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电流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090545阅读:118来源:国知局
大电流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大电流电连接器,包括公端头以及用于与公端头对接配合的母端头;公端头包括相间设置的至少两个插筒,每个插筒内开设有用于放置公端端子的通孔;母端头包括相间设置至少两个套筒,每个套筒内开设有用于放置母端端子的通孔,每个套筒与每个插筒一一对应;母端头上的每个套筒之间设置有用于增加母端头固定安装时避免每个套筒之间的间距变化的加强板,加强板沿套筒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电流电连接器,提高了母端头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避免了因母端头上的套筒的相对位置偏移及变形而使公端头的插筒难以插入,方便了连接器中公端头与母端头的连接和分离。
【专利说明】大电流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连接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大电流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大电流连接器原来主要应用于遥控模型领域,因为无需固定且经常拆卸的特点,连接器的外形往往不规则、不平整,连接器的胶壳强度也未严格要求,胶壳与金属端子的配合和装配也五花八门,未曾仔细考虑过工艺问题。
[0003]目前,遥控模型上应用较多的大电流连接器,因为尽可能地缩小体积而又缺乏对强度的全面考虑,使得外壳的强度不足,在轻微受力时就会产生较大的变形,使得连接器公母端难以对接,严重影响了连接器的使用性能,甚至导致端子出现接触不良的现象;其次,连接器的端子与外壳之间,配合精度不高,端子在胶壳中的定位结构不合理等使得连接器配合时不顺畅;再者,连接器的外壳形状不规则使得嵌入其它产品时比较麻烦。这些缺点使得这类大电流连接器难以适应要求较高的应用领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大电流电连接器,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外壳的强度不足,在轻微受力时容易产生较大的变形,使得连接器难以对接的缺陷。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电流电连接器,其包括公端头以及用于与所述公端头对接配合的母端头;所述公端头包括相间设置的至少两个插筒以及设置在每个所述插筒中的公端端子,每个所述插筒内开设有用于放置公端端子的通孔;所述母端头包括相间设置至少两个与所述插筒对接配合的套筒以及设置在每个所述套筒中的母端端子,每个所述套筒与每个所述插筒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套筒内开设有用于放置母端端子的通孔;所述母端头上于相邻的所述套筒之间设置有用于加强所述套筒强度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套筒的外壁连接,所述加强板沿所述套筒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
[0006]进一步地,所述公端头中的所述插筒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公端头还包括一个用于连接两个所述插筒的第一围板,所述第一围板设置在所述插筒底部;所述母端头中的所述套筒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母端头还包括用于连接两个所述套筒的第二围板,所述第二围板设置在所述套筒底部。
[0007]进一步地,所述母端头上的两个所述套筒之间设置两个所述加强板,两个所述加强板平行且相间设置。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围板包括两个相互平行且连接在所述套筒外侧的连接板,每个所述加强板的外侧壁与靠近其的所述连接板的外侧壁在同一平面上。
[0009]进一步地,所述公端头的其中一个所述插筒的横截面与其余插筒的横截面形状相异,所述插筒具有与所述套筒相适配的截面形状。
[0010]进一步地,所述公端头的其中一个所述插筒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所述母端头上与该插筒对应的套筒的通孔截面为正方形。
[0011]进一步地,所述公端端子上开设有第一限位环槽,所述插筒的通孔内壁凸设有第一限位环块;所述母端端子上开设有第二限位环槽,所述套筒的通孔内壁凸设有第二限位环块。
[0012]进一步地,所述公端端子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限位环槽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所述母端端子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顶面开设有与所述公端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嵌入的嵌入槽,所述第二限位环槽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公端端子的所述第一固定部上凸设有第一导向环块,所述第一导向环块具有由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底面向所述连接部并向外延伸的斜面,所述第一限位环槽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所述第一导向环块的内侧;所述母端端子的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凸设有第二导向环块,所述第二导向环块具有由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底面向所述连接部并向外延伸的斜面,所述第二限位环槽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所述第二导向环块的内侧。
