下,正离子和负离子附着在浮游细菌的表面而生成羟自由基(·〇Η)、过氧化 氢(Η 202)等活性种,利用其功能来杀灭细菌。
[0046] 副电极控制部113也与主电极控制部112同样地具备升压变压器17,该升压变压 器17的初级侧的电路构成与主电极控制部112相同。从副电极控制部113的升压变压器 17的次级侧输出使商用交流电压升压后的升压交流电压。
[0047] 构成副电极的第1副电极131的第3放电电极131a和第2副电极132的第4放 电电极132a均不经由二极管元件而与副电极控制部113的升压变压器17的次级侧连接。 其结果是,向第3放电电极131a和第4放电电极132a施加从升压变压器17的次级侧输出 的升压交流电压的正电压和负电压。
[0048] 根据以上构成,第1副电极131所具备的第3放电电极131a和第2副电极132所 具备的第4放电电极132a同时按升压交流电压的每半周期交替地释放出正离子和负离子。
[0049] 在图1中,在第1主电极121向目标方向释放负离子时,第1副电极131和第2副 电极132相对于目标方向也同时分别向斜右下方向和斜左下方向释放负离子。在第2主电 极122向目标方向释放正离子时,第1副电极131和第2副电极132相对于目标方向也同 时分别向斜右下方向和斜左下方向释放正离子。
[0050] 根据实施方式1的构成,离子发生装置1除了向重点释放离子的目标方向以外,还 向其它方向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其结果是,能在整个空间内进行浮游菌、霉菌的去除或者 病毒的抑制。
[0051] 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主电极控制部112进行控制,使得交替地进行从主电极 所具备的第1放电电极121a释放负离子和从主电极所具备的第2放电电极122a释放正离 子。但是,也可以改变主电极控制部112的构成,使得从各放电电极同时释放负离子和正离 子。
[0052] 主电极和副电极所具备的相对电极不限于环形形状,也可以是线状或者网状。另 夕卜,主电极和副电极所具备的放电电极不限于针状形状,也可以是线状、棒状、棒状的顶端 成为球状的形状以及在平面板中存在锅齿状蚀刻的形状。
[0053] 在图1中,主电极和副电极均配置在向箱体10之外突出的位置。但是,两电极和 箱体10的位置关系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两电极配置在箱体10的内部并从设于箱 体的孔向外部空间释放离子的结构。
[0054] <实施方式2>
[0055] 参照图3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离子发生装置2的结构。
[0056] 离子发生装置2具备:施加有商用交流电源的端子T1和端子T2、离子发生控制部 21、主电极、副电极、主电极控制部211以及副电极控制部212。
[0057] 主电极包括第1主电极221和第2主电极222。第1主电极221具有第1放电电 极221a和第1相对电极221b。第2主电极222具有第2放电电极222a和第2相对电极 222b。第1放电电极221a和第2放电电极222a均具有针状形状,第1相对电极221b和第 2相对电极222b均具有环形形状。
[0058] 在与第1放电电极221a的顶端部相对的位置配置有第1相对电极221b。在与第 2放电电极222a的顶端部相对的位置配置有第2相对电极222b。
[0059] 副电极包括第3放电电极231a和第3相对电极231b。第3放电电极231a具有针 状形状,第3相对电极231b具有环形形状。在与第3放电电极231a的顶端部相对的位置 配置有第3相对电极231b。
[0060] 在图3中,由离子发生装置2重点地释放离子的目标方向(未图示)设定为附图 的斜右下方向和斜左下方向。第1主电极221所具备的第1放电电极221a和第2主电极 222所具备的第2放电电极222a以针状形状的顶端部朝向各目标方向的方式配置。
[0061] 另一方面,副电极231所具备的第3放电电极231a以其针状形状的顶端部朝向离 子发生装置2的下方向的方式配置。通过这样配置,正离子和负离子不仅向目标方向还向 其它方向释放,进一步在整个空间内扩散。
[0062] 参照图4说明实施方式2的离子发生控制部21的电路构成。
[0063] 离子发生控制部21包括主电极控制部211和副电极控制部212。
[0064] 主电极控制部211所具有的二极管23、电阻24、2端子晶闸管26、升压变压器27、 电容器25、二极管28以及二极管29的连接和动作与图2相同,省略说明。
