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80443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壳体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连接器壳体,包括顶壁壳体、一对侧壁壳体、后端壁壳体、底壁壳体和两个分隔部件。底壁壳体包括第一底壁壳体部分、第二底壁壳体部分和第三底壁壳体部分。所述顶壁壳体、一对侧壁壳体、后端壁壳体、第一底壁壳体部分、第二底壁壳体部分和两个分隔部件形成为一个整体部件。所述第三底壁壳体部分以插接的方式组装到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上并与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一起构成连接器壳体的整个底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壳体仅包括两个分离部件,从而能够提高整个连接器壳体的结构强度,可靠地保证了每个插入端口的尺寸精度。
【专利说明】连接器壳体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的外屏蔽壳体。

【背景技术】
[0002] 图1显示一种现有的连接器壳体的分解示意图;图2显示一种现有的连接器壳体 的组装示意图。
[0003]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的连接器壳体一般包括上部壳体10、下部壳体20和两个 分隔部件30。
[0004] 在现有技术中,如图1和图2所示,上部壳体10、下部壳体20和分隔部件30是相 互分离的独立部件,并且两个分隔部件30也是独立的分离部件。如图2所示,两个分隔部 件30将连接器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三个插入端口,这三个插入端口同层设置并排列成 一行。
[0005] 整体而言,如图1和图2所示,在现有技术中,对于具有1XN(N>为大于1的正整 数)个端口的壳体而言,其独立的分离部件的数量为N+1个,分离部件的数量过多。
[0006] 这种由相互分离的上部壳体10、下部壳体20和多个独立的分隔部件30构成的一 层多端口结构的连接器壳体(也称为连接器铁笼或连接器的屏蔽外壳)存在如下问题:
[0007] 1)在性能上,由于该连接器壳体由相互分离的上部壳体10、下部壳体20和多个独 立的分隔部件30组装而成,因此,连接器壳体的整体结构强度较差,容易出现整体开裂。同 时,由于连接器壳体的每个端口均呈平行四边形,构成四边形的四个面为分离的四部分结 构,因此,存在平行四边形效应,连接器壳体的端口容易朝向连接器壳体的两侧左右晃动; 同时,组装件配合尺寸不易控制,这些因素导致连接器壳体的端口尺寸难以得到保证,这会 导致连接器壳体的端口尺寸超差。另外,连接器壳体的端口可能存在锋利的突出,划伤屏蔽 胶圈。
[0008] 2)在制作上,将相互分离的上部壳体10、下部壳体20和多个独立的分隔部件30 组装在一起的组装步骤复杂,制作效率较低,不易于实现高效的自动化加工。 实用新型内容
[0009]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和缺陷的至少一个方面。
[0010] 本实用新型一个目的旨在于减少构成连接器壳体的分离部件的数量。
[0011]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强度大、端口不易变形的连接器壳体。
[0012]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组装步骤少、制作效率高的连接器壳 体。
[001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连接器壳体,包括:
[0014] 顶壁壳体,构成连接器壳体的顶壁;
[0015] -对侧壁壳体,构成连接器壳体的一对侧壁;
[0016] 后端壁壳体,构成连接器壳体的后端壁;
[0017] 底壁壳体,构成连接器壳体的底壁;和
[0018] 两个分隔部件,位于顶壁壳体和底壁壳体之间,用于将连接器壳体的内部空间分 隔成三个插入端口,其中
[0019] 所述底壁壳体包括连接在一个侧壁壳体和一个分隔部件之间的第一底壁壳体部 分、连接在另一个侧壁壳体和另一个分隔部件之间的第二底壁壳体部分、和与第一和第二 底壁壳体部分分离的一个独立的第三底壁壳体部分;
[0020] 所述顶壁壳体、一对侧壁壳体、后端壁壳体、第一底壁壳体部分、第二底壁壳体部 分和两个分隔部件形成为一个整体部件;并且
[0021] 所述第三底壁壳体部分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组装在一起。
[002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三底壁壳体部分的每个纵向边缘部形成有 多个插接口,每个所述分隔部件的靠近连接器壳体的底壁的下部纵向边缘部形成有多个插 接脚,所述多个插接脚插入所述多个插接口中。
[002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多个插接脚穿过所述多个插接口并插接到 用于将安装该连接器壳体的电路板上。
[002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所述第三底壁壳体部分的每个纵向边缘部形 成有多个凸起,并且所述多个插接口分别形成在所述多个凸起上;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壁 壳体部分的靠近所述第三底壁壳体部分的纵向边缘部上形成有多个槽口;所述多个凸起与 所述多个槽口配合在一起。
[002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多个凸起为燕尾型凸起,并且所述多个槽 口为燕尾型槽口,多个所述燕尾型凸起与多个所述燕尾型槽口接合在一起。
[002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多个所述燕尾型凸起中的至少两个的形状和/ 或尺寸不同;并且多个所述燕尾型槽口中的至少两个的形状和/或尺寸不同。
[002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每个所述分隔部件的靠近顶壁壳体的上部纵 向边缘部上形成有多对第一可弯折的连接片;在所述顶壁壳体上形成有与所述多对第一可 弯折的连接片对应的多个第一狭缝;每对第一可弯折的连接片穿过一个对应的第一狭缝, 并弯折和压靠在所述顶壁壳体的外表面上,用于将两个分隔部件连接到所述顶壁壳体。
