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54479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连接器,其主要包括一座体、多个接脚以及一接地件。所述多个接脚设置于座体上,而接地件可活动地连接于座体。接地件适于在第一组装状态下将接脚接地,并且接地件适于在第二组装状态下与接脚分离。此连接器具有静电放电保护功能,可以在电子元件组装到连接器的过程中释放累积在连接器接脚上的静电,避免电子元件受到静电放电的破坏。
【专利说明】连接器
[0001]本发明是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申请号:201110399328.1,申请日:2011年12月5日,发明名称:连接器)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且特别是涉及一种可以有效避免静电放电破坏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3]随着液晶显示装置技术发展的进步以及其广泛地应用在各种产品上,液晶显示装置的品质也逐渐提升。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基于线路耦接的需要,作为信号线间耦合之用的连接器便成为重要的组件之一。例如,光源装置(如发光二极管光条)的控制线路以及液晶显示面板的控制线路等,都可通过连接器连接到控制电路板,以接收控制信号。
[0004]然而,传统连接器的接脚可能在产品制作或组装过程中累积大量的静电荷,使得前述电子元件(如光源装置或液晶显示面板)被组装到连接器时,发生静电放电而损坏电子元件。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所提供的连接器具有静电放电保护功能,可以在电子元件组装到连接器的过程中释放累积在连接器接脚上的静电,避免电子元件受到静电放电的破坏。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连接器主要包括一座体(base)、多个第一接脚以及一接地件。所述多个第一接脚设置于座体上,而接地件设置于座体。接地件适于在第一组装状态下将第一接脚接地,并且接地件适于在第二组装状态下与第一接脚电性绝缘。
[0007]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一接脚设置于座体的一顶面,而接地件包括一旋盖、一转轴以及多个第二接脚。转轴设置于旋盖的一侧边,而旋盖沿转轴枢设于座体。所述多个第二接脚设置于旋盖的该侧边。所述多个第二接脚并且相互电连接。此旋盖适于背离座体旋转,以在第一组装状态下暴露第一接脚,并且带动第二接脚接地并分别接触第一接脚。此夕卜,旋盖适于朝向座体旋转,以在第二组装状态下覆盖第一接脚,并且带动第二接脚与第一接脚分离。
[0008]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还包括一接地垫,设置于座体的顶面。第二接脚适于在第一组装状态下电连接至接地垫。
[0009]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座体具有一插槽,适于容置一插头。所述插头包括一本体以及位于本体内的多个第三接脚。本体具有一让位部,第一接脚设置于插槽内。所述接地件包括一连动机构、一致动部以及一接地部。致动部裸露于插槽内并且设置于连动机构的一第一端。接地部设置于连动机构的一第二端。在第一组装状态下,接地部接触第一接脚,使第一接脚接地。插头适于在第二组装状态下完全进入插槽,使第三接脚分别接触第一接脚,且致动部适于在第二组装状态下进入本体的让位部,使接地部与第一接脚分离。
[0010]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连动机构包括一连杆,其经由一转轴枢设于座体。所述转轴位于连杆的两端之间,且连杆的两端分别连接致动部与接地部。
[0011]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连动机构还包括一弹性件,其连接于连杆与座体之间。所述弹性件适于提供连杆在第一组装状态与第二组装状态之间作动的弹性恢复力。
[0012]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接地部包括一金属接垫。
[0013]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连接器示意图;
[0015]图2为图1的连接器的座体的上视图;
[0016]图3为图1的连接器的分解图;
[0017]图4为图1的连接器的剖面结构;
[0018]图5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连接器示意图;
[0019]图6为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的一种连接器及与其相应的电子元件的插头示意图;
[0020]图7为图6的连接器的剖面结构;
[0021 ]图8为图6的插头的背视图;
[0022]图9为图6的连接器的接地件的作动示意图。
[0023]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4]100:连接器
[0025]110:座体
[0026]112:座体的顶面
[0027]114:接地垫
[0028]120:接地件
[0029]122:旋盖
[0030]122a:旋盖的侧边
[0031]124:第二接脚
[0032]130:第一接脚
[0033]190:转轴
[0034]300:连接器
[0035]310:座体
[0036]312:座体的顶面
[0037]314:接地垫
[0038]322:旋盖
[0039]322a:旋盖的侧边
[0040]324:第二接脚
[0041]330:第一接脚
[0042]332:第一接脚的第一部分
[0043]334:第一接脚的第二部分
[0044]500:连接器
