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005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防水性能佳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消费者对电子产品之防水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电连接器的防水设计成为连接器领域的厂商竞相研究的方向,本公司潜心研究,研发出一种防水连接器,该防水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包覆在所述端子模组外侧的金属外壳,所述金属外壳包围所述端子模组形成向前开口的对接腔,所述电连接器设有位于所述对接腔后方的防水件以防止外界的液态物质自所述对接腔向后渗透,所述金属外壳设有灌入口,所述防水件为防水材料自所述灌入口灌入而形成,由于所述防水材料与所述金属外壳的结合性较差、所述金属外壳的壁厚较薄、灌入口处附近防水件与金属外壳接触面积较小等原因,所述防水电连接器在灌入口位置处的密封性不容易保证,若投入量产,产品的良率不高。

所以,希望设计一种新型的方案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的防水性能较佳。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端子模组及包覆在所述端子模组外的遮蔽外壳,所述端子模组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所述遮蔽外壳包围所述端子模组形成向前开口的对接腔,所述遮蔽外壳包括金属壳体及包埋成型在所述金属壳体上的防水外壳,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及自所述基部向前延伸入所述对接腔的对接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设置在所述对接腔后方的防水件,所述防水外壳设有灌入口,所述防水件裸露于所述灌入口。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件为防水材料自所述灌入口灌入后而形成。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件填充在所述基部与遮蔽外壳之间和/或填充在所述导电端子的周围。

进一步的,所述防水外壳设有向后延伸的延伸壁,所述延伸壁形成向后的开口,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封堵住所述开口的阻挡壁,所述防水件填充在所述延伸壁与所述阻挡壁之间,所述延伸壁和阻挡壁包围在所述灌入口的周围。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壳体具有包围所述端子模组以形成所述对接腔的包围部,所述防水外壳具有包围在所述包围部外侧的外侧壁,所述延伸壁向后延伸出所述包围部,所述包围部具有后开口,所述防水件形成在所述包围部的后方且在所述灌入口的位置处填充至所述外侧壁具有的后端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壳体具有包围所述端子模组以形成所述对接腔的包围部,所述包围部具有后开口,所述绝缘本体设有遮挡所述后开口的挡部。

进一步的,金属壳体具有自所述包围部向后向外延伸出所述防水外壳的固定脚。

进一步的,所述端子模组自所述后开口向前组装至成型有所述防水外壳的所述遮蔽外壳,所述基部具有前、后设置的前基部与后基部,所述前基部收容在所述包围部内,所述后基部位于所述后开口外且设置有灌入槽,所述防水件形成在所述灌入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壳体具有包围所述端子模组以形成所述对接腔的包围部,所述防水件填充在所述基部与所述包围部之间,所述灌入口与所述包围部错开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金属壳体具有延伸入所述对接腔内的弹性抵压部及对应于所述弹性抵压部形成的开口,所述开口的外侧具有贯穿所述防水外壳的模具退出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所述防水外壳设有灌入口,所述防水件裸露于所述灌入口,使得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在灌入口的位置处密封性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图1所述电连接器未灌入防水材料时的立体图。

图4是图3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5是图4所示遮蔽外壳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前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沿A-A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沿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100,所述电连接器100包括端子模组10及包覆在所述端子模组10外的遮蔽外壳20,所述遮蔽外壳20包围所述端子模组10而形成向前开口的对接腔30,所述电连接器1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对接腔30后方的防水件50,所述防水件50裸露于外。

参图4及图7,所述端子模组10包括绝缘本体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导电端子2。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部11及自所述基部11向前延伸入所述对接腔30的对接部12(不限于悬空设置的舌板状),所述基部11具有前、后设置的前基部111与后基部112,所述后基部112厚于所述前基部111。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固定于所述基部11的连接部22、自所述连接部22向前延伸且裸露于所述对接部12的接触部21及向后延伸出所述绝缘本体1的安装脚23。

参图4及图5,所述遮蔽外壳20包括金属壳体4及包埋成型在所述金属壳体4上的防水外壳3,所述金属壳体4具有包围所述端子模组10以形成所述对接腔30的包围部41、自所述包围部41向后向外延伸出所述防水外壳3的固定脚42。所述金属壳体3于所述包围部41形成有延伸入所述对接腔30内的弹性抵压部43及对应于所述弹性抵压部43形成的开口44,所述包围部41具有相对于所述对接腔30向前开口的后开口45,所述前基部111收容在所述包围部41内,所述后基部112位于所述后开口45外。所述后基部112设置有灌入槽114,所述防水件50形成在所述灌入槽114内。所述绝缘本体1于所述后基部112设有遮挡所述后开口45的挡部113,所述挡部113可以防止用于成型所述防水件50的防水材料自所述前基部111与所述包围部41之间的间隙向前渗透。所述固定脚42自所述包围部41向后向外延伸而使得所述包围部41无需设置电路板安装脚,因此可以避免在包围部41上形成开口,有助于使得包埋成型所述防水外壳3的制程、模具以及电连接器的结构变得更加简单,亦有助于提高防水性能。