[002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每对所述第一可弯折的连接片被朝相反的方向 弯折。
[002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多对第一可弯折的连接片以均匀的间隔分 隔开。
[00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每个所述分隔部件的靠近所述后端壁壳体的 一端上形成有一对第二可弯折的连接片;在所述后端壁壳体上形成有与每对第二可弯折的 连接片对应的第二狭缝;并且每对第二可弯折的连接片穿过对应的一个第二狭缝,并弯折 和压靠在所述后端壁壳体的外表面上,用于将所述分隔部件连接到所述后端壁壳体上。
[003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每对第二可弯折的连接片被朝相反的方向弯 折。
[003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在每个所述侧壁壳体的靠近所述后端壁壳体的 一端上形成有突起;在所述后端壁壳体的靠近一对侧壁壳体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可弯折的耳 扣;所述耳扣被弯折并卡扣到所述突起上,用于将所述一对侧壁壳体连接到所述后端壁壳 体上。
[003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整个所述连接器壳体除了第三底壁壳体部分之 外的其它所有部分通过单片料板制成。
[003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所述单片料板通过冲压加工一次成型。
[003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连接器壳体的顶壁壳体、一对侧壁壳体、后端 壁壳体、第一底壁壳体部分、第二底壁壳体部分和两个分隔部件形成为一个整体部件,并且 第三底壁壳体部分通过插接的方式组装到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上并与第一和第二底 壁壳体部分一起构成连接器壳体的整个底壁。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壳体仅包括两个 分离部件,从而能够提高整个连接器壳体的结构强度,可靠地保证了每个插入端口的尺寸 精度。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整个连接器壳体除了第三底壁壳体部分之外的其它所有部分通 过单片料板制成,因此,减少了加工和组装步骤,提高制造效率,还降低了生产成本。
[0036]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 显而易见,并可帮助对本实用新型有全面的理解。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7] 图1显示一种现有的连接器壳体的分解示意图;
[0038] 图2显示一种现有的连接器壳体的组装示意图;
[0039] 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具有三个插入端口的连接器壳体的组 装示意图;
[0040] 图4显示图3所示的具有三个插入端口的连接器壳体的分解示意图;和
[0041] 图5显示图4所示的具有三个插入端口的连接器壳体的主要部分的主料板的示意 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在 说明书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号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下述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 施方式的说明旨在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实用新型构思进行解释,而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 新型的一种限制。
[0043] 另外,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为便于解释,阐述了许多具体的细节以提供对本披露 实施例的全面理解。然而明显地,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也可以 被实施。在其他情况下,公知的结构和装置以图示的方式体现以简化附图。
[004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总体技术构思,提供一种连接器壳体,包括:顶壁壳体,构 成连接器壳体的顶壁;一对侧壁壳体,构成连接器壳体的一对侧壁;后端壁壳体,构成连接 器壳体的后端壁;底壁壳体,构成连接器壳体的底壁;和两个分隔部件,位于顶壁壳体和底 壁壳体之间,用于将连接器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三个插入端口,其中所述底壁壳体包括 连接在一个侧壁壳体和一个分隔部件之间的第一底壁壳体部分、连接在另一个侧壁壳体和 另一个分隔部件之间的第二底壁壳体部分、和与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分离的一个独立 的第三底壁壳体部分;所述顶壁壳体、一对侧壁壳体、后端壁壳体、第一底壁壳体部分、第二 底壁壳体部分和两个分隔部件形成为一个整体部件;并且所述第三底壁壳体部分与所述第 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组装在一起。
[0045] 图3显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具有三个插入端口的连接器壳体的组 装示意图。
[0046] 如图3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该连接器壳体主要包括:顶壁壳体211,构成连 接器壳体的顶壁;一对侧壁壳体212、213,构成连接器壳体的一对侧壁;后端壁壳体214,构 成连接器壳体的后端壁;底壁壳体221、222、223,构成连接器壳体的底壁;和两个分隔部件 231、232,位于顶壁壳体211和底壁壳体221、222、223之间,用于将连接器壳体的内部空间 分隔成三个插入端口。
