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电池用组装体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22086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燃料电池用组装体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将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和树脂制构件接合而得到燃料电池用组装体的燃料电池用组装体的制造方法,其中,该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具有包含多孔质构件的电极。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与将树脂制框体接合于mea(membraneelectrodeassembly)的燃料电池用组装体的制造方法相关的技术。作为公开这种技术的文献,例如有专利文献1。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一种接合件的制造方法,包括在载置用夹具上使多孔质构件与树脂制构件的缘部彼此对置而形成对接部的工序、通过传热构件按压对接部的工序、以及使加热构件与按压对接部的传热构件抵接的工序,在该制造方法中,在树脂制构件的缘部附近预先形成突部且在该突部的附近预先形成凹部,在使突部流动时,通过凹部接收该突部的一部分。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20011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在树脂制构件上设置突部及凹部,从而熔融树脂被凹部捕捉而能够抑制飞边的产生,但在因树脂框的尺寸误差等而使加热构件相对于突部的相对位置错开的情况下,根据加热构件的位置,可能发生熔融树脂到达凹部的外侧的流动过多而产生飞边。这样,在以往的技术中,在更加可靠地防止飞边的产生这一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防止在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与树脂制构件接合时熔融的树脂制构件成为飞边的原因的情况的燃料电池用组装体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用组装体的制造方法,该燃料电池用组装体(例如,后述的燃料电池用组装体1)通过将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例如,后述的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与树脂制构件(例如,后述的树脂制框体150)接合而得到,该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具有包含多孔质构件(例如,后述的气体扩散层132)的电极(例如,后述的阳极侧电极130),并且,所述树脂制构件具有沿着端面的突出部(例如,后述的突出部152),该燃料电池用组装体的制造方法包括:配置工序,在该工序中,在使所述多孔质构件的端面与该树脂制构件的端面对接的状态下将所述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和所述树脂制构件配置在载置用夹具(例如,后述的载置用夹具11)上;熔融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传热构件(例如,后述的传热构件20)对所述突出部进行加压,并且使加热构件(例如,后述的加热构件30)抵接于所述传热构件中的与所述突出部接触的一侧的相反侧,从而经由所述传热构件对所述突出部进行加热,使所述树脂制构件的一部分熔融而向所述多孔质构件浸透;以及固化工序,在该工序中,使浸透到所述多孔质构件中的所述树脂制构件的一部分固化,其中,在所述熔融工序中,以使所述加热构件的中心(例如,后述的中心轴c1)位于比所述突出部的中心(例如,后述的中心轴c2)靠所述多孔质构件侧的位置的方式设定所述加热构件相对于所述传热构件的抵接位置。

由此,由于加热构件的中心位于比突出部的中心靠多孔质构件侧的位置,因此从突出部起靠多孔质构件侧的温度较高,另一方面,从突出部起靠所述多孔质构件的相反侧的温度相对较低。于是,在熔融工序中熔融了的树脂制构件在多孔质构件侧流动性较高,向多孔质构件中良好地浸透,并且在多孔质构件的相反侧流动性相对降低,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熔融了的树脂向多孔质构件的相反侧过度流动而在树脂制构件上成为飞边的情况。另外,即便在熔融对象的突出部的形状上存在误差,通过使加热构件的中心位于比突出部的中心靠多孔质构件侧的位置,也能够可靠地防止以突出部的形状的误差为原因的飞边的产生。

优选的是,在所述树脂制构件中的所述突出部的与所述多孔质构件相反的一侧形成有捕捉用凹部(例如,后述的捕捉用凹部153),所述传热构件的与所述树脂制构件接触的接触面(例如,后述的接触面21)形成为在所述熔融工序中能够封闭所述捕捉用凹部的大小。

