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CIGS薄膜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48334发布日期:2018-06-22 05:33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柔性CIGS薄膜太阳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柔性CIGS薄膜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CIGS薄膜太阳电池是一种近年来引起普遍关注的新型太阳电池,其转换效率高、稳定性好、抗辐照能力强,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在钠钙玻璃(SLG)衬底上沉积CIGS薄膜电池吸收层的过程中,玻璃中含有的Na元素会通过Mo背电极扩散至吸收层中,Na在铜铟镓硒中起到了钝化失主缺陷、增加有效p型掺杂,增加载流子浓度、降低电阻率的作用,显著地提高了CIGS太阳电池的电学性能。目前CIGS电池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便是通过掺Na的方法实现的。

采用聚酰亚胺膜、钛箔、不锈钢箔片等材料作为衬底的柔性CIGS薄膜电池能够克服玻璃刚性衬底电池不能铺设于不平整表面的不足,扩大了铜铟镓硒电池的应用范围。但是,由于这些材料中不含有Na元素,无法实现制备过程中Na从衬底扩散进吸收层,因此需要采用人为掺杂Na的方法来改善太阳电池的性能。

目前,制备CIGS薄膜太阳电池过程中,掺入Na的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在制备Mo背电极之前先在衬底上沉积一层含Na的预置层;在Mo背电极表面沉积含Na预置层;在制备CIGS吸收层过程中共沉积Na元素(对于目前普遍采用的三步法制备CIGS,又可分为第一步掺、第二部共掺、第三步共掺)等方法。采用这些方法掺杂Na元素虽然都可以改善薄膜太阳电池的电学性能,但是通过观察其吸收层晶体结构发现,吸收层薄膜晶粒尺寸相比未掺Na的样品都有所减小,晶界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又会对CIGS薄膜太阳电池的性能带来负面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了一种吸收层掺Na后,结晶质量不受影响、薄膜晶粒尺寸不变,制备成的CIGS薄膜太阳电池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和光电转换效率均有所提高的柔性CIGS薄膜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柔性CIGS薄膜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在柔性衬底上依次制备氧化锌纳米棒结构的阻挡层、Mo背电极、吸收层、CdS缓冲层、Zn(O,S)缓冲层、i-ZnO/ZnO:Al透明导电层/窗口层和Ni/Al电极,所述吸收层采用后掺钠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吸收层采用后掺钠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

步骤1、在柔性衬底上带有氧化锌纳米棒结构的阻挡层和Mo背电极的一面向下置入真空室的蒸发腔内,柔性衬底的上方置有衬底加热装置,作为蒸发源的Cu、Ga、Se、In均匀分布在蒸发腔内Mo背电极下方的周边,作为蒸发源的NaF9置于蒸发腔内吸收层下面的中心处;Cu、Ga、Se、In和NaF蒸发源各自置于温度可控的加热装置中;柔性衬底与Cu、Ga、Se、In和NaF蒸发源之间均置有蒸发源挡板;

步骤2、通过真空泵将蒸发腔内抽真空至10-3Pa,衬底加热至450℃~500℃,Cu蒸发源加热到1200-1300℃、In蒸发源加热到800-1000℃、Ga蒸发源加热到900-1100℃、Se蒸发源加热到200-300℃,打开Cu、In、Ga、Se的蒸发源挡板,在Mo背电极上共蒸发Cu、In、Ga、Se元素制备厚度为1-5μm的吸收层;关闭Cu、In、Ga的蒸发源挡板;

步骤3、保持柔性衬底温度不变,NaF蒸发源加热到550℃~600℃,打开NaF上面的蒸发源挡板,NaF持续蒸发15~20min后关闭NaF上面的蒸发源挡板,停止NaF加热;

步骤4、柔性衬底在Se气氛下以20-30℃/min的速率降温,直至柔性衬底温度低于250℃后关闭Se的蒸发源挡板,停止通入Se蒸汽,待柔性衬底冷却至室温后取出,吸收层即形成后掺杂Na的吸收层。