[0047]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三个插入端口同层设置并沿平行于连接器壳体的顶壁或 底壁的方向排列成一行。
[0048] 图4显示图3所示的具有三个插入端口的连接器壳体的分解示意图;和图5显示 图4所示的具有三个插入端口的连接器壳体的主要部分的主料板的示意图。
[0049]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底壁壳体221、222、223包括连接在一个侧壁壳体212和 一个分隔部件231之间的第一底壁壳体部分221、连接在另一个侧壁壳体213和另一个分隔 部件232之间的第二底壁壳体部分222、和与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221、222分离的一个 独立的第三壁壳体部分223。
[0050] 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顶壁壳体211、一对侧壁壳体212、 213、后端壁壳体214、第一底壁壳体部分221、第二底壁壳体部分222和两个分隔部件231、 232形成为一个整体部件。
[0051] 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壁壳体部分223的一个纵 向边缘部形成有多个插接口 2231。分隔部件231的靠近连接器壳体的底壁的下部纵向边缘 部形成有多个插接脚2313。分隔部件231的多个插接脚2313插入第三壁壳体部分223的 多个插接口 2231中。类似地,第三壁壳体部分223的另一个纵向边缘部形成有多个插接口 2232。分隔部件232的靠近连接器壳体的底壁的下部纵向边缘部形成有多个插接脚2323。 分隔部件232的多个插接脚2323插入第三壁壳体部分223的多个插接口 2232中。这样, 就可以将第三壁壳体部分223组装到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221、222上并与第一和第二 底壁壳体部分221、222 -起构成连接器壳体的整个底壁。
[0052]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整个连接器壳体仅由两个分离的部件构成,因 此,提高了整个连接器壳体的结构强度,可靠地保证了每个插入端口的尺寸精度。
[0053]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多个插接脚2313、2323穿过多个插 接口 223U2232并插接到用于将安装该连接器壳体的电路板(未图示)上。这样,就可以 用安装连接器壳体的插接脚来将第三底壁壳体部分223组装到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 221、222上,而无需单独形成用于将第三底壁壳体部分223组装到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 分221、222上的连接件,节约了材料,提高了生产效率。
[0054] 请继续参见图4和图5,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第三壁壳体部分223的每个纵向边 缘部形成有多个凸起2233、2234,并且多个插接口 223U2232分别形成在多个凸起2233、 2234上。在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221、222的靠近第三壁壳体部分223的纵向边缘部上 形成有多个槽口 2211、2221。
[0055] 尽管未图示,当第三底壁壳体部分223组装到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221、222 上之后,第三壁壳体部分223上的多个凸起2233、2234与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221、222 上的多个槽口 221U2221配合在一起。
[0056]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凸起2233、2234的形状大致为矩形并 且多个凸起2233、2234的形状和尺寸大致相同。类似地,在图4和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多 个槽口 221U2221的形状大致为矩形并且多个槽口 221U2221的形状和尺寸大致相同。 [0057] 但是,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图示的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多个 凸起2233、2234可以形成为燕尾型凸起,并且多个槽口 221U2221可以形成为燕尾型槽口, 这样,通过多个燕尾型凸起与多个燕尾型槽口的接合,能够提高第三底壁壳体部分223与 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221、222之间的组合强度,防止第三底壁壳体部分223相对于第 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221、222移动。
[0058]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中,多个燕尾型凸起中的至少两个的形状和/或尺 寸可以不同,并且多个燕尾型槽口中的至少两个的形状和/或尺寸可以不同。这样,可以通 过多种不同形状和/或尺寸的燕尾型凸起与多种不同形状和/或尺寸燕尾型槽口的接合, 来进一步提高第三底壁壳体部分223与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221、222之间的组合强 度,进一步防止第三底壁壳体部分223相对于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221、222移动。
[0059] 如图3和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一个分隔部件231的靠近顶壁壳体211 的上部纵向边缘部上形成有多对第一可弯折的连接片2311、2311。在顶壁壳体211上形成 有与多对第一可弯折的连接片231U2311对应的多个第一狭缝2111。如图3清楚地显示, 每对第一可弯折的连接片231U2311穿过一个对应的第一狭缝2111,并弯折和压靠在顶壁 壳体211的外表面上,用于将该分隔部件231连接到顶壁壳体211。
