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3091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适用于正反插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参照中国发明第CN104716505A号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具有基座及由基座突伸形成舌板的绝缘本体、设置于绝缘本体之导电端子及围设于所述绝缘本体外的外壳。所述导电端子具有设置于所述舌板的接触部、固定于所述基座的固定部及自所述固定部延伸出所述基座设有的后端面的焊接部,所述外壳具有环设于基座的筒部及位于筒部后端的抵靠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的后壳部。所述后壳部对应所述焊接部的位置设置有前后方向上贯通的开槽。

然,所述开槽设置会致使电连接器的焊接部暴露,从而导致电连接器与其他电子元件之间电磁干扰大,影响产品的高频新能。

因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紧凑且能够有效屏蔽干扰的电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端子模组及包覆所述端子模组的壳体,所述端子模组具有绝缘本体及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包括基座及由所述基座的前端面向前突伸的舌部,所述导电端子具有设置于所述舌部的接触部、固定于所述基座的固定部及自固定部延伸出所述基座设有的后端面的焊接部,所述壳体包括围设于所述基座与所述舌部的主体部及遮蔽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的后板部,在前后方向上,所述后板部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相对的内壁面在对应所述焊接部的位置凹设有拉大与所述焊接部之间距离的凹陷部。

进一步地,所述凹陷为后板部的内壁面对应所述焊接部的位置打薄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后板部在对应所述焊接部的位置向后翻折一角度形成弯折段,所述凹陷部设置于所述弯折段。

进一步地,所述后板部挡止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围设于所述端子模组外的筒状的遮蔽壳体及固持于所述遮蔽壳体外的金属壳体,所述主体部为遮蔽壳体,所述后挡板部设置于所述金属壳体。

进一步地,所述遮蔽壳体前后贯通形成收容所述端子模组的收容空间,所述舌部与所述收容腔之间形成对接腔,所述基座的前端面处凹设有限位槽,所述遮蔽壳体设有向所述收容空间内突伸的收容于所述限位槽的限制所述端子模组向前过度装入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向前突伸出基座的前端面而进入所述对接腔。

进一步地,所述基座的上端邻接所述后端面处突设有两个间隔设置于基座的横向两侧的凸块,所述两个凸块之间形成凹槽,所述遮蔽壳体设有的顶壁具有向后插置于所述凹槽的板状插入部及分别设置于所述板状插入部横向两侧的限制所述凸块于内以限制所述遮蔽壳体向后移动的稳固槽。

进一步地,所述遮蔽壳体在所述稳固槽处进一步向收容空间内突伸形成抵靠臂,所述抵靠臂挡止于所述凸块的前端。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壳体具有上壁及位于所述上壁横向两侧的侧壁,所述上壁与所述侧壁分别焊接固定于所述遮蔽壳体的顶壁及顶壁的两侧,所述凸块的后端顶缘设有倒角,所述板状插入部的末端相较所述基座的后端面之间预留一定距离,所述后板部自所述上壁的末端向下弯折并贴靠于所述基座的后端面。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壳体的两个侧壁的后端设有向后超出所述基座的后端面并在横向方上将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完全遮挡的焊接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壳体的后板部的凹陷部用于让位所述焊接部焊接,后板部与焊接部之间结构紧凑,后板部遮罩所述焊接部避免电连接器与外部电子元件之间的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安装至一电路板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另一视角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模组的立体分解图。

图6是图5中端子模组进一步分解的立体分解图。

图7是图6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遮蔽壳体组装于端子模组而金属壳体与遮

蔽壳体分离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安装至电路板的侧视图。

图10是图1沿A-A线的剖视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电连接器 100 绝缘本体 1

第一绝缘本体 11 第一基座 111

第一舌板 112 凹槽 113

贯通孔 114 第一穿孔 115

卡持孔 116 第二绝缘本体 12

第二基座 121 第二舌板 122

凸起 123 凸块 124

第二穿孔 125 卡持块 126

第三绝缘本体 13 第三基座 131

第三舌板 132 镂空部 133

固持槽 134 基部 135

主体部 136 导电端子 2

第一端子 21 头部 210

第一接触部 211 第一固定部 212

第一焊接部 213 第二端子 22

第二接触部 221 第二固定部 222

第二焊接部 223 加强件 3

通孔 30 第一支撑部 31

第二支撑部 32 缺口 321

突出部 322 连接部 33

焊脚 34 固持片 35

抵持部 351 密封部 4

遮蔽壳体 5 套设部 50

顶壁 51 第一固定脚 511

底壁 52 侧壁 53

第二固定脚 531 开孔 532

夹持臂 55 止位壁 54

容纳孔 540 收容槽 541

防水垫圈 6 凸棱 6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10介绍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1000的具体实施方式。定义所述电连接器1000与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接的端口为插接端,插接方向为前后方向。

请参照图1至图7所示,本发明电连接器1000安装于一电路板2000。所述电连接器1000包括端子模组100及包覆所述端子模组100的壳体200。所述端子模组100包括绝缘本体1、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上下两排导电端子2及设置于所述两排导电端子2之间的中间接地片3。

