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66200阅读:90来源:国知局
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发光装置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两种方式发出白光,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发光装置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同时还能为显示装置提供较高的色彩饱和度。本发明背光模组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两种方式发出白光,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背光模组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同时还能为显示装置提供较高的色彩饱和度。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具有更好的显示效果。
【专利说明】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液晶显示装置以体积小,重量轻,低辐射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
[0003] 液晶显示装置通常由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模组以及驱动电路板等几个部分组成。 其中,背光模组位于液晶显示面板下方,向液晶显示面板输出自下而上的白光。液晶显示面 板上具有多个液晶光阀,能够通过控制液晶分子的旋转,调节透过液晶面板的光,同时,与 彩膜基板相配合达到彩色显示的目的。
[0004] 背光模组是液晶显示装置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色彩饱 和度等重要参数都与背光模组的性能有关。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一种以量子膜与发光元件 搭配的背光模组,以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色彩饱和度。
[0005] 参考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的示意图。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 板框体,以及内嵌于所述背板框体的开口中,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反射片40、导光板30、量 子膜50和多层光学膜片60 ;在所述开口的侧壁上设有LED发光元件10,所述LED发光元件 10发出蓝光,所述蓝光从侧向进入导光板30,导光板30将所述蓝光的传播方向偏转,使所 述蓝光进入导光板30上的量子膜50中。所述背板框体包括背板20和胶框70,所述LED发 光元件10通过胶框70和背板20粘合在一起。
[0006] 所述量子膜50中分散有量子点,所述量子点能够将部分蓝光转化为红光和绿光, 所述红光和绿光,以及部分为转化的蓝光混合成白光,从所述量子膜50中输出。这种红、 绿、蓝三色光混合成的白光作为液晶显示面板的背光,能够有效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饱和 度。
[0007] 但是,量子膜50将部分蓝光转化为红光和绿光的过程,会造成一定的光强损失, 使得量子膜50输出的白光亮度较低,影响液晶显示装置的性能。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在提高液晶 显示装置色彩饱和度的同时,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
[0009]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包括:
[0010] LED发光晶片;
[0011]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的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中设置有荧光粉;
[0012] 设置在所述保护结构外的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散有量子点;
[0013] 所述荧光粉能够受到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部分光激发,从而出射白光;从所 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另一部分光在到达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后转化为白光。
[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发光装置中的LED发光晶片用于发 光,所述荧光粉能够受到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部分光激发,从而出射白光;从所述LED 发光晶片发出的另一部分光在到达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后,通过量子点发光的方式转化为白 光。所述荧光粉受光激发转化白光的光转化率比量子点发光的光转化率更高,也就是说,同 样光强的光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光学膜片,荧光粉输出的白光比第一光学膜片输出的白 光具有更高的亮度,因此,本发明发光装置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发光两种方 式发出白光,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发光装置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同 时由于采用了具有量子点的第一光学膜片,使得该发光装置充当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时, 使显示装置具有较高的色彩饱和度。
[0015]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0016] 发光元件,用于发光;
[0017] 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散有量子点,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 非白光转化为白光;
[0018] 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 的光传导至所述第一光学膜片;
[0019] 所述背光模组在所述发光元件中或者在所述发光元件到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 的光路上还设置有荧光粉,所述荧光粉用于受非白光激发而发出白光,所述荧光粉发出的 白光透过第一光学膜片输出。
[0020] 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散有量子点,用于将所述发光 元件发出的非白光转化为白光,在所述发光元件中或者在所述发光元件到所述第一光学膜 片之间的光路上还设置有荧光粉,所述荧光粉用于受非白光激发而发出白光,所述荧光粉 发出的白光透过第一光学膜片输出。所述荧光粉受光激发转化白光的光转化率比量子点发 光的光转化率更高,也就是说,同样光强的光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光学膜片,也就是说, 同样光强的非白光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光学膜片,荧光粉输出的白光比第一光学膜片输 出的白光具有更高的亮度,因此,本发明背光模组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发光 两种方式发出白光,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背光模组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 更高,同时可以使显示装置还具有较高的色彩饱和度。
