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可靠性的大容量变压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6823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高可靠性的大容量变压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可靠性的大容量变压器。



背景技术:

随着变压器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变压器被应用于各个相关领域。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主要构件是初级线圈、次级线圈和铁芯(磁芯)。主要功能有:电压变换、电流变换、阻抗变换、隔离、稳压(磁饱和变压器)等。

在现有技术中,在铁芯的周围配置初级线圈,在初级线圈的外周侧配置并固定次级线圈,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变压器在输送时,变压器引发的振动以及冲击电路引起的电磁力等作用在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上,使得线圈的固定出现松动的现象,从而降低了绕组结构的稳定性的同时降低了变压器的可靠性。

故需要提供一种高可靠性的大容量变压器,以解决线圈的固定出现松动的现象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可靠性的大容量变压,以解决现有的变压器绕组结构稳定性较低且变压器的可靠性较低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高可靠性的大容量变压器,其包括变压器箱体和设置在所述变压器箱体内的绕组结构,所述绕组结构包括:

铁芯;

绕线筒,套设于所述铁芯的外周侧,用于卷绕和固定第一线圈;

所述第一线圈,卷绕于所述绕线筒的外周侧,且所述第一线圈的外周形状为具有四个边部和弯部的矩形;

第二线圈,卷绕于所述第一线圈的外周侧;

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均设置在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之间,并使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之间维持有间隙,且所述第一支撑件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厚度;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均沿着所述第一线圈的轴线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一支撑件设置在四个所述边部的中部,所述第二支撑件设置在四个所述弯部的中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绕线筒的形状与所述铁芯的形状大致相同,所述绕线筒的外壁设置有用于收纳所述第一线圈的收纳槽,所述收纳槽呈螺纹状且沿着所述绕线筒的轴线方向延伸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收纳槽的深度大致等于单层所述第一线圈的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收纳槽的底面为凹弧面。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绕线筒还包括绕线筒本体、设置于所述绕线筒本体顶部的一插槽以及设置于所述绕线筒本体底部的插块,所述插块和所述插槽配合,用于将两个所述绕线筒组合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变压器还设置有辅助支撑件,所述辅助支撑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之间,

所述辅助支撑件的厚度介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的厚度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第二支撑件均为具有多个用于收纳所述第二线圈的凹陷部的梳子状。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凹陷部的底面为凹弧面。

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变压器,本实用新型的高可靠性的大容量变压器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本实用新型通过绕线筒的设置,使得第一线圈于铁芯外周的固定效果更好,从而提升了第一线圈的可靠性;

第二,本实用新型通过绕线筒螺纹状凹槽的设置,使得第一线圈于绕线筒的固定更为贴合,进一步提升了第一线圈的可靠性;

第三,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设置,使得第二线圈的固定强度更高,从而提升了第二线圈的稳定性;

第四,本实用新型本优选实施例通过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辅助支撑件的位置和厚度设置,使得第二线圈在卷绕时的张力均等化,从而提升了第二线圈的稳定性;

第五,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设置,使得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维持有间隙,从而提升了散热效果的同时,促进了线圈工作时的可靠性;

进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可靠性,解决了现有的变压器的绕组结构的稳定性较低且导致其可靠性降低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取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可靠性的大容量变压器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截面线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可靠性的大容量变压器的绕线筒的优选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可靠性的大容量变压器的绕线筒的优选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沿图2中BB截面线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6为沿图2中CC截面线的示意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附图中的图式,其中相同的组件符号代表相同的组件。以下的说明是基于所例示的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其不应被视为限制本实用新型未在此详述的其它具体实施例。

请参照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可靠性的大容量变压器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沿图1中AA截面线的示意性剖视图。本优选实施例中的高可靠性的大容量变压器包括变压器箱体和设置在变压器箱体内的绕组结构10,绕组结构10包括铁芯11、绕线筒12、第一线圈13、第二线圈14、第一支撑件15、第二支撑件16和辅助支撑件17。

绕线筒12套设于铁芯11的外周侧,用于卷绕和固定第一线圈13;第一线圈13卷绕并固定于绕线筒12的外周侧;第二线圈14卷绕于第一线圈13的外周侧;第一支撑件15和第二支撑件16均设置在第一线圈13和第二线圈14之间,并使第一线圈13和第二线圈14之间维持有间隙18,且第一支撑件15的厚度大于第二支撑件16的厚度。

其中,第一支撑件15和第二支撑件16均沿着第一线圈13的轴线方向设置,第一线圈13的外周形状为具有四个边部且具有四个弯部的矩形,第一支撑件15设置在四个边部的中部,第二支撑件16设置在四个弯部的中部。

另,于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3和第二线圈14的单条线圈的截面均设置为圆形;第一支撑件15和第二支撑件16隔离第一线圈13和第二线圈并各自维持第一线圈13和第二线圈14之间的间距,而各自所维持的间距的距离就为各自的厚度,辅助支撑件17同样如此。

另外,请参照图3和图4,绕线筒12的形状与铁芯11的形状大致相同,于本优选实施例中,绕线筒12和铁芯11的截面形状均为圆角矩形;为了方便第一线圈13卷绕于绕线筒12,绕线筒12的外壁设置有用于收纳第一线圈13的收纳槽121,收纳槽121呈螺纹状且沿着绕线筒12的轴线方向延伸设置;

由于变压器在工作时产生振动,会使得第一线圈13也振动并使之出现松动的现象,因此为了让第一线圈13能更为稳固的收纳于收纳槽121中,且为了节省材料节省成本,故收纳槽121的深度大致等于单层第一线圈13的厚度,当然收纳槽121的深度也可以大于单层第一线圈13的厚度;

