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23232阅读:83来源:国知局
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包括介质管以及耦合缆线,介质管固定嵌套在一金属管中,耦合缆线穿过介质管的中心轴孔并与介质管一起在金属管内形成有一个同轴传输线段,耦合缆线的两端分别从金属管两端的侧孔引出,耦合缆线从金属管上端侧孔引出的上引出端端头焊接在金属管的下端外周面上,耦合缆线从金属管下端侧孔引出的下引出端端头焊接在金属管的上端外周面上,该耦合缆线与金属管形成一首尾相连闭合的耦合回路结构,金属管固定配装有旋转该耦合回路调节介质谐振器间耦合值的调节螺杆。本实用新型有效解决了传统耦合线装配中有限的负耦合和耦合强弱难以调整的问题,并具有结构简单和调试方便的特点。
【专利说明】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线通信行业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腔体滤波器中介质谐振器间的耦合元件,具体地说是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
【背景技术】
[0002]TM谐振器单腔是由金属外壳和TM介质谐振器组成。金属外壳由两部分组成,上方开ロ的外壳和ー个盖在开ロ的盖板。TM谐振器是ー个介质杆或是ー个顶部、底部表面金属化的介质管。TM谐振器的表面金属化是为了保证单腔的底部和盖板有良好的连接性。TM谐振器的磁场需用来产生正负极耦合,线圈从一个腔体底部连接到其他腔体的盖板是标准做负极耦合的方法。而能够产生正耦合的线缆连接方式可以是盖板和盖板的连接或者底部和底部的连接,二者择其ー即可。现有技术中,传统介质谐振器利用一根耦合铜线或铜片产生负耦合的方法会有很多问题,例如首先是装配中将耦合铜线或铜片接地困难。其次是很难使耦合铜线或铜片产生很强的耦合。其三是难以改变负耦合的值。其四是不利于解决装配中遇到有限的负耦合和耦合强弱调整的问题。因此该种耦合方法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具有结构简单、性能优良、组装容易、调试方便且能产生很强耦合的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
[0004]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包括PTFE材料或FEP材料制作的介质管以及用于产生耦合的耦合缆线,介质管固定嵌套在ー金属管中,耦合缆线穿过介质管的中心轴孔并与该介质管一起在金属管内形成有一个同轴传输线段,耦合缆线的两端分别从金属管两端的侧孔引出,并且耦合缆线从金属管上端侧孔引出的上引出端端头焊接在金属管的下端外周面上,耦合缆线从金属管下端侧孔引出的下引出端端头焊接在金属管的上端外周面上,该耦合缆线与金属管形成一首尾相连闭合的耦合回路结构,金属管固定配装有旋转该耦合回路调节介质谐振器间耦合值的调节螺杆。
[0005]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措施还包括:
[0006]上述的耦合缆线的上引出端和下引出端分别形成有与同轴传输线段相平行的第一耦合线段和第二耦合线段或,耦合缆线的下引出端和上引出端分别形成有与同轴传输线段相平行的第一耦合线段和第二耦合线段。
[0007]上述的金属管的上下两端的周面上均制有定位孔,耦合缆线的上引出端端头和下引出端端头均定位焊接在定位孔中。
[0008]上述的金属管的上端面制有下凹的定位腔,调节螺杆的下端固定焊接在该定位腔中。
[0009]上调节螺杆上制有调节外螺纹。[0010]上述的调节螺杆配装有锁紧螺母。
[0011]上述的介质管绝缘嵌套在金属管的管腔中。
[0012]上述的调节螺杆的顶面上制有方便使用工具旋转的十字型、一字型或十字一字组合型的工具槽ロ。
