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导向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55194阅读:156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导向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变压器制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导向结构。



背景技术:

强迫油循环导向冷却是大型电力变压器常用的是一种高效的冷却方式,可以快速、有效地把变压器运行时产生的热量通过变压器油散发到冷却介质(空气或水)中。目前,常用的强迫油循环导向结构存在以下缺点:1、由于受空间限制,轴向进油口数量一般只能设置4个,油流通道截面积小,在变压器油流量确定的情况下,进入绕组内部的油流并不均衡,局部区域油流速度过快,在高电压产品上容易发生油流带电现象,危害变压器绝缘;局部区域油流速度太慢,对绕组的冷却不充分,造成绕组热点温度过高。同时变压器油中的可能存在的微小杂质、水分也会直接进入绕组内部的高场强区域,引起局部放电,危害变压器绝缘;2、油盒在焊接时会产生的焊渣等金属颗粒,焊接完成后油盒形成封闭的空间,需要设置操作手孔对金属异物进行清理,费时费力且清理困难。在油流带动下残留的金属异物可能会进入绕组内部,危害变压器的安全运行;3、变压器长时间运行后,变压器油会老化、产生油泥等有害物质。由于油流在油盒内的流速较快,不易沉积。而是沉积在绕组端圈处的那些油流速度慢的死角处,造成油道堵塞,不利于绕组的散热。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导向结构,油流速降低、油流量均衡,不产生油流带电现象,提高了绕组内部的安全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导向结构,它包括绕组和下节油箱;所述绕组下设置有下部托板;所述绕组和下部托板之间设置有靠外侧的第一绝缘端圈和靠内侧的第二绝缘端圈,所述第一绝缘端圈和第二绝缘端圈皆由纸圈和多个垫块粘接而成;所述第一绝缘端圈的纸圈为矩形绝缘圈;所述矩形绝缘圈为内圆外方结构;所述矩形绝缘圈与下节油箱之间还设置有绝缘隔板;所述下节油箱、下部托板、矩形绝缘圈和绝缘隔板共同围成下部油室;在下部托板上设置有四个轴向进油口。

所述下部油室在下节油箱的一侧设置有进油主管。

所述第一绝缘端圈和第二绝缘端圈之间形成油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导向结构,取消油盒,增加隔板,增大了油室的空间,对变压器油起到很大的缓冲作用,使变压器油油中的微小杂质、水分、油泥等有害物质沉积在油室的底部,避免进入绕组中沉积而导致局部放电现象;增加了幅向进油口,使总的进油通道的截面增加,变压器油可以从整个圆周方向进入绕组内部,降低了油流速度,使得油流速度和流量更均衡,避免油流带电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一种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导向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的一种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导向结构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发明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导向结构,它包括绕组1和下节油箱2;所述绕组1下设置有下部托板3;所述绕组1和下部托板3之间设置有靠外侧的第一绝缘端圈41和靠内侧的第二绝缘端圈42,所述第一绝缘端圈41和第二绝缘端圈42皆由纸圈和多个垫块6粘接而成;所述第一绝缘端圈41的纸圈为矩形绝缘圈4;所述矩形绝缘圈4为内圆外方结构;所述矩形绝缘圈4与下节油箱2之间还设置有绝缘隔板5;所述下节油箱2、下部托板3、矩形绝缘圈4和绝缘隔板5共同围成下部油室7;在下部托板3上设置有四个轴向进油口9;所述垫块6按圆周均匀分布,相邻的两个垫块6之间形成幅向进油口10;所述下部油室7在下节油箱2的一侧设置有进油主管8;所述第一绝缘端圈41和第二绝缘端圈42之间形成油环43;所述绝缘隔板5通过绝缘螺栓固定在下节油箱2和矩形绝缘圈4上。

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导向结构,冷的变压器油由下节油箱上的进油主管进入下部油室,下部油室的缓冲作用使得油流均衡,油流通过4个轴向进油口、多个幅向进油口以及由第一绝缘端圈和第二绝缘端圈构成的油环均匀进入变压器绕组内部,并从绕组最上部流出,对变压器绕组进行冷却。

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导向结构,取消了现有技术中的油盒,杜绝了油盒中可能的残留金属异物。

本实施例的一种变压器强迫油循环导向结构,取消油盒,增加隔板,增大了油室的空间,对变压器油起到很大的缓冲作用,使变压器油油中的微小杂质、水分、油泥等有害物质沉积在油室的底部,避免进入绕组中沉积而导致局部放电现象;增加了幅向进油口,使总的进油通道的截面增加,变压器油可以从整个圆周方向进入绕组内部,降低了油流速度,使得油流速度和流量更均衡,避免油流带电现象的发生。

上述实施例不应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转换的方式获得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