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线圈13中的单条线圈的截面为圆形,为了让第一线圈13能更好的贴合绕线筒12中的收纳槽121,故设置收纳槽121中的底面为凹弧面,当然收纳槽121的底面的形状是根据第一线圈13的单条线圈的截面来设置的,比如第一线圈13的单条线圈的截面是圆角矩形,则收纳槽121的底面便设置为带圆角的平面。

另外,在现实的变压器生产中,绕组结构的高度是根据不同需要而设置的,因此便存在这样的问题:为了适应不同的绕组高度,便需要不同高度的绕线筒12,这样便对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便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选的,绕线筒12可以是组合型,即由多个绕线筒组合叠加而成;

因此绕线筒12还包括绕线筒本体122、设置于绕线筒本体122顶部的一插槽123以及设置于绕线筒本体122底部的插块124,插块124和插槽123配合,用于将两个绕线筒12组合连接起来。

本优选实施例中,设置的为一个绕线筒12,故并不需要将多个绕线筒12进行叠加组合以增加高度,且在绕线筒12中插块124和插槽123均为两个,但不限于此,例如可以是两个以下或者两个以上。

在上述的基础上,本优选实施例还设置有辅助支撑件17,辅助支撑件17设置在第一支撑件15和第二支撑件16之间,辅助支撑件17的厚度介于第一支撑件15和第二支撑件16的厚度之间。

其次,辅助支撑件17可选的,可以为条状结构或板状结构,也可以是如第一支撑件15一样的结构,另一方面,辅助支撑件17之间的厚度可以大体一致,但并不限于此,比如辅助支撑件17的厚度可以均不同,也可以部分相同部分不同。

其中,第一线圈13的外周侧和第二线圈14的内周侧之间,形成有第一支撑件15、第二支撑件16和辅助支撑件17的厚度的量相当的间隙18。因此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线圈13和第二线圈14之间的间隙18是根据各支撑件位置和厚度的不同而变化。

由于第一线圈13和第二线圈14之间维持有间隙18,因此冷却空气可以通过间隙18,从而提高第一线圈13和第二线圈14的散热性。

另外,第一支撑件15、第二支撑件16和辅助支撑件17均匀的沿着第一线圈13的轴线方向设置在第一线圈13和第二线圈14之间,且由于各支撑件之间的厚度差以及各支撑件位置上的排布,从而形成了第二线圈15外周形状为椭圆状,同时使得第二线圈14于各支撑件之间的张力均等化,从而提高了第二线圈14的固定于各支撑件上的稳定性。

请参照图5和图6,图5为沿图2中BB截面线的示意性剖视图;图6为沿图2中CC截面线的示意性剖视图。第一支撑件15具有第一基部151、凸出于第一基部151一侧的第一凸出部152以及形成于相邻两第一凸出部152之间的且用于收纳第二线圈14的第一凹陷部153的梳子状结构,第二支撑件16具有第二基部161、凸出于第二基部161一侧的第二凸出部162以及形成于相邻两第二凸出部162之间的且用于收纳第二线圈14的第二凹陷部163的梳子状结构。

另外,由于变压器在工作时产生振动,会使得第二线圈14也产生振动并使之出现松动的现象,因此为了让第二线圈14能更为稳固的收纳于第一凹陷槽153和第二凹陷部163中,且为了节省材料节省成本,故第一凹陷部153和第二凹陷部163的深度大致等于单层第二线圈14的厚度,当然第一凹陷部153和第二凹陷部163的深度也可以大于单层第一线圈13的厚度;

另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二线圈14中的单条线圈的截面为圆形,为了让第二线圈14能更好的贴合第一凹陷部153和第二凹陷部163,故设置第一凹陷部153和第二凹陷部163的底面为凹弧面,当然第一凹陷部153和第二凹陷部163的底面的形状是根据第二线圈14的单条线圈的截面来设置的,比如第二线圈14的单条线圈的截面是圆角矩形,则第一凹陷部153和第二凹陷部163的底面便设置为带圆角的平面。

本优选实施例的绕组结构10的组装过程是:

首先,根据所需求的第一线圈13的高度,将绕线筒12套设于铁芯11上,如若所需的高度为多个绕线筒12的高度,则将多个绕线筒12中的插块124插于插槽123中并使之稳定,组合成一个叠加性的绕线筒;

接着,将第一线圈13卷绕于绕线筒12上的收纳槽121内,并使之稳定;

其次,于第一线圈13的外周侧设置第一支撑件15、第二支撑件16和辅助支撑件17,其中,第一支撑件15设置第一线圈13的外周侧四个边部的中部,第二支撑部16设置在四个弯部的中部;

最后,将第二线圈14卷绕于第一凸出部152之间的第一凹陷部153和第二凸出部162之间的第二凹陷部163内,并通过辅助支撑件17将第一支撑件15和第二支撑件16之间的第二线圈14均匀地支撑并固定起来,并使之稳定,且使得整个第二线圈14的外周形状大致为椭圆形。

这样便完成了本优选实施例的绕组结构10的组装过程。

本优选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第一,本优选实施例通过绕线筒的设置,使得第一线圈于铁芯外周的固定效果更好,从而提升了第一线圈的可靠性;

第二,本优选实施例通过绕线筒螺纹状凹槽的设置,使得第一线圈于绕线筒的固定更为贴合,进一步提升了第一线圈的可靠性;

第三,本优选实施例通过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设置,使得第二线圈的固定强度更高,从而提升了第二线圈的稳定性;

第四,本优选实施例通过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辅助支撑件的位置和厚度设置,使得第二线圈在卷绕时的张力均等化,从而提升了第二线圈的稳定性;

第五,本优选实施例通过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的设置,使得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之间维持有间隙,从而提升了散热效果的同时,促进了线圈工作时的可靠性;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