[0013]上述的调节螺杆的顶部制有方便扳手旋转的多边扳头部。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金属管、介质管和耦合缆线以及调节螺杆组成ー种具有同轴传输缆线的可调耦合回路结构,不仅有效解决了传统耦合铜线或铜片装配难以及耦合強度弱的问题,而且还可以通过旋转调节螺杆很方便地调节两介质谐振器间的耦合值,同时由于耦合回路具有同轴传输线段,耦合过程中磁场没有相互抵消,因而能获得最佳和最強的耦合效果。本实用新型能以非常方便的调节方式改变谐振器间的耦合值,解决了传统腔体滤波器装配中有限的负耦合和耦合强弱难以调整的问题,并具有结构简单,组装容易和调试方便的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中金属管和介质管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图1中金属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传统技术中腔体滤波器的耦合铜线负耦合连接示意图之ー;
[0019]图5是传统技术中腔体滤波器的耦合铜线负耦合连接示意图之ニ。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进ー步详细描述。
[0021]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其中的附图标记为:定位腔K、定位孔M、第一耦合线段il、同轴传输线段i3、第二耦合线段i5、金属管1、上端侧孔la、下端侧孔lb、管腔11、介质管2、中心轴孔2a、耦合缆线
3、调节螺杆4、介质谐振器5、腔体6、耦合铜线7、耦合窗ロ 8。
[0023]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包括PTFE材料或FEP材料制作的介质管2以及用于产生耦合的耦合缆线3,介质管2固定嵌套在ー金属管I中,耦合缆线3穿过介质管2的中心轴孔2a并与该介质管2 —起在金属管I内形成有一个同轴传输线段i3,耦合缆线3的两端分别从金属管I两端的侧孔引出,并且耦合缆线3从金属管I上端侧孔Ia引出的上引出端端头焊接在金属管I的下端外周面上,耦合缆线3从金属管I下端侧孔Ib引出的下引出端端头焊接在金属管I的上端外周面上,该耦合缆线3与金属管I形成一首尾相连闭合的耦合回路结构,金属管I固定配装有旋转该耦合回路调节介质谐振器间耦合值的调节螺杆4。现有技术中,如图4和图5所示,耦合铜线7从ー个腔体6的底部经耦合窗ロ 8连到另外腔体6的盖板上是产生负极耦合普遍方法,这种方法很难产生强的耦合。如图5所示,只有当耦合铜线7与谐振器5的高度平行即图中的耦合铜线7电流i6和电流i8时才能产生磁场,耦合強度会随着耦合铜线7接近谐振器5而增強,而增加耦合铜线7的长度或者増加平行于谐振器2高度的耦合铜线7的长度也会增强耦合強度。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种方法很难调节耦合铜线7和谐振器5间的距离,因此很难获得强的耦合,也不易调节耦合值,耦合铜线7连接装配难度高。本实用新型利用金属管1、介质管2和耦合缆线3组成ー个具有同轴传输线段i3结构的耦合回路,同时金属管I固定连接有旋转该耦合回路的调节螺杆4,使人能通过调节螺杆4方便的调整耦合缆线3与介质谐振器的距离,改变耦合值。同轴传输线阻抗将最大化传输,磁场是没有抵消的,因而能获得很强的耦合,调节螺杆4能与谐振器螺旋配装,使安装简单方便。本实用新型优点在干:安装调节方便、耦合强度高,有效解决了传统腔体滤波器装配中有限的负耦合和耦合强弱难以调整的问题,具有结构简单,组装容易和调试方便的特点。
[0024]实施例中,耦合缆线3的上引出端和下引出端分别形成有与同轴传输线段i3相平行的第一耦合线段il和第二耦合线段i5或,耦合缆线3的下引出端和上引出端分别形成有与同轴传输线段i3相平行的第一耦合线段il和第二耦合线段i5。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调节螺杆4安装在谐振器腔体盒的盖板底面,通过旋转调节螺杆4很方便地调节第一耦合线段il和第二耦合线段i5相距介质谐振器的距离,由于同轴传输线和磁场与介质谐振器之间的绝缘,磁场没有抵消,使第一耦合线段il和第二耦合线段i5具有很强的耦合,并且率禹合长度和谐振器的高度一样长。
[0025]实施例中,金属管I的上下两端的周面上均制有定位孔M,耦合缆线3的上引出端端头和下引出端端头均定位焊接在定位孔M中。金属管I制有定位孔M可以增强耦合缆线3连接的牢固性,使金属管I和耦合缆线3接触良好。
