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及连接器的连接方法

文档序号:7258429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及连接器的连接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插头连接器,其上设置了多个具有大致平行的第1插头面和第2插头面的插头电极;插座连接器,其上设置了多个具有与所述第1插头面相接触的第1插座接触部和与所述第2插头面相接触的第2插座接触部的插座电极;及突起部,其设置于所述插头连接器,在所述插头连接器和所述插座连接器嵌合时,与设置于所述插座电极的第3插座接触部相接触,并对所述第1插座接触部沿设置了所述第1插头面的方向进行施力。
【专利说明】连接器及连接器的连接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connector)及连接器的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为了在基板之间进行电气连接,一般使用连接器等连接部件。在这样的连接部件中,连接器在一个基板上设置了插头(plug)连接器,并且,另一个基板上设置了插座(jack)连接器的状态下,通过将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进行嵌合连接,可在一个基板和另一个基板之间进行电气连接。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I](日本)特开平09- 213432号公报
[0006][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0- 41025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08]但是,从节省空间等的观点来看,如上所述的对基板之间进行连接的连接器需要具有较低的高度。然而,在连接器的高度较低的情况下,存在着接触时的点击(click)感较弱以及连接器之间的连接力较小等的问题。尤其是在连接器之间的连接力较小的情况下,因为一点点的外力就可使连接器之间发生分离,所以难以维持预期的连接状态,导致连接器的功能下降。
[0009]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对基板之间进行连接的高度较低的连接器等中点击感也较强,并且在连接器之间进行了嵌合的状态下连接力也较大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的连接方法。
[0010][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插头连接器,其上设置了多个具有大致平行的第I插头面和第2插头面的插头电极;插座连接器,其上设置了多个具有与所述第I插头面相接触的第I插座接触部和与所述第2插头面相接触的第2插座接触部的插座电极;及突起部,其设置于所述插头连接器,在所述插头连接器和所述插座连接器嵌合时,与设置于所述插座电极的第3插座接触部相接触,并对所述第I插座接触部沿设置了所述第I插头面的方向进行施力。
[0012]一种连接器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具有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上设置了多个具有大致平行的第I插头面和第2插头面的插头电极,所述插座连接器上设置了多个具有与所述第I插头面相接触的第I插座接触部和与所述第2插头面相接触的第2插座接触部的插座电极;在所述插头连接器上设置了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在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嵌合时,与设置于所述插座电极的第3插座接触部相接触,并对所述第I插座接触部沿设置了所述第I插头面的方向进行施力;所述插头电极的所述第I插头面与所述插座电极的第I插座接触部相接触,所述插头电极的所述第2插头面与所述插座电极的第2插座接触部相接触;设置于所述插头连接器的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插座电极的所述第3插座接触部相接触,并介由所述第3插座接触部,向所述第I插座接触部和所述第I插头面之间进行施力;所述接触了的所述突起部和所述第3插座接触部之间相互分离;所述突起部和所述第3插座接触部分离后,维持所述第I插头面和第I插座接触部的接触及所述第2插头面和第2插座接触部的接触。
[0013][发明的效果]
[0014]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点击感较强,并且在连接器之间进行了嵌合的状态下连接力也较大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的连接方法。
[0015]附图概述
[0016][图1]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图。
[0017][图2]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的俯视图。
[0018][图3]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的侧视图。
[0019][图4]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的正视图。
[0020][图5]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图。
[0021][图6]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俯视图。
[0022][图7]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侧视图。
[0023][图8]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的正视图。
[0024][图9]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连接前的状态的说明图。
[0025][图10]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连接状态的说明图。
[0026][图11]图10的要部(主要部分)放大图。
[0027][图12]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连接过程图(I)。
[0028][图13]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连接过程图(2)。
[0029][图14]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连接过程图(3)。
