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7897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新型金属外壳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厂商对电连接器产品的要求越来越多,产品要求小型化,产品传输速率要高,对产品的使用质量要求也持续增强。现有技术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主要包括连接器主体、与连接器主体连接的线缆、及外罩于连接器主体和部分线缆的金属外壳。其中,金属外壳一般是由板筋冲压折弯而成的前壳和后壳组合而成,前壳的蝴蝶扣拼接处形成有一条对接缝,这导致线缆连接器的耐插拔和抗冲击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线缆连接器在长期插拔过程中和较大冲击力作用下,前壳很容易在对接缝处变形,影响连接器的长期使用。而后壳的外表面上一般会额外注塑成型一塑胶保护套,这导致了整个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整体高度很高,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于线缆连接器组件结构小型化的要求。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线缆连接器组件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满足小型化要求且耐插拔及抗冲击效果好的线缆连接器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其包括连接器本体、与连接器本体电性连接的线缆及套设包覆连接器本体和部分线缆的金属外壳,所述连接器本体包括绝缘本体及收容于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金属外壳为一体式无缝结构,其具有一金属套管及一连接在金属套管后端的后壁,所述后壁遮挡于线缆与连接器本体连接部分的后方,且后壁上开设有供线缆延伸出来的线缆孔。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后壁所在平面垂直于线缆伸出方向。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金属套管具有前后一致的横截面。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金属外壳采用拉伸、粉末冶金、金属压铸或液态金属成型。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连接器本体与线缆连接部分的绝缘内模,所述绝缘内模与连接器本体的外围共面,所述金属外壳的金属套管朝前套设包覆在绝缘内模和连接器本体的外围,金属外壳的后壁抵挡在绝缘内模的后端。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成型在连接器本体与线缆连接部分的固定件及包覆于固定件外围的屏蔽壳,屏蔽壳的后部分向后延伸出扣持在线缆上的固线部,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包覆成型或套设在固线部上的应力释放块,所述连接器本体、屏蔽壳和应力释放块的外围共面,所述金属套管朝前套设包覆在连接器本体、屏蔽壳和应力释放块的外围,金属外壳的后壁抵挡在应力释放块的后端。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屏蔽壳的前端向外冲设有数个倾斜延伸的抵接片,所述抵接片弹性地抵压于金属套管的内侧。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屏蔽壳的前边缘向内弯折形成一挡钩,所述固定件的前端相应凹设有一凹槽,所述挡钩卡设于所述凹槽内。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屏蔽壳由相互扣合的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组成,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分别具有顶壁、底壁及竖直连接顶壁与底壁的侧壁,第一半壳的顶壁与底壁上相对向外凸设有数个卡扣块,第二半壳的顶壁与底壁分别压扣在第一半壳的顶壁与底壁上且对应卡扣块开设有数个卡扣孔,所述卡扣块分别卡扣于卡扣孔内;所述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的侧壁分别倾斜向后延伸连接有一横截面为U形的所述固线部。

作为进一步的改进,所述连接器本体为Mini DP连接器本体或USB连接器本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利用一体式无缝结构的金属外壳取代现有技术中的前壳、后壳和塑胶保护套,有效地减小了整个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整体高度,适应于当今社会对于线缆连接器组件结构小型化的要求;而且,所述金属外壳为一体式无缝结构,其表面完整且不具有对接缝,显著提高了线缆连接器组件的耐久插拔及抗冲击效果,延长了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完全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件的金属外壳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第二实施例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及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其包括连接器本体10、与连接器本体10电性连接的线缆20及套设包覆连接器本体10和部分线缆20的金属外壳30,所述连接器本体10包括绝缘本体101及收容于绝缘本体10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102,所述金属外壳30为一体式无缝结构,其具有一金属套管31及一连接在金属套管31后端的后壁32,所述后壁32遮挡于线缆20与连接器本体10连接部分的后方,且后壁32上开设有供线缆20延伸出来的线缆孔321。其中,所述后壁32所在平面垂直于线缆20伸出方向,金属套管31具有前后一致的横截面。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金属外壳30为一体式无缝结构,其可采用拉伸、粉末冶金、金属压铸或液态金属成型,且适用于各种数据接口外壳,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连接器本体10为USB连接器本体,关于该连接器本体10的具体结构都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在此不再赘述。