[0021]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以及位于所述背光 模组上的液晶显示面板。由于本发明背光模组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背光模 组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色彩饱和度,因此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兼 具高色彩饱和度和高亮度的优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 图1是现有技术背光模组的示意图;
[0023] 图2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4] 图3是图2所示发光装置中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0025] 图4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26] 图5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第三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0027] 图6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第四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0028] 图7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第五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0029] 图8是本发明发光装置第六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示意图;
[0030] 图9、图10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1] 图11、图12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0032]图13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三实施例的剖视图;
[0033] 图14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四实施例的剖视图;
[0034] 图15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五实施例的剖视图;
[0035] 图16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六实施例的剖视图;
[0036] 图17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七实施例的剖视图;
[0037] 图18是本发明背光模组第八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 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0039] 如【背景技术】所描述的,现有技术中采用量子膜的背光模组虽然能提高液晶显示装 置的色彩饱和度,但会使得显示亮度较差。
[0040]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发光装置、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在 提高液晶显示装置色彩饱和度的同时,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
[0041] 本发明的发光装置中,LED发光晶片用于发光,所述荧光粉能够受到所述LED发光 晶片发出的部分光激发,从而出射白光;从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另一部分光在到达所 述第一光学膜片后,通过量子点发光的方式转化为白光。所述荧光粉受光激发转化白光的 光转化率比量子点发光的光转化率更高,也就是说,同样光强的光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 光学膜片,也就是说,同样光强的光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光学膜片,荧光粉输出的白光比 第一光学膜片输出的白光具有更高的亮度,因此,本发明发光装置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 光和量子点发光两种方式发出白光,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发光装置相比, 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并且以该发光装置充当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时,能够使显示装置具 有较高的色彩饱和度。
[0042]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图2示出了本发明发 光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发光装置包括发光元件100和第一光 学膜片200,图3为图2中发光元件100的示意图。
[0043] 结合参考图2、图3,具体地,本实施例发光装置包括:
[0044] LED发光晶片101,用于发光。
[0045]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101的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中设置有荧光粉。所述发 光元件100包括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和保护结构。
[0046] 设置在所述保护结构外的第一光学膜片200,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中分散有量 子点201。
[0047] 本实施例中,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具有出光面G1,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设置在 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出光面的一侧,且在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光的光路上。
[0048]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蓝光,所述荧光粉包括黄色荧光粉、黄 红混合荧光粉或红绿混合荧光粉中的一种。但是本发明对此不作限制,可选的,在其他实施 例中,所述LED发光晶片101还可以发出紫外光。
[0049] 继续参考图3,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结构包括:
[0050]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出光面的透明保护层102 ;
[0051] 壳体104,所述透明保护层102和LED发光晶片101内嵌于所述壳体104中,所述 壳体104露出所述透明保护层102。
[005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保护层102包括中心区域1021和围绕所述中心区域的周 边区域1022,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周边区域1022中。