所述步骤1中柔性衬底为聚酰亚胺膜、钛箔或不锈钢箔片。

所述步骤1中温度可控的加热装置为内周围盘绕有加热电阻丝的氮化硼坩埚,坩埚外壁贴附有测量并控制加热温度的热偶。

所述氧化锌纳米棒结构的阻挡层的制备方法为固液气生长方法、MOVPE生长方法或CVD法。

本发明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本发明由于采用吸收层制备工艺完成后再通过蒸发NaF进行后掺Na,不仅增加了吸收层的载流子浓度、降低了电阻率,而且吸收层晶体质量不受影响,吸收层薄膜晶粒尺寸不变,改善了吸收层的电学性能,能够有效提高薄膜太阳电池的电学性能,同时纳米棒结构阻挡层可以有效防止杂质扩散到所述吸收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用真空室侧视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用真空室俯视示意图。

1-蒸发腔;2-衬底加热板;3-柔性衬底;4-真空泵;5-Cu蒸发源;6-Ga蒸发源;7-Se蒸发源;8-In蒸发源;9-NaF蒸发源;10-蒸发源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本发明柔性CIGS薄膜太阳电池的制备过程:包括在柔性衬底上依次制备氧化锌纳米棒结构的阻挡层、Mo背电极、吸收层、CdS缓冲层、Zn(O,S)缓冲层、i-ZnO/ZnO:Al透明导电层/窗口层和Ni/Al电极。

本发明的创新点是:首先制备氧化锌纳米棒结构的阻挡层,所述吸收层采用后掺钠的制备方法。

采用固液气生长方法、MOVPE生长方法或CVD法在柔性衬底上制备氧化锌纳米棒结构的阻挡层,然后在氧化锌纳米棒结构的阻挡层上制备Mo背电极。

所述吸收层采用后掺钠的制备方法步骤包括:

步骤1、在柔性衬底上带有氧化锌纳米棒结构的阻挡层和Mo背电极的一面向下置入真空室的蒸发腔内,柔性衬底的上方置有衬底加热装置,作为蒸发源的Cu、Ga、Se、In均匀分布在蒸发腔内Mo背电极下方的周边,作为蒸发源的NaF9置于蒸发腔内吸收层下面的中心处;Cu、Ga、Se、In和NaF蒸发源各自置于温度可控的加热装置中;柔性衬底与Cu、Ga、Se、In和NaF蒸发源之间均置有蒸发源挡板;

步骤2、通过真空泵将蒸发腔内抽真空至10-3Pa,衬底加热至450℃~500℃,Cu蒸发源加热到1200-1300℃、In蒸发源加热到800-1000℃、Ga蒸发源加热到900-1100℃、Se蒸发源加热到200-300℃,打开Cu、In、Ga、Se的蒸发源挡板,在Mo背电极上共蒸发Cu、In、Ga、Se元素制备厚度为1-5μm的吸收层;关闭Cu、In、Ga的蒸发源挡板;

步骤3、保持柔性衬底温度不变,NaF蒸发源加热到550℃~600℃,打开NaF上面的蒸发源挡板,NaF持续蒸发15~20min后关闭NaF上面的蒸发源挡板,停止NaF加热;

步骤4、柔性衬底在Se气氛下以20-30℃/min的速率降温,直至柔性衬底温度低于250℃后关闭Se的蒸发源挡板,停止通入Se蒸汽,待柔性衬底冷却至室温后取出,吸收层即形成后掺杂Na的吸收层。