[0065] 二极管28的阳极端子与第1主电极221所具备的第1放电电极221a连接。其结 果是,向第1放电电极221a施加从升压变压器27的次级侧输出的升压交流电压的负电压。 [0066] 二极管29的阴极端子与第2主电极222所具备的第2放电电极222a连接。其结 果是,向第2放电电极222a施加从升压变压器27的次级侧输出的升压交流电压的正电压。 [0067] 向第1主电极221所具备的第1相对电极221b和构成第2主电极222的第2相 对电极222b均施加升压变压器27的次级侧的电压。
[0068] 根据以上构成,按升压交流电压的每半周期交替地进行从第1主电极221所具备 的第1放电电极221a释放负离子和从第2主电极222所具备的第2放电电极222a释放正 离子。
[0069] 副电极控制部212的构成除了以下方面与图2的副电极控制部113相同。图2的 副电极控制部113向第1副电极131和第2副电极132施加从升压变压器17的次级侧输 出的升压交流电压。图4的副电极控制部212在向构成副电极231的第3放电电极231a 施加升压交流电压方面与图2的副电极控制部113不同。
[0070] 在图3中,在第1主电极221朝向目标方向释放负离子时,副电极231也同时向离 子发生装置2的下方向释放负离子。另外,在第1主电极222朝向目标方向释放正离子时, 副电极231也同时向离子发生装置2的下方向释放正离子。
[0071] 根据实施方式2的构成,离子发生装置2除了向重点释放离子的目标方向以外,还 向其它方向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其结果是,能在整个空间内进行浮游菌、霉菌的去除或者 病毒的抑制。
[0072] 如图4所示,实施方式2的离子发生控制部21具备主电极控制部211和副电极控 制部212。根据该构成,能改变第1主电极221及第2主电极222与副电极231中的离子发 生设计方式。
[0073] 而且,通过代替向离子发生装置2供给100V的商用交流电源而使用频率、相位不 同的电源,由此增强离子发生装置2控制性。图4所示的离子发生控制部21能通过使供给 的电源的频率增加来使离子的发生量增加。另外,在使电源电压増加时,离子的发生量也増 力口。还能通过使电源的频率、电压减小来使离子发生量降低。
[0074] 离子发生装置2交替地进行从第1主电极221释放负离子和从第2主电极222释 放正离子。同时副电极231交替地进行负离子和正离子的释放。根据该构成,能独立地控 制第1主电极221和第2主电极222产生的离子浓度和副电极231产生的离子浓度。其结 果是,能以与离子发生装置2的使用目的相应的离子浓度更适当地在空间内进行扩散。
[0075] 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2的主电极控制部211进行控制,使得交替地进行从主电极 所具备的第1放电电极221a释放负离子和从第2放电电极222a释放正离子。但是,也可 以改变主电极控制部211的构成,使得从各放电电极同时释放负离子和正离子。
[0076] <实施方式3>
[0077] 参照图5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3的离子发生装置3的结构。
[0078] 离子发生装置3具有配置在半球状箱体30的顶上部的主电极所具备的第1放电 电极32a。而且,具有以双重同心圆状包围第1放电电极32a的方式配置的第1副电极331 和第2副电极332。第1副电极331比第2副电极332更近地以同心圆状配置在第1放电 电极32a的周围。离子发生装置3还具有主电极控制部311和副电极控制部312。
[0079] 主电极32包括第1放电电极32a和第1相对电极32b。第1副电极331具备η组 第2放电电极331a和第2相对电极331b。第2副电极332具备m组第3放电电极332a和 第3相对电极332b。在此,η和m是2以上的正整数。第1副电极331产生正离子,第2副 电极332产生负离子。
[0080] 第1放电电极32a、第2放电电极33la以及第3放电电极332a具有针状形状。第 1相对电极32b、第2相对电极331b以及第3相对电极332b具有环形形状。第1至第3相 对电极在与对应的各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相对的位置隔开一定距离配置在空间侧。第1放电 电极32a的针电极的长度设定为比第2放电电极331a和第3放电电极332a的针电极的长 度长。
[0081] 在图5中,由离子发生装置3重点地释放离子的目标方向设定为附图的上方向。 艮P,是具有半圆状形态的箱体30的顶上面的方向。主电极32所具备的第1放电电极32a 以其顶端形状的顶端部朝向目标方向的方式配置。
[0082] 第1副电极331所具有的η个第2放电电极331a沿着第1同心圆331c配置于箱 体30。同样地第2副电极332所具有的m个第3放电电极332a沿着位于第1同心圆331c 外侧的第2同心圆332c配置于箱体30。此外,第2放电电极33la和第3放电电极332a以 等间隔配置在各自的同心圆331c和332c。
