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成避雷器的射频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1638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成避雷器的射频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的射频连接器上普遍没有避雷功能,当其遭受雷电时,不但会导致电子元器件运行不稳,使用寿命缩短,甚至有可能使某些部件烧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集成避雷器的射频连接器,它具有良好的避雷功能,满足了射频产品的避雷需求,节省了体积,降低了成本。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集成避雷器的射频连接器,它包括:

射频连接器主体,所述射频连接器主体包括外导体、内导体和绝缘组件,所述外导体和所述内导体通过所述绝缘组件相互隔离开;

避雷器主体,所述避雷器主体包括短路杆和短路同轴外壳,所述短路同轴外壳的一端与所述外导体电连接,所述短路杆的一端与所述内导体电连接,所述短路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短路同轴外壳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短路杆与所述短路同轴外壳之间设置有空腔。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短路杆与所述内导体的具体连接结构,所述短路杆的一端设置有插柱,所述内导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插柱插接配合的插孔,所述短路杆的一端通过插柱和插孔的插接配合与所述内导体电连接。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短路杆与所述短路同轴外壳的具体连接结构,所述短路杆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孔,所述短路同轴外壳的另一端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孔插接配合的连接凸柱,所述短路杆的另一端通过连接孔和连接凸柱的插接配合与所述短路同轴外壳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绝缘组件设置在外导体内,所述内导体支承在所述绝缘组件上。

进一步,所述绝缘组件包括第一绝缘子和第二绝缘子,所述第一绝缘子用于支承所述内导体的一端部,所述第二绝缘子用于支承所述内导体的另一端部。

进一步,所述短路杆与所述内导体上第一绝缘子和第二绝缘子之间的部位电连接。

进一步,所述内导体的一端部具有插孔。

进一步,所述内导体在形成插孔的壁上设置有沿内导体的轴向延伸的轴向槽。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雷电脉冲的频谱主要是直流与频率几十千赫兹以下的低频成分,而通信频率都是几百兆以上的微波信号如800~2500MHz,两者相差明显,正常状态下,此并联的短路杆对于工作信号来说,其阻抗无穷大,相当于开路,不影响通信信号的传输,但对于雷电波来说,由于雷电能量主要分布在几十千赫兹以下,短路杆对于雷电波阻抗很小,近似于短路,雷电能量被接地的外导体泄放入地,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避雷功能,满足了射频产品的避雷需求,节省了体积,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集成避雷器的射频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集成避雷器的射频连接器,它包括:

射频连接器主体,所述射频连接器主体包括外导体1、内导体2和绝缘组件,所述外导体1和所述内导体2通过所述绝缘组件相互隔离开;

避雷器主体,所述避雷器主体包括短路杆3和短路同轴外壳4,所述短路同轴外壳4的一端与所述外导体1电连接,所述短路杆3的一端与所述内导体2电连接,所述短路杆3的另一端与所述短路同轴外壳4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短路杆3与所述短路同轴外壳4之间设置有空腔34。

如图1所示,所述短路杆3的一端设置有插柱,所述内导体2上设置有与所述插柱插接配合的插孔,所述短路杆3的一端通过插柱和插孔的插接配合与所述内导体2电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短路杆3的另一端设置有连接孔,所述短路同轴外壳4的另一端上设置有与所述连接孔插接配合的连接凸柱,所述短路杆3的另一端通过连接孔和连接凸柱的插接配合与所述短路同轴外壳4电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绝缘组件设置在外导体1内,所述内导体2支承在所述绝缘组件上。

如图1所示,所述绝缘组件包括第一绝缘子5和第二绝缘子6,所述第一绝缘子5用于支承所述内导体2的一端部,所述第二绝缘子6用于支承所述内导体2的另一端部。

如图1所示,所述短路杆3与所述内导体2上第一绝缘子5和第二绝缘子6之间的部位电连接。

如图1所示,所述内导体2的一端部具有插孔21。

如图1所示,所述内导体2在形成插孔21的壁上设置有沿内导体21的轴向延伸的轴向槽21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雷电脉冲的频谱主要是直流与频率几十千赫兹以下的低频成分,而通信频率都是几百兆以上的微波信号如800~2500MHz,两者相差明显,正常状态下,此并联的短路杆3对于工作信号来说,其阻抗无穷大,相当于开路,不影响通信信号的传输,但对于雷电波来说,由于雷电能量主要分布在几十千赫兹以下,短路杆3对于雷电波阻抗很小,近似于短路,雷电能量被接地的外导体泄放入地,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避雷功能,满足了射频产品的避雷需求,节省了体积,降低了成本。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