请继续参阅图1、图2、图3及图4,图1至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第一实施例,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本体10为Mini DP连接器本体,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100还包括包覆成型在连接器本体10与线缆20连接部分的固定件40及包覆于固定件40外围的屏蔽壳50,屏蔽壳50的后部分向后延伸出扣持在线缆20上的固线部51;所述线缆连接器组件100还包括包覆成型或套设在固线部51上的应力释放块60,所述连接器本体10、屏蔽壳50和应力释放块60的外围共面,金属外壳30的金属套管31朝前套设包覆在连接器本体10、屏蔽壳50和应力释放块60的外围,金属外壳30的后壁32抵挡在应力释放块60的后端,限制金属外壳30向前移动。在此,屏蔽壳50设置在金属外壳30与固定件40之间,可有效屏蔽外部电磁干扰和防止内部电磁辐射;固定件40和应力释放块60用于定位和稳固屏蔽壳50和金属外壳30的安装。当然,屏蔽壳50也可以省略,在省略屏蔽壳50的实施例中,固定件40与应力释放块60和连接器本体10的外围共面,以定位和稳固金属外壳30的安装。

更优地,在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屏蔽壳50的前端向外冲设有数个倾斜延伸的抵接片52,抵接片52弹性地抵压于金属套管31的内侧,在实现接地的同时可有效固定金属外壳30。而且,屏蔽壳50的前边缘向内弯折形成一挡钩53,固定件40的前端相应凹设有一凹槽41,所述挡钩53卡设于所述凹槽41内,限制屏蔽壳50向后移动。

具体地,在第一实施例中,屏蔽壳50由相互扣合的第一半壳50a和第二半壳50b组成,第一半壳50a和第二半壳50b分别具有顶壁501、底壁502及竖直连接顶壁501与底壁502的侧壁503,第一半壳50a的顶壁501与底壁502上相对向外凸设有数个卡扣块54,第二半壳50b的顶壁501与底壁502分别压扣在第一半壳50a的顶壁501与底壁502上且对应卡扣块54开设有数个卡扣孔55,所述卡扣块54分别卡扣于卡扣孔55内,使第一半壳50a和第二半壳50b扣合形成所述屏蔽壳50。另外,第一半壳50a和第二半壳50b的侧壁503分别倾斜向后延伸连接有一横截面为U形的所述固线部51,其具体结构都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范围内,在此不再一一详述。

请参阅图5,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连接器本体10为USB 3.0连接器本体,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移除了屏蔽壳50,且固定件40和应力释放块60为一体成型构件。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利用包覆连接器本体10与线缆20连接部分的绝缘内模70取代第一实施例中的固定件40和应力释放块60,且绝缘内模70与连接器本体10的外围共面以省略屏蔽壳50,金属外壳30的金属套管31朝前套设包覆在绝缘内模70和连接器本体10的外围,金属外壳30的后壁32抵挡在绝缘内模70的后端,限制金属外壳30向前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线缆连接器组件100利用一体式无缝结构的金属外壳30取代现有技术中的前壳、后壳和塑胶保护套,有效地减小了整个线缆连接器组件的整体高度,适应于当今社会对于线缆连接器组件结构小型化的要求;而且,所述金属外壳30为一体式无缝结构,其表面完整且不具有对接缝,显著提高了线缆连接器组件100的耐久插拔及抗冲击效果,延长了连接器的使用寿命。

本文中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中包括实用新型人所知的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最佳模式。应理解,所示的实施方式仅是示例性的,不应理解成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同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