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4484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自定中心型连接器,其具备:插头连接器壳体,其安装于面板隔壁的孔部;以及插座连接器壳体,其能与插头连接器壳体嵌合。插头连接器壳体具有多个弹性卡合部。并且,插头连接器壳体通过各弹性卡合部在与插座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方向及与嵌合方向正交的面内能摇动地支撑于面板隔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5-190720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的情况下,当针对两连接器壳体中的一方连接器壳体作用使该一方连接器壳体旋转的外力时,对各弹性卡止部施加扭力,有可能各弹性卡止部和面板隔壁的卡止意外地脱离。当假设各弹性卡止部和面板隔壁的卡止脱离时,则有如下问题:插头连接器壳体从面板隔壁脱落等,两连接器壳体达不到正式的嵌合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能与旋转动作对应并且能达到正式的嵌合状态的连接器。

本发明的连接器具备:对方连接器壳体能从前方嵌合的连接器壳体;以及能安装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安装构件,所述连接器的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相对于所述安装构件能移位到临时保持位置和后退位置,在所述临时保持位置上,所述连接器壳体保持为被限制后退动作的状态,在所述后退位置上,所述连接器壳体在与所述对方连接器壳体正式嵌合后,在所述临时保持位置上的保持状态解除并与所述对方连接器壳体一起后退的位置上不被所述安装构件保持,而根据所述对方连接器壳体侧的动作能与所述对方连接器壳体一体地动作。

在连接器壳体在临时保持位置上与对方连接器壳体嵌合时,通过安装构件限制连接器壳体的后退动作,因此能保证两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壳体及对方连接器壳体)达到正式的嵌合状态。在两连接器壳体正式嵌合后,到达后退位置的连接器壳体不被安装构件保持而根据对方连接器壳体侧的动作能与对方连接器壳体一体地动作,因此当假设对方连接器壳体侧旋转时,与此相应地,连接器壳体也能与对方连接器壳体一起旋转。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设置于螺线管上的对方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壳体以及安装构件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进一步表示连接器壳体相对于安装构件组装到临时保持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进一步表示设置于螺线管上的对方连接器壳体与连接器壳体正式嵌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与图2的状态对应的侧视图。

图5是与图3的状态对应的侧视图。

图6是进一步表示连接器壳体相对于安装构件到达后退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从对方连接器壳体侧观看两连接器壳体正式嵌合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设置于螺线管上的对方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壳体以及安装构件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进一步表示连接器壳体相对于安装构件组装到临时保持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进一步表示设置于螺线管上的对方连接器壳体与连接器壳体正式嵌合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与图9的状态对应的侧视图。

图12是进一步表示按压部按压解除部且臂部抬起、阻挡部和干扰部的阻挡状态解除之前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3是进一步表示连接器壳体相对于安装构件到达后退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是从对方连接器壳体侧观看两连接器壳体正式嵌合的状态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表示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

所述安装构件具有弹性保持部,所述弹性保持部在所述临时保持位置上以所述连接器壳体能向与所述前后方向正交的方向移位的方式保持所述连接器壳体。因此,在临时保持位置上,连接器壳体被弹性保持部定中心并能以同心状态与对方连接器壳体嵌合。

所述安装构件具有阻挡壁,所述阻挡壁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与所述对方连接器壳体正式嵌合前的期间,阻挡所述连接器壳体并限制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后退动作,并且所述阻挡壁使得所述连接器壳体通过与所述对方连接器壳体正式嵌合后的旋转操作而解除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阻挡状态。连接器壳体在临时保持位置上在被阻挡壁阻挡的状态下与对方连接器壳体正式嵌合,然后,通过连接器壳体旋转,从而连接器壳体和阻挡壁的阻挡状态解除,连接器壳体能向后退位置移位,因此在进行旋转操作时,能可靠地保证两连接器壳体处于正式的嵌合状态。