参图2至4及图7,所述防水外壳3为绝缘塑胶或者弹性材料成型而成,绝缘塑胶形成的防水外壳3的外面套设有防水圈40以与电子设备干涉,弹性材料成型的所述防水外壳3一体形成有向外凸出的干涉部以替代所述防水圈40。所述防水外壳3具有包围在所述包围部41外侧的外侧壁34及向后延伸出所述包围部41的延伸壁32,所述外侧壁34的前端与所述包围部41的前端平齐,所述延伸壁32形成向后的开口33,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封堵住所述开口33的阻挡壁113。所述防水外壳3设有灌入口60,所述延伸壁32和阻挡壁113包围在所述灌入口60的周围,防水材料自所述灌入口60进入所述电连接器100的内部而形成所述防水件50,所述防水件50填充在所述延伸壁32与所述阻挡壁113之间,所述防水件50与所述阻挡壁113接触增加了所述防水件50与所述端子模组10的固持力,有助于防止端子模组10与遮蔽外壳20在使用中分离。在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防水件50在所述灌入口60的位置处填充至所述外侧壁34具有的后端面340上,如此,所述防水件50与所述防水外壳3紧密结合而完全封堵住所述包围部41的后开口45。

进一步结合图7及图8,所述防水件50形成在所述包围部41的后方且填充在所述基部11与遮蔽外壳20之间和/或填充在所述导电端子2的周围,当然,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所述防水件50可根据不同的需求而填充在所述基部11与所述防水外壳3之间或者填充在所述基部11与所述金属壳体4之间,在本实施例中,防水件50设置的位置采用前者。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水件50裸露于所述灌入口60且通过所述灌入口60裸露于外,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防水件50也可以裸露于所述灌入口60但并不会裸露于外(例如所述灌入口的位置与收容所述防水件50的内部空间完全错开时),所述灌入口60与收容防水件50的内部空间部分或者完全错开还有利于防止外部元件将所述防水件50损坏时影响所述电连接器100的防水性能。当所述防水件50填充在所述基部11与金属壳体4的包围部41之间时,可以通过将防水外壳3上之灌入口60的位置设置成与所述包围部41错开而无需在包围部41上开孔。

参图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端子模组10自后向前组装至成型有所述防水外壳3的所述遮蔽外壳20,为了固定所述端子模组10,所述绝缘本体1设有第一阻挡部35,所述金属壳体4具有弯折设置在所述第一阻挡部35后方的第二阻挡部46以防止所述端子模组10后退,所述第一、第二阻挡部35、46均埋设在所述防水件50内。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先将端子模组10组装至所述金属壳体4后再包埋成型所述防水外壳3,相较于后者,在有些情况下选择前者会使得制造工艺更加方便、成本更加低廉,可实施性更强,比如金属壳体4的形状较为复杂(如设有若干延伸入对接腔的弹片等)、端子模组10的结构较为复杂、电连接器的结构更加小型化时,模具对应于对接腔30的部分会很复杂,选择前者会有诸多前面所述有益效果。至于防水圈40安装的时间顺序没有太多的要求,合适的时候即可安装。

参图1及图5至图7,所述开口44的外侧具有贯穿所述防水外壳3的模具退出孔31,所述模具退出孔31向前贯穿所述防水外壳3的前端面341,该模具退出孔为模仁退出后留下的,包埋成型所述防水外壳3时,模仁对应设置在所述模具退出孔31的位置而将所述开口44遮挡,可以防止形成所述防水外壳3的防水材料流进所述开口44,当所述弹性抵压部43受作动弹性变形时,所述模具退出孔31提供了足够的让位空间。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防水外壳3设有灌入口60,所述防水件50在灌入口60处与所述防水外壳3之外侧壁34的后端面340结合,结合性较好,有助于提高防水性能,在通常情况下,防水外壳3的壁厚厚于金属壳体4的壁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防水外壳3与防水件50的接触面积增加,可以进一步增加灌胶口60处的防水性。在其他实施例中,诸如,防水件50填充在所述基部11与金属壳体4的包围部41之间,可以通过将防水外壳3上之灌入口60的位置与所述包围部41错开设置而无需在包围部41上开孔,有助于增加防水件50与所述包围部41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了电连接器100的防水性能,此时,防水件3是否与防水外壳3有接触在所不问。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当然,本实用新型也可采用其他实施方式,此处不再一一赘述,任何与本实用新型的构思相同或等同的技术方案均为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