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调温流道的电池承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2857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具有调温流道的电池承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承载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电池在出厂前,会整批置放在一承载盘上,并藉由一电池检查装置对这些电池进行电性检测(例如,放电或充电测试)。为了在前述检测过程中避免电池过热,有业者是利用风扇对承载盘上的电池进行吹拂以散热。

然而,采用上述风扇散热的作法,并无法使承载盘上的电池维持均匀的温度。例如,较邻近风扇的电池所产生的热较容易散逸,因此温度较低。相对地,较远离风扇的电池所产生的热较不易散逸,因此温度较高。在检查程序中若各电池的温度偏差较大,则很可能会造成电池问题判定上的困扰。举例来说,当某些电池温度过高时,并无法准确地判定是因为风扇散热不均所造成的,还是因为电池本身异常所造成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电池承载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一种具有调温流道的电池承载装置包含壳体以及多个凹槽结构。壳体具有相连通的腔室以及至少一进气孔。凹槽结构根据一矩阵排列设置于壳体上,并实质上沿着一方向朝向腔室凹陷形成。每一凹槽结构用以容置对应的电池的至少一部分。每一凹槽结构包含底面以及多个第一肋部。底面具有排气孔连通腔室。第一肋部设置于对应的凹槽结构的底面上,用以承载对应的电池。第一肋部中的任两相邻者与对应的电池形成第一流道。

其中每一该些排气孔在邻接该腔室处具有一第一孔径,每一该些排气孔在邻接对应的该底面处具有一第二孔径,并且该第一孔径大于该第二孔径。

其中每一该些凹槽结构中的该些第一肋部是以对应的该排气孔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其中每一该些凹槽结构还包含多个第二肋部,该些第二肋部设置于对应的该凹槽结构的一侧壁上,并分别连接对应的该些第一肋部,用以供对应的该电池抵靠,其中该些第二肋部中的任两相邻者与对应的该电池形成一第二流道,且该第二流道连通对应的该第一流道。

其中每一该些凹槽结构中的该些第二肋部沿着该方向延伸。

其中每一该些凹槽结构中的该些第二肋部绕着该方向螺旋延伸远离对应的该底面。

其中该壳体还具有一顶板、一侧板以及一底板,该顶板、该侧板与该底板依序连接而形成该腔室,该凹槽结构设置于该顶板,并朝向该底板凹陷形成,并且该进气孔位于该侧板。

还包含:一供气模组,连接该进气孔,用以提供一气体至该腔室,该气体接着经由该些排气孔进入该些凹槽结构中并流经该些电池的表面,其中位于该腔室内的该气体具有一高静压。

还包含:一调温模组,连接于该进气孔与该供气模组之间,用以调节该气体的温度。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手段,本发明的电池承载装置不仅可有效地提高对电池的散热效率,还可有效地维持电池间的均温性。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说明书附图的说明如下:

图1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承载装置承载电池的立体视图。

图2为绘示图1中的电池承载装置与电池的局部上视图。

图3为绘示图1中的电池承载装置的局部上视图。

图4为绘示图2中的电池承载装置沿着线段4-4’的局部剖视图。

图5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承载装置沿着图2中的线段4-4’的局部剖视图。

符号说明:

1、3:电池承载装置

10:壳体

100:顶板

102:侧板

104:底板

106:腔室

108:进气孔

12、32:凹槽结构

120:底面

120a:排气孔

122:侧壁

124:第一肋部

125:第一流道

126、326:第二肋部

127、327:第二流道

14:供气模组

16:调温模组

2:电池

A:方向

D1:第一孔径

D2:第二孔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公开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

请参照图1,其为绘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承载装置1承载电池2的立体视图。

如图1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电池承载装置1用以承载多个电池2。具体来说,电池承载装置1包含壳体10、多个凹槽结构12、供气模组14以及调温模组16。以下将详细介绍电池承载装置1各部件的细部结构、功能以及各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

请参照图2至图4。图2为绘示图1中的电池承载装置1与电池2的局部上视图。图3为绘示图1中的电池承载装置1的局部上视图。图4为绘示图2中的电池承载装置1沿着线段4-4’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3与图4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电池承载装置1的壳体10具有相连通的腔室106(见图4)以及至少一进气孔108。电池承载装置1的凹槽结构12根据一矩阵排列设置 于壳体10上(见图1),并实质上沿着一方向A朝向腔室106凹陷形成,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于实际应用中,凹槽结构12可以随机排列的方式形成于壳体10上。

如图1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每一凹槽结构12用以容置对应的电池2的至少一部分。也就是说,每一电池2限位于对应的凹槽结构12内,而电池2露出于凹槽结构12之外的部分可方便于一电池检查装置(图未示)对电池2进行电性检测。

如图3与图4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每一凹槽结构12包含底面120。每一凹槽结构12的底面120具有排气孔120a连通壳体10内的腔室106。电池承载装置1的供气模组14连接壳体10的进气孔108,用以提供一气体至腔室106。进入腔室106的气体接着经由每一凹槽结构12的底面120上排气孔120a进入凹槽结构12中并流经电池2的表面,藉以将电池2所产生的热量带走。

