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255602阅读:98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因电线的振动等而在与配对连接器连接时产生不良情况的连接器。一种安装于电线(16)的末端部连接器(10),具备:与电线(16)的末端部连接的第一端子(19);经由可挠性导电部件(29)与第一端子(19)电连接且与配对连接器(CN)的端子连接的第二端子(23);及收容第一端子(19)及第二端子(23)的外壳(33)。
【专利说明】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已知有防止因尺寸精度的误差等而引起的连接器嵌合时的不良情况的连接器(参照下述专利文献I)。
[0003]该连接器中,通过配置于连接器主体和底板部之间的弹簧垫圈的板簧在插入配对连接器时挠曲,连接器主体与配对连接器的位置对应地进行摆动。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77217号公报
[0005]但是,专利文献I中,由于在连接器主体上安装有电线,所以当电线因某些原因而振动等时,导致安装有电线的连接器主体发生振动,可能在与配对连接器连接时产生不良情况。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因电线的振动等而在与配对连接器连接时产生不良情况的连接器。
[0007]本发明是一种安装于电线的末端部的连接器,其具备:与电线的末端部连接的第一端子;经由可挠性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一端子电连接且与配对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的第二端子;及收容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的外壳。
[0008]根据本结构,可以通过连接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可挠性导电部件来吸收因电线的振动等而产生的影响,能够抑制因电线的振动等而产生的影响从第一端子施加给与配对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的第二端子。因此,能够防止因电线的振动等而在与配对连接器连接时产生不良情况。
[0009]同样地,在因树脂和金属之间的线膨胀系数之差而使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触点滑动并磨损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可挠性导电部件如悬架那样地伸缩来防止磨损。进而,在第二端子相对于正常姿势发生扭转的情况下,当要强行地连接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时,第一端子不追随第二端子的扭转姿势而会产生单侧接触的情况。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可挠性导电部件吸收第二端子的扭转来消除单侧接触,能够确保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触点的接触面积。
[0010]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若具备以下结构则优选。
[0011]所述可挠性导电部件的一端侧与所述第二端子连接,具备与所述可挠性导电部件的另一端侧连接并且与所述第一端子连接的中继端子,所述中继端子及所述第一端子被固定于所述外壳。
[0012]这样一来,由于第一端子及中继端子固定于外壳,所以即使电线产生振动等,也能够通过固定于外壳的部分来切断因振动等而产生的影响,能够更切实地防止因电线侧的振动等而在与配对连接器连接时产生不良情况。[0013]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中继端子分别形成有螺钉孔,利用共用的螺钉穿过所述各螺钉孔进行螺纹紧固,从而将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中继端子固定于所述外壳上。
[0014]这样一来,例如与将第一端子及中继端子分别单独地螺纹紧固于外壳上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简化结构。
[0015]所述外壳由屏蔽壳覆盖,所述屏蔽壳被固定于设备的机壳,所述屏蔽壳通过螺纹紧固而固定于所述外壳。
[0016]这样一来,能够经由屏蔽壳来固定外壳的位置。
[0017]所述屏蔽壳具备覆盖所述外壳的规定范围的第一壳和覆盖所述外壳的未由所述第一壳覆盖的部分的第二壳,所述第一壳及所述第二壳分别形成有螺钉孔,利用共用的螺钉穿过所述各螺钉孔而将所述第一壳及所述第二壳固定于所述外壳上。
[0018]这样一来,与将第一壳 及第二壳单独地螺纹紧固于外壳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简化结构。
[0019]发明效果
[0020]根据本发明,关于连接器,能够防止因电线的振动等而在与配对连接器连接时产生不良情况。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I的连接器安装于被安装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2]图2是从背面侧表示连接器安装于被安装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3]图3是表示连接器安装于被安装部的状态的剖视图。