[0030][图15]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连接过程图(4)。
[0031][图16]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连接过程图(5)。
[0032][图17]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接触压力分析图。
[0033][符号说明]
[0034]100 插头连接器
[0035]110 插头电极
[0036]111 插头弯曲部
[0037]112 第I插头面
[0038]113 第2插头面
[0039]130 突起部
[0040]131 前端凸部
[0041]150 框体部
[0042]160 加强部件
[0043]200 插座连接器
[0044]210 插座电极[0045]211 第I插座弯曲部(第I插座接触部)
[0046]212 第2插座弯曲部(第3插座接触部)
[0047]213 第3插座弯曲部
[0048]214 第4插座弯曲部
[0049]215 第5插座弯曲部(第2插座接触部)
[0050]230 插座电极支持部
[0051]231 插座底部
[0052]250 框体部
[0053]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54]以下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相同的部件等被赋予了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0055](连接器的结构)
[0056]根据图1至图8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由图1至图4所示的插头连接器100和图5至图8所示的插座连接器200构成。在插头连接器100中,多个(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多个是指2个以上)插头电极部110沿一个方向被设置为例如以0.35 mm的间距被排列;这些插头电极部110被固定在由绝缘性树脂材料所形成的框体部150上。另外,在插座连接器200上,与插头电极部110相对应的多个插座电极部210被设置为沿一个方向排列,并被固定在由绝缘性树脂材料所形成的框体部250上。另外,在插头连接器100上,为了确保插头连接器100的长度方向的强度,一种被称为楔子(peg)的由金属材料等所形成的加强部件160被设置在框体部150的内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100的立体图,图2是俯视图,图3是侧视图,图4是正视图。另外,图5是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200的立体图,图6是俯视图,图7是侧视图,图8是正视图。
[0057]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100上,如图9 ( a )所示,中央部分上设置了由树脂材料所形成的凸状的突起部130 ;该突起部130的两侧分别设置了插头电极110。插头电极110是藉由(通过)对细长金属板进行弯曲的方式而形成的,并且具有在插头弯曲部111即第I弯曲部111处通过弯曲而形成的第I插头面112和第2插头面113。就本实施方式的插头连接器100的插头电极110而g,其被设直为使插头弯曲部111位于与插座连接器200连接的一侧;插头电极110的第I插头面112和第2插头面113都被形成为与箭头A所示的将插头连接器100进行插入的方向大致平行。
[005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200上,如图9 (b )所示,与插头连接器100的插头电极110相对应地设置了插座电极210。插座电极210是与插头电极110同样地藉由对细长金属板进行弯曲的方式而形成的;从一个端部开始,具有第I插座弯曲部211、第2插座弯曲部212、第3插座弯曲部213、第4插座弯曲部214、及第5插座弯曲部215。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藉由第I插座弯曲部211形成了第I插座接触部,藉由第5插座弯曲部215形成了第2插座接触部,藉由第2插座弯曲部212形成了第3插座接触部。插座电极210被形成为整体具有弹性;插座电极210的位于比第5插座弯曲部215还往插座电极210内侧的另一个端部侧被由树脂材料所形成的插座电极支持部230所支撑。
[0059]下面参照图10及图11对插头连接器100和插座连接器200进行了嵌合的状态进行说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11是图10的要部放大图。如图10及图11所示,在插头连接器100和插座连接器200进行了嵌合的状态下,插头电极110和插座电极210在2个接触点进行接触。具体而言,插头电极110的第I插头面112与作为插座电极210的第I插座接触部的、第I插座弯曲部211进行接触;插头电极110的第2插头面113与作为插座电极210的第2插座接触部的、第5插座弯曲部215进行接触。这样的插头连接器100和插座连接器200被形成为,在插头连接器100和插座连接器200处于嵌合状态下的高度H例如为大约0.8 mm或大约1.5 mm。
[0060]插座电极210具有弹性;在插头连接器100和插座连接器200进行了嵌合的状态下,插座电极210被形成为,基于弹性的复原力在使第I插座弯曲部211和第5插座弯曲部215之间变窄的方向上产生作用。因此,在连接器100和插座连接器200进行了嵌合的状态下,因为藉由在插座电极210的第I插座弯曲部211和第5插座弯曲部215之间产生作用的复原力,插头电极110被施力以被夹持,所以从插头连接器100和插座连接器200进行了嵌合的状态开始,是一种不容易发生脱落的结构。
[0061](连接器的连接)
[0062]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具体连接进行说明。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12至图16阶段性地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要部的连接情况;为了便于说明等,省略了其中的一部分。另外,图17示出了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接触压力分析结果,其中,横轴表示相对于插座连接器200的插头连接器100的相对位置,纵轴表示接触压力。
[0063]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200和插头连接器100的连接例如在对插座连接器200进行了固定的状态下,藉由使插头连接器100沿箭头A所示方向进行移动,本实施方式的插座连接器200和插头连接器100进行嵌合连接。
