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缆引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2844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缆引线连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气通讯的线缆连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线缆引线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电力或者建筑施工领域,对于线缆的的布线、埋线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尤其是建筑室内施工布线,均采用线管穿线的方式布线,穿线过程中,穿线距离相对较短的线管还是很容易直接将线缆穿设其中,但是线管过长或者带有弯管部分的穿线很难做到直接穿线,均需要使用阴线将线缆穿设在布线管里。

现在穿线过程中,均做出扣状,然后将线缆的外皮剥离出一段,将线芯打钩后勾住引线的扣,然后穿线,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打钩后的线芯勾在引线上,在穿设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弯管的地方,线芯的勾很容易在引线上脱离,此时就需要将线缆抽出重新穿设,非常浪费时间,降低施工进度,而将线缆外皮剥离的一段,在通常接线过程中会剪掉,无形之中增加更多成本,使用线芯打勾的方式穿线的,线芯打钩后,相当于增大穿线时的线径的2倍以上,由于现有的施工线管,为了减少施工的开槽深度,均采用管径稍大于线缆直径的线管,打钩后线缆的线径很难穿设。

再者,在施工过程中,往往会有线缆不够长的情况,将短的线缆直接丢弃,打开一卷新的线缆,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如果使用传统接线,穿设在线管中很难连接到后期使用情况,使用一段时间后即会出现断路现象,使用压线帽连接也会增大线径,穿设困难,因此需要一种方便能够用于管径较小的线管穿线,以及连接有不增大线径的连接器。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缆引线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线缆引线连接器,包括均有一端开口的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的底面通过螺钉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的开口处的内壁均为螺纹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端上与开口相对的底面的中部设有贯穿的螺孔,所述第二连接端上与开口相对的底面的中部设有通孔,所述螺钉穿过第二连接端上的通孔与第一连接端的螺孔相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的外径相同,且底面均呈向外凸起的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开口的内径截面为2.5-10平方毫米,所述第二连接端的开口的内径截面为4-12平方毫米。

进一步的,所述螺纹结构为英制内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螺钉上的外螺纹占其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其长度是所述第一连接端的底面厚度的三倍。

进一步的,所述通孔的剖面为中间高两端低弧形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的外壁上均设有绝缘层。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层的长度大于第一连接端或者第二连接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的材质为金属。

进一步的,所述绝缘层的厚度为1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缆引线连接器,能够直接将线缆以及引线直接螺纹固定在连接器的两端,进行穿线,且不会改变线径,非常便于穿设管径较小的线管,同时,连接器的两个连接端能够相对径向转动以及改变角度,非常便于穿设弯管处;同时,作为接线器使用的连接器没有增大线径也避免线缆的浪费,节约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缆引线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缆引线连接器中第一连接端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缆引线连接器中第二连接端的剖视图。

图中:1、第一连接端;2、第二连接端;3、螺钉;4、螺纹结构;5、螺孔;6、通孔;7、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线缆引线连接器,包括均有一端开口的第一连接端1与第二连接端2,第一连接端1与第二连接端2的底面通过螺钉3连接,第一连接端1与第二连接端2的开口处的内壁均为螺纹结构4。

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端1上与开口相对的底面的中部设有贯穿的螺孔5。

如图3所示,第二连接端2上与开口相对的底面的中部设有通孔6。

再次参见图1,螺钉3穿过第二连接端2上的通孔6与第一连接端1的螺孔5相固定,第一连接端1与第二连接端2的长度优选为5mm或者10mm。

其中,第一连接端1的开口的内径截面优选为2.5、4、6、8及10平方毫米,第二连接端2的开口的内径截面优选为4、6、6、10及12平方毫米,第一连接端1与第二连接端2的外径截面均比相应内径截面大3平方毫米,刚好与带有外皮的相应截面的线缆的外径相近。

其中,螺钉3上的外螺纹占其总长度的三分之一,其长度是第一连接端1的底面厚度的三倍,使螺钉3在与螺孔5紧固后,余下一段的长度能够使第二连接端2在螺钉3上有可以活动的余地,同时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端1轴向旋转,线缆的包装均采用卷装,即将线缆盘绕成卷,在使用拆卷的使用,由于卷转的线缆带有扭转力,线管穿设过程中需要一直翻转线卷以避免扭转力在穿设过程中将线缆打结,可以自由相对轴向转动的第一连接端1与第二连接端2可以在穿设过程中自行转动解除扭转力,便于顺畅穿线。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端1与第二连接端2的外径相同,且底面均呈向外凸起的弧形,通孔6的剖面为中间高两端低弧形结构,向外凸起的地面结构以及弧形结构的通孔6,使第二连接端2的能够与第一连接端1之间形成角度,更便于打弯的线管处顺畅穿线。

优选的,螺纹结构4为英制内螺纹。

其中,第一连接端1与第二连接端2选用钢或者紫铜材质,选用钢材质是由于其硬度大,螺纹结构4强度高,更易于直接将线缆以及引线螺接稳定;选用紫铜材质是由于其导电系数更大,通常作为接线器来使用。

作为更进一步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一连接端1与第二连接端2的外壁上均设有厚度为1mm的绝缘层7,作为接线器使用时能够防止线路短接。

其中,绝缘层7的长度大于第一连接端1或者第二连接端2的长度,连接后,能够进一步的护在线缆外皮的外侧,确保安全,通常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实现在两端套设热熔管,连接后将热熔管加热收缩,更有效的米面线缆与外界的短路。

即使是在平时的接线中也可以作为接线器来使用,现对于压线帽更加美观,线路清晰。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线径选用不同的型号,采用PVC材质的实心引线,将线缆引线连接器的一端直接通过旋转在线缆上,使螺纹结构在线芯上攻出螺纹紧密连接在一起,相应的另一端与引线连接,并直接进行线管穿线,如:选用截面为4平方毫米的铜导线,其夹伤外皮后的整体截面为6平方毫米,连接器的内径为4平方毫米,外径为7平方毫米,连接器的总长度为10毫米,连接线芯长度约为3毫米,经拉力测试,最大可承受20公斤的牵引力;而线缆截面为8平方毫米,连接其长度为20毫米,连接线芯长度约为5毫米,其最大可承受30公斤的牵引力。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