[0024]图4是表示被安装部及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5]图5是表示连接器的俯视图。
[0026]图6是表示连接器的主视图。
[0027]图7是表示连接器的侧视图。
[0028]图8是表不连接器的后视图。
[0029]图9是表示连接器的仰视图。
[0030]图10是沿着图5的A-A的剖视图。图11是沿着图7的B-B的剖视图。图12是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0…连接器
[0033]11…屏蔽箱
[0034]12…被安装部
[0035]15…带端子电线
[0036]16…电线
[0037]19…第一端子
[0038]20…被固定部
[0039]20A…螺钉孔
[0040]22…连接部件
[0041]23…第二端子[0042]24…端子连接部
[0043]29…可挠性导电部件
[0044]30…中继端子
[0045]31…被固定部
[0046]31A…螺钉孔
[0047]33…外壳
[0048]35…收容部
[0049]37…第二端子收容室
[0050]39…腔室
[0051]47…第一筒部
[0052]47A…开口部
[0053]49…第一端子收容室
[0054]50…腔室
[0055]54…壳固定部
[0056]55…紧固部
[0057]56…第二筒部
[0058]56A、56B …开口部
[0059]60…连结部
[0060]61…端子固定部
[0061]62…紧固部
[0062]69…保护罩
[0063]73…屏蔽壳
[0064]74…第一壳
[0065]76…第一被连接片
[0066]76A…螺钉孔
[0067]78…第二壳
[0068]8O…安装部
[0069]80A…安装孔
[0070]81…第二被连接片
[0071]81A…螺钉孔
[0072]82、83 …螺钉
[0073]84…安装螺钉
[0074]CN…配对连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75]<实施方式>
[0076]下面,参照图1-图12说明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
[0077]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安装于设备(例如混合动力汽车或电动汽车等车辆的逆变器或电动机等)的屏蔽箱11上。以下,对于上下方向,以图3为基准,将图3的左方(与配对连接器的嵌合方向)设为前方,将右方设为后方,从而进行说明。
[0078]对于设备,在由导电性材料构成的屏蔽箱11内(图3中的屏蔽箱11的左方成为屏蔽箱11的内侧)收容有设备主体(未图示),屏蔽箱11具有安装连接器10的被安装部12。此外,关于设备,仅图示屏蔽箱11的一部分,其它部分省略图示。
[0079]如图4所示,被安装部12具有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状的贯通孔13和设于屏蔽箱11的上端面的左右一对安装孔14。
[0080]安装孔14在内周面具有螺纹槽,在安装孔14与连接器10的安装孔80A重叠的状态下将阳型安装螺钉84的轴部穿过各安装孔80A、14而进行螺纹紧固,将连接器10固定于被安装部12。
[0081]在屏蔽箱11的内侧,在与连接器10相向的位置配置配对连接器CN (参照图3)。
[0082]如图12所示,连接器10具备:在电线16的末端部连接有第一端子19的带端子电线15 ;与第一端子19及配对连接器CN的端子(未图示)连接的连接部件22 ;收容第一端子19及连接部件22的外壳33 ;及覆盖外壳33的屏蔽壳73。
[0083]带端子电线15具备电线16和安装于各电线16的末端的第一端子19。
[0084]电线16是以绝缘被覆层(绝缘层)包围由多条金属细线构成的导体部而成的被覆电线,在其末端部绝缘被覆层被剥落,导体部是露出的。
[0085]第一端子19为圆形端子,具有固定于外壳33的圆环状的被固定部20和与被固定部20 —体连接且与电线16的导体部连接的电线连接部21。
[0086]在被固定部20贯通形成有螺钉孔20A。
[0087]电线连接部21具有通过一对铆接片对在电线16的末端部露出的导体部进行铆接并压接的电线套管部和通过一对铆接片对电线16的绝缘被覆层的部分进行铆接并保持的绝缘套管部。此外,电线16和第一端子19的连接不限于上述的压接,也可以为焊接等其它各种公知的连接方法。
[0088]连接部件22具备:与配对连接器CN的端子连接的第二端子23 端侧与第二端子23连接的可挠性导电部件29 ;及与可挠性导电部件29的另一端侧连接的中继端子30。
[0089]如图11所示,第二端子23具有与配对连接器CN的端子连接的端子连接部24和与端子连接部24 —体连接且与可挠性导电部件29的一端侧连接的连接部28。
[0090]端子连接部24在方筒状的筒部的内部具有一对弹性接触片26。一对弹性接触片26在筒部的前端部折回并向后方侧延伸。
[0091]在筒部上形成切口而在该筒部形成能够与撞杆42卡定的撞杆卡定部27。
[0092]连接部28例如为闭合套管形,包围可挠性导电部件29的一端侧,在使可挠性导电部件29的一端侧从连接部28的内侧穿过的状态下从外侧进行铆接,由此,连接部28被压溃,从而与可挠性导电部件29固定在一起。
[0093]可挠性导电部件29为柔软的导体,例如使用将铝或铝合金制的金属细线编织成网状而成的编织线。此外,除铝等以外,还可以使用铜或铜合金的金属细线或其它具有可挠性的金属,另外,除编织线以外,可以使用电线的导体(绞线等)、铜箔等具有可挠性的各种导电部件。