所述安装构件具有向前方突出的臂部,所述臂部具有:阻挡部,其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与所述对方连接器壳体正式嵌合前的期间,阻挡所述连接器壳体并限制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后退动作;以及解除部,其位于所述阻挡部的前方,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与所述对方连接器壳体正式嵌合时被所述对方连接器壳体按压,由此使所述臂部倾动而解除所述阻挡部和所述连接器壳体的阻挡状态。连接器壳体在临时保持位置上在被阻挡部阻挡的状态下与对方连接器壳体正式嵌合,伴随于此,解除部被对方连接器壳体按压,臂部倾动,由此连接器壳体和阻挡部的阻挡状态解除,连接器壳体能向后退位置移位,因此能保证两连接器壳体处于正式的嵌合状态,并且能使连接器壳体的从临时保持位置到后退位置的移位操作与两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操作连动地顺利进行。

<实施例1>

以下利用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1。关于实施例1的连接器,例示了使用于未详细图示的汽车的控制设备的带定中心功能的连接器,具备能相互嵌合的连接器壳体10及对方连接器壳体11。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前后方向,将连接器壳体10及对方连接器壳体11(以下称为两连接器壳体10、11)开始嵌合时相互对置的面侧作为前侧。另外,上下方向以各图为基准。

如图6所示,控制设备具备阀体90,在阀体90上组入有多个螺线管80(仅图示1个)。连接器与各螺线管80分别对应地设置,在螺线管80侧配置有对方连接器壳体11,在阀体90侧配置有连接器壳体10。在阀体90上固定地设置有用于组装螺线管80的螺线管组装部91。螺线管组装部91形成为从阀体90的上表面呈大致圆筒状突出的形式。

如图1所示,螺线管80呈圆筒状,由电磁部81和阀部82构成。阀部82的直径比电磁部81的直径小,能插入到螺线管组装部91。如图6所示,当阀部82正式插入到螺线管组装部91时,阀部82和电磁部81的边界部分的台阶83与螺线管组装部91的前端面抵接,在该状态下,螺线管80通过未图示的固定装置相对于阀体90固定。并且,通过阀部82插入到螺线管组装部91,从而构成控制电路。

如图1所示,在螺线管80的电磁部81的外周面突出设置有对方连接器壳体11。对方连接器壳体11具有朝向前方开口的筒状的罩部13。在罩部13内突出地配置有与螺线管80连接的未图示的销状的阳端子配件。在罩部13的上壁贯通地设置有锁定孔15。如图3所示,通过在锁定孔15中弹性地嵌入连接器壳体10的后述的锁定部36,从而两连接器壳体10、11保持为嵌合状态。

在阀体90的上表面安装有未图示的扁平盒状的线束收容构件。在线束收容构件的内部布设有从连接器壳体10引出的未图示的电线。并且,在线束收容构件上连结有连接器的安装构件16。

安装构件16为合成树脂制的,如图1所示,包括:在左右方向(宽度方向)大致水平的平板状的板部17;纵壁状的立起部18,其从板部17的前端部立起;一对第1弹性片19,其从立起部18的上端部的左右两侧向前方呈悬臂状突出;第2弹性片20,其从立起部18的下端部的左右中央侧向前方呈悬臂状突出;以及板片状的阻挡壁21,其从立起部18的左右两侧且两第1弹性片19与第2弹性片20之间的位置向前方伸出,并沿着上下方向。板部17通过孔部22及凸起部23安装于线束收容构件上并固定。

两第1弹性片19及第2弹性片20均形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大致恒定宽度的板片状的形式。如图4所示,两第1弹性片19具有:弯曲部24,其位于前后方向中途,侧视时向上方弯曲成山型;以及接触部25,其与弯曲部24的前端相连地向前方突出地配置,如图7所示,在主视时从左右中央侧朝向两侧以下坡倾斜。两第1弹性片19的接触部25以在两连接器壳体10、11嵌合时沿着以螺线管80的轴心为中心的同心圆弧的假想线的方式形成。并且,在接触部25的下表面(内表面)突出地设置有凸球面状的凸部(在此虽然未图示,但是为与图1所示的后述的第2弹性片20的凸部26同样的形式)。

第2弹性片20整体上呈在前后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长板状,关于左右方向,具有比两第1弹性片19小的宽度尺寸,如图4所示,关于前后方向,在与两第1弹性片19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具有其前端位置。如图1所示,在第2弹性片20的上表面(内表面)与两第1弹性片19同样地突出地设置有凸部26。

