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8134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插头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具有线缆的插头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lightning插头连接器组件为苹果公司标准产品,已经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里面含有苹果公司标准的芯片,很难作修改,然而,对于10英尺及以上长度的lightning插头连接器组件,因电阻变大,组件中的线缆变粗,在现有的标准芯片的焊盘位置难以进行焊线作业。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插头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降低线缆焊接难度的lightning插头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连接器组件,其包括:一金属框架,具有基部、从基部向前凸伸的插入端和从基部延伸到插入端中的腔,所述插入端具有上下相对第一外表面和第二外表面,第一外表面设有第一开口,第二外表面设有与第一开口相对的第二开口;

一基板,延伸穿过框架的基部并延伸到插入端中,该基板具有在位于该框架内的一端处的多个触点焊盘、位于相对端的多个导体焊盘以及在触点焊盘和导体焊盘之间的至少一个接地焊盘;

多个第一外部触点,位于第一开口内并且连接到基板上的多个触点焊盘;

多个第二外部触点,位于第二开口内并且连接到基板上的多个触点焊盘以及一线缆;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还包括:

一PCBA板,焊接到所述基板尾端,所述PCBA板具有向后相对的前端部和后端部,所述前端部的宽度小于后端部的宽度,所述前端部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其中之一排布有若干前焊片,所述后端部的上表面或下表面排布有若干后焊片,所述前焊片与导体焊盘焊接在一起,所述线缆与后焊片焊接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PCBA板前端面设有左右间隔开的若干弧形缺口,所述前焊片靠近于缺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PCBA板为T形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金属内壳,所述金属内壳耦接到金属框架的基部并且包住基板的一部分以及PCBA板的至少一部分,该金属内壳具有在接地焊盘处耦接到基板的腿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金属内壳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所述第一半部和第二半部被熔焊到基部并且在保护件上下两侧的配合板上熔焊到彼此。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头连接器组件还包括一绝缘内模,所述绝缘内模包覆成型在PCBA板与线缆外侧,并且与基板、金属内壳粘合在一起。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插头连接器还包括应力释放件及绝缘外壳,所述应力释放件包覆成型于金属内壳与绝缘内模外侧,所述绝缘外壳为中空的筒状结构,套设于应力释放件上,金属框架的插入端向前凸伸出绝缘外壳,线缆向后延伸出绝缘外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外部触点和第二外部触点都包括沿单行间隔开的八个触点,所述第一外部触点和第二外部触点都包括指定用于接地的接地触点、配置为实现使用第一通信协议的通信的第一对数据触点、配置为实现使用与第一协议不同的第二通信协议的通信的第二对数据触点、指定为承载第一电压的第一电源信号的电源输入触点、能承载低于第一电压的第二电压的第二电源信号的电源输出触点以及能承载识别第一和第二对数据触点所使用的通信协议的配置信号的ID触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外部触点和第二外部触点中的第一对数据触点以镜像关系彼此正对地定位,所述第一外部触点和第二外部触点中的第二对数据触点以镜像关系彼此正对地定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外部触点和第二外部触点中的接地触点以跨越连接器的中心线彼此成对角关系定位;所述第一外部触点和第二外部触点中的电源输入触点以跨越连接器的中心线彼此成对角关系定位;所述第一外部触点和第二外部触点中的ID触点以跨越连接器的第一四分线彼此成对角关系定位;所述第一外部触点和第二外部触点中的电源输出触点以跨越连接器的第二四分线彼此成对角关系定位。

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组件适用于具有较长的线缆,尤其适用于10英尺及以上长度的线缆,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电阻变大、线缆变粗而出现的焊接困难问题,利用了尽量多的标准品零部件,能够尽可能减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组件在第一视角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组件在第二视角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组件在第三视角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外部触点分布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外部触点分布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组件100包括一金属框架110、一基板120、多个第一外部触点130、多个第二外部触点140、一PCBA板150、一线缆160、一金属内壳170、一绝缘外壳180、一应力释放件181以及一绝缘内模190。

金属框架110具有一基部111、自基部111向前凸伸的一插入端112和从基部111延伸到插入端112中的腔113,插入端112配置为插入到对应的插座连接器(未图示)的腔中并且具有宽度、高度和长度维度以及沿宽度和长度维度延伸相对设置的第一外表面1121和第二外表面1122,第一外表面1121包括第一开口1123,第二外表面1122包括与第一开口1123正对的第二开口1124。