[0014]进一步地,所述公端端子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底面开设有用于连接导线的第一导线槽;所述母端端子的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底面开设有用于连接导线的第二导线槽。
[0015]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大电流电连接器,通过在母端头的套筒之间增设加强板,加强板提高了母端头的强度,在母端头被安装固定时,加强板能使母端头上的套筒之间的间距基本保持不变,这样,提高了母端头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避免了因母端头上的套筒的相对位置偏移及变形而使公端头的插筒难以插入,对接时的装配困难现象,方便了连接器中公端头与母端头的连接和分离。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连接时的立体示意图;
[00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未连接时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3是图2中1-1面的剖视图;
[0019]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图;
[0020]图5是图3中B部的放大图;
[0021]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器的爆炸示意图;
[0022]图7是图6中I1-1I面的剖视图;
[0023]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母端头未安装母端端子时的立体示意图;
[0024]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母端头未安装母端端子时的立体示意图;
[00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母端头未安装母端端子时的立体示意图;
[0026]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母端头未安装母端端子时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8]以下结合具体附图1至11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00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大电流电连接器,包括公端头10以及用于与公端头10对接配合的母端头20 ;公端头10包括相间设置的至少两个插筒11以及设置在每个插筒11中的公端端子12,每个插筒11内开设有用于放置公端端子12的通孔111 ;母端头20包括相间设置至少两个与插筒11对接配合套筒21以及设置在每个套筒21中的母端端子22,每个套筒21内开设有用于放置母端端子22的通孔211,每个套筒21与每个插筒11一一对应;母端头20上于相邻的套筒21之间设置有用于加强套筒21强度的加强板24,力口强板24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套筒21的外壁连接,加强板24沿套筒21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并于固定安装母端头20时使每个套筒21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0030]上述的大电流电连接器,通过在母端头20的套筒21之间增设加强板24,加强板24提高了母端头20的强度,在母端头20被安装固定时,加强板24能使母端头20上的套筒21之间的间距基本保持不变,这样,提高了母端头20的强度和抗变形能力,避免了因母端头20上的套筒21的相对位置偏移及变形而使公端头10的插筒11难以插入,对接时的装配困难现象,方便了连接器中公端头10与母端头20的连接和分离。
[0031]实施例一
[0032]如图1至7所示,在该实施例中,大电流电连接器,包括公端头10以及用于与公端头10对接配合的母端头20。
[0033]公端头10包括相间设置的两个插筒11、两个公端端子12以及第一围板13,每个插筒11内开设有用于放置公端端子12的通孔111。第一围板13设置在插筒11底部,并围合在两个插筒11的外周,第一围板13与插筒11可以是一体成型制成,第一围板13的长度大致为插筒11长度的一半。公端端子12,采用大致为圆柱子弹头的形状,参见图3至图7,每个公端端子1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21以及第一固定部122,第一固定部122的外壁上开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第一限位环槽123,插筒11的通孔111内壁上对应凸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第一限位环块112,公端端子12插入插筒11的通孔111中,通过第一限位环块112与第一固定部122上的第一限位环槽123的嵌入配合使公端端子12固定在插筒11内。公端端子12在插筒11内固定后,其第一固定部122完全埋入在插筒11内(即整个公端端子12均在插筒11包裹和覆盖),公端端子12的第一固定部122的底面开设有用于连接导线(图未示出)的第一导线槽124,并连接有导线,其与导线的连接处位于该第一导线槽 124。