[0026]实施例中,金属管I的上端面制有下凹的定位腔K,调节螺杆4的下端固定焊接在该定位腔K中。本实用新型的调节螺杆4与金属管I为分体结构,两都通过焊接相连,这样旋转调节螺杆4就可以带动耦合回路旋转改变耦合间距。当然调节螺杆4与金属管I也可以采用一体结构的。
[0027]实施例中,调节螺杆4上制有调节外螺纹。
[0028]实施例中,调节螺杆4配装有锁紧螺母。耦合回路调节到所需的位置后,可以通过锁紧螺母锁紧定位,本实用新型的锁紧螺母图中未示出。
[0029]实施例中,介质管2绝缘嵌套在金属管I的管腔11中。
[0030]实施例中,调节螺杆4的顶面上制有方便使用工具旋转的十字型、一字型或十字一字组合型的工具槽ロ。
[0031]当然实施例中,调节螺杆4的顶部也可以制有方便扳手旋转的多边扳头部。
[0032]本实用新型通过旋转可调耦合回路可以较为容易地改变耦合值。旋转可以增加或减少耦合线缆和介质谐振器之间的距离。本实用新型能很方便地连接在滤波器的盖板上,解决了传统技术耦合弱且难以调节和配装的问题,并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耦合效果好的特点。
【权利要求】
1.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包括PTFE材料或FEP材料制作的介质管(2)以及用于产生耦合的耦合缆线(3),其特征是:所述的介质管(2)固定嵌套在ー金属管(I)中,所述的耦合缆线(3)穿过所述的介质管(2)的中心轴孔(2a)并与该介质管(2)一起在金属管(I)内形成有一个同轴传输线段(i3),所述的耦合缆线(3)的两端分别从金属管⑴两端的侧孔引出,并且所述的耦合缆线⑶从金属管⑴上端侧孔(Ia)引出的上引出端端头焊接在金属管(I)的下端外周面上,所述的耦合缆线(3)从金属管(I)下端侧孔(Ib)引出的下引出端端头焊接在金属管(I)的上端外周面上,该耦合缆线(3)与金属管(I)形成一首尾相连闭合的耦合回路结构,所述的金属管(I)固定配装有旋转该耦合回路调节介质谐振器间耦合值的调节螺杆(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耦合缆线(3)的上引出端和下引出端分别形成有与同轴传输线段(i3)相平行的第一耦合线段(il)和第二耦合线段(i5)或,所述的耦合缆线(3)的下引出端和上引出端分别形成有与同轴传输线段(i3)相平行的第一耦合线段(il)和第二耦合线段(i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金属管(I)的上下两端的周面上均制有定位孔(M),所述的耦合缆线(3)的上引出端端头和下引出端端头均定位焊接在定位孔(M)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金属管(I)的上端面制有下凹的定位腔(K),所述的调节螺杆(4)的下端固定焊接在该定位腔(K)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调节螺杆(4)上制有调节外螺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调节螺杆(4)配装有锁紧螺母。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介质管(2)绝缘嵌套在金属管(I)的管腔(11)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调节螺杆(4)的顶面上制有方便使用工具旋转的十字型、一字型或十字一字组合型的工具槽ロ。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介质谐振器产生负极耦合的可调回路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调节螺杆(4)的顶部制有方便扳手旋转的多边扳头部。
【文档编号】H01P1/208GK203398250SQ201320549792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9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5日
【发明者】马丁·卡弘, 张剑 申请人:宁波泰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