如图1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调温模组16连接于壳体10的进气孔108与供气模组14之间,用以调节气体的温度。藉此,检测人员即可依据特定检测标准或需求而调整气体至预定温度,使得电池2可被具有此预定温度的气体适当地降温。

如图4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每一排气孔120a在邻接腔室106处具有第一孔径D1,每一排气孔120a在邻接对应的凹槽结构12的底面120处具有第二孔径D2,并且第一孔径D1大于第二孔径D2。藉此,腔室106内的气体在通过每一排气孔120a进入凹槽结构12的过程中,会被排气孔120a加压,进而形成喷射气流。喷射气流可将电池2所产生的热强制带走,因此可进一步增加对电池2的散热效率。

于多个实施方式中,电池承载装置1的供气模组14可使位于腔室106内的气体具有一高静压。藉此,在每一凹槽结构12的底面120上排气孔120a的尺寸相同的前提之下,即可确保从每一排气孔120a进入凹槽结构12中的气体的流量与流速一致。换言之,本实施方式的电池承载装置1可对所有电池2提供均匀的散热效果,并不会因为电池2的位置而有差异。

如图2至图4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每一凹槽结构12还包含多个第一肋部124。第一肋部124设置于对应的凹槽结构12的底面120上,用以承载对应的电池2。详细来说,每一凹槽结构12中的第一肋部124以对应的排气孔120a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如图3所示。藉此,对应的电池2即可在凹槽结构12内平稳地承载于第一肋部124上。

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每一凹槽结构12中的第一肋部124以对应的排气孔120a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因此这些第一肋部124中的任两相邻者与对应的电池2形成第一流道125。举例来说,如图3所示,每一凹槽结构12所包含的第一肋部124的数量为四个,因此这些第一肋部124可与对应的电池2形成四个第一流道125。然而,于实际应用中,凹槽结构12所包含的第一肋部124的数量并不以此为限,可依照实际需求而弹性地增减。

藉由上述结构配置,由排气孔120a流入各第一流道125中的气体即可均匀地将对应的电池2底部的热量强制带走。

如图2至图4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每一凹槽结构12还包含多个第二肋部126。第二肋部126设置于对应的凹槽结构12的一侧壁122上,并分别连接对应的第一肋部124,用以供对应的电池2抵靠。第二肋部126中的任两相邻者与对应的电池2形成第二流道127,且第二流道127连通对应的该第一流道125。举例来说,如图2所示,每一凹槽结构12所包含的第二肋部126的数量为四个,因此这些第二肋部126可与对应的电池2形成四个第二流道127。然而,于实际应用中,凹槽结构12所包含的第二肋部126的数量并不以此为限,可对应第一肋部124的数量并依照实际需求而弹性地增减。

藉由上述结构配置,由第一流道125流入第二流道127中的气体即可均匀地将对应的电池2侧面的热量强制带走,并由凹槽结构12的开口离开。

如图2至图4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每一凹槽结构12中的第二肋部126系沿着方向A延伸。藉此,由第一流道125流入第二流道127中的气体可将对应的电池2侧面的热量快速地带走。

如图1与图4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壳体10还具有顶板100、侧板102以及底板104。顶板100、侧板102与底板104依序连接而形成腔室106。凹槽结构12设置于顶板100,并沿着前述方向A朝向底板104凹陷形成,并且进气孔108位于侧板102。由于进气孔108位于侧板102,因此供气模组14所提供的气体在进入壳体10的腔室106内之后,可以平顺地抵达各排气孔120a。也就是说,气体在进入壳体10的腔室106内之后并不需要改变方向就可抵达各排气孔120a,因此可有效地减少压损。

请参照图5,其为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池承载装置3沿着图2中的线段4-4’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5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电池承载装置3包含壳体10与多个凹槽结构32(图5仅绘示一个做为示例),每一凹槽结构32包含底面120、多个第一肋部124以及多个第二肋部326,其中壳体10、底面120与第一肋部124皆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描述而容不赘述。在此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凹槽结构32相较于图4所示的凹槽结构12的差异处,在于本实施方式的每一凹槽结构32中的第二肋部326系设置于侧壁122上,并绕着前述方向A螺旋延伸远离对应的底面120。藉此,每一第二流道327的长度将被增加,使得单位体积的气体流经对应的电池2侧面的路径也相对应地增加,进而可更增加对电池2的散热效率。

由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发明的电池承载装置藉由将气体注入壳体的密闭腔室内,并在每一凹槽结构底部开设具有加压结构的排气孔,使得气体被排气孔加压而形成喷射气流,进而可将容置于凹槽结构内的电池所产生的热强制带走,因此可进一步增加对电池的散热效率。另外,本发明的电池承载装置还藉由设置于对应的凹槽结构的底面上及侧壁上的肋部与电池共同形成流道,因此由排气孔流入各流道中的气体即可均匀地流过电池底部与侧面,并将电池底部与侧面的热量强制带走。再者,本发明的电池承载装置还藉由供气模组使位于腔室内的气体具有一高静压,以确保从每一排气孔进入凹槽结构中的气体的流量与流速一致。由此可知,本发明的电池承载装置不仅 可有效地提高对电池的散热效率,还可有效地维持电池间的均温性。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不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