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组件与端子组件的成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63020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组件与端子组件的成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安装于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连接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中,以与外部设备交换信息、数据等。电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端子。所述端子的焊脚由绝缘本体后端伸出,以焊接在电路板上。

电源连接器的导电端子与母座接触如考虑电传导的接触阻抗,最好的接触面为导电端子两侧的平面(非冲压撕裂面)。通常导电端子设计为双料带对插开法,导电端子压入绝缘本体均为压料带,如此两支导电端子中间区域的铜材将浪费。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电连接器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节省材料且方便安装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组件。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绝缘本体中的若干端子组件,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基部和自基部向前延伸的对接部,所述若干端子组件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横向方向上排列设置,每一端子组件包括共同自一端子料带上经下料成型的至少两根导电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形成有一固定于基部内的固定部、与固定部前侧相连且伸入对接部的接触臂及与固定部另一侧相连的焊脚,所述至少两根导电端子的接触臂、固定部及焊脚于绝缘本体横向方向上的厚度相同,所述至少两根导电端子的接触臂沿绝缘本体高度方向排列设置,且于高度方向上相互对齐,所述至少两根导电端子的焊脚沿所述绝缘本体的前后方向排列设置,且于前后方向上相互对齐,所述至少两根导电端子中包括焊脚更靠近接触臂一侧设置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还形成有与固定部连接的压入部,所述压入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横向方向上突伸超出焊脚侧表面,并具有于前后方向上向后暴露的压接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上的压入部成对形成于所述固定部背离接触臂的后侧,并且两个压入部于绝缘本体的横向方向上分别向固定部两侧直接弯折形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上的压入部成对形成于所述固定部背离接触臂的后侧,并且两个压入部先分别于绝缘本体的横向方向上向固定部两侧弯折,然后向后延伸形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部具有后端面,所述压入部突伸出后端面后方。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两个压入部在上下方向上错开设置且在横向方向上结构对称。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端子组件,其包括至少两根导电端子,所述至少两根导电端子共同自一端子料带上经下料成型,每一导电端子形成有一固定部、与固定部前侧相连的接触臂及与固定部另一侧相连的焊脚,所述至少两根导电端子的接触臂沿一第一方向排列设置,且于第一方向上相互对齐,所述至少两根导电端子的焊脚沿垂直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列设置,且于第二方向上相互对齐,所述至少两根导电端子的接触臂、固定部及焊脚于第三方向上的厚度相同,所述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述至少两根导电端子中包括焊脚更靠近接触臂一侧设置的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还形成有与固定部连接的压入部,所述压入部于第三方向上突伸超出焊脚侧表面,并具有于第二方向上向后暴露的压接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上的压入部成对形成于固定部背离接触臂的后侧,并且两个压入部于第三方向上分别向固定部两侧直接弯折形成。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端子上的压入部成对形成于固定部背离接触臂的后侧,并且两个压入部先分别于第三方向上向固定部两侧弯折,然后于第二方向上向后延伸形成。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节省材料且方便安装的端子组件的成型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端子组件的成型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端子料带,将所述端子料带经冲压下料成型出若干端子组件,每一端子组件具有相邻排列的至少两根导电端子,每一导电端子形成有一固定部、与固定部一侧相连的接触臂、与固定部背离接触臂的另一侧相连的延伸部及与固定部另一侧相连的焊脚,每一端子组件中的接触臂沿端子料带的宽度方向排列设置,且于宽度方向上相互对齐,焊脚沿端子料带延伸的长度方向排列设置,且于长度方向上相互对齐,所述每一端子组件中包括焊脚更靠近接触臂一侧设置的第一端子;将所述第一端子的延伸部进行冲压,使得延伸部自端子料带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撕裂呈两片后,于端子料带的厚度方向上分别向焊脚两侧冲压形成压入部,成型后之压入部具有朝向背离接触臂一侧暴露的压接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若干端子组件交错排布,相邻两组端子组件相对且反向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电连接器通过将相邻排列的至少两根导电端子自同一端子料带下料成型,所述至少两根导电端子中的第一端子的焊脚更靠近接触臂一侧设置,所述第一端子还形成有与固定部连接的压入部,所述压入部于所述绝缘本体的横向方向上突伸超出焊脚侧表面,并具有于前后方向上向后暴露的压接面,如此以节省材料并且方便导电端子的安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3是图2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5是图2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第一实施方式中端子组件的立体图。

图6是图5所示端子组件位于端子料带上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组装图。

图8是图7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7所示端子组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与图2所示,本发明的电连接器100用于安装至电路板(未图示)上以实现电性连接。

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0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0内的若干端子组件20,所述若干端子组件20固定于绝缘本体10中,并于绝缘本体10的横向方向上排列设置。每一端子组件20包括共同自一端子料带30上经下料成型之至少两根导电端子。