[0053] 继续参考图3,所述荧光粉能够受到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部分蓝光010激 发,从而出射白光030,也就是说,所述荧光粉将部分蓝光010转化为白光。从所述LED发光 晶片101发出的另一部分蓝光010通过透明保护层102后,仍以蓝光010出射。
[0054] 可选的,所述透明保护层102的材料为透明树脂。
[0055]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光为紫外光等其 他非白光时,还可以在保护结构中设置其他类型的荧光粉,使部分非白光转化为白光,本发 明对此不做限定。
[0056]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对所述保护结构中设置荧光粉的位置也不做限定,在其 他实施例中,所述荧光粉还可以设置于所述保护结构中的其他位置上。
[0057] 结合参考图2和图3,具体地,由于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具有出光面Gl,所述第一 光学膜片200设置在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出光面Gl的一侧,且在所述LED发光晶片101 发出的光的光路上。
[0058] 在所述透明保护层102的周边区域1022中,所述荧光粉受部分蓝光010激发而发 出白光030,从周边区域1022发出的白光030到达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后,依然以白光 030输出。
[0059] 在透明保护层102的中心区域1021中没有设置荧光粉,从所述LED发光晶片101 发出的另一部分蓝光010通过中心区域1021后仍为蓝光,在到达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后 转化为白光030。
[0060] 具体地,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分散的量子点201,能够将部分蓝光010转化为红 光和绿光,所述红光和绿光,以及部分为转化的蓝光010混合成白光030,从所述第一光学 膜片200中输出。这种红、绿、蓝三色光混合成的白光030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能够 有效提尚液晶显不装置的饱和度。
[0061] 所述荧光粉受光激发转化白光的光转化率比量子点发光的光转化率更高,也就是 说,同样光强的蓝光010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光学膜片200,荧光粉输出的白光030比第 一光学膜片输出的白光030具有更高的亮度,因此,本实施例发光装置同时采用荧光粉激 发发光和量子点201发光两种方式发出白光030,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方式的发光装 置相比,发出的白光030亮度更高,并且以该发光装置充当显示装置的背光模组时,能够使 显示装置具有较高的色彩饱和度。
[0062]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荧光粉转化蓝光为白光的光转化率较所述量子点201转化蓝 光为白光的光转化率更高,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改变中心区域1021和周边区域1022 分别占透明保护层102出光面的面积比,调节被所述荧光粉转化为白光的蓝光光通量与被 量子点201转化为白光的蓝光光通量分别占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蓝光的总光通量的 比例,进而调节本实施例发光装置所发出的白光亮度。当被所述荧光粉转化为白光的蓝光 光通量占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蓝光的总光通量的比例越大时,本实施例发光装置所 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
[0063] 在本实施例中,当被所述荧光粉转化为白光的蓝光光通量占所述LED发光晶片 101发出蓝光的总光通量的比例为50%时,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发光装置 相比,本实施例发光装置发出白光的亮度能够提升51. 61%。
[006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和所述LED发光晶片101的 出光面Gl相对设置。因此本实施例发光装置能够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模组。
[0065]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保护结构上还设有电极103,用于为所述LED 发光晶片101供电。
[0066]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为发光元件100的剖视图,未示出发光元件100上表面的形 状,本发明的发光元件中,所述壳体104露出所述透明保护层102的表面为第一上表面G2, 所述壳体104的第一上表面G2可以为矩形、圆形等任意形状,所述透明保护层102背离所 述LED发光晶片101的表面为第二上表面G3,所述第二上表面G3可以为矩形、圆形等任意 形状,本发明对此均不做限制。
[0067]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光为紫外光 时,所述荧光粉转化紫外光为白光的光转化率较所述量子点201转化紫外光为白光的光转 化率同样更高,因此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方式的发光装置相比,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发 出的白光亮度更高。
[0068] 参考图4,示出了本发明发光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 的技术方案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 之处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和所述LED发光晶片101的出光面Gl之间具有90度的 夹角。在所述发光元件100和第一光学膜片200之间设有导光元件011,所述导光元件011 能够使通过导光元件011的光发生光路偏转。
[0069] 所述发光元件100发出的蓝光010和白光030通过所述导光元件011后,能够垂 直的进入所述第一光学膜片200,因此本实施例发光装置能够应用于侧入式背光模组。
[0070] 参考图5,示出了本发明发光装置第三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 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一实施 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在发光元件中,所述透明保护层102包括中心区域1021 和围绕所述中心区域的周边区域1022,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中心区域1021中。所述荧 光粉分布于所述中心区域1021中的好处在于,所述焚光粉受部分蓝光010激发发出的白光 030自所述透明保护层102包括中心区域1021输出到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上,更有利于提高 第一光学膜片输出的白光的亮度。
[0071] 参考图6,示出了本发明发光装置第四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 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一实施 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在发光元件中,所述荧光粉均匀分布于所述透明保护层 102中,所述透明保护层102中的荧光粉含量在第一阈值以下。