[0083] 参照图6说明实施方式3的主电极控制部311和副电极控制部312的电路构成。
[0084] 主电极控制部311的电路与图4所示的副电极控制部212相同,省略其构成和动 作的说明。副电极控制部312的电路与图4所示的主电极控制部211基本上相同。图4所 示的主电极控制部211对产生负离子的第1主电极221和产生正离子的第2主电极222施 加升压交流电压。
[0085] 另一方面,图6的副电极控制部312对产生正离子的第1副电极331和产生负离 子的第2副电极332施加升压交流电压。第1副电极331具备η组第2放电电极331a和 第2相对电极331b。第2副电极332具备m组第3放电电极332a和第3相对电极332b。
[0086] 在图5中,主电极32的第1放电电极32a向目标方向交替地释放负离子和正离子。 在主电极32释放负离子时,第2副电极332也释放负离子。在主电极32释放正离子时,第 1副电极331也释放正离子。第1副电极331和第2副电极332所具备的各放电电极的朝 向设定为相对于目标方向具有三维扩展的角度。根据该构成,进一步在整个空间内扩散正 离子和负离子。
[0087] 实施方式3的离子发生装置3是如下构成:以包围主电极32的方式配置有释放正 离子的第1副电极331,而且以包围该第1副电极331的方式配置有释放负离子的第2副电 极332。但是,也可以调换第1副电极331和第2副电极332的配置位置。无论是哪一种配 置,相对于交替地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的主电极32,使第1副电极331释放的正离子和第2 副电极332释放的负离子在整个空间内进一步均匀且平衡良好地释放。
[0088] 在将离子发生装置3所具备的主电极32的数量设为1个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控 制,使得从该主电极32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两种离子。其原因是,通过存在正离子和负离 子两者来发挥去除空气中的细菌、抑制病毒的效果。通过主电极32释放正离子和负离子, 由此发挥目标方向的空气中的离子的效果。
[0089] 在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主电极所具备的放电电极的针电极的 长度与副电极所具备的放电电极的针电极的长度不同。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主电极所具备 的放电电极的针电极的长度比副电极所具备的放电电极的针电极的长度长。根据该构成, 使主电极所具备的针状放电电极的顶端部相对于副电极所具备的该顶端部配置在更外侧, 其结果是,向目标方向重点地释放离子。
[0090] 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的离子发生装置具备配置在平面上的主电极和副电极。 但是,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3的离子发生装置3那样,三维地配置主电极和副电极。通过三 维地进行配置来促进离子向整个空间扩散。
[0091] 此次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方面只是示例,而不是限制性内容。本实用新型的范 围不是由上述说明而是由权利要求书所表示,这意味着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与权利要求 书等同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0092] 附图标记说明
[0093] 1、2、3:离子发生装置
[0094] 10、20、30 :箱体
[0095] 11、21 :离子发生控制部
[0096] 112、211、311 :主电极控制部
[0097] 113、212、312 :副电极控制部
[0098] 121、122、221、222 :主电极
[0099] 131、132、231、331、332 :副电极
[0100] 121a、122a、131a、132a、221a、222a、231a、32a、331a、332a :放电电极
[0101] 121b、122b、131b、132b、221b、222b、231b、32b、331b、332b :相对电极
[0102] 331c、332c :同心圆
[0103] 13、23、33 :二极管
[0104] 14、24、34:电阻
