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88443阅读:16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装于电路板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端子具有安装于所述舌板的接触部;所述外壳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于容置所述舌板与端子接触部;所述外壳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壳体及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侧的第二壳体。该电连接器的外壳采用双层外壳,提高了外壳的整体强度及防EMI效果,同时降低了电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高度,节省空间,组装方便省时间。
【专利说明】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采用双层外壳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安装于电路板的I/O电连接器,一般具有单层外壳或双侧外壳。单层外壳的两侧破孔导致外壳的整体强度不够且防EMI效果较差。而双层的外壳,通过两层的配合,虽然提高了强度、提高了防EMI效果,但却使得对接连接器的窗口厚度增加,不利于节省机构空间,且组装较费工时。
[0003]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通过双层外壳,来提高了外壳的整体强度及防EMI效果,同时降低了电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高度,节省空间,且组装方便省时。
[0005]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若干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前延伸的舌板,所述端子具有安装于所述舌板的接触部,所述外壳于内部形成用于容置所述舌板与端子接触部的收容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壳体及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侧的第二壳体。
[000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壳体的截面呈U型。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前窗口用于对接的连接器自前窗口伸入以及与前窗口相对设置的后窗口。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壳体具有顶壁、自顶壁两侧缘朝向电路板方向延伸的侧壁、以及自顶壁后缘朝向电路板方向延伸的后壁,所述后壁部分地遮蔽所述第一壳体的后窗口。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壳具有朝向电路板方向且固定于电路板的插脚,所述插脚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锁固机构,所述锁固机构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紧密地结合为一体。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锁固机构包括形成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二者之一的弹片,以及对应形成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中另一个的缺口,弹片可置于缺口内以稳固结合所述第二壳体于第一壳体的外侧。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绝缘本体上形成有固定件用于固定并定位所述第二壳体的后壁。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上具有凹槽,所述外壳上具有朝向所述凹槽并可收容于所述凹槽内的翘片,用于将绝缘本体与所述凹槽固定在一起。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内壳,所述内壳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且所述内壳具有抵接于所述外壳的内侧的第一翘片。
[0015]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通过将第二壳体套设于第一壳体外侧形成具有双层壳体的外壳,提高了外壳的整体强度及防EMI效果,同时降低了电连接器在电路板上的高度,节省空间,组装方便省时间。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0017]图2是第一图的立体分解图。
[0018]图3是图2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0019]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外壳被移除后的仰视图。
[0020]图5是图4的另一个角度的示意图。
[0021]图6是第一壳体的截面图。
[0022]图7是第二壳体的后视图。
[0023]图8是第二壳体的左视图。
[0024]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示意图。
[00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外壳的分解图。
[0026]图11是第9图的外壳被移除后另一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0028]请参阅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新型的电连接器100,该电连接器100采用具有双层壳体的外壳10,该外壳10的结构设计提高了外壳10的整体强度及防EMI效果,同时降低了电连接器100在电路板上的高度,节省空间,且组装方便省时间。
[0029]请参阅图1至图10所示,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装于电路板(未图示)的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20、若干收容于绝缘本体20内的端子30、套设于绝缘本体20上的内壳40及安装于绝缘本体20外侧的外壳10。