由此,能够通过传热构件堵塞捕捉用凹部,因此能够通过捕捉用凹部捕捉在熔融工序中熔融了的树脂制构件,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捕捉的熔融树脂从捕捉用凹部溢出而向多孔质构件的相反侧流出的情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有效地防止在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与树脂制构件接合时熔融了的树脂制构件成为飞边的原因的情况的燃料电池用组装体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接合装置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传热构件及加热构件的结构的放大剖面图。

图3是表示将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和树脂制框体安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接合装置的载置用夹具上的情况的放大剖面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传热构件的接触面与突出部的上表面抵接的情况的放大剖面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构件的抵接部与传热构件的凹部抵接的情况的放大剖面图。

图6是表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熔融工序而使突出部熔融了的情况的放大剖面图。

图7是表示熔融工序中的相对于距抵接部的外端的距离的传热构件的热分布的例子的图表。

符号说明:

1燃料电池用组装体

11载置用夹具

20传热构件

30加热构件

100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

130阳极侧电极(电极)

132气体扩散层(多孔质构件)

150树脂制框体(树脂制构件)

152突出部

153捕捉用凹部

c1加热构件的抵接部的中心轴

c2突出部的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简要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接合装置10的剖视图。在图1中示出接合装置10中的主要部分。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传热构件20及加热构件30的结构的放大剖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接合装置10具备载置用夹具11、框体按压构件12、接合体按压构件13、传热构件20及加热构件30。

载置用夹具11在其上表面载置有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和树脂制框体150。在载置用夹具11上形成有用于安置树脂制框体150的凹部15。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以其外侧面被树脂制框体150的内侧面包围的状态载置于载置用夹具11。

在本实施方式的载置用夹具11中形成有第一制冷剂通路(省略图示),通过使冷却介质在该第一制冷剂通路中流通,从而在后述的固化工序中,促进软化或熔融了的树脂制框体150的冷却固化。

对本实施方式的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的结构进行说明。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为阴极侧电极110、电解质膜120及阳极侧电极130的层叠体。

阴极侧电极110通过从下侧顺次层叠由碳纸等构成的作为多孔质构件的气体扩散层111、基底层(省略图示)及电极催化剂层112而构成。另外,阳极侧电极130通过从下侧顺次层叠电极催化剂层131、基底层(省略图示)及由碳纸等构成的作为多孔质构件的气体扩散层132而构成。

电解质膜120成为由配置在下侧的阴极侧电极110的电极催化剂层112和配置在上侧的阳极侧电极130的电极催化剂层131夹入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阴极侧电极110形成得比阳极侧电极130及电解质膜120小。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为树脂制构件的树脂制框体150进行说明。树脂制框体150是包围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的矩形的框体。

树脂制框体150在其上表面的内侧形成有切口部151。电解质膜120的外侧的端部载置于该切口部151的上表面。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内侧是指阳极侧电极130(气体扩散层132)侧,且是指附图中的左侧。

在切口部151的外侧的周围形成有突出部152、捕捉用凹部153。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外侧是指配置有阳极侧电极130的一侧的左右方向的相反侧,且是指附图中的右侧。

突出部152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包围切口部151的框状。捕捉用凹部153形成在比突出部152靠外侧的位置,形成为包围突出部152的框状的槽。

框体按压构件12与树脂制框体150的形状对应而形成为框状。框体按压构件12构成为能够升降。通过该框体按压构件12来按压树脂制框体150的上表面。

接合体按压构件13形成为大致四边形形状,且配置在框体按压构件12的内侧。在接合体按压构件13与框体按压构件12之间形成有间隙,使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的外侧面与树脂制框体150的内侧面对接的部分位于该间隙部分。通过该接合体按压构件13来按压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的上表面。

如图2所示,传热构件20的接触面21形成为能够覆盖树脂制框体150的捕捉用凹部153的大小。另外,如图1所示,传热构件20由具有定位功能的支架180支承。通过该支架180将传热构件20与树脂制框体150接触的位置定位。本实施方式的支架180具备柱状构件181、冷却块182及冷却传导块183、以及按压板184。