[0045]510:座体
[0046]512:插槽
[0047]520:接地件
[0048]522:连动机构
[0049]522a:连动机构的第一端
[0050]522b:连动机构的第二端
[0051]524:致动部
[0052]526:接地部
[0053]528:转轴
[0054]530:第一接脚
[0055]540:弹性件
[0056]600:插头
[0057]610:本体
[0058]612:让位部
[0059]620:第三接脚

【具体实施方式】
[0060]本发明提出的连接器具有接地件,其设置于座体,并且适于在组装过程中将连接器上的接脚接地,以释放累积在接脚上的静电,避免电子元件组装至连接器时发生静电放电而造成电子元件的损坏。下文列举几种可能的连接器设计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0061]图1绘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一种连接器100,其主要包括座体110以及接地件120。座体11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接脚130,而接地件120枢设于座体上。接地件120的外型为盖体,可在组装电子元件(图未示)时被掀开,以供电子元件与连接器100的第一接脚130接合。并且,接地件120可在其他时间被阖上,以覆盖第一接脚130,以保护第一接脚130。
[0062]图2为座体110的上视图。图3为连接器100的分解图。图4绘示连接器100的剖面结构。
[0063]请同时参考图1?图4,更具体而言,第一接脚130设置于座体110的顶面112。接地件120包括旋盖122、转轴190以及多个第二接脚124。旋盖122的侧边122a沿转轴190枢设于座体110,使得旋盖122可沿转轴190相对于座体110枢转,以暴露或覆盖座体110上的第一接脚130。第二接脚124设置于旋盖122邻近转轴190的侧边122a,且第二接脚124之间彼此电连接。旋盖122适于沿着转轴190背离座体110旋转,以成为第一组装状态。在此状态下,第一接脚130被暴露,以供电子元件(如光源装置或液晶显示面板)通过接头与连接器100的第一接脚130接合。同时位于旋盖122边缘的第二接脚124会随着旋盖122的旋转而分别接触第一接脚130,并且接地,如图4所示。如此,在电子元件被组装至连接器100时,累积于第一接脚130上的静电荷可经由接地的第二接脚124被释放,避免电子元件受到静电放电的破坏。另外,当电子元件的接头与连接器100的第一接脚130接触,且旋盖122尚未完全覆盖座体110上的第一接脚130时,可使得接头通过第一接脚130与第二接脚124电连接而接地。进而使累积于接头的静电荷被释放,减少电子元件受到静电影响。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同时释放第一接脚130与电子元件接头的静电荷,而减少电子元件受到静电损害的机会。
[0064]在本实施例中,座体110的顶面112设置有接地垫114,其中接地垫114为接地之用,举例而言,电连接于一地端、零电压或相对低的电压。在前述第一组装状态下,第二接脚124中的至少一个会接触此接地垫114,使得所有的第二接脚124连同第一接脚130经由此接地垫114接地,以释放累积于第一接脚130上的静电荷。
[0065]当然,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可能的方式来将第二接脚124接地。例如,第一接脚130中的一或多个为接地的接脚,而第二接脚124中的一或多个会接触此接地的接脚,以通过所述接地的接脚来接地。
[0066]再者,旋盖122适于朝向座体110旋转,以成为第二组装状态。在此状态下,第一接脚130被旋盖122覆盖,并且第二接脚124会与第一接脚130分离而相互电性绝缘。换言之,当电子元件的接头被配置于座体110之后,可将旋盖122阖上,以遮蔽接头与第一接脚130。此外,由于第二接脚124与第一接脚130相互电性绝缘,因此第一接脚130可维持正常的信号传输作用。
[0067]除了图1?图4所示的实施例之外,图5还绘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连接器300。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300相较于前述实施例的连接器100,两者主要的差异在于连接器300采用双层的接脚设计,也就是每一第一接脚330为U形,并朝向座体310内突出形成一第一部分332以及一第二部分334,其中第一部分332与第二部分334相连接以可达到电连接。第一部分332位于座体310的顶面312,而第二部分334位于座体310的上方并与旋盖322连接。旋盖322的侧边322a设置有多个第二接脚324,以在旋盖322被上掀,也就是在第一组装状态时,接触第一引脚330的第二部分334以及位于座体310上的接地垫314,使得所有的第二接脚324连同第一接脚330接地,释放累积于第一接脚330与第二接脚324上的静电荷。此外,当电子元件的接头与连接器300的第一接脚330接触,且旋盖322尚未完全覆盖座体310上的第一接脚330时,也可使得接头通过第一接脚330与第二接脚324电连接而接地。换言之,本实施例可同时释放第一接脚330与电子元件接头的静电荷,而减少电子元件受到静电损害的机会。
[0068]图6绘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一种连接器500及与其相应的电子元件的插头600。连接器500具有座体510,且座体510上设有一插槽512,用以容置插头600。插槽512内设置多个第一接脚530,而插头600包括本体610以及位于本体610内的多个第三接脚620。插头600进入插槽512后,第三接脚620会接触相应的第一接脚530,以导通电子元件与连接器500。