[0094]中继端子30为圆形端子,具有与第一端子19连接并固定于外壳33的被固定部31和连接部32,该连接部32在弯折的方向上与被固定部31连接且与可挠性导电部件29的另一端侧连接。
[0095]连接部32具有一对铆接片32A,对可挠性导电部件29进行铆接并压接。
[0096]被固定部31的基端部侧弯折成为与连接部32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大致正交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
[0097]在被固定部31贯通形成有供螺钉82的轴部穿过的螺钉孔31A。螺钉82为由多边形的头部和具有螺纹槽的轴部构成的阳螺钉(螺栓),使轴部穿过第一端子19及中继端子30的各螺钉孔20A、31A,螺纹紧固于外壳33的紧固部62。
[009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可挠性导电部件29被压接于第二端子23及中继端子30,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钎焊(硬钎焊或软钎焊)或焊接等各种公知的连接方法将可挠性导电部件29连接于第二端子23或中继端子30。
[0099]外壳33如图12所示,侧面观察为L字形,并具有:收容第一端子19的第一筒部47 ;向与第一筒部47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且收容连接部件22的第二筒部56 ;及连结第一筒部47及第二筒部56的连结部60。
[0100]如图11所示,第一筒部47具有左右一对第一端子收容室49。
[0101]各第一端子收容室49中,沿上下方向贯通圆形的腔室50,且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由分隔壁48隔开。
[0102]如图12所示,在各第一端子收容室49的内周面(内壁)上配置与各电线16的外周紧贴的橡胶垫圈51。
[0103]在橡胶垫圈51的下侧安装有保持橡胶垫圈51以防止其错位的保持器52。
[0104]保持器52是将多个分割部件52A、52A嵌合而成的。在保持器52的外周凸出地设有与各第一端子收容室49的内壁卡定而防止橡胶垫圈51脱落的防脱部53。
[0105]如图10所不,在第一筒部47的背面侧(后端部)设有用于固定屏蔽壳73的壳固定部54。
[0106]壳固定部54具有能够载置屏蔽壳73的被连接片76、81的平坦的面,且在屏蔽壳73的螺钉孔76A、81A的位置形成有具有螺钉孔55A的紧固部55。
[0107]如图11所示,第二筒部56具有收容第二端子23的收容部35。
[0108]收容部35具有左右方向较长的椭圆形状的外周,前方侧形成为外径以阶梯状缩小并向前方侧突出的形状。
[0109]收容部35在内部具备左右一对第二端子收容室37。
[0110]一对第二端子收容室37的中间部由分隔壁38隔开,各第二端子收容室37具有沿前后方向贯通第二端子收容室37的腔室39。
[0111]在腔室39的前端设有从腔室39的内壁立起的前止动壁40和供配对连接器CN的阳型端子插入的端子插入孔41。
[0112]端子插入孔41以能够插入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面的阳端子的大小进行开□。
[0113]前止动壁40设于第二端子23的前方,限制第二端子23向前方侧的移动。
[0114]设有从腔室39的内壁朝向前方侧突出成悬臂状的撞杆42。
[0115]在撞杆42上设有与第二端子23的撞杆卡定部27卡定的卡定凸部43。
[0116]第二筒部56在后端具有开口部56B,在第二筒部56的外周以环状凹陷地设有安装密封圈85的安装槽59。
[0117]如图10所示,在连结部60上左右设有一对将第一端子19和中继端子30固定于外壳33的端子固定部61。
[0118]各端子固定部61具有能够载置中继端子30的被向下方折弯的被固定部31(要进行固定的端子的被固定部)的平坦的面,在被固定部31的上侧(后侧)与第一端子19的被固定部20重叠。
[0119]在端子固定部61上形成有紧固部62,该紧固部62在第一端子19及中继端子30的螺钉孔20A、31A的位置具有螺钉孔并与螺钉82的轴部螺合而能够进行螺纹紧固。
[0120]在第二筒部56的后端部形成有能够安装保护罩69的罩安装部67。
[0121]如图11所示,在罩安装部67的外表面侧形成有罩卡定凸部68。
[0122]罩卡定凸部68其前端从第二筒部56的外表面阶梯状地突出且后方侧具有所突出的尺寸以倾斜状减小的倾斜面。
[0123]保护罩69为左右方向较长的椭圆形状,在堵塞第二筒部56的后端的开口部56B的椭圆形的板状部的周缘形成有环状部70,环状部70的内侧由格子状的加强部加强。
[0124]在环状部70的外周安装有橡胶垫圈72。
[0125]在环状部70的外侧,向前方侧突出的卡定框71与环状部70 —体形成。
[0126]卡定框71在内部形成有矩形的卡定孔71A,在卡定孔71A的孔边缘将罩卡定凸部68卡定。
[0127]屏蔽壳73为铝或铝合金等的金属制,如图12所示,具有覆盖外壳33的下方侧的第一壳74和覆盖外壳33的上方侧的第二壳78。
[0128]第一壳74为左右方向较长的椭圆的筒状,具有筒状部75和从筒状部75向上方延伸的第一被连接片76。
[0129]第一被连接片76从筒状部75的背面向上方延伸,在第一被连接片76的中心部贯通形成有圆形的螺钉孔76A。