[0030]请参阅图2至图5所示,所述端子30具有安装于绝缘本体20前侧的接触部31及位于绝缘本体20后侧用于焊接到电路板上的焊接部32。所述端子30包括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0顶部的上排端子33、位于所述绝缘本体20底部的下排端子34。所述上排端子33包括若干传输信号或者电源的第一上排端子331及传输接地信号的第二上排端子332,所述第二上排端子332的前端延伸超出第一上排端子331的前端,以使得传输接地信号的第二上排端子332先与所述对接连接器实现电性接触。所述上排端子33的焊接部32自接触部31的后端先向下再向后弯折,末端形成一排,便于与所述电路板焊接。所述下排端子34与所述上排端子33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在于焊接部32的结构。。所述下排端子34的焊接部32自所述下排端子34的接触部31的后端向下弯折,排列成前后间隔的两排,以安装到外部电路板上。当然,区别于本实施例,所述上排端子33及下排端子34的接触部31的形状及位置也可以根据需要做相应的更改,以达到同样的目的。
[0031]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所述绝缘本体20具有基部21、自基部21向前延伸的舌板22,所述舌板22用于安装所述端子30的接触部31。所述基部21的顶部设有呈前后设置的第一凹槽211与第二凹槽212,用于固定所述外壳10。所述绝缘本体20包括用于收容所述上排端子33的上绝缘本体20a、用于收容所述下排端子34的下绝缘本体20b、以及将所述上绝缘本体20a与所述下绝缘本体20b固持在一起的组合绝缘本体20c。所述内壳40套设于所述基部21与所述舌板22的连接处,从而将上绝缘本体20a、下绝缘本体20b牢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可以防止所述舌板22变形或断裂。所述内壳40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第一翘片41,将所述外壳10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20外侧时,所述第一翘片41抵接于所述外壳10的内壁上,用于与所述外壳10连接。
[0032]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位于上绝缘本体20a与下绝缘本体20b之间的金属屏蔽片50,所述金属屏蔽片50可使上排端子33、下排端子34间的信号不会相互干扰。所述金属屏蔽片50的两侧抵靠在内壳40的内侧,从而与内壳40建立电性连接,使得外壳10、内壳40体及金属屏蔽片50串联成一接地总成,使得电连接器100内部的接地性更稳定,对连接器内外部的信号干扰起到更好的屏蔽效果。
[0033]请参阅图2、图6至图8所示,所述外壳10的内部形成有收容空间,用于容置所述舌板22与端子30接触部31,同时供对接电连接器100插入配合,实现电连接。所述外壳10具有朝向电路板方向且用于固定于电路板的插脚(未标号),将所述电连接器100与相应的电路板机械地固定在一起,有利于端子30的焊接部32与电路板的稳固焊接。
[0034]所述外壳10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壳体11及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外侧的第二壳体12。所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设置有锁固机构(未标号),所述锁固机构将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紧密地结合为一体,提高了外壳10的整体强度。所述锁固机构包括形成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 二者之一的弹片,以及对应形成于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中另一个上的缺口,弹片可置于缺口内以稳固结合所述第二壳体12于第一壳体11的外侧,同时所述弹片与所述缺口配合设置,缺口被所述弹片所遮蔽,提高了所述外壳10的强度及防EMI效果。
[0035]所述第一壳体11由一块板材,经冲压、弯折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壳体11呈单片式结构。所述第一壳体11具有第一顶壁111、与第一顶壁111相对设置的第一底壁112、连接所述第一顶壁111与第一底壁112的第一侧壁113。所述第一壳体11的截面呈圆角矩形。
[0036]所述第一顶壁111上具有朝向所述第一凹槽211并可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211内设置的第二翘片1111,以及与所述第二凹槽212相对应的通孔1112。
[0037]所述第一侧壁113包括靠近所述第一顶壁111的第一上侧壁113a及靠近所述第一底壁112的第一下侧壁113b,所述第一顶壁111及第一上侧壁113a向后超出所述第一底壁112及第一下侧壁113b,从而在所述第一侧壁113的后部形成一个弯折部(未标号),与所述绝缘本体20的基部21相配合。所述第一侧壁113的前部具有向外突伸的第一弹片1131,用于与所述第二壳体12相固定。
[0038]所述第一壳体11具有前窗口以及与前窗口相对设置的后窗口,所述前窗口用于对接的连接器自前窗口伸入与所述舌板22上的接触部31进行电气连接;所述端子30的焊接部32从所述后窗口伸出以与所述电路板焊接。
[0039]所述第二壳体12的截面呈U型,具有第二顶壁121、自第二顶壁121两侧缘朝向电路板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122、自第二顶壁121后缘朝向电路板方向延伸的后壁123。所述第二壳体12呈U型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11上,两者紧密结合,可以使得所述外壳10比较薄,进而降低了电连接器100在电路板上的高度,节省空间,
[0040]所述第二顶壁121具有朝向所述第二凹槽212并可穿过所述通孔1112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212内的第三翘片1211,以将所述绝缘本体20、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卡固在一起。
[0041]所述第二侧壁122具有本体部1221、自本体部1221向下延伸设置的侧插脚1222,本实施例中,所述侧插脚1222包括呈前后方向间隔设置的前侧插脚1222a及后侧插脚1222b。所述本体部1221的下端向内弯曲,以使得第二侧壁122贴合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侧,因此呈U型的第二壳体12无需设置底壁也可以包覆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侧,降低了电连接器11在电路板上的高度。