[0064]从插头连接器100和插座连接器200分开了的状态开始,通过使插头连接器100沿箭头A所示方向进行移动,首先,如图12所示,插头电极110的插头弯曲部111的近旁(附近)与作为插座电极210的第I插座接触部的、第I插座弯曲部211的近旁相接触;之后,通过沿箭头A所示方向再移动插头连接器100,插座电极210的第I插座弯曲部211被插头电极110的插头弯曲部111按压,插座电极210的第I插座弯曲部211和第5插座弯曲部215之间变宽。此时,藉由插座电极210的弹性,插座电极210上产生了沿第I插座弯曲部211朝向第5插座弯曲部215的方向上的复原力。
[0065]接下来,如图13所示,通过再使插头连接器100沿箭头A所示方向进行移动,插座电极210的第I插座弯曲部211进一步被插头电极110的插头弯曲部111按压,插座电极210的第I插座弯曲部211和第5插座弯曲部215之间进一步变宽;同时,插头连接器100的突起部130的前端凸部131与作为插座电极210的第3插座接触部的、第2插座弯曲部212相接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13所示状态是图17中P I所示的状态。
[0066]接下来,如图14所示,通过再使插头连接器100沿箭头A所示方向移动,插头电极110的插头弯曲部111进入插座电极210的第I插座弯曲部211和第5插座弯曲部215之间,第I插座弯曲部211和第5插座弯曲部215之间再进一步变宽。此时,在插头电极110和插座电极210之间,插头电极110的第I插头面112与插座电极210的第I插座弯曲部211相接触,插头电极110的第2插头面113与插座电极210的第5插座弯曲部215相接触。即,第I插头面112与作为第I插座接触部的第I插座弯曲部211相接触,第2插头面113与作为第2插座接触部的第5插座弯曲部215相接触。此时,因为插座电极210的第2插座弯曲部212被按压至插头连接器100的突起部130的前端凸部131,所以,插座电极210的第3插座弯曲部213与插座连接器200的插座底部231相接触。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插座底部231由树脂材料形成。突起部130的前端凸部131与作为第3插座接触部的第2插座弯曲部212接触后,作为第3插座接触部的第2插座弯曲部212被突起部130的前端凸部131再进一步按压,据此,作为第I插座接触部的第I插座弯曲部211以更大的力对第I插头面112进行按压。在此状态下,插座电极210上产生了沿第3插座弯曲部213从插座底部231离开的方向上的复原力。
[0067]接下来,如图15所示,通过再进一步使插头连接器100沿箭头A所示方向移动,在插头电极110的第I插头面112与插座电极210的第I插座弯曲部211相接触,并且,插头电极110的第2插头面113与插座电极210的第5插座弯曲部215相接触的状态下,插头电极110的插头弯曲部111进一步进入至更深处。此时,插座电极210的第2插座弯曲部212被按压至插头连接器100的突起部130的前端凸部131 ;前端凸部131对第2插座弯曲部212进行按压,插头电极110的插头弯曲部111再进一步进入更深处。据此,前端凸部131与第2插座弯曲部212之间的接触发生分离。此时,因为介由第2插座弯曲部212施加至前端凸部131的力的变化较大,所以可获得较强的点击感。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图15所示状态是图17中P 2所示的状态。
[0068]接下来,如图16所示,通过再进一步使插头连接器100沿箭头A所示方向移动,在插头电极110的第I插头面112与插座电极210的第I插座弯曲部211相接触,并且,插头电极110的第2插头面113与插座电极210的第5插座弯曲部215相接触的状态下,插头电极110的插头弯曲部111再进一步进入更深处。在此状态下,插头电极110的第I插头面112和第2插头面113被夹持在插座电极210的第I插座弯曲部211和第5插座弯曲部215之间。此时,因为在插座电极210上使第I插座弯曲部211和第5插座弯曲部215之间变窄的复原力发生了作用,所以,藉由该复原力,插头电极110可被紧紧地夹持,以达到被支撑和被固定的效果。因此,插头电极110和插座电极210之间难以分离。即,插头连接器100和插座连接器200嵌合状态难以被破坏。
[0069]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内容并非用于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限定。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具有: 插头连接器,其上设置了多个具有大致平行的第I插头面和第2插头面的插头电极;插座连接器,其上设置了多个具有与所述第I插头面相接触的第I插座接触部和与所述第2插头面相接触的第2插座接触部的插座电极;及 突起部,其设置于所述插头连接器,在所述插头连接器和所述插座连接器嵌合时,与设置于所述插座电极的第3插座接触部相接触,并对所述第I插座接触部沿设置了所述第I插头面的方向进行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插头连接器和所述插座连接器嵌合了的状态下, 所述插头电极的所述第I插头面与所述插座电极的第I插座接触部相接触,所述插头电极的所述第2插头面与所述插座电极的第2插座接触部相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的前端设置有前端凸部。
4.一种连接器的连接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具有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上设置了多个具有大致平行的第I插头面和第2插头面的插头电极,所述插座连接器上设置了多个具有与所述第I插头面相接触的第I插座接触部和与所述第2插头面相接触的第2插座接触部的插座电极, 在所述插头连接器上设置了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在所述插头连接器与所述插座连接器嵌合时,与设置于所述插座电极的第3插座接触部相接触,并对所述第I插座接触部沿设置了所述第I插头面的方向进行施力, 所述插头电极的所述第I插头面与所述插座电极的第I插座接触部相接触,所述插头电极的所述第2插头面与所述插座电极的第2插座接触部相接触, 设置于所述插头连接器的所述突起部与所述插座电极的所述第3插座接触部相接触,并介由所述第3插座接触部,向所述第I插座接触部和所述第I插头面之间进行施力,所述接触了的所述突起部和所述第3插座接触部之间相互分离, 所述突起部和所述第3插座接触部分离后,维持所述第I插头面和第I插座接触部的接触及所述第2插头面和第2插座接触部的接触。
【文档编号】H01R13/639GK103427198SQ201310192730
【公开日】2013年12月4日 申请日期:2013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23日
【发明者】桐生幸一, 高桥耕平, 清水学 申请人: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