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0055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防水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中国第CN203932465号实用新型专利揭示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绝缘本体、若干容纳于绝缘本体内的导电端子、包围绝缘本体而形成具有插合空间的金属壳体及围绕所述金属壳体的前端的防水胶圈。其中,所述金属壳体前端设有一圈阻挡圈防止防水胶圈向前滑落,但是上述电连接器在组装过程中容易出现防水胶圈往后打滑的现象。因此,确有必要提供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防止防水胶圈往后打滑的电连接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形成收容空间的金属壳体、套设于所述金属壳体外的防水胶圈及附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的前端向外翻折形成抵持于所述防水胶圈前端面的第一抵持部,所述附属壳体包括形成于所述附属壳体前端且抵持于所述防水胶圈后端面的第二抵持部及自所述附属壳体前端向外翻折形成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突出于所述防水胶圈外表面以用于阻挡防水胶圈向后滑动。进一步的,所述限位部的外边缘距所述金属壳体外表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抵持部的外边缘距离所述金属壳体外表面的垂直距离。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壳体的第一抵持部向外翻折突出于所述防水胶圈的外表面。进一步的,所述抵持部与所述限位部前后对应的设置于所述金属壳体和附属壳体上。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壁、下壁及连接所述上、下壁的两侧壁,所述抵持部自所述上壁、下壁分别向上、向下弯折延伸形成。进一步的,所述附属壳体包括顶壁、底壁及连接所述顶壁、底壁的两边壁,所述限位部分别自所述顶壁、底壁分别向上、向下弯折延伸形成。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壳体包括上壁、下壁及连接所述上、下壁的两侧壁,所述抵持部自所述侧壁向外翻折形成,所述附属壳体包括顶壁、底壁及连接所述顶壁、底壁的两边壁,所述限位部自所述边壁向外翻折形成。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壳体采用冲压成型的方式制成。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和第二导电端子的接触端为上下反向对称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夹持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及第二导电端子之间的接地片,所述绝缘本体包括上绝缘本体、下绝缘本体及固持于所述上、下绝缘本体外的绝缘基座,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收容于上绝缘本体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收容于所述下绝缘本体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设置具有限位部的附属壳体,有效的防止防水胶圈向后打滑,进而保证良好的防水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2是图1的另一角度的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部分分解图。图4是图3的另一角度视图。图5是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块、第二端子模块、位于第一端子模块和第二端子模块之间的接地片及固持前述三者的绝缘基体的分解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端子模块、第二端子模块、位于第一端子模块和第二端子模块之间的接地片、固持前述三者的绝缘基体及防水块的部分组装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装于电路板上的立体组合图。图8是沿图7中A-A线的剖视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电连接器100第一端子模块1上绝缘本体11第一导电端子12第二端子模块2下绝缘本体21第二导电端子22舌板部13连接部14固持部15接触端23连接臂24焊接端26接地片3绝缘基体4金属壳体5第一抵持部51上壁52下壁53侧壁54金属壳体外表面55收容空间50收容槽56附属壳体6限位部61顶壁62底壁63边壁64固定部65第二抵持部66限位部外边缘67第二抵持部外表面69防水板7防水胶圈8防水胶圈外表面80电路板9定位孔91导电片92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8介绍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的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端子模块1、第二端子模块2、位于第一端子模块1和第二端子模块2之间的接地片3、包覆成型而固持第一端子模块1、第二端子模块2及接地片3的绝缘基体4、套设于绝缘基体4外的金属壳体5、套设于金属壳体5外的防水胶圈8,点焊于金属壳体5外的附属壳体6及点胶形成于绝缘基体4后方的防水板7。本实用新型涉及「上下」、「左右」、「前后」方位时一律以图1为参照,仅仅为描述方便,不造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请参阅图4至图8,所述第一端子模块1包括上绝缘本体11及上绝缘本体11固持的第一导电端子12。第二端子模块2包括下绝缘本体21及下绝缘本体21固持的第二导电端子22。所述上绝缘本体11和下绝缘本体21均包括向前延伸的舌板部13、自舌板部13后缘向后延伸的连接部14及连接于连接部14后端的固持部15。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和第二导电端子22均包括向前延伸的接触端23、自接触端23向后依次延伸的连接臂24、及焊接端26。所述接触端23露出于舌板部13上,焊接端26延伸出固持部15。所述第一导电端子12和第二导电端子22的延伸方向为插接方向。第一导电端子12和第二导电端子22的接触端23为上下反向对称设置。所述接地片3夹持于第一端子模块1和第二端子模块2之间。所述绝缘基体4注塑成型于上绝缘本体11和下绝缘本体21的舌板部13位置,从而固持第一端子模块1、第二端子模块2及接地片3。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亦可以仅包括一个绝缘本体(上绝缘本体11+下绝缘本体21+绝缘基体4)及其固持的导电端子(第一导电端子12+第二导电端子22),绝缘本体设有前方的舌板部13及后方的固持部15。请参阅图1至图4及图7至图8,所述金属壳体5冲压形成的筒状,套设于第一端子模块1、第二端子模块2、接地片3及绝缘基体4外而形成对接连接器(未图示)的收容空间50。附属壳体6采用冲压成型的方式制成,组装于所述金属壳体5外。金属壳体5的前端向外翻折形成抵持于防水胶圈8前端面的第一抵持部51,附属壳体6套设于金属壳体5外与所述金属壳体5共同形成收容防水胶圈8的收容槽56。附属壳体6包括形成于其前端且抵持于所述防水胶圈8后端面的第二抵持部66及自附属壳体6前端向外翻折形成的限位部61,限位部61突出于防水胶圈8外表面80以用于阻挡所述防水胶圈8向后滑动。限位部61的外边缘67距金属壳体5的外表面55的垂直距离大于第二抵持部66的外边缘69距金属壳体5的外表面55的垂直距离。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抵持部51与限位部61前后对应设置于金属壳体5与附属壳体6上。金属壳体5包括上壁52、下壁53及两侧壁54,第一抵持部51自金属壳体5的上壁52、下壁53分别向上、向下翻折形成。附属壳体6包括顶壁62、底壁63、两边壁64及自两边壁64弯折向下延伸形成的两固定部65。限位部61自附属壳体6的顶壁62、底壁63分别向上、向下翻折延伸形成的。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抵持部51与限位部61可以前后不对应的设置于金属壳体5与附属壳体6上。所述第一抵持部51可以自所述上壁52、下壁53及两侧壁54中的任意一个或几个向外翻折形成。所述限位部61可以自所述顶壁62、底壁63及边壁64中的任意一个或几个向外翻折形成。请参阅图7至图8,所述附属壳体6组装于电路板9上。所述电路板9包括定位孔91及与导电端子2接触的导电片92,所述固定部65插入所述定位孔91,进而安装定位于电路板9上,导电端子2的焊接端26焊接于导电片92进而实现电性连接。组装时,将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组装于机壳(未图示)中时,第一抵持部51与第二抵持部52一前一后抵持住防水胶圈8的前、后端面,因机壳于防水胶圈8过盈配合,防水胶圈8受到向后的阻力具有向后滑动的趋势,新设置的限位部61突出于防水胶圈8的外表面80可有效阻挡防水胶圈8向后滑动,使得防水胶圈8能够稳定的收容于收容槽56中,进而保证良好的防水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