[0060] 类似地,如图3和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在另一个分隔部件232的靠近顶 壁壳体211的上部纵向边缘部上形成有多对第一可弯折的连接片2321、2321。在顶壁壳体 211上形成有与多对第一可弯折的连接片232U2321对应的多个第一狭缝2112。如图3清 楚地显示,每对第一可弯折的连接片232U2321穿过一个对应的第一狭缝2112,并弯折和 压靠在顶壁壳体211的外表面上,用于将该分隔部件232连接到顶壁壳体211。
[0061] 如图3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分隔部件231上的每对第一可 弯折的连接片231U2311被朝相反的方向弯折。类似地,分隔部件232上的每对第一可弯 折的连接片2321、2321也被朝相反的方向弯折。这样,通过在相反的方向弯折每对第一可 弯折的连接片,能够提高分隔部件231、232与顶壁壳体211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0062] 如图3和图5所示,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每个分隔部件231、232的多对第一可弯折 的连接片231U2321以均匀的间隔分隔开。
[0063] 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个分隔部件231的靠近后端壁壳 体214的一端上形成有一对第二可弯折的连接片2312、2312。在后端壁壳体214上形成有 与一对第二可弯折的连接片2312、2312对应的一个第二狭缝2141。一对第二可弯折的连 接片2312、2312穿过对应的一个第二狭缝2141,并弯折和压靠在后端壁壳体214的外表面 上,用于将分隔部件231连接到后端壁壳体214上。
[0064] 类似地,如图5所示,在另一个分隔部件232的靠近后端壁壳体214的一端上形成 有一对第二可弯折的连接片2322、2322。在后端壁壳体214上形成有与一对第二可弯折的 连接片2322、2322对应的一个第二狭缝2142。一对第二可弯折的连接片2322、2322穿过对 应的一个第二狭缝2142,并弯折和压靠在后端壁壳体214的外表面上,用于将分隔部件232 连接到后端壁壳体214上。
[0065] 尽管未图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分隔部件231上的一对第二可弯折 的连接片2312、2312被朝相反的方向弯折。类似地,分隔部件232上的一对第二可弯折的 连接片2322、2322也被朝相反的方向弯折。这样,通过在相反的方向弯折每对第二可弯折 的连接片,能够提高分隔部件231、232与后端壁壳体214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结构稳定性。
[0066] 如图4和图5所不,在图不的实施例中,在一个侧壁壳体212的靠近后端壁壳体 214的一端上形成有突起2121。在后端壁壳体214的靠近一个侧壁壳体212的一侧形成有 可弯折的耳扣2143。耳扣2143被弯折并卡扣到突起2121上,用于将一个侧壁壳体212连 接到后端壁壳体214上。
[0067] 类似地,如图4和图5所不,在另一个侧壁壳体213的靠近后端壁壳体214的一端 上形成有突起2131。在后端壁壳体214的靠近另一个侧壁壳体213的一侧形成有可弯折的 耳扣2144。耳扣2144被弯折并卡扣到突起2131上,用于将另一个侧壁壳体213连接到后 端壁壳体214上。
[0068] 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整个连接器壳体除了第三底壁壳体部分223之外的其它部分 由图5所示的单片料板制成。
[0069]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图5所示的单片料板可以通过冲压加工一次成 型,即,可以通过在一块原料板上进行一次冲压加工一次性地形成构成整个连接器壳体的 顶壁壳体211、一对侧壁壳体212、213、后端壁壳体214、第一底壁壳体部分221、第二底壁壳 体部分222和两个分隔部件231、232。因此,本实用新型简化了加工和组装工艺,自动化程 度商,便于大批量生广,提商了制造效率。
[0070] 与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壳体的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壳体的结构部件的 数目少,总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壳体具备以下优点:
[0071] 1)可以简化组装流程,便于自动化组装;
[0072] 2)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减低连接器壳体的成本;
[0073] 3)连接器壳体的整体强度高,结构性能稳定性好;
[0074] 4)便于设计和维护。
[0075]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说明,但是附图中公开的实施例旨在对本实用 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示例性说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
[0076] 虽然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一些实施例已被显示和说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 理解,在不背离本总体实用新型构思的原则和精神的情况下,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改变,本 实用新型的范围以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
[0077] 应注意,在本文中,措词"包括"不排除其它元件或步骤,措词"一"或"一个"不排 除多个。另外,权利要求的任何元件标号不应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权利要求】
