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端子盒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82830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接线端子盒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接线端子盒结构。



背景技术:

中国专利文献号CN 104515083A于2015年04月15日公开了一种方便安装的灯头座,包括绝缘散热的陶瓷壳体和与陶瓷壳体安装连接的陶瓷线路板,陶瓷线路板带有LED灯珠及陶瓷线路板插入陶瓷壳体内形成安装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陶瓷壳体内设有弹片,陶瓷线路板上设有插入陶瓷壳体内后与弹片形成接触定位的定位孔,弹片的凸出端部分卡入定位孔内;陶瓷线路板的一面与弹片连接,另一面与陶瓷壳体的端面紧密接触用于快速散热。所述的陶瓷壳体对应一块陶瓷线路板设有两片弹片并为上下设置,陶瓷线路板设有一个定位孔,上方的弹片与定位孔接触安装配合。所述的LED灯珠设于陶瓷线路板的正面和反面,每面设有两颗LED灯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体积小、操作灵活的接线端子盒结构,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接线端子盒结构,包括弹片,其结构特征是所述弹片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第一弹片的一端与第二弹片的一端靠近并构成用于导线插装定位并导通的插线间隙;还至少包括第一接线单元和第二接线单元,其中,第一接线单元内设置有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第一接线单元于插线间隙处设置有对应的第一插线孔;第二接线单元内设置有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第二接线单元于插线间隙处设置有对应的第二插线孔。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片包括设置在第一基板上的二个以上的第一基片,该第一基片朝上朝外弯折设置;第二弹片包括设置在第二基板上的二个以上的第二基片,该第二基片朝上朝内弯折设置,第一基片的端部遮盖在第二基片的端部上方且第一基片的端部与第二基片的端部保持插线间隙的距离。

进一步,所述第一基片的端部与第二基片的端部共同构成用于导线插装的引导斜槽。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线单元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二个以上的第一凸台;第二弹片的第二基板卡装在第一定位槽中,第二弹片的第二基片卡装在第一凸台之间;第一弹片的第一基板卡装在第一定位槽中且位于第二基板的上方,第一弹片的第一基片压接在第一凸台上且位于第二基片的上方;所述第二接线单元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槽,所述第二定位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二个以上的第二凸台;第二弹片的第二基板卡装在第二定位槽中,第二弹片的第二基片卡装在第二凸台之间;第一弹片的第一基板卡装在第二定位槽中且位于第二基板的上方,第一弹片的第一基片压接在第二凸台上且位于第二基片的上方。

进一步,所述的接线端子盒结构,还包括中间隔板,该中间隔板的一端插装在第一接线单元上,中间隔板的另一端插装在第二接线单元上。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线单元的第一凸台上设置有第一插装孔,第二接线单元的第二凸台上设置有第二插装孔,中间隔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插脚,其中,位于中间隔板一侧的第二插脚插装在第一插装孔中,位于中间隔板另一侧的第二插脚插装在第二插装孔中。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线单元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插脚,第二接线单元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插孔,第一插脚插装在第二插孔中,中间隔板容纳在第一接线单元与第二接线单元共同围成的腔室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弹片的端面呈倒几字形,第二弹片的端面呈U形,第一弹片设置在第二弹片内。

进一步,所述第一接线单元上还设置有用于按压后释放导线的第一释放孔,该第一释放孔位于第一插线孔的旁边,第二接线单元上还设置有用于按压后释放导线的第二释放孔,该第二释放孔位于第二插线孔的旁边。

进一步,所述第二接线单元的端部设置有定位凸台。

本实用新型中的弹片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第一弹片的一端与第二弹片的一端靠近并构成用于导线插装定位并导通的插线间隙;还至少包括第一接线单元和第二接线单元,其中,第一接线单元内设置有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第一接线单元于插线间隙处设置有对应的第一插线孔;第二接线单元内设置有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第二接线单元于插线间隙处设置有对应的第二插线孔,通过将导线插入插线间隙,便能实现导线与对应的第一接线单元或第二接线单元中的弹片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实现导通,其中的第一接线单元可以为正极,第二接线单元可以为负极,而通过第一接线单元和第二接线单元就可以分别可以实现多条导线导通,该设计对于具有多个灯头的吊灯或其它装饰灯来说,可以实现快速、安全、牢靠的接线,从而降低了工作强度。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基片的端部与第二基片的端部共同构成用于导线插装的引导斜槽,该引导斜槽为导线的顺利插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第一弹片的一端与第二弹片的一端靠近并构成用于导线插装定位并导通的插线间隙,当导线进入引导斜槽时,由于第二基片朝上朝内弯折设置,第二基片的端部会抵靠在导线上,能够有效的防止导线的滑脱,提高了导线插装时的稳定性。

为了便于拆卸导线,本实用新型在第一接线单元上还设置有用于按压后释放导线的第一释放孔,该第一释放孔位于第一插线孔的旁边,第二接线单元上还设置有用于按压后释放导线的第二释放孔,该第二释放孔位于第二插线孔的旁边,通过用细杆状的物品插入第一释放孔或第二释放孔内就可以实现按压第二基片的端部,而使得第二基片的端部远离第一基片,从而将原有的插线间隙扩大,于是,就能很轻松的拔出导线。