[0130]第二壳78具备:形成为与外壳33的背面形状对应的凹状的屏蔽部79 ;与屏蔽部79的上表面相连接而用于安装到屏蔽箱11的被安装部12上的安装部80 ;及与屏蔽部79的后端面相连接而向下方突出的第二被连接片81。
[0131]安装部80上形成有左右一对圆形的安装孔80A。
[0132]如图10所示,第二被连接片81向屏蔽部79的下方呈带状地延伸,并贯通形成有圆形的螺钉孔81A,将螺钉83的轴部穿过螺钉孔81A而螺纹紧固于紧固部55,由此,在第一壳74和第二壳78之间被电连接的状态下将第二被连接片81固定于外壳33。另外,屏蔽壳73被固定于屏蔽箱11的被安装部12,因此外壳33相对于屏蔽箱11被固定,并且固定于该外壳33的第一端子19及中继端子30的位置也相对于屏蔽箱11被固定。
[0133]其次,说明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0134]在将两条电线16插通橡胶垫圈51及第一壳74后,在各电线16的末端压接第一端子19而形成带端子电线15。
[0135]另外,在可挠性导电部件29的一端侧压接第二端子23,在另一端侧压接中继端子30,从而形成连接部件22 (参照图12)。
[0136]而且,从后方向外壳33的腔室39插入连接部件22的第二端子23,将第二端子23插入至腔室39的正常位置后,使撞杆42复原变形并卡定于撞杆卡定部27,由此防止第二端子23脱落。
[0137]其次,将中继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载置于外壳33的端子固定部61。
[0138]其次,在载置于外壳33的端子固定部61的中继端子30的被固定部31上重叠第一端子19的被固定部20。
[0139]另外,从第一筒部47的下端的开口部47A嵌入橡胶垫圈51,进而在其下方安装保持器52以保持橡胶垫圈51。
[0140]将螺钉82穿过第一端子19及中继端子30的各螺钉孔20A、31A而螺纹紧固于外壳33的紧固部62,将第一端子19及中继端子30固定于外壳33上(参照图11)。
[0141]其次,在罩安装部67上安装保护罩69,使卡定框71卡定于罩卡定凸部68。由此,将第二筒部56的开口部56B堵塞。
[0142]其次,将穿过了电线16的第一壳74以外嵌于外壳33的第一筒部47的方式进行安装。另外,当从外壳33的背面侧安装第二壳78时,各被连接片76、81重叠。
[0143]而且,在各被连接片76、81的螺钉孔76A、80A上穿过螺钉83并螺纹紧固于外壳33的紧固部55时,由第一壳74及第二壳78构成屏蔽壳73成为固定于外壳33的状态。
[0144]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起到以下的作用和效果。
[0145](I)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连接第一端子19和第二端子23的可挠性导电部件29来吸收因电线16的振动等而产生的影响,能够抑制因电线16的振动等而产生的影响从第一端子19施加给与配对连接器CN的端子连接的第二端子23。因此,能够防止因电线16的振动等而在与配对连接器的连接时产生不良情况。
[0146]同样地,即使在因树脂和金属之间的线膨胀系数之差而使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触点滑动并磨损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可挠性导电部件29如悬架那样地伸缩来防止磨损。而且,在第二端子相对于正常姿势发生扭转的情况下,当要强行地连接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时,第一端子不追随第二端子的扭转姿势而会产生单侧接触的情况。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可挠性导电部件29吸收第二端子23的扭转来消除单侧接触,从而确保第一端子19和第二端子23之间的触点的接触面积。
[0147](2)可挠性导电部件29的一端侧与第二端子23连接,可挠性导电部件29具备中继端子30,该中继端子30与可挠性导电部件29的另一端侧连接并且与第一端子19连接,中继端子30及第一端子19固定于外壳33。
[0148]这样一来,由于第一端子19及中继端子30固定于外壳33,所以即使电线16产生振动等,也能够通过固定于外壳33的部分来隔断因振动等而产生的影响,能够更切实地防止因电线16侧的振动等而在与第二端子23连接时产生不良情况。
[0149](3)第一端子19及中继端子30分别形成有螺钉孔20A、31A,利用共用的螺钉82穿过各螺钉孔20A、31A而进行螺纹紧固,从而固定于外壳33。
[0150]这样一来,例如,与将第一端子19及中继端子30分别单独地螺纹紧固于外壳33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结构。
[0151](4)外壳33由屏蔽壳73覆盖,屏蔽壳73被固定于设备的屏蔽箱11上,屏蔽壳73被螺纹紧固于外壳33。
[0152]这样一来,能够经由屏蔽壳73固定外壳33的位置。[0153](5)屏蔽壳73具备覆盖外壳33的规定范围的第一壳74和覆盖外壳33上的未由第一壳74覆盖的部分的第二壳78,第一壳74及第二壳78分别形成有螺钉孔76A、81A,并利用共用的螺钉83穿过各螺钉孔76A、81A而固定于外壳33上。
[0154]这样一来,与将第一壳74及第二壳78单独地螺纹紧固于外壳33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结构。
[0155]<其它实施方式>