所述绝缘本体10具有基部11及自基部11向前延伸的对接部12,其中所述基部11的上表面与对接部12的上表面平齐,基部11的下表面向下突出于对接部12的下表面。所述基部11设有向前凹陷形成的凹陷部112,所述凹陷部112位于绝缘本体10后端面的下方,且在下方与外界相连通,因此所述基部11的后端面110分成前后错开的两个表面。若干固定槽113分别自基部11的后端面110向前凹陷形成,且所述固定槽113包括分别沿横向排列的上下两排,其中下排固定槽113排列于所述凹陷部112内,且相邻的两个下排固定槽113之间设有隔栏114。

若干端子收容通道121自所述对接部12的前端面向后凹陷设置,且与基部11上对应的固定槽113相连通,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述若干端子收容通道121包括分别沿横向排布的上下两排,其中上排端子收容通道以一对一的方式收容导电端子,下排端子收容通道宽度较上排端子收容通道大,且以一对二的方式收容导电端子;在其他实施例中,端子收容通道121还可以设置成分别沿横向排列的三排甚至更多排。所述对接部12上表面的前端中间位置向上突出形成一与对接连接器相锁扣的卡扣部122。所述对接部12的下表面向下突伸出一对腿部123,以将电连接器100固定安装于电路板上,每一所述腿部123在靠近其自由末端的位置设有向外突出的膨胀部1231。

在本发明附图展示的实施方式中,每一端子组件20中共同自一端子料带30上经下料成型的导电端子的数量为两根,也即第一、第二端子21、22;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共同自一端子料带30上经下料成型的导电端子的数量可以为三根甚至更多根。每根第一端子21和第二端子22均包括一固定于所述基部11内的固定部23、与固定部23前侧相连且伸入对接部12内的接触臂24及与固定部23另一侧相连的焊脚25,所述第一、第二端子21、22的接触臂24、固定部23及焊脚25于所述绝缘本体10的横向方向上的厚度相同。

同一端子组件20中所述第一、第二端子21、22的接触臂24沿所述绝缘本体10的高度方向排列设置,且在高度方向上相互对齐,所述第一、第二端子21、22的焊脚25沿所述绝缘本体10的前后方向排列设置,且于前后方向上相互对齐,其中第一端子21的焊脚25更靠近其接触臂24一侧设置。

所述第一、第二端子21、22的固定部23的上下表面分别形成有若干倒刺,以与对应的固定槽113干涉配合。所述第一端子21还形成有与其固定部23连接的压入部26,所述压入部26于绝缘本体10横向方向上突伸超出焊脚25的侧表面,且突伸出所述基部11的后端面110后方,所述压入部26具有于前后方向上向后暴露的压接面260。

所述第一端子21上的压入部26成对形成于其固定部23背离接触臂24的后侧,并且所述两个压入部26在上下方向上错开设置且在横向方向上结构对称。相邻两个第一端子21的两个相邻的压入部26被位于其之间的隔栏114间隔开。

所述第二端子22具有与其固定部23连接的推入部27,所述推入部27位于对应固定部23的后方以及对应焊脚25的上方,且具有于前后方向上向后暴露的推压面270,第二端子22的所述推压面270沿前后方向上位于第一端子21的所述压接面260后方。如此,在前后两个面上推压第一、第二端子较为方便,为安装带来便利。第一、第二端子21、22的固定部23后方紧邻的位置设有向上突出设置的阻挡部28,在端子组件20插入到绝缘本体10时,所述阻挡部28前端抵接于绝缘本体10的后端面。

请参阅图6所示,成型端子组件20时,先将所述端子料带30经冲压下料成型出若干端子组件20,再将所述第一端子21后部的延伸部29进行冲压,使得延伸部29自端子料带30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撕裂呈两片后,于端子料带30的厚度方向上分别向焊脚25两侧冲压形成压入部26,成型后的压入部26即具有朝向背离接触臂24一侧暴露的压接面260。在端子料带30上,所述若干端子组件20交错排布,相邻两组端子组件20相对且反向设置。如此,相邻两导电端子之间的材料浪费较少,可有效节省端子材料。

请参阅图2至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压入部26于绝缘本体10横向方向上分别向固定部23的两侧直接弯折形成。

请参阅图7至图9所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电连接器100'的绝缘本体10'及端子组件20'的大体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赘述。所述第一端子21'上的压入部26'成对形成于固定部23'背离接触臂24'的后侧,所述两个压入部26'在上下方向上错开设置且在横向方向上结构对称,所述压入部26'具有于前后方向上向后暴露的压接面260',区别在于,所述两个压入部26'先分别于所述绝缘本体10'横向方向上向对应固定部23'两侧弯折,然后向后延伸形成。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