为了隔离处于不同极性的第一接线单元和第二接线单元,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中间隔板,该中间隔板的一端插装在第一接线单元上,中间隔板的另一端插装在第二接线单元上;并且,在所述第一接线单元的第一凸台上设置有第一插装孔,第二接线单元的第二凸台上设置有第二插装孔,中间隔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插脚,其中,位于中间隔板一侧的第二插脚插装在第一插装孔中,位于中间隔板另一侧的第二插脚插装在第二插装孔中,实现了中间隔板分别与第一接线单元和第二接线单元的快速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接线单元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插脚,第二接线单元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插孔,第一插脚插装在第二插孔中,中间隔板容纳在第一接线单元与第二接线单元共同围成的腔室内,于是,组装好了的产品,整个外观整洁,提升了产品的档次。

本实用新型体积比较小,可以直接放在吊灯的吸顶盘或灯鼓内,或者,借助设置在第二接线单元的端部设置有定位凸台,固定在吸顶盘或灯鼓内,操作相当的灵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体积小、操作灵活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第一弹片的端面放大示意图。

图3为第二弹片的端面放大示意图。

图4为第一弹片与第二弹片装配时的端面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立体放大示意图。

图中:1为第一接线单元,1.1为第一插脚,1.2为第一插线孔,1.3为第一释放孔,2为中间隔板,2.1为第二插脚,3为第一弹片,3.1为第一基板,3.2为第一基片,4为第二弹片,4.1为第一基板,4.2为第二基片,5为第二接线单元,5.1为第二插装孔,5.2为第二插孔,5.3为第二插线孔,5.4为第二释放孔,5.5为第二定位槽,5.6为第二凸台,5.7为定位凸台,6为引导斜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参见图1-图5,本一种接线端子盒结构,包括弹片,所述弹片包括第一弹片3和第二弹片4,第一弹片3的一端与第二弹片4的一端靠近并构成用于导线插装定位并导通的插线间隙;还至少包括第一接线单元1和第二接线单元5,其中,第一接线单元1内设置有第一弹片3和第二弹片4,第一接线单元1于插线间隙处设置有对应的第一插线孔1.2;第二接线单元5内设置有第一弹片3和第二弹片4;第二接线单元5于插线间隙处设置有对应的第二插线孔5.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片3的端面呈倒几字形,第二弹片4的端面呈U形,第一弹片3设置在第二弹片4内。

所述第一弹片3包括设置在第一基板3.1上的二个以上的第一基片3.2,该第一基片3.2朝上朝外弯折设置;第二弹片4包括设置在第二基板4.1上的二个以上的第二基片4.2,该第二基片4.2朝上朝内弯折设置,第一基片3.2的端部遮盖在第二基片4.2的端部上方且第一基片3.2的端部与第二基片4.2的端部保持插线间隙的距离。

所述第一基片3.2的端部与第二基片4.2的端部共同构成用于导线插装的引导斜槽6。该引导斜槽6与插线间隙相连通。

所述第一接线单元1上设置有第一定位槽,所述第一定位槽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二个以上的第一凸台;第二弹片4的第二基板4.1卡装在第一定位槽中,第二弹片4的第二基片4.2卡装在第一凸台之间;第一弹片3的第一基板3.1卡装在第一定位槽中且位于第二基板4.1的上方,第一弹片3的第一基片3.2压接在第一凸台上且位于第二基片4.2的上方;所述第二接线单元5上设置有第二定位槽5.5,所述第二定位槽5.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二个以上的第二凸台5.6;第二弹片4的第二基板4.1卡装在第二定位槽5.5中,第二弹片4的第二基片4.2卡装在第二凸台5.6之间;第一弹片3的第一基板3.1卡装在第二定位槽5.5中且位于第二基板4.1的上方,第一弹片3的第一基片3.2压接在第二凸台5.6上且位于第二基片4.2的上方。

所述的接线端子盒结构,还包括中间隔板2,该中间隔板2的一端插装在第一接线单元1上,中间隔板2的另一端插装在第二接线单元5上。

所述第一接线单元1的第一凸台上设置有第一插装孔,第二接线单元5的第二凸台5.6上设置有第二插装孔5.1,中间隔板2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插脚2.1,其中,位于中间隔板2一侧的第二插脚2.1插装在第一插装孔中,位于中间隔板2另一侧的第二插脚2.1插装在第二插装孔5.1中。

所述第一接线单元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插脚1.1,第二接线单元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二插孔5.2,第一插脚1.1插装在第二插孔5.2中,中间隔板2容纳在第一接线单元1与第二接线单元5共同围成的腔室内。

所述第一接线单元1上还设置有用于按压后释放导线的第一释放孔1.3,该第一释放孔1.3位于第一插线孔1.2的旁边,第二接线单元5上还设置有用于按压后释放导线的第二释放孔5.4,该第二释放孔5.4位于第二插线孔5.3的旁边。

所述第二接线单元5的端部设置有定位凸台5.7。

本产品除了可以为正负极结构而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之外,还可以在正负极的基础上增加接地的设计方案,即在第一接线单元与第二接线单元之间增设第三接线单元,该第三接线单元相当于将另一第一接线单元与另一第二接线单元拼装为一体,然后将第三接线单元置放在第一接线单元与第二接线单元之间。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