[0072] 具体地,当所述荧光粉在所述透明保护层102中的含量较少时,部分蓝光010激发 荧光粉而发出白光030,另一部分蓝光010不会激发荧光粉,而是依然以蓝光透过透明保护 层102输出,所述另一部分蓝光010由第一光学膜片转化为白光。
[0073] 当荧光粉在所述透明保护层102中的含量大于第一阈值时,LED发光晶片101发 出的全部蓝光(占LED发光晶片101发出蓝光总光通量的99%以上,其余可以忽略)激发 荧光粉发出白光,使得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全部蓝光转化为白光。因此,本实施例中, 所述透明保护层102中的荧光粉含量在第一阈值以下,使得部分蓝光010激发荧光粉而发 出白光030,另一部分蓝光010不会激发荧光粉,而是依然以蓝光010透过透明保护层102 输出。
[0074]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阈值和所述透明保护层102形状、体积以及LED发光晶片 101发出蓝光的光强均有关系,所述第一阈值的具体值可以通过实验得到,本发明在此不再 任何限定。
[0075] 本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改变所述透明保护层102中的荧光粉含量,调节所述荧 光粉转化蓝光的光通量与量子点201转化蓝光的光通量分别占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 蓝光的总光通量的比例,进而调节本实施例发光装置所发出的白光亮度。
[0076] 参考图7,示出了本发明发光装置第五实施例中发光元件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 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一实施 例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在发光元件中,所述透明保护层102背离所述LED发光 晶片101的表面为第二上表面G3,所述第二上表面G3上设有第二荧光涂层105,所述荧光 粉分布于所述第二荧光涂层105中,所述透明保护层102中不设置荧光粉。
[0077] 所述第二荧光涂层105用于将所述LED发光晶片101发出的部分蓝光010转化为 白光030,另一部分蓝光010透过所述第二荧光涂层105,仍以蓝光010进入第一光学膜片。
[0078] 具体地,部分蓝光010激发荧光粉而发出白光030,另一部分蓝光010不会激发荧 光粉,而是依然以蓝光010透过第二焚光涂层105输出,所述另一部分蓝光010由第一光学 膜片转化为白光。转化成白光030的蓝光010和未转化的蓝光010的光通量之比与第二荧 光涂层105中荧光粉含量有关。
[0079]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荧光涂层105可以采用涂布等方式形成在所述透明保护层 102的第二上表面G3。例如将荧光粉分布于有机材料中,将所述有机材料涂布在有机材料 并固化,形成第二荧光涂层105。因此,本实施例发光装置的制作工艺更加简单,成本更低。
[0080] 参考图8,示出了本发明发光装置第六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 技术方案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相同之处不再赘述,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 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在发光元件中,所述壳体104露出所述透明保护层102的表面为第 一上表面G2,所述第一上表G2面设置有第一荧光涂层106,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第一荧 光涂层106中。
[0081] 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保护层102中不设置荧光粉,从透明保护层102出射的蓝光 010由第一光学膜片转化为白光。
[0082]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装置用于光传输环境中,例如,当所述发光装置位于背光 模组中时,所述发光元件为背光模组中的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为背光模组中的第 一光学膜片,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学组件、多种光学膜片组成的组合结构,从透明保 护层102出射的蓝光010在组合结构的各个位置发生投射或反射,所述组合结构即光传输 环境。
[0083] 所述光传输环境能够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部分蓝光010反射到所述保护结构 上。由于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第一上表面G2上的第一荧光涂层106中,所述第一荧光涂 层106能够接收经所述光传输环境反射回的部分蓝光020,并使所述反射回的部分蓝光020 转化为白光030。
[0084] 因此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焚光涂层106将所述光传输环境反射回的部分蓝光 020重复利用,使其转化为白光030并透过第一光学膜片输出,增大了所述发光装置的光利 用率,有效提高了发光装置的亮度。
[0085]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 散有量子点,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非白光转化为白光,在所述发光元件中或者在所 述发光元件到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的光路上还设置有荧光粉,所述荧光粉用于受非白光 激发而发出白光,所述荧光粉发出的白光透过第一光学膜片输出。与通过分散有量子点的 第一光学膜片,将部分进入第一光学膜片的非白光转化为白光相比,所述荧光粉受光激发 从而发出的白光相对进入荧光粉的非白光具有更高的光转化率,也就是说,同样光强的非 白光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光学膜片,荧光粉输出的白光比第一光学膜片输出的白光具有 更高的亮度,因此,本发明背光模组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发光两种方式发出 白光,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背光模组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同时可以 使显示装置还具有较高的色彩饱和度。
[0086]图9示出了本发明背光模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示意图,图10为图9中背光模组的 局部俯视图(视角沿图9中箭头Al方向自上向下)。参考图9、图10对本发明背光模组第 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0087] 本实施例背光模组包括:
[0088] 发光元件,用于发光。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发光元件包括蓝光发光元件901 和白光发光元件902。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均包括LED发光晶片 (未示出),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蓝光。在所述白光发光元件902上设置有荧光粉,所述 荧光粉能够使所述白光发光元件中LED发光晶片发出的蓝光转化为白光。所述蓝光发光元 件901中未设置荧光粉,因此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发出蓝光。
