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导体固定托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35052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池导体固定托盘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结构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导体固定托盘。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新能源行业的不断发展,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组成电池系统的主要零部件模组的安全性,将成为各企业重点关注的方向,而模组托盘作为模组内核心零部件,其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电池模组的安全性。传统方案是利用工装对导电体进行限位,存在陷操作复杂,防护不当易出现安全事故;不能通用于各种类型的模组,使用范围单一的问题;拼接式托盘进行导电体的固定,存在无法保证拼接托盘的一致性;拼接部分易出现间隙,会导致导电体移位,焊接偏差;长期振动情况下使用,易出现拼接部位脱开,影响安全;生产工序复杂,浪费工时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池导体固定托盘,解决传统托盘因托盘拼接间隙,导致的导电体焊接错位以及开发生产成本高以及效率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电池导体固定托盘,包括中间桥、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以所述中间桥长度方向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与电池导体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桥、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一体成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中间桥上表面沿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向上凸起的通气凸台,所述通气凸台对应电池排气孔所在位置设置,所述通气凸台中上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分割凹槽,所述分割凹槽垂直于所述通气凸台延伸方向设置。

进一步,所述中间桥上表面上设置有采集线固定部件,所述采集线固定部件与所述中间桥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形,所述采集线固定部件与采集线卡接。

进一步,所述采集线固定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卡扣、第二固定卡扣和第三固定卡扣,所述第一固定卡扣设置在所述中间桥与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和/或所述中间桥与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连接位置处,所述第二固定卡扣设置在所述通气凸台与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和/或所述通气凸台与所述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之间,所述第三固定卡扣设置在所述分割凹槽内,所述第一固定卡扣、第二固定卡扣和第三固定卡扣与所述采集线卡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固定卡扣为“U”型卡扣,所述采集线与所述“U”型卡扣卡接。

进一步,所述第二固定卡扣为向左/右侧弯折的弹片,所述采集线与所述弹片弹性连接。

进一步,所述第三固定卡扣包括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设置在所述分割凹槽一侧侧壁上,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分割凹槽另一侧侧壁上,所述采集线与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依次卡接。

进一步,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上均设置有高压隔离块,所述高压隔离块与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或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一体成形,所述高压隔离块设置在相邻两个电池导体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上设置有电池导体限位凸起,所述电池导体设置在所述电池导体限位凸起上,所述电池导体与所述电池导体限位凸起搭接。

