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7910阅读:2204来源:国知局
端子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端子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目前线类端子压接普遍采用“半圆式”对向开口结构的端子结构1压接,不同的压接高度其开口下压的程度不同,高度越低其两边“耳朵”向内弯曲的程度越深。

正常情况下端子结构1开口正常,有一定高度,线芯在端子结构1内部分布均匀,承受压力基本一致,线芯与线芯之间呈欧姆连接均起到电气连接作用。

如图2所示,端子结构1压接过度后高度降低,两边开口直接下压或进一步向内弯曲变形,内部空间由原先的一个分隔为两个,线芯在端子结构1内部也被分割为两部分,一边线芯多一边少,少的一边因与端子的接触面积有限,往往起不到连接作用,轻轻一拉即可脱出,使整体的线芯有效数减少,降低利用率。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也容易对线芯造成压接过度,使线芯直径受损强度变低。上述的两个因素会严重影响到线类端子载流量及连接的可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端子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线类端子结构在压接过度后会导致载流量及可靠性降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端子结构,包括包线部、第一压线部以及第一压线部。其中,包线部用于包住线芯;第一压线部连接在包线部的第一端,并且用于压在线芯上;第二压线部连接在包线部的第二端,并且第二压线部压在第一压线部之上。

进一步地,第一压线部和第二压线部之间相对可滑动。

进一步地,第一压线部、包线部和第二压线部为一体结构。

进一步地,包线部为可形变材料。

进一步地,第一压线部和第二压线部为可形变材料。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使用时,由于第二压线部压在了第一压线部之上,使得第一压线部和第二压线部不容易被压弯而将端子结构的内部的线芯分隔为两部分,进而避免了线芯因被分散开来而降低线类端子的载流量,又可以避免端子结构被过度压弯而造成对线芯造成压接过度而使线芯直径受损强度变低影响线类端子的可靠性。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中的端子结构正常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端子结构在被压弯过度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结构的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包线部;20、第一压线部;30、第二压线部;40、线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端子结构的实施例,该端子结构包括包线部10、第一压线部20和第二压线部30。其中,包线部10用于包住线芯40,第一压线部20连接在包线部10的第一端,第二压线部30连接在包线部10的第二端。第一压线部20用于压在线芯40上,第二压线部30压在第一压线部20之上。使用时,由于第二压线部30压在了第一压线部20之上,使得第一压线部20和第二压线部30不容易被压弯而将端子结构的内部的线芯40分隔为两部分,进而避免了线芯40因被分散开来而降低线类端子的载流量,又可以避免端子结构被过度压弯而使线芯40直径受损强度变低影响线类端子的可靠性。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线部20、包线部10和第二压线部30为一体结构,这样制造和使用起来都会很方便。

可选的,第一压线部20和第二压线部30之间相对可滑动。在使用端子结构压紧线芯40时,如果端子结构受到过大的纵向下压的力,第一压线部20和第二压线部30会相对远离滑动,使得整个端子结构在保持内部线芯40压紧的前提下相对扁平,这样就避免了第一压线部20和第二压线部30直接被压塌而造成端子结构内线芯40被分散开来的问题。可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包线部10为可形变材料。可选的,第一压线部20和第二压线部30也为可形变材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