[0089]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所述荧光粉能够受蓝光激发而发出白光,所述荧光粉 包括黄色荧光粉、黄红混合荧光粉或红绿混合荧光粉。但是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在其他实 施例中,所述LED发光晶片还可以发出紫外光,所述荧光粉还可以选取能够受紫外光激发 而发出白光的其他种类荧光粉。
[0090]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白光发光元件中LED发光晶片发出的全部 蓝光转化为白光。
[0091] 继续参考图9,本实施例背光模组还包括第一光学膜片600,所述第一光学膜片 600中分散有量子点,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非白光转化为白光。本实施例中,所述第 一光学膜片600将蓝光发光元件901发出的蓝光转化为白光。具体地,量子点发光方式的 原理为:所述量子点能够将蓝光发光元件901发出的部分蓝光转化为红光和绿光,所述红 光和绿光,以及部分为转化的蓝光混合成白光,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中输出。
[0092] 本实施例中,所述白光发光元件902发出的白光为所述焚光粉发出的白光,所述 白光发光元件902发出的白光透过第一光学膜片600输出。因此,本实施例背光模组能够 同时通过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发光两种方式发出白光。
[0093] 荧光粉激发发光比量子点发光具有更高的光转化率,也就是说,同样光强的蓝光 分别入射荧光粉和第一光学膜片600,荧光粉输出的白光比第一光学膜片600输出的白光 具有更高的亮度,因此,本实施例背光模组同时采用荧光粉激发发光和量子点发光两种方 式发出白光,与现有技术仅采用量子点发光方式的背光模组相比,发出的白光亮度更高,同 时还能为显示装置提供较高的色彩饱和度。本实施例背光模组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中,能 够有效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和色彩饱和度,从而提高显示效果。
[0094] 继续参考图9,本实施例背光模组还包括:
[0095] 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901 (902)和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之间,用于将 所述发光元件的光传导至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
[0096] 背板框体,所述背板框体包括背板300和框胶301,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和光学 组件内嵌于所述背板框体的开口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600位于所述光学组件上。
[0097]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 和白光发光元件902位于所述开口的侧壁上,所述光学组件包括覆盖于开口底部的导光板 500,所述导光板500用于使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发出的光改变方 向,以自所述开口底部向上的方向进入第一光学膜片600中。
[0098] 参考图10,图10为图9中背光模组的局部俯视图。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 发光元件902在所述开口侧壁交替排布。这样的好处在于,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 发光元件902在所述开口侧壁排布均匀,使得经过导光板500传导到第一光学膜片600中 的蓝光和白光分布均匀。当白光发光元件902发出白光的亮度与量子点发出白光的亮度不 同时,从第一光学膜片600出射的白光也较为均匀,即提高了背光模组发出白光的均匀性, 进而有利于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0099]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在所述 开口侧壁交替排布,因此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的数量比为1:1。但 是本发明对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在所述开口侧壁的排布方式不做限 制,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可以组成蓝光发光元件组,一个或 多个所述白光发光元件902可以组成白光发光元件组,所述蓝光发光元件组和白光发光元 件组在所述开口侧壁交替排布。可以通过调节蓝光发光元件组和白光发光元件组中各自包 含的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数量,调节背光模组中所述蓝光发光元件 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的数量比。
[0100]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白光发光元件902占发光元件的数量比越大,背光模组发出 白光的亮度越高。如下表1示出了在背光模组中,蓝光发光元件与白光发光元件数量比不 同时,背光模组发出白光的亮度值(坎德拉值)。在现有技术中背光模组中,在蓝光发光元 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的数量比为1:0时,也就是仅设置蓝光发光元件901时,背光模 组发出的白光亮度为6017. 9坎德拉/平方米,在本实施例中,当所述蓝光发光元件901和 白光发光元件902的数量比为1:1,所述背光模组发出的白光亮度为9124坎德拉/平方米。 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通过调节背光模组中,蓝光发光元件901与白光发光元件902的数量 比,来调节背光模组发出的白光亮度。需要说明的是,当背光模组能提供的色彩饱和度为液 晶显示装置更为重要的参数时,为了使背光模组能够提供更高的色彩饱和度,所述蓝光发 光元件901和白光发光元件902的数量比可以选择在1:1以上。
[0101]

【权利要求】
1. 一种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LED发光晶片;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的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中设置有荧光粉; 设置在所述保护结构外的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散有量子点; 所述荧光粉能够受到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部分光激发,从而出射白光;从所述LED 发光晶片发出的另一部分光在到达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后转化为白光。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发光晶片具有出光面,所述第 一光学膜片设置在所述LED发光晶片出光面的一侧,且在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光的光 路上。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蓝光或紫外光。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蓝光,所述荧光 粉包括黄色荧光粉、黄红混合荧光粉或红绿混合荧光粉。