[0034]母端头20包括相间设置的两个套筒21、两个母端端子22以及第二围板23,两个套筒21与两个插筒11 一一对应,套筒21与插筒11的壁厚基本相同,两个套筒21内开设有用于放置母端端子22的通孔211,第二围板23设置在套筒21底部,第二围板23与套筒21可以是一体成型制成,第二围板23包括两个相互平行且连接在套筒21外侧的连接板231。在母端头20上的两个套筒21之间一体成型有两个加强板24,两个加强板24平行且相间设置,每个加强板2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套筒21的外壁连接,加强板24的厚度略大于套筒21的壁厚,加强板24能提高母端头20的强度,并使母端头20在固定安装时保持两个套筒21之间的间距保持不变,加强板24沿套筒21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两个加强板24与两个连接板231 —一对应,每个加强板24的外侧壁与靠近其的连接板231的外侧壁在同一平面上。参见图3至图7,母端端子22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21以及第二固定部222,第二连接部221的顶面开设有与公端端子12的第一连接部121配合嵌入的嵌入槽126,第二固定部222的外壁上开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第二限位环槽223,套筒21的通孔211内壁上对应凸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第二限位环块212,母端端子22套入套筒21的通孔211中,通过第二限位环块212与第二固定部222上的第二限位环槽223的嵌入配合使母端端子22固定在套筒21内。母端端子22在套筒21内固定后,其第二固定部222完全埋入在套筒21内(即整个母端端子22均在套筒21包裹和覆盖),母端端子22的第二固定部222的底面开设有用于连接导线的第二导线槽224,并连接有导线,其与导线的连接处位于该第二导线槽224。在公端头10与母端头20对接时,插筒11的前端伸入套筒21内,同时,插筒11内的公端端子12的第一连接部121套接在套筒21内的母端端子22第二连接部221上,进而使连接器对接接通。
[0035]当然,插筒11、套筒21、公端端子12及母端端子22的数量可是根据需要进行增加。
[0036]为避免公端头10与母端头20连接时插反,参见图2和图6,公端头10的其中一个插筒11的横截面与另一插筒11的横截面形状相异,母端头20的插筒11的通孔具有相适配的截面形状。在本实施例中,公端头10的其中一个插筒11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另一个插筒11的横截面为圆形,母端头20上的两个套筒21的通孔截面也分别对应为正方形和圆形。
[0037]当然,能起到防止插反,可以将其中一个插筒11的横截面设计成椭圆、半圆、正多边形、长方形等形成,另一个插筒11为圆形,母端头20上的两个套筒21的通孔截面也分别为对应的形状。
[0038]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3至图7,公端端子12的第一固定部122上凸设有第一导向环块125,第一导向环块125具有由第一固定部122的底面向连接部并向外延伸的斜面125a,第一限位环槽123位于第一固定部122上第一导向环块125的内侧;母端端子22的第二固定部222上凸设有第二导向环块225,第二导向环块225具有由第二固定部222的底面向第二连接部221并向外延伸的斜面225a,第二限位环槽223位于第二固定部222上第二导向环块225的内侧。安装端子时,由于公端端子12、母端端子22的导向设计,可以将公端端子12由插筒11的前端(即通孔处第一连接部121的开口位置)向其后端(即通孔处第一固定部122的通孔开口位置)插入,母端端子22在套筒21中采用同样的装配方式,这样,使直径较小的导入部分在端子的后端,不会减少端子前端的直径而使通过电流值降低,端子与插筒11、套筒21的紧密配合部分也较长,二者中心重合度高,不易偏斜,连接时就比较顺畅;并且端子上与连接的部位在其后端,采用由上述由前向后的安装方式,不会妨碍夹具的使用。
[0039]实施例二
[0040]下面结合附图8对该实施例与其他实施例中不同部分作详细说明:
[0041 ] 在母端头20上的两个套筒21之间一体成型有两个加强板24,两个加强板24平行且相间设置,每个加强板2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套筒21的外壁连接,加强板24的厚度略大于套筒21的壁厚,加强板24能提高母端头20的强度,并使母端头20在固定安装时保持两个套筒21之间的间距保持不变,加强板24沿套筒21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两个加强板24与两个连接板231 —一对应,每个加强板24的外侧壁与靠近其的连接板231的内侧壁在同一平面上
[0042]实施例三
[0043]下面结合附图9对该实施例与其他实施例中不同部分作详细说明:
[0044]在母端头20上的两个套筒21之间一体成型有两个加强板24,两个加强板24交叉设置,每个加强板2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套筒21的外壁连接,加强板24的厚度略大于套筒21的壁厚,加强板24能提高母端头20的强度,并使母端头20在固定安装时保持两个套筒21之间的间距保持不变,加强板24沿套筒21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每个加强板24的外端与靠近其的连接板231的外侧壁在同一平面上。
[0045]实施例四
[0046]下面结合附图10对该实施例与其他实施例中不同部分作详细说明:
[0047]在母端头20上的两个套筒21之间一体成型有一个加强板24,加强板2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套筒21的外壁连接,加强板24的厚度大于套筒21的壁厚,加强板24能提高母端头20的强度,并使母端头20在固定安装时保持两个套筒21之间的间距保持不变,加强板24沿套筒21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加强板24的两侧壁与靠近其的连接板231的外侧壁在同一平面上。
[0048]实施例五
[0049]下面结合附图11对该实施例与其他实施例中不同部分作详细说明:
[0050]在母端头20上的两个套筒21之间一体成型有一个加强板24,加强板24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套筒21的外壁连接,加强板24的厚度大于套筒21的壁厚,加强板24能提高母端头20的强度,并使母端头20在固定安装时保持两个套筒21之间的间距保持不变,加强板24沿套筒21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加强板24的两侧壁上分别具有一个由该侧壁上靠近连接板231处向套筒21前端延伸的凹槽。