实施例1,参见附图1-2。

采用厚度为50μm的聚酰亚胺作为柔性衬底3,首先采用固液气生长方法、MOVPE生长方法或CVD法在柔性衬底3上沉积氧化锌纳米棒结构的阻挡层,然后通过磁控溅射的方法在衬底上沉积0.8μm厚的Mo背电极;在Mo背电极上制备后掺杂Na的吸收层;所述后掺杂Na的吸收层的制备过程为:⑴在柔性衬底上带有Mo背电极的一面向下置入真空室的蒸发腔1内,柔性衬底的上方置有衬底加热板2,加热板以内置加热丝通电的方式对衬底加热至所需温度,通过热偶实时测量加热板表面的温度;Cu蒸发源5、Ga蒸发源6、Se蒸发源7、In蒸发源8均匀分布在蒸发腔内Mo背电极下方的周边的氮化硼坩埚内,作为蒸发源的NaF蒸发源9置于蒸发腔内吸收层下面的中心处的氮化硼坩埚内,加热电阻丝盘绕在坩埚内部周围,通电后可对坩埚加热,通过贴附在坩埚外壁的热偶测量并控制加热温度;柔性衬底与Cu、Ga、Se、In和NaF蒸发源之间均置有蒸发源挡板10;⑵通过真空泵4将蒸发腔内抽真空至10-3Pa,用衬底加热板将柔性衬底加热到450℃,同时启动置有Cu、In、Ga、Se蒸发源的坩埚周围热电阻丝,Cu蒸发源加热到1200℃、In蒸发源加热到900℃、Ga蒸发源加热到1000℃、Se蒸发源加热到250℃时,打开Cu、In、Ga、Se的蒸发源挡板,在Mo背电极上共蒸发Cu、In、Ga、Se元素制备厚度为1.5μm的吸收层;关闭Cu、In、Ga的蒸发源挡板,蒸发腔内始终保持足够的Se气氛,以保证吸收层各元素成分不受影响;⑶保持柔性衬底温度位于450℃不变,NaF蒸发源加热到600℃,待温度稳定后打开NaF上面的蒸发源挡板,NaF持续蒸发15min后关闭挡板,停止NaF加热;⑷柔性衬底在Se气氛下以20℃/min的速率降温,直至柔性衬底温度低于250℃后关闭Se的蒸发源挡板,停止通入Se蒸汽,待柔性衬底冷却至室温后取出,即形成后掺杂Na的吸收层,该方法掺杂Na的吸收层结晶质量不受影响,吸收层薄膜晶粒尺寸不变;然后在掺杂Na的吸收层上依次利用化学水浴法沉积CdS缓冲层、ALD法沉积Zn(O,S)缓冲层、用磁控溅射法沉积i-ZnO/ZnO:Al透明导电层/窗口层、蒸发Ni/Al电极,制备成本发明柔性CIGS薄膜太阳电池。

本发明制备的柔性CIGS薄膜太阳电池载流子浓度达到3×1017cm-3,与相同结构未掺杂Na的电池载流子浓度5×1016cm-3相比提高了1个数量级。同采用前掺、共掺Na制备的电池相比,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均可以提高3%~5%、填充因子则可以增加大约10%~20%。

实施例2

采用厚度为40μm的不锈钢箔作为柔性衬底,其它条件与实施例1相同,制备成的柔性CIGS薄膜太阳电池,同前掺、共掺Na方法相比光电转换效率可提高约20%~30%。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本发明针对前掺、共掺Na等方法造成吸收层薄膜晶粒变细碎的问题,将掺Na的工艺改为在吸收层沉积完成后。经过研究发现,Na元素在铜铟镓硒中分布于晶粒边界的位置,其扩散过程也是沿晶界进行的。对于前掺、共掺Na方法,在沉积铜铟镓硒吸收层的过程中薄膜已经有Na元素存在,这些Na会在晶界处形成扩散势垒,对元素在晶粒之间的扩散起到抑制作用,从而阻碍了细碎铜铟镓硒晶粒之间的进一步融合,这就是晶粒变小的原因。本发明中后掺Na的方法,Na元素没有参与铜铟镓硒沉积过程,在掺杂之前已经形成较大的晶粒,Na元素沿晶界向吸收层内部扩散,不会破坏晶粒结构。同其它方法相比,后掺Na方法结晶质量更好,缺陷较少,可以有效的抑制界面复合,增加载流子浓度。实验证明,本发明后掺Na制备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电池的开路电压(VOC)、短路电流(JSC)、填充因子(FF)和光电转换效率(η)都比目前公知的前掺、共掺Na制备的电池有所提高。

尽管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很多形式,这些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