如图4所示,在安装构件16中,在两第1弹性片19与第2弹性片20之间且比阻挡壁21的前端靠前方形成有保持空间27,且保持空间27开放。在保持空间27中收容有被两第1弹性片19及第2弹性片20弹性地支撑的连接器壳体10,且连接器壳体10能移位。此外,以下将两第1弹性片19和第2弹性片20统一称呼为弹性保持部28。

如图4所示,两阻挡壁21包括:基板部29,其沿着上下方向连结于立起部18的左右两侧部;突出部30,其从基板部29的上下中央部向前方突出;以及主体部31,其从突出部30的前端向上下两侧伸出。突出部30和主体部31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T字形。另外,两阻挡壁21的突出部30之间通过在左右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梁部连结为一体。

两阻挡壁21整体上具有不容易挠曲变形的刚性,其挠曲变形被限制,实质上不能挠曲变形。主体部31的前端面关于前后方向配置于比弹性保持部28的各凸部26靠后方、且与两第2弹性片20的弯曲部24在前后方向上重叠的位置。并且,如图4所示,主体部31的前端面沿着上下方向配置,能阻挡收容于保持空间27中的连接器壳体10。

如图4所示,在安装构件16中,在比主体部31靠后方形成有与保持空间27连通的自由空间32,且自由空间32开放。在自由空间32中配置有连接器壳体10的后述的卡合部37,卡合部37在不与安装构件16卡合的自由状态下能自由移位。

接着,对连接器壳体10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连接器壳体10以等待状态保持于安装构件16上,后端部(后述的卡合部37及两翼部40)能从收容于保持空间27的临时保持位置(参照图2~图5)向收容于自由空间32的后退位置(参照图6)移位。

具体地,连接器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的,如图1所示,具有在前后方向细长的块状的壳体主体33。在壳体主体33的内部设置有多个腔34。在各腔34中从后方插入未图示的阴端子配件并收容。阴端子配件与未图示的电线的末端部连接,所连接的电线从壳体主体33的后表面引出并收容于线束收容构件内。

在壳体主体33的上表面设置有锁定臂35。锁定臂35从壳体主体33的上表面前端向后方呈悬臂状地延伸,并能在上下方向挠曲变形。在锁定臂35的上表面突出地设置有锁定部36。

如图1所示,在壳体主体33的后端设置有从其上下两端向后方突出的一对卡合部37。两卡合部37具有沿着左右方向的板片状的基部38,其挠曲变形被限制,实质上不能挠曲变形。如图5所示,在基部38的后部设置有以向内侧相互靠近的方式突出的爪状的抵接部39。抵接部39形成为沿着基部38的后端在宽度方向延伸的肋状的形式。抵接部39的后端面沿着上下方向配置,能与阻挡壁21的主体部31的前端面抵接。

如图1所示,在壳体主体33的后端侧的上端设置有向左右两侧伸出的一对翼部40。两翼部40呈板片状,从左右中央侧朝向两侧以下坡倾斜,且弯曲为弧状地配置(参照图7)。两翼部40的上表面(外面)能相对于两第1弹性片19的接触部25的下表面在左右方向(包含周向)滑动,具有能嵌合接触部25的凸部26的凹球面状的凹部41。以与第2弹性片20的凸部26对应的方式,在壳体主体33的后端部的下表面也设置有未图示的凹部。

另外,如图1所示,两翼部40及基部38以从两侧方及后方包围锁定臂35的后端部的方式连结为一体。在两翼部40和基部38的连结部位之间,且与锁定臂35的后端之间开设形成有俯视为大致矩形的插通孔42,从壳体主体33引出的各电线通过插通孔42被引导到线束收容构件内。

接着,说明如上述构成的本实施例1的作用效果。

如图1至图2所示,从前方将连接器壳体1组装到安装构件16的保持空间27。在该情况下,连接器壳体10的两卡合部37及两翼部40以使两第1弹性片19与第2弹性片20之间展开的方式压入到保持空间27中,被弹性保持部28弹性地保持。两翼部40与两第1弹性片19的下表面相对,两翼部40的凹部41与两第1弹性片19的凸部嵌合,且在壳体主体33的凹部嵌合第2弹性片20的凸部26,由此连接器壳体10在临时保持位置上以大致被定位的状态被弹性保持部28三点支撑。另外,在临时保持位置上,如图4所示,两卡合部37的抵接部39的后端面被两阻挡壁21的主体部31的前端面阻挡,由此可防止连接器壳体10朝向后退位置后退。