1. 一种连接器壳体,包括: 顶壁壳体(211),构成连接器壳体的顶壁; 一对侧壁壳体(212、213),构成连接器壳体的一对侧壁; 后端壁壳体(214),构成连接器壳体的后端壁; 底壁壳体(221、222、223),构成连接器壳体的底壁;和 两个分隔部件(231、232),位于顶壁壳体(211)和底壁壳体(221、222、223)之间,用于 将连接器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三个插入端口, 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壁壳体(221、222、223)包括连接在一个侧壁壳体(212)和一个分隔部件(231) 之间的第一底壁壳体部分(221)、连接在另一个侧壁壳体(213)和另一个分隔部件(232)之 间的第二底壁壳体部分(222)、和与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221、222)分离的一个独立 的第三底壁壳体部分(223); 所述顶壁壳体(211)、一对侧壁壳体(212、213)、后端壁壳体(214)、第一底壁壳体部分 (221)、第二底壁壳体部分(222)和两个分隔部件(231、232)形成为一个整体部件; 所述第三底壁壳体部分(223)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221、222)组装在一 起。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底壁壳体部分(223)的每个纵向边缘部形成有多个插接口(2231、2232),每 个所述分隔部件(231、232)的靠近连接器壳体的底壁的下部纵向边缘部形成有多个插接 脚(2313、2323),所述多个插接脚(2313、2323)插入所述多个插接口(2231、2232)中。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插接脚(2313、2323)穿过所述多个插接口(223U2232)并插接到用于将安装 该连接器壳体的电路板上。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底壁壳体部分(223)的每个纵向边缘部形成有多个凸起(2233、2234),并 且所述多个插接口(223U2232)分别形成在所述多个凸起(2233、2234)上; 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底壁壳体部分(221、222)的靠近所述第三底壁壳体部分(223)的纵 向边缘部上形成有多个槽口(221U2221); 所述多个凸起(2233、2234)与所述多个槽口(221U2221)配合在一起。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凸起(2233、2234)为燕尾型凸起,并且所述多个槽口(221U2221)为燕尾型 槽口,多个所述燕尾型凸起与多个所述燕尾型槽口接合在一起。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燕尾型凸起中的至少两个的形状和/或尺寸不同;并且 多个所述燕尾型槽口中的至少两个的形状和/或尺寸不同。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分隔部件(231、232)的靠近顶壁壳体(211)的上部纵向边缘部上形成有多 对第一可弯折的连接片(231U2321); 在所述顶壁壳体(211)上形成有与所述多对第一可弯折的连接片(231U2321)对应的 多个第一狭缝(2111、2112); 每对第一可弯折的连接片(231U2321)穿过一个对应的第一狭缝(2111、2112),并弯 折和压靠在所述顶壁壳体(211)的外表面上,用于将两个分隔部件(231、232)连接到所述 顶壁壳体(211)。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每对所述第一可弯折的连接片 (231U2321)被朝相反的方向弯折。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对第一可弯折的连接片 (231U2321)以均匀的间隔分隔开。
10. 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分隔部件(231、232)的靠近所述后端壁壳体(214)的一端上形成有一对第 二可弯折的连接片(2312、2322); 在所述后端壁壳体(214)上形成有与每对第二可弯折的连接片(2312、2322)对应的第 二狭缝(214U2142);并且 每对第二可弯折的连接片(2312、2322)穿过对应的一个第二狭缝(2141、2142),并弯 折和压靠在所述后端壁壳体(214)的外表面上,用于将所述分隔部件(231、232)连接到所 述后端壁壳体(214)上。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每对第二可弯折的连接片 (2312、2322)被朝相反的方向弯折。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每个所述侧壁壳体(212、213)的靠近所述后端壁壳体(214)的一端上形成有突起 (212U2131); 在所述后端壁壳体(214)的靠近一对侧壁壳体(212、213)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可弯折的 耳扣(2143、2144); 所述耳扣(2143、2144)被弯折并卡扣到所述突起(212U2131)上,用于将所述一对侧 壁壳体(212、213)连接到所述后端壁壳体(214)上。
1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整个所述连接器壳体除了第三底 壁壳体部分(223)之外的其它所有部分通过单片料板制成。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器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单片料板通过冲压加工一 次成型。
【文档编号】H01R13/659GK203895699SQ201420323359
【公开日】2014年10月22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7日
【发明者】杨洪文, 周健, 丁卫祥, 薛仰荣, 邵京伟, 刘新波 申请人: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