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结构包括: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出光面的透明保护层; 壳体,所述透明保护层和LED发光晶片内嵌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露出所述透明保 护层。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保护层包括中心区域和围绕 所述中心区域的周边区域,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中心区域中,或者分布于所述周边区域 中。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粉均匀分布于所述透明保护 层中,所述透明保护层中的荧光粉含量在第一阈值以下。
8.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露出所述透明保护层的表面 为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荧光涂层,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第一荧光涂 层。
9.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保护层背离所述LED发光晶片 的表面为第二上表面,所述第二上表面上设有第二荧光涂层,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第二 荧光涂层中。
10. -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光元件,用于发光; 第一光学膜片,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中分散有量子点,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非白 光转化为白光; 光学组件,设置于所述发光元件和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的光 传导至所述第一光学膜片; 所述背光模组在所述发光元件中或者在所述发光元件到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之间的光 路上还设置有荧光粉,所述荧光粉用于受非白光激发而发出白光,所述荧光粉发出的白光 透过第一光学膜片输出。
11.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荧光粉用于受蓝光激发而发出 白光,所述荧光粉包括黄色荧光粉、黄红混合荧光粉或红绿混合荧光粉。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背板框体,所述 第一光学膜片和光学组件内嵌于所述背板框体的开口中,所述第一光学膜片位于所述光学 组件上; 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的侧壁上,或者,所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底部的背板 框体上。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直下式背光模组,所 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底部的背板框体上;所述光学组件包括覆盖于所述发光元件上的 扩散板,所述扩散板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均匀地进入第一光学膜片中。
14. 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包括蓝光发光元件和 白光发光元件,所述蓝光发光元件和白光发光元件均包括LED发光晶片,所述LED发光晶片 发出蓝光;所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白光发光元件上,使所述白光发光元件中LED发光晶片 发出的蓝光转化为白光;所述蓝光发光元件和白光发光元件在所述开口底部呈阵列状交替 均匀分布。
15.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侧入式背光模组,所 述发光元件位于所述开口的侧壁上;所述光学组件包括覆盖于开口底部的导光板,所述导 光板用于使所述发光元件发出的光改变方向,以自所述开口底部向上的方向进入第一光学 月吴片中。
16. 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包括蓝光发光元件和 白光发光元件,所述蓝光发光元件和白光发光元件均包括LED发光晶片,所述LED发光晶 片用于发出蓝光;所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白光发光元件上,使所述白光发光元件中LED发 光晶片发出的蓝光转化为白光,所述蓝光发光元件和白光发光元件在所述开口侧壁交替排 布。
17.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框体与所述光学组件之间 还设有反射片,所述反射片用于将所述发光元件输出到背板框体上的光反射到所述光学组 件中,所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反射片面向所述光学组件的一侧上。
18.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面向所述光学组 件的表面为第一光学膜片入光面,所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入光面上。
19.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组件面向所述发光元件的 第一表面为光学组件入光面,所述光学组件面向所述第一光学膜片的第二表面为光学组件 出光面,所述荧光粉设置于所述光学组件入光面或光学组件出光面上。
20.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元件包括: LED发光晶片,用于发出蓝光;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的保护结构,所述保护结构中设置有荧光粉; 所述荧光粉能够受到所述LED发光晶片发出的部分蓝光激发,从而出射白光;从所述 LED发光晶片发出的另一部分蓝光在到达所述第一光学膜片后转化为白光。
21.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LED发光晶片具有出光面,所述 保护结构包括: 包覆所述LED发光晶片出光面的透明保护层; 壳体,所述透明保护层和LED发光晶片内嵌于所述壳体中,所述壳体露出所述透明保 护层。
22. 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保护层包括中心区域和围 绕所述中心区域的周边区域,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中心区域中,或者分布于所述周边区 域中。
23. 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露出所述透明保护层的表 面为第一上表面,所述第一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荧光涂层,所述荧光粉分布于所述第一荧光 涂层中。
24. -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0至2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位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液晶显示面板。
【文档编号】H01L33/50GK104483778SQ201410855442
【公开日】2015年4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31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31日
【发明者】苏世虎 申请人: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