进一步,所述通气凸台上设置有电池上盖限位部件,所述电池上盖限位部件与电池上盖卡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导体固定托盘,包括中间桥、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以所述中间桥长度方向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和所述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与电池导体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桥、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一体成形。这样,电池在安装时,电池均安装在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上,因为中间桥、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一体成形,所以电池间不存在安装高度差,电池导体在安装时,只需放置在相邻两块电池电极上方,即可快速焊接;正因为中间桥、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一体成形,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车用所需要提供的电压,确定车型所需的电池数量,并根据电池的数量可以确定这种车型所需托盘的长度,从而进行批量生产、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开发成本。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有效防止电池导体焊接错位、保证电池导体的焊机强度及质量、可以批量生产、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开发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导体固定托盘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导体固定托盘采集线固定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导体固定托盘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中间桥,2、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3、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4、第一固定卡扣,5、第二固定卡扣,6、第三固定卡扣,7、高压隔离块,8、导体限位凸起,9、上盖限位部件,10、分割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池导体固定托盘,包括中间桥 1、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2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3,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2和所述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3以所述中间桥1长度方向为中心对称设置,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2和所述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3与电池导体固定连接,所述中间桥1、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2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3一体成形。这样,电池在安装时,电池均安装在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2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3上,因为中间桥1、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2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3一体成形,所以电池间不存在安装高度差,电池导体在安装时,只需放置在相邻两块电池电极上方,即可快速焊接;正因为中间桥1、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2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3一体成形,在生产过程中,根据车用所需要提供的电压,确定车型所需的电池数量,并根据电池的数量可以确定这种车型所需托盘的长度,从而进行批量生产、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开发成本。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的优点是:有效防止电池导体焊接错位、保证电池导体的焊机强度及质量、可以批量生产、有效提高生产效率以及降低开发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导体固定托盘,如图1-图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中间桥1上表面沿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向上凸起的通气凸台,所述通气凸台对应电池排气孔所在位置设置,所述通气凸台中上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分割凹槽10,所述分割凹槽10垂直于所述通气凸台延伸方向设置。这样,在电池工作充电、放电及使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废气,这些废气从电池的排气孔排出,排出的气体很容易对采集线进行腐蚀,通过在中间桥1上表面延长度方向中间位置处设置有向上凸起的通气凸台,所述通气凸台对应电池排气孔所在位置设置,废气从排气孔排出后,由于中间桥1的结构,废气不会向周边扩散,而是进入通气凸台内部,通气凸台内部将废气导向流至通气凸台两端,从而向外排出废气,因为采集线均在中间桥1上表面进行固定,所以废气不会腐蚀到采集线,从而保证采集线使用寿命;采集线在走线时,一些情况下采集线是需要跨越中间桥 1连接另一侧电池,在通气凸台中上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分割凹槽10,这样,采集线从分割凹槽10间穿过,不需要设置在中间桥1上表面上,以减少采集线的磨损,进一步延长采集线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导体固定托盘,如图1-图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中间桥1上表面上设置有采集线固定部件,所述采集线固定部件与所述中间桥1固定连接或一体成形,所述采集线固定部件与采集线卡接。这样,在中间桥1上表面上设置采集线固定部件,在采集线走线时,将采集线卡接在采集线固定部件内,通过采集线固定部件将采集线进行位置限定,防止车辆在行驶中产生的振动使采集线脱落,而且设置采集线固定部件,可以使得采集线的走线更加清晰、美观。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采集线固定部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固定卡扣4、第二固定卡扣5和第三固定卡扣6,所述第一固定卡扣4设置在所述中间桥1与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2和/或所述中间桥1与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3连接位置处,所述第二固定卡扣5设置在所述通气凸台与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2和/或所述通气凸台与所述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3之间,所述第三固定卡扣6设置在所述分割凹槽10内,所述第一固定卡扣4、第二固定卡扣 5和第三固定卡扣6与所述采集线卡接。这样,在采集线走线过程中,通过第一固定卡扣4来固定采集线初始端,使得采集线与电池导体连接处无相对切割力拉扯力,减少采集线受力情况,保证连接的可靠性;第二固定卡扣5 固定采集线的中前端,减小车辆行驶过程中,在振动情况下,对采集线连接处的相对作用力,同时改善了采集线走线的合理性和美观性;第三固定卡扣 6固定采集线的中部,应用于需要跨方向的采集线固定,使用第三固定卡扣 6进行限制后,避免了安装上盖时,对采集线产生的纵向切割力,而引起的短路,提升了电池的安全性;通过第一固定卡扣4、第二固定卡扣5和第三固定卡扣6的限位固定,多方位对采集线进行固定,避免了采集线接触不良导致的电压跳变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导体固定托盘,如图1-图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固定卡扣4为“U”型卡扣,所述采集线与所述“U”型卡扣卡接。这样,因为第一固定卡扣4为“U”型卡扣,采集线在安装在“U”型卡扣内后,采集线的左右方向位置均被限制,使得采集线无法左右晃动,从而使得采集线与电池导体连接处无相对切割力拉扯力,减少采集线受力情况,保证连接的可靠性;而且第一固定卡扣4为“U”型卡扣,在安装采集线时,只需将采集线从“U”型卡扣上端开口处向下按压,使采集线卡设在“U”型卡扣内即可,安装方便,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导体固定托盘,如图1-图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二固定卡扣5为向左/右侧弯折的弹片,所述采集线与所述弹片弹性连接。这样,因为第二固定卡扣5为向左/右侧弯折的弹片,安装采集线时,将采集线从第二固定卡扣5一侧开口处向内放置,因为第二固定卡扣5为向左/右侧弯折的弹片,采集线会在一侧及上方被限制位置变化,减小车辆行驶过程中,在振动情况下,对采集线连接处的相对作用力,同时改善了采集线走线的合理性和美观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导体固定托盘,如图1-图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三固定卡扣6包括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设置在所述分割凹槽10一侧侧壁上,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分割凹槽10另一侧侧壁上,所述采集线与所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依次卡接。这样,为了更好的将采集线进行固定,在分割凹槽10内设置了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所述第一凸起设置在所述分割凹槽10一侧侧壁上,所述第二凸起设置在所述分割凹槽10另一侧侧壁上,在固定采集线时,采集线穿插设置在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与分割凹槽10所形成的间隙中从而固定采集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导体固定托盘,如图1-图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2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3上均设置有高压隔离块7,所述高压隔离块7与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2或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3一体成形,所述高压隔离块7设置在相邻两个电池导体之间。这样,在车辆中所使用的电池组一般都是多块电池正极和负极串联形成,由电池导体连接,但两块相邻电池导体若存在连接关系就会引起电池短路,所以在相邻的两个电池导体设置高压隔离块7,有效隔离相邻的两个电池导体,对电池导体及电池起到隔离及保护的作用;因为高压隔离块7与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2或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 3一体成形,大大避免了隔离块松动及掉落引起的安全风险,提高使用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导体固定托盘,如图1-图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2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3上设置有电池导体限位凸起8,所述电池导体设置在所述电池导体限位凸起8上,所述电池导体与所述电池导体限位凸起8搭接。这样,在安装电池导体时,将电池导体一侧搭接在电池导体限位凸起8上,因为电池在电池导体下方,电池会托起电池导体,并通过电池导体限位凸起8的位置限定,提升电池与电池导体焊接位置的准确性。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导体固定托盘,如图1-图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通气凸台上设置有电池上盖限位部件9,所述电池上盖限位部件9与电池上盖卡接。这样,在通气凸台上设置电池上盖限位部件9,在安装电池上盖时,工作人员只需将电池上盖水平放置在通气凸台上,左右滑动电池上盖至电池上盖卡在电池上盖限位部件9上即可进行固定,操作简单,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池导体固定托盘,如图1-图3所示,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2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3上设置有电池正极固定开口和电池负极固定开口,所述电池负极固定开口大于所述电池正极固定开口。这样,因为在安装电池工序中,很容易因为操作失误导致电池正负极接反,这时就很容易出现危险,为避免将电池正负极装反的现象发生,在第一电池导体固定部件2和第二电池导体固定部件3上设置有电池正极固定开口和电池负极固定开口,而且电池负极固定开口大于所述电池正极固定开口,跟据电池正负极特征来讲,电池的负极大于电池的正极,在安装电池时,根据开口的大小即可轻易判断电池电极的上下安装方向,不但保证工作人员安全性,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