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基座11及由所述基座11的前端面111向前突伸出的舌部12,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设置于所述舌部12的接触部21、由接触部21向后延伸并固定于所述基座11的固定部22及自所述固定部22延伸出所述基座11的焊接部23。具体而言,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上下组装在一起的分别固持有导电端子2的第一端座13与第二端座14及注塑成型于所述第一端座13与第二端座14外的第三端座15。所述第一端座13包括第一基部131及自所述第一基部131向前突伸出的第一舌部132,所述第二端座14包括第二基座141及自所述第二基座向前突伸出的第二舌部142,所述第一端座13与所述第二端座14的前后两端设置有锁扣配合的锁扣结构。所述第一舌部131的前端贯穿上下两侧板面设有位于其中部的固持槽1311而后端的横向两侧凹设有一对固定槽1312,所述第二舌部141的前端及后端分别突伸有与所述固持槽1311及所述固定槽1312锁扣配合的第一卡扣1411及第二卡扣1412。所述第三端座15包括第三基座151及自所述第三基座151向前突伸出第三舌部152,所述第三端座15注塑成型于组装配合于一起的第一基座13与第二基座14外后,所述第一基座131、第二基座141与第三基座151共同构成所述基座11,所述第一舌部132、第二舌部142与所述第三舌部152共同构成所述舌部12。所述中间接地件3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座13与第二端座14之间并设置有若干第一孔洞31,所述第一端座13设置有若干第二孔洞133,所述第二端座14设置有若干第三孔洞143,当所述第三端座15注塑成型于第一端座13与第二端座14外过程中,形成所述第三端座15的塑胶会流入所述第一孔洞31、第二孔洞143及第三孔洞143以使三者之间可靠结合。

所述壳体200包括围设于所述基座11与所述舌部12的筒状的主体部201及遮蔽于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2的后板部202。优选地,所述壳体200包括遮蔽壳体4包覆于所述遮蔽壳体4外的金属壳体5,围设所述基座11与所述舌部12的筒状的主体部201由所述遮蔽壳体4构成,所述后板部202设置于所述金属壳体,具体而言,所述金属壳体5具有包覆所述遮蔽壳体4的上壁51、位于上壁51的横向两侧的侧壁52及由所述上壁51后端向下延伸出的所述后板部202,所述金属壳体5的上壁51及侧壁52通过点焊固定于所述遮蔽壳体4。当然,所述壳体200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即所述后板部自所述筒状的主体部的后端一体向下弯折形成,只是相较于设置遮蔽壳体4及金属壳体5而言屏蔽干扰的性能差。

所述遮蔽壳体4前后贯通并形成有收容所述端子模组200的收容空间41,所述基座11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41,所述舌部12与所述收容空间41之间形成有供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置的对接腔42。所述基座11的前端面111处的上下表面凹设有限位槽1111,所述遮蔽壳体4设有向收容空间41内突伸的收容于所述限位槽1111的限制所述端子模组100向前过度装入的突出部43,所述突出部向前突伸出所述基座11的前端面111而进入所述对接腔42,防止所述对接连接器(未图示)过度插入而损坏基座11。所述基座11的上端邻接所述后端面112处突设有两个间隔设置于所述基座11的横向两侧的凸块113,所述两个凸块113之间形成凹槽114,所述遮蔽壳体4的顶壁具有向后插置于所述凹槽114的板状插入部44及分别设置于所述板状插入部44横向两侧的限制所述凸块113于内以限制所述遮蔽壳体向后移动的稳固槽45。所述遮蔽壳体在所述稳固槽45处进一步设置有向所述收容空间41内突伸的抵靠臂451,所述抵靠臂451挡止于所述凸块113的前端以限制所述端子模组100完成安装后向后移动。

请参照图1至图7并结合图8至图10所示,所述凸块113的后端顶缘处设置有倒角,所述板状插入部44的末端相较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2之间预留一定距离,如此,所述后板部202可自所述金属壳体5的上壁51的末端向下弯折并贴靠挡止于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2。所述后板部202贴靠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2是为了使得电连接器1000整体结构紧凑,同时还可以有效限制所述端子模组100在对接连接器(未图示)插入后带动端子模组100向后移动。

设置于所述第一端座12与所述第二端座13的两排导电端子2中的至少一排导电端子的焊接部23向后突伸出所述基座11的设有的后端面112。为了保证金属壳体5的后板部202尽可能遮蔽所述导电端子2的焊接部23而减小电连接器1000与其它电子元件(未图示)之间的信号干扰,在前后方向上,所述后板部202与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2相对的内壁面2021在对应所述导电端子2的焊接部23的位置凹设有凹陷部2022,所述凹陷部2022可拉大焊接部23与后板部202之间的距离而不影响后板部202贴靠于所述后端面112,所述凹陷部2022为所述后板部202在对应所述焊接部23的位置打薄形成。所述后板部202在对应所述焊接部23的位置还可向后翻折一角度形成一弯折段2020以进一步拉大与所述焊接部23之间的距离。当然,所述后板部202与所述后端面112之间也可以具有一定间隙,间隙越大,所述弯折段2020的翻折角度可相应设置越小。此外,所述金属壳体5的两侧壁52的后端设有向后延伸并超出所述基座11的后端面112的一对焊接片521,所述中间接地片3的后端设有一对位于所述焊接部23的横向两侧的焊脚32,所述一对焊接片521在横向方向上位于所述焊脚32及焊接部23的外侧并遮挡焊脚32与焊接部23,即所述一对焊接片521位于所述焊脚32及焊接部23的横向两外侧可进一步屏蔽与外界的信号干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过阅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而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采取的任何等效的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