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专用板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83248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力电池专用板栅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专用板栅,包括板栅本体,在板栅本体的四周设有边框,上边框中部连接有极耳,所述板栅本体在边框内侧设有由横筋条和竖筋条组成的筋条网格,所述竖筋条沿竖向设有若干个向两侧突出的侧翼,所述侧翼的上轮廓线向下侧倾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板栅上竖筋条两侧设置侧翼来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侧翼上有电流通过而传送电流,使极板活性物质反应产生的电流更加有效的汇集到竖筋条上进行传导,因此保证了极板活性物质的反应面积、增强了板栅与活性物质的结合力及极板活性物质强度、提高了板栅的导电性能、保证了动力电池运行期间大电流、高倍率放电的要求。
【专利说明】一种动力电池专用板栅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动力电池专用板栅。

【背景技术】
[0002]在板栅的横、竖筋条中,横筋条的主要作用是承载活性物质、增大活性物质反应面积,竖筋条的主要作用是传导电流,因此板栅上竖筋条的结构决定着板栅传导电流的能力。
[0003]在动力电池的应用领域,由于动力电池在正常使用期间一直处于大电流、高倍率放电状态,因此对板栅竖筋条传导大电流能力的要求更加严格。
[0004]为保证板栅竖筋条的电流传导能力,动力电池专用板栅通常采用减少横筋条数量、增加竖筋条数量或增加竖筋条的横截面积的方法,但是此种方法存在两个缺陷:
[0005]1、减少横筋条数量相当于减少了板栅承载活性物质的能力和活性物质的反应面积,极板活性物质强度差。
[0006]2.增加竖筋条数量相应的增加了板栅的重量,同时由于竖筋条体积增大相应的活性物质的体积会减少,增加电池成本和降低了电池容量。
实用新型内容
[0007]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专用板栅,增大板栅竖筋条传导大电流的能力的同时保证极板活性物质的强度不降低。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力电池专用板栅,包括板栅本体,在板栅本体的四周设有边框,上边框中部连接有极耳,所述板栅本体在边框内侧设有由横筋条和竖筋条组成的筋条网格,所述竖筋条沿竖向设有若干个向两侧突出的侧翼,所述侧翼的上轮廓线向下侧倾斜。
[0009]优选的,所述侧翼的截面积由竖筋条向两侧逐渐变小。
[0010]优选的,所述侧翼呈扇形结构。
[0011]优选的,左右边框设有向内侧突出的侧翼。
[0012]优选的,所述竖筋条上侧翼对称设置在竖筋条两侧。
[0013]优选的,所述上边框的上边线向上平滑过渡至极耳两侧边的梳板焊接线位置。
[0014]优选的,所述上边框的截面积由两侧向极耳逐渐增大。
[0015]优选的,下边框的截面积小于上边框及左右边框的截面积。
[0016]本实用新型在不改变板栅重量及尺寸规格的前提下,通过在板栅上竖筋条两侧设置侧翼来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侧翼上有电流通过而传送电流,使极板活性物质反应产生的电流更加有效的汇集到竖筋条上进行传导;因此保证了极板活性物质的反应面积、增强了板栅与活性物质的结合力及极板活性物质强度、提高了板栅的导电性能、保证了动力电池运行期间大电流、高倍率放电的要求。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图2中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图1至图3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动力电池专用板栅的实施例。
[0022]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动力电池专用板栅,包括板栅本体,所述板栅本体的四周设有边框,上边框2中部连接有极耳1,所述板栅本体在边框内侧设有由横筋条5和竖筋条6组成的筋条网格,所述竖筋条6沿竖向设有若干个向两侧突出的侧翼7,所述侧翼7的上轮廓线向下侧倾斜(与竖筋条的倾斜夹角在30度至60度之间效果最好)。在竖筋条6上增加向两侧突出的侧翼7,可以增强板栅与活性物质的结合力,保证极板活性物质的强度,而使侧翼7的上轮廓线向下侧倾斜的目的是使侧翼7上活性物质产生自下而上的电位差,从而使侧翼7上有电流通过而传送电流,使极板活性物质反应产生的电流更加有效的汇集到竖筋条6上进行传导,从而实现动力电池运行期间大电流、高倍率放电的要求。
[0023]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所述侧翼7的截面积由竖筋条向两侧逐渐变小,侧翼7的截面大致呈等腰梯形结构,使侧翼7具有足够大的截面积,保证了极板活性物质充足的反应面积。
[0024]所述侧翼7呈扇形结构,这样侧翼7的上轮廓线为向下侧弯曲倾斜的圆弧线,当然,作为进一步的变形结构,所述侧翼7呈直角梯形结构或者所述侧翼呈三角形结构,此时,侧翼7的上轮廓线为向下倾斜的直线。上述的侧翼7结构其目的均是使侧翼7上活性物质产生自下而上的电位差。
[0025]所述左右边框3上也设有向内侧突出的侧翼,该侧翼与竖筋条上侧翼的功能相同,可以传送电流,使极板活性物质反应产生的电流汇集到左右边框3上进行传导,最后流向极耳I。
[0026]所述竖筋条6上侧翼7对称设置在竖筋条6两侧。而且竖筋条6在两相邻横筋条5之间设置一对侧翼7。
[0027]所述上边框2的上边线向上平滑过渡至极耳I两侧边的梳板焊接线位置。参考图1所示,该平滑过渡结构形成连接上边框2上边线和极耳I两侧边的圆弧过渡线,保证极板活性物质反应过程中,电流更加有效的向极耳部位汇集、传导。
[0028]所述上边框2的截面积由两侧向极耳I逐渐增大。这样可以更有效的汇集传导左右边框3上的电流流向极耳I。
[0029]所述下边框4的截面积小于上边框2及左右边框3的截面积。也就是说下边框4比上边框2及左右边框3更细。这是因为,下边框4起到加强极板强度的作用,不参与极板的成流反应,因此下边框4的截面积小于上边框2及左右边框3,以达到减少材料的目的。
[0030]另外,本实施例中减少了板栅中横筋条5的数量,但也应保证横筋条5的数量不少于常规板栅中横筋条数量的一半,由于同时竖筋条的数量并没有增加,而且在竖筋条上增加了侧翼,因此,并没有减弱极板活性物质的强度。
[0031]综上所述,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在不改变板栅重量及尺寸规格的前提下,通过在板栅上增加与侧翼来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保证了极板活性物质的反应面积、增强了板栅与活性物质的结合力及极板活性物质强度、提高了板栅的导电性能、保证了动力电池运行期间大电流、高倍率放电的要求。
【权利要求】
1.一种动力电池专用板栅,包括板栅本体,在板栅本体的四周设有边框,上边框中部连接极耳,所述板栅本体在边框内侧设有由横筋条和竖筋条组成的筋条网格,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筋条沿竖向设有若干个向两侧突出的侧翼,所述侧翼的上轮廓线向下侧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专用板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翼的截面积由竖筋条向两侧逐渐变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专用板栅,其特征在于:所述侧翼呈扇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专用板栅,其特征在于:左右边框设有向内侧关出的侧翼。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专用板栅,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筋条上侧翼对称设置在竖筋条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专用板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框的上边线向上平滑过渡至极耳两侧边的梳板焊接线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专用板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边框的截面积由两侧向极耳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专用板栅,其特征在于:下边框的截面积小于上边框及左右边框的截面积。
【文档编号】H01M4/74GK204011561SQ201420385077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1日
【发明者】张恭政, 王鹏伟, 徐丹 申请人:超威电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