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3193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实用新型第204230555号专利公开了一种双向插接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包含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一外屏蔽壳及一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接地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上下绝缘块,所述接地片夹持于所述上下绝缘块之间。所述外屏蔽壳成中空筒状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座及自所述基座向前延伸形成的舌板。所述基座上下表面贴合所述外屏蔽壳的内表面。参照中国实用新型第204257908号专利,公开的一种正反插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一金属隔板及一屏蔽壳体。所述金属隔板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内,且开设有穿孔。所述绝缘本体包括第一绝缘块和第二绝缘块。所述第一绝缘块设有凸柱,所述第二绝缘块具有凹陷部,所述凸柱透过穿孔与所述第二绝缘块的凹陷部卡持。所述屏蔽壳体套设在所述绝缘本体外侧,且定位所述绝缘本体。现有技术中,所述绝缘本体大多分上下两块,有接地片分隔,在组装进金属外壳时,接地片容易发生旋转,使得绝缘本体组装中发生偏移,无法保证较好的正位度。此外,将绝缘本体插入金属外壳中时,绝缘本体受插入力作用易发生损坏等问题。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能够保证绝缘本体组装进金属外壳时具有较好的正位度。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一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套设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遮蔽壳体,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的两排导电端子、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的金属件,所属端子模组包括后端部及自所述后端部向前延伸的前端部,所述遮蔽壳体内部设有竖直延伸的止位壁及贯通所述止位壁的贯通孔,所述端子模组的后端部阻挡于所述止位壁后方而令所述前端部自所述贯通孔向前延伸。所述端子模组的后端部与所述止位壁中的一者设有若干突起状的定位部,另一者设有设有若干定位槽以收容定位部,令端子模组定位固持于所述遮蔽壳体内。所述金属件包括设于后端的主板部和与所述主板部相连且设于绝缘本体内部的支撑部,所述端子模组的后端部为所述主板部,前端部包括所述绝缘本体的前部及支撑部,所述定位部设于所述主板部,所述定位槽设于所述止位壁。所述金属件的主板部竖直延伸,所述主板部中部设有容纳孔以容纳绝缘本体进入。所述金属件包括设于所述主板部前的套环部,所述套环部设在所述支撑部外侧且部分包覆绝缘本体。所述主板部呈整片设置,所述套环部呈完整圆筒状而令上下左右四个表面封闭。所述主板部和套环部不连续设置,且其中部均具有镂空部分,设于两侧的套环部包裹所述绝缘本体两侧。所述导电端子具有焊接部,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凸台,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配置于所述凸台并与所述凸台一起自所述容纳孔延伸出所述主板部后端面。所述凸台设有导流槽,所述电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通过所述导流槽导流的密封部,所述密封部密封所述金属件与所述遮蔽壳体的缝隙。所述定位槽设于容纳孔两侧,所述贯通孔小于所述遮蔽壳体前端口和的后端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对接插头与电连接器插拔对接时,对接插头抵接到所述止位壁从而令插拔力部分分散于所述止位壁从而保护端子模组不易受损。所述金属件的定位部与遮蔽壳体的定位槽配合,保证绝缘本体、导电端子及金属件进入遮蔽壳体的正位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图1自另一方向看的立体组合图。图3是本发明电连接器自后端看的立体组合图。图4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一实施方式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4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一实施方式去除金属外壳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7是图6自另一方向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8是图6的进一步立体分解图。图9是图7的进一步立体分解图。图10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图1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二实施方式去除金属外壳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图12是图11的进一步立体分解图。