接着,将螺线管80的阀部82插入到螺线管组装部91。此时,如果处于螺线管80的阀部82与螺线管组装部91正对且对方连接器壳体11的罩部13与连接器壳体10的壳体主体33正对的位置关系,则罩部13内嵌壳体主体33,两连接器壳体10、11正式嵌合,阴阳两端子配件成为正式的连接状态。此外,如图5所示,即使两连接器壳体10、11正式嵌合,在连接器壳体10处于临时保持位置时,螺线管80也尚未达到正式插入螺线管组装部91的状态。

另外,在连接器壳体10的嵌合过程的最后阶段,进行阴阳两端子配件的连接动作,锁定臂35由于与罩部13干扰而挠曲变形,由此嵌合阻力增大,要使连接器壳体10后退的压入力作用于连接器壳体10。在那方面,根据本实施例1,两卡合部37的抵接部39可靠地保持为被两阻挡壁21的主体部31阻挡的状态,因此可避免处于临时保持位置的连接器壳体10在与对方连接器壳体11半嵌合状态的情况下被压入并后退等事态。

另一方面,即使两连接器壳体10、11不是相互正对的状态,而处于例如对方连接器壳体11绕螺线管80的轴从正对位置向周向(图7的X线方向)偏移位置的状态,连接器壳体10的前端部也被引入到对方连接器壳体11的罩部13内并浅浅地嵌合,由此一边伴随两第2弹性片20及第1弹性片19的挠曲动作,两翼部40一边在两第2弹性片20上滑动等,连接器壳体10被引导到与对方连接器壳体11的正式的嵌合位置。因此,能通过弹性保持部28适当地吸收两连接器壳体10、11开始嵌合时的位置偏移,能保证两连接器壳体10、11正式嵌合的状态。

接着,相对于螺线管组装部91使螺线管80绕轴旋转,由此使处于嵌合状态的两连接器壳体10、11在周向(图7的X线方向)上移位。于是,各凸部26从各凹部41拔出,两第2弹性片20挠曲变形,伴随于此,两翼部40在两第2弹性片20上滑动,且两卡合部37的抵接部39从两阻挡壁21的主体部31离开,阻挡状态解除。由此,允许处于嵌合状态的两连接器壳体10、11向后退位置的移位。

接着,将螺线管80以正式的插入深度插入到螺线管组装部91中,于是,如图6所示,连接器壳体10到达后退位置,连接器壳体10的两卡合部37退避到自由空间32。

进一步相对于螺线管组装部91使螺线管80绕轴旋转,使螺线管80的未图示的固定部(例如固定孔等)和阀体90的未图示的固定部(例如固定孔等)相互匹配,且使固定部(例如贯通两固定孔的销构件等)卡止于两固定部,由此将螺线管80固定于阀体90。这样,在螺线管80绕轴旋转的期间,设置于螺线管80上的对方连接器壳体11以螺线管80的轴心为中心在周向上移位,同时与对方连接器壳体11处于嵌合状态的连接器壳体10也在周向上移位。此时,连接器壳体10的两阻挡壁21的突出部30与主体部31的侧视呈大致T字形的部分进入到两卡合部37的基部38与抵接部39之间的空间部44(参照图6),由此可避免两阻挡壁21干扰两卡合部37,从而连接器壳体10能在自由空间32中根据对方连接器壳体11侧的动作自由地移位。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例1,连接器壳体10在临时保持位置上从前方与对方连接器壳体11嵌合时,通过安装构件16限制连接器壳体10的后退动作,因此能保证两连接器壳体10、11达到正式的嵌合状态。特别是在本实施例1的情况下,连接器壳体10在临时保持位置上在被阻挡壁21阻挡的状态下与对方连接器壳体11正式嵌合,然后,通过连接器壳体10旋转,从而连接器壳体10和阻挡壁21的阻挡状态解除,连接器壳体10能向后退位置移位,因此在进行旋转操作时,能可靠地保证两连接器壳体10、11处于正式的嵌合状态。

