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绕组方法、多线绕组装置以及绕组型线圈部件与流程

文档序号:12288605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多线绕组方法,其是在铁芯的卷芯部卷绕多根线材来形成线圈部件的多线绕组方法,在所述铁芯的轴向一端侧与另一端侧分别具有凸缘部,在各凸缘部形成有其间具有槽部的分别与线材连接的多个电极,并且在所述电极之间的凸缘部的位置形成有槽部,

所述多线绕组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

将所述多根线材的起始部从所述铁芯的一端侧凸缘部的外侧向内侧引导,并将各个线材的起始部配置在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并进行连接的步骤;

将所述多根线材相对于所述铁芯的轴向向横向引导,将所述多根线材一同卷绕于所述卷芯部的步骤;

将线材钩挂件以其前端部位于与所述铁芯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面相同的位置或者比该内侧面更靠卷芯部侧的位置的方式插入所述另一端侧凸缘部的槽部的步骤;

将所述多根线材的终止部从所述铁芯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向外侧引导,并且将所述多根线材中的除1根之外的其他至少1根的终止部钩挂于所述线材钩挂件的前端部,并保持张力不变地弯折该线材的步骤;以及

将所述多根线材的终止部配置在对应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并进行连接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线绕组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线材钩挂件以其前端部比所述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面更向卷芯部侧突出的方式进行插入。

3.一种多线绕组装置,其是在铁芯的卷芯部卷绕多根线材来形成线圈部件的多线绕组装置,在所述铁芯的轴向一端侧与另一端侧分别具有凸缘部,在各凸缘部形成有其间具有槽部的分别与线材连接的多个电极,并且在所述电极之间的凸缘部的位置形成有槽部,

所述多线绕组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多个喷嘴,它们分别供给所述线材;

移动机构,其使所述多个喷嘴移动;

旋转机构,其使所述铁芯绕其轴心旋转;

接合单元,其将所述线材连接于所述电极;

线材钩挂件,其插入所述铁芯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槽部;以及

动作装置,其使所述线材钩挂件动作,

通过喷嘴将所述多根线材的起始部从所述铁芯的一端侧凸缘部的外侧向内侧引导,将各个线材配置在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并通过所述接合单元进行连接,

将所述多根线材相对于所述铁芯的轴向向横向引导,并且使所述铁芯旋转而将所述多根线材一同卷绕于所述卷芯部,

将线材钩挂件以其前端部位于与所述铁芯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面相同的位置或者比该内侧面更靠卷芯部侧的位置的方式插入所述另一端侧凸缘部的槽部,

通过所述喷嘴将所述多根线材的终止部从所述铁芯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向外侧引导,并且将所述多根线材中的除1根之外的其他至少1根的终止部钩挂于所述线材钩挂件的前端部,并保持张力不变地弯折该线材,

将所述多根线材的终止部配置在对应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上并通过所述接合单元进行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线绕组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线材钩挂件以其前端部比所述另一端侧凸缘部的内侧面更向卷芯部侧突出的方式进行插入。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多线绕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材钩挂件的动作装置使所述线材钩挂件与所述铁芯的轴向平行地前后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线绕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铁芯的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的凸缘部分别形成有3个电极,在这些电极之间的凸缘部的部位分别形成有2个槽部,

在所述线材钩挂件设置有分别插入另一端侧凸缘部的2个槽部的2个凸部,

通过所述凸部的前端将3根线材中的2根线材弯折。

7.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线绕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铁芯的一端侧以及另一端侧的凸缘部分别形成有3个电极,在这些电极之间的凸缘部的部位分别形成有2个槽部,

在所述线材钩挂件设置有仅插入另一端侧凸缘部的2个槽部中的、处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较远的位置的槽部的1个凸部,

通过所述凸部的前端将3根线材中的1根线材弯折。

8.根据权利要求3~7中任一项所述的多线绕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机构构成为夹持所述铁芯的一端侧凸缘部并使其旋转,