图13是图12自另一方向看进一步立体分解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绝缘本体1第一绝缘本体11第一空缺部110第一基座111第一舌板112导流槽113凸台114第一让位孔115凹槽116第二绝缘本体12第二空缺部120第二基座121第二舌板122突起123台阶部124第二让位孔125第三绝缘本体13导电端子2第一端子21第一接触部211第一固持部212第一焊接部213第二端子22第二接触部221第二固持部222第二焊接部223金属件3、3’主板部31、31’定位部311、311’套环部32、32’弧形缺口321支撑部33、33’第三让位孔331、331’包覆部332、332’开孔333’遮蔽壳体4圆筒部41第一收容空间410顶壁411底壁412弧形壁413第一接脚414限位部42第二收容空间420上壁421下壁422侧壁423第二接脚424止位壁425贯通孔426定位槽427密封部5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9介绍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第一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包括绝缘本体1、固持于绝缘本体1内的导电端子2、安装于绝缘本体1内的金属件3、包覆于绝缘本体1外的遮蔽壳体4及密封所述绝缘本体1后端的密封部5。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与对接连接器插接的端口为插接端。界定对接方向、与对接方向垂直横断方向及与对接方向和横断方向均垂直的竖直方向。请参照图4至图9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注塑成型的第一绝缘本体11、第二绝缘本体12及第三绝缘本体13。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和第二绝缘本体12大致成平板状。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包括第一基座111及与第一基座111分隔设置而形成第一空缺部110的第一舌板112。所述导电端子2所述第一基座111上表面挖设有上下贯通的若干导流槽113。所述第一基座111底部设有凸台114,所述凸台114上设有凹槽116。所述第一舌板112前端开设有若干第一让位孔115。参阅图8和图9所示,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2包括第二基座121及与所述第二基座121分隔设置形成第二空缺部120的第二舌板122。所述导电端子2部分露出于所述第一空缺部110和第二空缺部120。所述第二基座121后端两侧延伸形成有突起123,且所述第二基座121后端设有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的凸台114卡持配合的台阶部124。所述第二舌板12前端开设有若干第二让位孔125。所述第三绝缘本体13包裹与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和第二绝缘本体12外部,覆盖所述导电端子2露出第一空缺部110和第二空缺部120的部分及所述第一让位孔115和第二让位孔125。参阅图2至图7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固持于第一绝缘本体11上的第一端子21及固持于第二绝缘本体12上的第二端子22。所述第一端子21包括固持并露出第一舌板112上表面的第一接触部211、悬空于所述第一空缺部110内的第一固持部212及延伸出绝缘本体1外的第一焊接部213。所述第二端子22包括固持并露出第二舌板122下表面的第二接触部221、悬空于所述第二空缺部120内的第二固持部222及延伸出绝缘本体1外的第二焊接部223。所述第二焊接部223对称分列于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2的通孔124两侧。所述第一焊接部213和第二焊接部223呈前后两排设置于同一平面上。所述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沿前后延伸的中轴对称分布,分别包括四根向前突出的电力端子和八根位置稍后的信号端子。位于两侧的两根电力端子用于接地,而中部的两根电力端子用于提供电源。八根位置稍后的信号端子中包括分列两侧的四根高速差分信号端子、位于中央的两根低速差分信号端子及分列一对差分信号端子两旁的两根控制用端子。所述第一端子21的第一接触部211和第二端子22的第二接触部221为上下对应设置,而第一端子21的第一焊接部213和第二端子22的第二焊接部223分别位于同一平面内。从而,不管对接连接器正向或反向插入时,均能够保证电连接器100的第一接触部211和第二接触部221与对接连接器的对应接触部正确且对位的电性连接。参阅图4至图9所示,所述金属件3包括竖直设置成墙壁状的主板部31、自所述主板部31向前延伸形成的筒状的套环部32及所述套环部32内壁向前延伸且容纳于所述套环部32内部的支撑部33。所述主板部31呈矩形平板状,且中部开设有与所述套环部32贯通的容纳孔30。所述主板部31靠近支撑部33一侧表面向前凸设有若干定位部311。所述定位部311可呈圆柱状设置在所述主板部31四个角上,或者呈椭圆柱状设置在所述主板部31两侧边缘。所述套环部32包覆于所述支撑部33外部,且上下边的前端缘设有弧形缺口321。所述支撑部33呈平板状固设于所述套环部32两侧壁中部。所述支撑部33前端设有第三让位孔331,且两侧设有上下延伸形成包覆部332。