[0042]所述后壁123与所述顶壁之间具有若干连接臂(未标号),所述若干连接臂之间形成有若干孔,所述后壁123部分地遮蔽所述第一壳体11的后窗口。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侧插脚1222也可以形成于第一壳体11上,或者设置于第二壳体12的其他位置,即所述侧插脚1222的位置及数量可根据需要做相应的变化,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0043]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的第一侧壁113的前部向外突伸有第一弹片1131,所述第二壳体12的第二侧壁122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弹片1131相对应的第一缺口 1223,所述第一弹片1131可置于所述第一缺口 1223中,以将所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牢固地结合在一起。所述绝缘本体20具有向两侧突伸超出所述弯折部的第二弹片23,所述第二壳体12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二弹片23相对应的第二缺口 1224,所述第二弹片23突伸超出所述弯折部置于所述第二缺口 1224内,使得绝缘本体20与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本体20还具有向后突出形成的固定件24,所述固定件24的末端朝向所述后壁123弯折,借以固定并定位所述第二壳体12的后壁123。优选地,所述绝缘本体20的两侧均设有固定件24,从而在两侧夹持所述后壁123,更加平衡稳固。
[0044]组装时,所述第二壳体12从第一壳体11的后端插入,所述第一弹片1131置于所述第一缺口 1223中,第二弹片23置于所述第二缺口 1224中,所述第二壳体12紧紧地贴合于所述第一壳体11上,组装方便省时间,且两者组合后整体厚度减小,因此通过所述侧插脚1222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时,可以降低电连接器100在电路板上的高度,节省空间。
[0045]请参阅图9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外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与上述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的结构大体相同,区别在于所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的锁固机构及所述绝缘本体20与所述外壳10的连接方式不同。
[0046]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11的第一侧壁113设有向上突伸的第三弹片1132,所述第三弹片1132位于所述第一侧壁113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相应地,所述第二壳体12的第二侧壁122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三弹片1132相对应的第三缺口 1225,所述第三弹片1132可置于所述第三缺口 1225内,以将所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0047]所述第一壳体11的弯折部内具有自第一上侧壁113a向下延伸设置的卡持件114,所述卡持件114呈L型设置,且所述卡持件114与所述第一上侧壁113a形成一个卡持槽115 ;所述绝缘本体20具有与所述卡持槽115相对应的凸块25,所述凸块25可置于所述卡持槽115内,将所述绝缘本体20与所述第一壳体11固定在一起。
[0048]所述第二壳体12的第二侧壁122设有朝向电路板方向设置的侧插脚1222,后壁123上也设有朝向电路板方向设置的后插脚1231,均使得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电路板的连接更为牢固。
[004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通过将第二壳体12套设于第一壳体11的外侧形成具有双层壳体的外壳10,提高了外壳10的整体强度。另外,所述第一壳体11与第二壳体12之间的锁固机构配合设置,提高了该电连接器100的防EMI效果。所述第二壳体12呈U型紧紧地贴合于所述第一壳体11的外侧,降低了电连接器100在电路板上的高度,节省空间,组装方便省时间。
[0050]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包括: 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前延伸的舌板; 若干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所述端子具有接触部安装于所述舌板; 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外侧的外壳,所述外壳于内部形成收容空间用于容置所述舌板与端子接触部; 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壳体及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外侧的第二壳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的截面呈U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前窗口用于对接的连接器自前窗口伸入以及与前窗口相对设置的后窗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具有顶壁、自顶壁两侧缘朝向电路板方向延伸的侧壁、以及自顶壁后缘朝向电路板方向延伸的后壁,所述后壁部分地遮蔽所述第一壳体的后窗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具有朝向电路板方向且固定于电路板的插脚,所述插脚形成于所述第二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设置有锁固机构,所述锁固机构将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紧密地结合为一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固机构包括形成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二者之一的弹片,以及对应形成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中另一个的缺口,弹片可置于缺口内以稳固结合所述第二壳体于第一壳体的外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绝缘本体上形成有固定件用于固定并定位所述第二壳体的后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本体上具有凹槽,所述外壳上具有朝向所述凹槽并可收容于所述凹槽内的翘片,用于将绝缘本体与所述凹槽固定在一起。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连接器还具有内壳,所述内壳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且所述内壳具有抵接于所述外壳的内侧的第一翘片。
【文档编号】H01R13/6581GK204103127SQ201420504985
【公开日】2015年1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3日
【发明者】游万益, 梁丽丽, 刘坤, 张勇刚 申请人:凡甲电子(苏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