[0051]上述的公端头10和母端头20结构中,子弹头型的公端端子12、母端端子22是目前最佳的选择,采用高品质铜材生产,弹性充足,多次插拔不会变形,导电性优良,在大电流下能保证持续放电,且与导线的连接也较为方便,直接锡焊即可,公端端子12、母端端子22的后端与导线的结合处及少量裸露的导线都分别隐藏在插筒11和套筒21内部,显得美观,避免了连接处裸露的铜丝时其外观难看的情形;而且该连接方式,相对于连接处在公端头10、母端头20的外部,需要再加热缩套管进行掩盖的情形,隐藏在插筒11和套筒21内部的设计方式,工艺更加简单、实用。
[0052]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大电流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公端头以及用于与所述公端头对接配合的母端头;所述公端头包括相间设置的至少两个插筒以及设置在每个所述插筒中的公端端子,每个所述插筒内开设有用于放置公端端子的通孔;所述母端头包括相间设置至少两个与所述插筒对接配合的套筒以及设置在每个所述套筒中的母端端子,每个所述套筒与每个所述插筒一一对应,每个所述套筒内开设有用于放置母端端子的通孔;所述母端头上于相邻的所述套筒之间设置有用于加强所述套筒强度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两端分别与相邻的两个所述套筒的外壁连接,所述加强板沿所述套筒的整个长度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电流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头中的所述插筒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公端头还包括一个用于连接两个所述插筒的第一围板,所述第一围板设置在所述插筒底部;所述母端头中的所述套筒的数量为两个,所述母端头还包括用于连接两个所述套筒的第二围板,所述第二围板设置在所述套筒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大电流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母端头上的两个所述套筒之间设置两个所述加强板,两个所述加强板平行且相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大电流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围板包括两个相互平行且连接在所述套筒外侧的连接板,每个所述加强板的外侧壁与靠近其的所述连接板的外侧壁在同一平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大电流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头的其中一个所述插筒的横截面与其余插筒的横截面形状相异,所述插筒具有与所述套筒相适配的截面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大电流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头的其中一个所述插筒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所述母端头上与该插筒对应的套筒的通孔截面为正方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大电流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端子上开设有第一限位环槽,所述插筒的通孔内壁凸设有第一限位环块;所述母端端子上开设有第二限位环槽,所述套筒的通孔内壁凸设有第二限位环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大电流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端子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限位环槽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所述母端端子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顶面开设有与所述公端端子的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嵌入的嵌入槽,所述第二限位环槽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电流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端子的所述第一固定部上凸设有第一导向环块,所述第一导向环块具有由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底面向所述连接部并向外延伸的斜面,所述第一限位环槽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上所述第一导向环块的内侧;所述母端端子的所述第二固定部上凸设有第二导向环块,所述第二导向环块具有由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底面向所述连接部并向外延伸的斜面,所述第二限位环槽位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上所述第二导向环块的内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大电流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公端端子的所述第一固定部的底面开设有用于连接导线的第一导线槽;所述母端端子的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底面开设有用于连接导线的第二导线槽。
【文档编号】H01R13/502GK204118355SQ201420556885
【公开日】2015年1月21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5日
【发明者】王春来 申请人:深圳美而酷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