所述线材钩挂件以及所述动作装置设置于与所述旋转机构不同的固定部。

9.一种绕组型线圈部件,其具备:铁芯,其具有卷芯部和形成于该卷芯部的两端部的凸缘部,且在各凸缘部形成有其间具有槽部的多个电极;以及多根线材,它们卷绕于所述卷芯部,且起始部与终止部被连接于所述电极,

所述绕组型线圈部件的特征在于,

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较近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的所述线材的起始部具有连接在所述电极上的连接部与在所述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被弯折而向所述卷绕开始位置延伸的布线部,

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较远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的所述线材的起始部具有连接在所述电极上的连接部与在所述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沿横向被弯折而向所述卷绕开始位置延伸的布线部,

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较近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的所述线材的终止部具有连接在所述电极上的连接部与在所述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被弯折而向所述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布线部,

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较远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电极的所述线材的终止部具有连接在所述电极上的连接部与在所述电极的卷芯部侧边缘部或者比该卷芯部侧边缘部更靠卷芯部侧的位置沿横向被弯折且从该弯折位置向所述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布线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铁芯在所述凸缘部的卷芯部侧的侧部或者所述凸缘部与卷芯部之间具有没有电极的隔离部。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线材由第1~第3线材构成,在所述铁芯的一端侧凸缘部以及另一端侧凸缘部分别形成有3个电极,

所述第1线材的起始部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最近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1电极,

所述第2线材的起始部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比所述第1电极更远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2电极,

所述第3线材的起始部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比所述第2电极更远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3电极,

所述第1线材的终止部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最远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4电极,并且在连接于所述第4电极的连接部与向所述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布线部之间沿横向被弯折,

所述第2线材的终止部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比所述第4电极更近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5电极,并且在连接于所述第5电极的连接部与向所述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布线部之间沿横向被弯折,

所述第3线材的终止部被直线地拉出并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比所述第5电极更近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6电极。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线材由第1~第3线材构成,在所述铁芯的一端侧凸缘部以及另一端侧凸缘部分别形成有3个电极,

所述第1线材的起始部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最近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1电极,

所述第2线材的起始部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比所述第1电极更远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2电极,

所述第3线材的起始部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开始位置比所述第2电极更远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3电极,

所述第1线材的终止部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最远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4电极,并且在连接于所述第4电极的连接部与向所述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布线部之间沿横向被弯折,

所述第2线材的终止部被直线地拉出并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比所述第4电极更近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5电极,

所述第3线材的终止部被直线地拉出并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卷绕结束位置比所述第5电极更近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6电极。

13.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绕组型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根线材由第1~第4线材构成,在所述铁芯的一端侧凸缘部以及另一端侧凸缘部分别形成有4个电极,

所述第1线材的起始部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第1卷绕开始位置较远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1电极,

所述第2线材的起始部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第1卷绕开始位置比所述第1电极更近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2电极,

所述第3线材的起始部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第2卷绕开始位置较近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3电极,

所述第4线材的起始部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第2卷绕开始位置比所述第3电极更远的一端侧凸缘部的第4电极,

所述第1线材与第2线材沿规定方向卷绕于所述铁芯的卷芯部,

所述第3线材与第4线材沿与第1线材、第2线材相反的方向卷绕于所述铁芯的卷芯部,

所述第1线材的终止部被直线地拉出并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第1卷绕结束位置较近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5电极,

所述第2线材的终止部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第1卷绕结束位置比所述第5电极更远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6电极,并且在连接于所述第6电极的连接部与向所述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布线部之间沿横向被弯折,

所述第3线材的终止部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第2卷绕结束位置较远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7电极,并且在连接于所述第7电极的连接部与向所述卷绕结束位置延伸的布线部之间沿横向被弯折,

所述第4线材的终止部被直线地拉出并连接于距所述卷芯部的第2卷绕结束位置比所述第7电极更近的另一端侧凸缘部的第8电极。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