[0105] 15、25、35:电容器
[0106] 16、26、36 :2 端子晶闸管
[0107] 17、27、37 :升压变压器
[0108] 18、19、28、29 :二极管
[0109] T1、T2:端子。
【权利要求】
1. 一种离子发生装置, 具备:主电极、副电极、对上述主电极输出升压电压的主电极控制部以及对上述副电极 输出升压电压的副电极控制部, 上述主电极根据上述主电极控制部输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送出正离子或者负离子, 上述副电极根据上述副电极控制部输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送出正离子或者负离子, 上述副电极的方向具有朝向释放上述正离子和上述负离子的空间区域相对于上述主 电极的方向扩展的方向。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发生装置, 上述主电极所具有的放电电极的方向规定上述主电极的方向, 上述副电极所具有的放电电极的方向规定上述副电极的方向。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离子发生装置, 上述主电极所具有的上述放电电极的长度比上述副电极所具有的上述放电电极的长 度长。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离子发生装置, 上述主电极和上述副电极同步地交替释放上述正离子和上述负离子。
5. -种离子发生装置, 具备:主电极,其具有第1放电电极和第2放电电极; 副电极,其具有第3放电电极和第4放电电极; 主电极控制部,其向上述第1放电电极和上述第2放电电极输出升压电压;以及 副电极控制部,其向上述第3放电电极和上述第4放电电极输出升压电压, 根据上述主电极控制部输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上述第1放电电极送出正离子,上述 第2放电电极送出负离子, 根据上述副电极控制部输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上述第3放电电极或者上述第4放电 电极送出正离子或者负离子, 上述第1放电电极和上述第2放电电极均具有规定的方向, 上述第3放电电极和上述第4放电电极具有朝向释放上述正离子和上述负离子的空间 区域相对于上述规定的方向扩展的方向。
6. -种离子发生装置, 具备:主电极,其具有第1放电电极和第2放电电极; 副电极,其具有第3放电电极; 主电极控制部,其向上述第1放电电极和上述第2放电电极输出升压电压;以及 副电极控制部,其向上述第3放电电极输出升压电压, 根据上述主电极控制部输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上述第1放电电极送出正离子,上述 第2放电电极送出负离子, 根据上述副电极控制部输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上述第3放电电极交替地送出正离子 和负离子, 上述第1放电电极、上述第2放电电极以及上述第3放电电极具有相互朝向释放上述 正离子和上述负离子的空间区域扩展的方向。
7. -种离子发生装置, 具备:主电极,其具有第1放电电极; 副电极,其具有多个第2放电电极和多个第3放电电极; 主电极控制部,其向上述第1放电电极输出升压电压;以及 副电极控制部,其向上述多个第2放电电极和上述多个第3放电电极输出升压电压, 上述多个第2放电电极以包围上述第1放电电极的方式配置, 上述多个第3放电电极以包围上述多个第2放电电极的方式配置, 上述第1放电电极根据上述主电极控制部输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交替地送出正离子 和负离子, 根据上述副电极控制部输出的升压电压的极性,上述多个第2放电电极送出正离子或 者负离子中的任意一种离子,上述多个第3放电电极送出上述正离子或者负离子中的任意 另一种离子, 上述第1放电电极具有规定的方向, 上述多个第2放电电极具有朝向释放上述正离子和上述负离子的空间区域相对于上 述规定的方向扩展的方向, 上述多个第3放电电极具有朝向释放上述正离子和上述负离子的空间相对于上述多 个第2放电电极的方向扩展的方向。
【文档编号】H01T19/04GK203895748SQ201290001012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1月29日
【发明者】菅野三奈子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