[0156]本发明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而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0157](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第一端子19及中继端子30通过螺钉82固定于外壳33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第一端子19及中继端子30未通过螺钉82而固定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使第一端子19及中继端子30通过撞杆等固定在规定范围内。这样一来,即使第一端子19及中继端子30未被固定,也可通过在第一端子19和第二端子23之间配置可挠性导电部件29来抑制因电线16的振动等而产生的影响施加给与配对连接器CN的端子连接的第二端子23。
[0158](2)第一端子19、第二端子23、中继端子30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也可以使用公知的其它形状的端子。
[0159](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屏蔽壳73由第一壳74和第二壳78构成,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由一部件构成的屏蔽壳覆盖外壳33的背面侧。
[0160](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线16设为两条,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一条或三条以上。
[0161](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将第一端子19及中继端子30通过一个螺钉82进行螺纹紧固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第一端子19及中继端子30分别通过不同的螺钉来螺纹紧固于外壳33。另外,关于第一壳74和第二壳78,是通过一个螺钉83进行螺纹紧固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第一壳74和第二壳78分别通过不同的螺钉来螺纹紧固于夕卜壳33。
[0162](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连接器10设为安装于在由车辆的逆变器或电动机等构成的设备中设置的设备侧的连接器上的电线的末端部的连接器,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安装于除逆变器装置或电动机以外的其它设备上的电线的末端部的连接器。
[0163](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连接器10被安装于屏蔽箱11,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安装于不具有屏蔽功能的机壳。
[0164](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将螺钉82、83直接螺纹紧固于外壳33的紧固部62、55的结构,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在外壳上埋设螺母而进行固定,与固定于外壳的螺母进行螺栓紧固,由此将端子19、30和壳74、78固定于外壳33上。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安装于电线的末端部,并具备: 与电线的末端部连接的第一端子; 经由可挠性导电部件与所述第一端子电连接且与配对连接器的端子连接的第二端子;及 收容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第二端子的外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可挠性导电部件的一端侧与所述第二端子连接, 具备与所述可挠性导电部件的另一端侧连接并与所述第一端子连接的中继端子, 所述中继端子及所述第一端子被固定于所述外壳。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中继端子分别形成有螺钉孔,利用共用的螺钉穿过各个所述螺钉孔进行螺纹紧固,从而将所述第一端子及所述中继端子固定于所述外壳上。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外壳由屏蔽壳覆盖,所述屏蔽壳固定于设备的机壳上,所述屏蔽壳被螺钉紧固于所述外壳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屏蔽壳具备覆盖所述外壳的规定范围的第一壳和覆盖所述外壳的未由所述第一壳覆盖的部分的第二壳,所述第一壳及所述第二壳分别形成有螺钉孔,利用共用的螺钉穿过所述各螺钉孔而将所述第一壳及所述第二壳固定于所述外壳上。
【文档编号】H01R13/02GK103457064SQ201310037773
【公开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8日
【发明者】宇野雅文, 辻井芳朋, 逢泽胜彦, 高田宪作, 松冈宏幸, 柏田知一, 居附清贵 申请人: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