[0069]请同时参考图6-图9,为了在组装插头600至连接器500的过程中释放累积于第一接脚530上的静电荷,本实施例的连接器500还具有接地件520。图7绘示连接器500的剖面结构。图8为插头600的背视图。图9为接地件520的作动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6-图9,本实施例的接地件520主要由连动机构522、致动部524以及接地部526所构成,其中连动机构522例如是连杆,其经由转轴528枢设于座体510,而转轴528位于连杆的两端之间。此外,致动部524突出于插槽512内并且设置于连动机构522的第一端522a。在此,致动部524例如是形成于连杆末端且突出于插槽512的一或多个凸块(图示为多个),换言之,插槽512具有一或多个开口,可使致动部524裸露于插槽512。接地部526设置于连动机构522的第二端522b。在此,接地部526例如是对应于所有第一接脚530的条状的金属接垫。在本实施例中,插槽512具有开口,可使接地部526裸露于插槽512而有机会可与第一接脚530接触,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如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接地部526可突出于插槽512表面,在另一实施例中,接地部526可于插槽512内,仅通过开口(未绘出)而裸露于插槽512。此金属接垫可经由连动机构522或其他可能的管道接地。例如,连动机构522的材质可为金属等导电材料,并且可在作动过程中碰触连接器500的其他接地的部位,以提供一接地路径。
[0070]当插头600插入插槽512时,本体610会与突出于插槽512的致动部524干涉,并且使连杆沿着转轴528旋转,S卩,经由连动机构522来带动接地部526接触所有第一接脚530。此时,插头600与连接器500处于第一组装状态,而第一接脚530经由接地部526接地。如此,在插头600被完全组装至连接器500之前,累积于第一接脚530上的静电荷可经由接地部526被释放,避免电子元件受到静电放电的破坏。换句话说,当插头600插入插槽512时,致动部524受到插头600影响而得到下压力,使连动机构522以转轴528为支点旋转,进而让接地部526可向上移动与第一接脚530接触,以释放第一接脚530的静电荷。
[0071]插头600会在第二组装状态下完全进入插槽512,此时插头600的第三接脚620分别接触第一接脚530,使插头600与连接器500达成电连接。此外,本实施例的插头600的本体610还具有对应于致动部524的让位部612,其例如是形成于本体610上且可以容纳致动部524 (例如凸块)的一或多个开孔,在本实施例中,让位部612设于面对致动部524的本体610表面。如此,致动部524可在第二组装状态下进入本体610的让位部612,以释放致动部524与本体610之间的干涉,使接地部526与第一接脚530分离。
[007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脚530和第三接脚620的长度也可依不同需求而设计,举例而言,增加第一接脚530与第三接脚620的长度,使插拔插头600在连接器500的过程时,第一接脚530与第三接脚620可相互接触。换言之,确保在制动部524完全卡合让位部612之前,第一接脚530与第三接脚620可以电连接,使得插头600可通过接地的第一接脚530而释放静电荷。
[0073]另外,为了达成连动机构522的往复运动,本实施例还可在连动机构522 (如连杆)与座体510之间设置弹性件540,例如弹簧,以提供连动机构522 (如连杆)在第一组装状态与第二组装状态之间作动的弹性恢复力。
[0074]前述多个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通过接地件在组装过程中将连接器上的接脚接地,以释放累积在接脚上的静电的技术方案。如此,可以有效避免电子元件被组装至连接器时发生静电放电而造成电子元件的损坏,进而提升组装与生产良率。
[0075]虽然结合以上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连接器,包括: 座体; 多个第一接脚,设置于该座体上;以及 接地件,设置于该座体上,其中该接地件适于在一第一组装状态下将该些第一接脚接地,且该接地件适于在一第二组装状态下与该些第一接脚电性绝缘, 其中该座体具有插槽,适于容置插头,该插头包括本体以及位于本体内的多个第三接脚,该本体具有让位部,该些第一接脚设置于该插槽内,该接地件包括: 连动机构,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与第二端; 致动部,裸露于该插槽内并且设置于该连动机构的该第一端;以及 接地部,设置于该连动机构的该第二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第一组装状态下,该接地部接触该些第一接脚,使该些第一接脚接地;以及 该插头适于在该第二组装状态下完全进入该插槽,使该些第三接脚分别接触该些第一接脚,且该致动部适于在该第二组装状态下进入该本体的该让位部,使该接地部与该些第一接脚分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连动机构包括连杆,经由一转轴,枢设于该座体,该转轴位于该连杆的两端之间,且该连杆的该两端分别连接该致动部与该接地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连动机构还包括弹性件,连接于该连杆与该座体之间,该弹性件适于提供该连杆在该第一组装状态与该第二组装状态之间作动的弹性恢复力。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中该接地部包括金属接垫。
【文档编号】H01R13/648GK104134905SQ201410362502
【公开日】2014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5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1日
【发明者】黄琠钦, 吴欣庭, 萧开元, 张盟升, 林子扬 申请人: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