基板120延伸穿过框架110的基部111并延伸到插入端112中,该基板120具有在位于该框架110内的一端处的多个触点焊盘121、位于相对端的多个导体焊盘122以及在触点焊盘121和导体焊盘122之间的至少一个接地焊盘123。

多个第一外部触点130,位于第一开口1123内并且一一焊接在触点焊盘121上。多个第二外部触点140,位于第二开口1124内并且一一焊接在触点焊盘121上。

请参阅图5、6所示,第一外部触点130和第二外部触点140都包括与触点焊盘121配合的沿单行间隔开的八个触点,第一外部触点130包括指定用于接地的接地触点131、配置为实现使用第一通信协议的通信的第一对数据触点132和133、配置为实现使用与第一协议不同的第二通信协议的通信的第二对数据触点134和135、指定为承载第一电压的第一电源信号的电源输入触点136、能承载低于第一电压的第二电压的第二电源信号的电源输出触点137以及能承载识别第一和第二对数据触点132、133和134、135所使用的通信协议的配置信号的ID触点138。

第二外部触点140包括指定用于接地的接地触点141、配置为实现使用第一通信协议的通信的第一对数据触点142和143、配置为实现使用与第一协议不同的第二通信协议的通信的第二对数据触点144和145、指定为承载第一电压的第一电源信号的电源输入触点146、能承载低于第一电压的第二电压的第二电源信号的电源输出触点147以及能承载识别第一和第二对数据触点142、143和144、145所使用的通信协议的配置信号的ID触点148。

第一外部触点130和第二外部触点140中的第一对数据触点132、133和142、143以镜像关系彼此正对地定位,第一外部触点130和第二外部触点140中的第二对数据触点134、135和144、145以镜像关系彼此正对地定位。

第一外部触点130和第二外部触点140中的接地触点131和141以跨越连接器的中心线彼此成对角关系定位;第一外部触点130和第二外部触点140中的电源输入触点136和146以跨越连接器的中心线彼此成对角关系定位;第一外部触点130和第二外部触点140中的ID触点138和148以跨越连接器的第一四分线彼此成对角关系定位;第一外部触点130和第二外部触点140中的电源输出触点138和148以跨越连接器的第二四分线彼此成对角关系定位。

PCBA板150呈前窄后宽的T形结构,PCBA板150包括前后相对的一前端部151和一后端部152,后端部152宽度大于前端部151的宽度,前端部151与基板120尾端在导体焊盘122处沿上下方向贴靠后,焊接在一起,前端部151下表面设有左右间隔开的若干前焊片1511,前焊片1511焊接到基板120的导体焊盘122上,前端部151前端面设有左右间隔的若干弧形缺口1512,用以溢出多余的焊锡,避免短路,前焊片1511靠近于缺口1512,后端部152上表面设置有左右间隔开的若干后焊片1521。

线缆160包括多个分支161,每一分支161与PCBA板150的一焊片1521焊接在一起,使线缆160通过PCBA板150与基板120电性导通。

金属内壳170耦接到金属框架110的基部111并且包住基板111的一部分以及PCBA板150的至少一部分,该金属内壳170具有在接地焊盘123处耦接到基板120的腿部171。金属内壳170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和第二半部172、173,第一和第二半部172、173被熔焊到基部120上,并且在金属内壳170上下两侧的配合板174上熔焊到彼此。

绝缘外壳180为中空的筒状结构,套设于应力释放件181上,金属框架110的插入端112向前凸伸出绝缘外壳180。

应力释放件181包覆成型于金属内壳170与绝缘内模190外侧,线缆160向后延伸出应力释放件181。

绝缘内模190包覆成型在PCBA板150与线缆160外侧,并且与基板120、金属内壳170粘合在一起,绝缘内模190与金属内壳170的侧周趋于平齐。

本实用新型插头连接器组件100适用于具有较长的线缆160,尤其适用于10英尺及以上长度的线缆160,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由于电阻变大、线缆变粗而出现的焊接困难问题,利用了尽量多的标准品零部件,能够尽可能减少成本。

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