另外,在两连接器壳体10、11正式嵌合后,到达后退位置的连接器壳体10不被安装构件16保持,而能根据对方连接器壳体11侧的动作与对方连接器壳体11一体地动作,因此当对方连接器壳体11侧伴随螺线管80的旋转动作而旋转时,与其相应地,连接器壳体10也能与对方连接器壳体11一起旋转。

另外,安装构件16具有能在临时保持位置上保持连接器壳体10并使其在左右方向及周向上移位的弹性保持部28,因此连接器壳体10能在临时保持位置上被弹性保持部28定中心并以同心状态与对方连接器壳体11嵌合。

<实施例2>

图8~图1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2。本实施例2的使连接器壳体10A移位到后退位置的构成与实施例1不同,具体地,对方连接器壳体11A、安装构件16A的前部侧及连接器壳体11A的前部侧的各形式与实施例1不同。本实施例2的最基本的结构与实施例1同样,因此对与实施例1同样或者相当的结构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8所示,在对方连接器壳体11A的前端部设置有爪状的按压部46,爪状的按压部46比罩部13的前端更向前方突出,且也向上方突出。如图11所示,按压部46的前表面向后方倾斜成锥状地配置。并且,如图12所示,按压部46在两连接器壳体10A、11A正式嵌合时能按压安装构件16A的后述的解除部47。

如图8所示,安装构件16A具有:臂部48,其从立起部18的上端的左右中央侧向前方呈悬臂状突出;以及一对弹性片49,其从立起部18的下端的左右两侧暂时向下方突出后向前方突出。在本实施例2的情况下,在安装构件16A上没有设置相当于实施例1的阻挡壁21的结构。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臂部48和两弹性片49统一称呼为弹性保持部28A。

两弹性片49形成为在主视时从左右方向中央侧朝向两侧以下坡倾斜的形式,详细地,两弹性片49以在两连接器壳体10A、11A嵌合时沿着以螺线管80的轴心为中心的同心圆弧的假想线的方式形成(参照图14)。在两连接器壳体10A、11A正式嵌合时,两弹性片49的下表面(外面)沿着螺线管80的外周面配置。如图8所示,在两弹性片49的上表面(内表面)突出地设置有凸球面状的凸部26A。

如图8及图11所示,臂部48在比两弹性片49的前端靠前方具有其前端位置,呈带板状,能以立起部18的上端为支点在上下方向挠曲变形。如图11所示,在臂部48的前后方向中途设置有在侧视时向下方凹陷为大致U字形的形式的台阶部50。在台阶部50的下表面(内表面)突出地设置有爪状的阻挡部51。阻挡部51的前表面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另外,在臂部48的前端的下表面且比阻挡部51靠前方突出地设置有解除部47。解除部47的前表面向后方倾斜成曲面状地配置。

如图11所示,在两弹性片49与臂部48之间且关于前后方向在阻挡部51与解除部47之间形成有保持空间27A,且保持空间27A开放。在保持空间27A中收容有被两弹性片49和臂部48弹性地支撑的连接器壳体10A,且连接器壳体10A能移位。

另外,如图11所示,在两弹性片49与臂部48之间且关于前后方向在阻挡部51与立起部18的前表面之间形成有与保持空间27A连通的自由空间32A,且自由空间32A开放。在自由空间32A中配置有连接器壳体10A的后述的卡合翼部52,卡合翼部52在与安装构件16A不卡合的自由状态下能自由移位。

接着,以与实施例1不同的方面为中心对连接器壳体10A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锁定臂35A形成为与壳体主体33的前后两端连结的两悬臂状。在壳体主体33的后端部升高一级地设置有台部53,在该台部53上一体地连结有锁定臂35A的后端。并且,在台部53的上表面突出地设置有干扰部54。如图11所示,干扰部54的后表面沿着上下方向配置。在保持空间27A中干扰部54的后表面被阻挡部51的前表面阻挡,从而连接器壳体10A被限制向后退位置的移位。

