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改良变压器骨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65618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变压器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结构改良变压器骨架。



背景技术:

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来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主要由初级线圈、次级线圈、铁芯和变压器骨架组成,铁芯由多片硅钢片叠合而成,变压器骨架是变压器中比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变压器骨架是变压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为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提供缠绕的空间,同时也起着固定变压器中的硅钢片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变压器骨架上均具有引脚,该引脚主要包括有一体成型连接的竖直部和水平部,在使用时,绕组的端部缠绕在竖直部上,该水平部与电路板平贴焊接,然而,这种引脚的结构可缠脚的空间较小,从而使得缠脚圈数少,不能实现稳定牢固地导通连接,并且容易出现结线过高,影响产品的平贴度。因此,有必要对目前的变压器骨架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改良变压器骨架,其能有效解决现有之变压器骨架可缠脚的空间较小并且容易出现结线过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一种结构改良变压器骨架,包括有绝缘本体、至少一第一引脚以及至少一第二引脚;该绝缘本体包括有主体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主体部的左右两端面贯穿形成有用于安装磁芯的通孔,主体部的外侧面凹设有用于收纳绕组的容置槽,该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分别于主体部的左右两端底部侧面一体向外延伸出;该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分别与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镶嵌成型固定在一起,该第一引脚包括有一体成型折弯连接的第一竖直部、第一倾斜部和第一水平部,第一竖直部的上端插入第一支撑部内,第一竖直部的下端露出第一支撑部的底面;该第二引脚包括有一体成型折弯连接的第二竖直部、第二倾斜部和第二水平部,第二竖直部的上端插入第二支撑部内,第二竖直部的下端露出第二支撑部的底面。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倾斜部与第二倾斜部呈八字形张开,第一水平部和第二水平部彼此向两侧延伸。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倾斜部之上端内侧与第二倾斜部之上端内侧之间的距离为12.5mm,第一倾斜部之下端内侧与第二倾斜部之下端内侧之间的距离为14.5mm,第一水平部的外端与第二水平部的外端之间的距离为17m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底面与第一水平部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支撑部的底面与第二水平部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均为2.25mm。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

通过将各个引脚设计为由竖直部、倾斜部和水平部一体成型折弯连接构成,竖直部和倾斜部上均可缠脚,增大了缠脚的空间,从而使得缠脚圈数增加,使绕组与引脚实现稳定牢固地导通连接,并有效防止结线过高,保证了产品的平贴度,产品的总高和总宽不便,不影响组装,产品的使用性能更好。

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功效,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识说明:

10、绝缘本体 11、主体部

12、第一支撑部 13、第二支撑部

101、通孔 102、容置槽

103、环形定位槽 20、第一引脚

21、第一竖直部 22、第一倾斜部

23、第一水平部 30、第二引脚

31、第二竖直部 32、第二倾斜部

33、第二水平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具体结构,包括有绝缘本体10、至少一第一引脚20以及至少一第二引脚30。

该绝缘本体10包括有主体部11、第一支撑部12和第二支撑部13,主体部11的左右两端面贯穿形成有用于安装磁芯(图中未示)的通孔101,主体部10的外侧面凹设有用于收纳绕组(图中未示)的容置槽102,该第一支撑部12和第二支撑部13分别于主体部11的左右两端底部侧面一体向外延伸出;在本实施例中,该绝缘本体10为塑胶材质,且通孔101的两端内部均形成有环形定位槽103,以很好地固定磁芯。

该第一引脚20和第二引脚30分别与第一支撑部12和第二支撑部13镶嵌成型固定在一起,该第一引脚20包括有一体成型折弯连接的第一竖直部21、第一倾斜部22和第一水平部23,第一竖直部21的上端插入第一支撑部12内,第一竖直部21的下端露出第一支撑部12的底面。

该第二引脚30包括有一体成型折弯连接的第二竖直部31、第二倾斜部32和第二水平部33,第二竖直部31的上端插入第二支撑部13内,第二竖直部31的下端露出第二支撑部13的底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斜部22与第二倾斜部32呈八字形张开,第一水平部23和第二水平部33彼此向两侧延伸。并且,所述第一倾斜部22之上端内侧与第二倾斜部32之上端内侧之间的距离为12.5mm,第一倾斜部22之下端内侧与第二倾斜部32之下端内侧之间的距离为14.5mm,第一水平部23的外端与第二水平部33的外端之间的距离为17mm。以及,所述第一支撑部12的底面与第一水平部23的底面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二支撑部13的底面与第二水平部33的底面之间的距离均为2.25mm。

使用时,将绕组缠绕在容置槽102内,然后将绕组的一端缠绕在第一引脚20的第一竖直部21和第一倾斜部22上导通连接,将绕组的另一端缠绕在第二引脚30的第二竖直部31和第二倾斜部32上导通连接即可。与外部焊接安装时,将第一水平部23和第二水平部33平贴在电路板上焊接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通过将各个引脚设计为由竖直部、倾斜部和水平部一体成型折弯连接构成,竖直部和倾斜部上均可缠脚,增大了缠脚的空间,从而使得缠脚圈数增加,使绕组与引脚实现稳定牢固地导通连接,并有效防止结线过高,保证了产品的平贴度,产品的总高和总宽不便,不影响组装,产品的使用性能更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