参阅图6和图7所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和第二绝缘本体12分别夹持于所述金属件3的支撑部33上下两侧,且部分收容于所述套环部32内。所述金属件3的包覆部332在外侧包裹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第一舌板112和第二绝缘本体12的第二舌板122两侧前端。参阅图7所示,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第一基座111后端和所述第二绝缘本体12的第二基座121的后端透过所述金属件3的套环部32而露出所述主板部31后端。参阅图1至图5所示,所述遮蔽壳体4位于前端的圆筒部41及与所述圆筒部41相连的方形限位部42。所述圆筒部41呈椭圆柱体状,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顶壁411和底壁412及连接所述顶壁411和底壁412的一对弧形壁413。所述顶壁411、底壁412及弧形壁413构成第一收容空间410。所述弧形壁413设有向外侧延伸且向下弯折形成的第一接脚414。所述限位部42呈长方体状,包括上下相对设置的上壁421和下壁422及连接所述上壁421和下壁422的一对侧壁423。所述上壁421、下壁422及一对侧壁423构成与所述第一收容空间410贯通的第二收容空间420。所述上壁421与所述圆筒部41的顶壁411相连,且所述下壁422与所述圆筒部41的底壁412相连。所述侧壁423设有向外侧延伸且向下弯折形成的第二接脚424。所述圆筒部41的前端定义为前端口,所述限位部42的后端定义为后端口,所述前端口小于所述后端口。参阅图4和图5所示,所述圆筒部41和所述限位部42相交处设有竖直延伸的止位壁425。所述止位壁425具有一定壁厚,自所述限位部42中部延伸至所述限位部42与所述圆筒部41相交处,且分隔所述第一收容空间410和第二收容空间420。所述止位壁425中部开设有贯穿孔426,所述贯通孔426小于所述前端口。所述止位壁425两侧对应所述金属件3的定位部311设有定位槽427。所述定位槽427收容固定所述定位部31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槽427可设在所述金属件3上,所述定位部311可设在止位壁425上。参阅图3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导电端子2及金属件3插入至所述遮蔽壳体4内部,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和第二绝缘本体12穿过所述遮蔽壳体4的贯穿孔425,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的第一基座111和第二绝缘本体12的第二基座112的前端面抵持所述止位壁425后端面,所述金属件3的定位部311收容固持于所述遮蔽壳体4的定位槽427内,保证绝缘本体1、导电端子2及金属件3进入遮蔽壳体4的正位度。所述第一基座111和第二基座112后端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空间420内,且与所述遮蔽壳体4的限位部42形成空隙。参阅图2所示,向第二收容空间420灌胶后,胶水填满所述第二收容空间420,并通过绝缘本体1的导流槽113和凹槽116密封所述止位壁425与所述金属件3的主板部31之间的缝隙。以下,将结合图10至图13介绍本发明电连接器100’第二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电连接器100’与所述电连接器100基本一致。参阅图12和图13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具有金属件3’。所述金属件3包括竖直设置成墙壁状的主板部31’、自所述主板部31’向前延伸形成的环状的套环部32’及所述套环部32’内壁向前延伸且容纳于所述套环部32’内部的支撑部33’。所述主板部31’呈矩形平板状,且不连续设置从而中部形成镂空。所述主板部31’靠近支撑部33’一侧表面向前凸设有若干定位部311’。所述定位部311’呈圆柱状设置在所述主板部31’四个角上。所述套环部32’包覆于所述支撑部33’两侧外部,且不连续设置从而中部形成镂空。所述套环部32’前后贯通,且贯穿所述主板部31’。所述第三绝缘本体13’还包覆所述主板部31’和所述套环部32’的镂空。所述支撑部33’呈平板状固设于所述套环部32’两侧壁,且后端与所述主板部31’后端面平齐。所述支撑部33’前端设有第三让位孔331’,且两侧设有上下延伸形成包覆部332’。所述支撑部33’后端开设有开孔333’,所述开孔333’对应所述绝缘本体1的导流槽113和凹槽116。所述绝缘本体1、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上的两排导电端子2、及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金属件3组合成端子模组,所述端子模组具有阻挡于所述止位壁425后方的后端部和所述贯通孔426向前延伸的前端部。对接插头与电连接器100插拔对接时,对接插头抵接到所述止位壁425从而令插拔力部分分散于所述止位壁425从而保护端子模组不易受损。所述金属件3的定位部311收容固持于所述遮蔽壳体4的定位槽427内,保证绝缘本体1、导电端子2及金属件3进入遮蔽壳体4的正位度。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发明说明书而对本发明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发明的权利要求所涵盖。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