如图8所示,在壳体主体33的后端侧设置有从左右两侧面的下端向两侧伸出的一对卡合翼部52。两卡合翼部52呈板片状,朝向左右两侧以下坡倾斜,且弯曲成大致弧状地配置(参照图14)。两卡合翼部52的下表面(外面)相对于两弹性片49的上表面(内表面)能在左右方向(包含周向)滑动,具有两弹性片49的凸部26A能嵌合的未图示的凹球面状的凹部。另外,如图8所示,在连接器壳体10A上,从卡合翼部52到壳体主体33的侧面设置有主视为大致三角形的加强壁55。

接着,说明实施例2的作用效果。

首先,如图8至图9所示,从前方将连接器壳体10A组装到安装构件16A的保持空间27A。在该情况下,如图11所示,连接器壳体10A的后端部进入到保持空间27A,干扰部54的后表面以面接触状与阻挡部51的前表面抵接,由此连接器壳体10A被限制后退,且在两卡合翼部52的凹部嵌合两弹性片49的凸部26A,由此连接器壳体10A在临时保持位置上以大致被定位的状态被弹性保持部28A支撑。在此,干扰部54和阻挡部51的抵接状态维持到两连接器壳体10A、11A成为正式嵌合状态。

接着,将螺线管80的阀部82插入到螺线管组装部91。如图12所示,在螺线管80的阀部82插入到螺线管组装部91的过程中,当两连接器壳体10A、11A正式嵌合时,与此同时或者在此之后,按压部46在解除部47的前表面滑动,臂部48向上方弹性地抬起。由此,阻挡部51与臂部48一起上升,向从干扰部54离开的方向移位,最终阻挡部51和干扰部54的阻挡状态解除。其结果是,允许连接器壳体10A向后退位置后退。

进一步地,将螺线管80的阀部82插入到螺线管组装部91的操作在两连接器壳体10A、11A正式嵌合时不中断而继续进行,由此如图13所示,连接器壳体10A的后部转移到自由空间32A,连接器壳体10A能到达后退位置。在自由空间32A中,两卡合翼部52与两弹性片49之间及干扰部54与阻挡部51之间的卡止解除,因此连接器壳体10A能根据对方连接器壳体11A侧的动作自由移动。因此,在将螺线管80固定于阀体90上时,能使连接器壳体10A向周向(图14的X线方向)移位,能没有阻碍地进行螺线管80的固定操作。这方面与实施例1同样。

根据本实施例2,在连接器壳体10A的干扰部54在临时保持位置上被阻挡部51阻挡的状态下与对方连接器壳体11A正式嵌合,伴随于此,解除部47被对方连接器壳体11A的按压部46按压,臂部48倾动,由此阻挡部51和干扰部54的阻挡状态解除,连接器壳体10A能向后退位置移位,因此能保证两连接器壳体10A、11A处于正式的嵌合状态,并且使连接器壳体10A从临时保持位置向后退位置的移位操作能与两连接器壳体10A、11A的嵌合操作(也是螺线管80的组装操作)连动地顺利进行。

<其它实施例>

以下简单地说明其它实施例。

(1)在实施例1、2的情况下,使得连接器壳体以能向左右方向移位的方式被弹性保持部保持在临时保持位置上,但是如果没有必要,接器壳体也可以以被限制移位的状态保持在临时保持位置上。

(2)在实施例1、2的情况下,通过立起部隔开自由空间的后方,但是如果可能的话,也可以是立起部被省略且自由空间也向后方开放的形式。

(3)在实施例1、2的情况下,在弹性保持部侧设置有凸部,并在连接器壳体侧设置有凹部,但是与此相反,也可以在弹性保持部侧设置有凹部,并在连接器壳体侧设置有凸部。

(4)本发明也能适用于使连接器壳体追随螺线管以外的设备或部件的动作的情况。

附图标记说明

10、10A:连接器壳体

11、11A:对方连接器壳体

16、16A:安装构件

21:阻挡壁

27、27A:保持空间

28、28A:弹性保持部

32、32A:自由空间

37:卡合部

47:解除部

48:臂部

51:阻挡部

80:螺线管。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