柱状构件181与能够升降的支承盘(省略图示)连接,与该支承盘的动作连动。传热构件20伴随着柱状构件181的升降动作而升降。

冷却块182及冷却传导块183设置在柱状构件181的前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柱状构件181的前端配置冷却块182,在冷却块182的下端配置冷却传导块183。

在冷却块182中形成有第二制冷剂通路(省略图示)。通过使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与第二制冷剂通路中均流通,从而将冷却块182、冷却传导块183以及传热构件20冷却。由此,在加热构件30从传热构件20分离后能够使该传热构件20的温度迅速下降,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软化或熔融了的树脂制框体82的冷却固化。

在冷却传导块183的内侧形成有与后述的凹部22连通的中空部。按压板184设置在冷却传导块183的前端。通过该按压板184来保持传热构件20。

如图2所示,传热构件20在与树脂制框体150接触的接触面21的相反侧形成有用于供加热构件30抵接的凹部22。

加热构件30具备:形成为随着向下侧前进而前端变细的主体部31;以及在主体部31的前端形成的抵接部32。主体部31与作为热源的加热块35连结。在该加热块35中埋设有未图示的筒式加热器,筒式加热器的热量经由加热块35向加热构件30传递。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构件30的抵接部32与传热构件20的凹部22的底面接触,由此加热构件30的热量能够经由传热构件20向树脂制框体150传递。

接下来,对加热构件30的支承结构进行说明。加热构件30由与传热构件20不同的构件的支架160支承,能够相对于传热构件20改变位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支架160具有定位机构(省略图示),通过该支架160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加热构件30的定位。需要说明的是,作为定位机构,可以采用使用了能够对加热构件30平面或三维地进行位置调节的夹具的机构、或使用了可动机构的机构等适当的机构。

本实施方式的支架160具备柱状构件161、支承盘162及隔热板36。柱状构件161的上端与升降机构(省略图示)连结,并且其下端与支承盘162连结。支承盘162经由隔热板36与加热块35连结。通过隔热板36来防止支承盘162的温度过度上升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支承传热构件20的支架180、支承加热构件30的支架160分别具有独立的升降机构,从而能够相对于传热构件20使加热构件30的位置相对位移。另外,对于传热构件20是否与树脂制框体150抵接,可以采用使用载荷传感器等适当的方法。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热构件30的位置设定为,其抵接部32的中心轴c1相对于突出部152的中心轴c2向内侧(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侧)偏移。另外,传热构件20的位置设定为,其接触面21覆盖捕捉用凹部153的范围。

接下来,对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接合装置10进行的燃料电池用组装体1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将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和树脂制框体150安置在接合装置10的载置用夹具11上的情况的放大剖面图。如图3所示,在载置用夹具11上配置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及树脂制框体150的配置工序中,树脂制框体150中的形成有突出部152的一侧的端面与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的端面形成为对接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阳极侧电极130及电解质膜120的端部位于切口部151的上表面的状态。

在配置工序中,传热构件20与加热构件30以分离的状态保持在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和树脂制框体150的上方。从该状态向熔融工序转移。从图3所示的状态使框体按压构件12下降,来防止树脂制框体150的位置错动,并且使传热构件20与加热构件30在维持分离的状态下下降。另外,使水、油等冷却介质在所述第一制冷剂通路及所述第二制冷剂通路中流通。

图4是表示传热构件20的接触面21与突出部152的上表面抵接的情况的放大剖面图。如图4所示,在传热构件20的接触面21与突出部152的上表面接触的时刻,为加热构件30的抵接部32与传热构件20的凹部22分离的状态。从该状态起使加热构件30下降。

图5是表示加热构件30的抵接部32与传热构件20的凹部22抵接的情况的放大剖面图。图6是表示通过熔融工序使突出部152熔融后的情况的放大剖面图。

如图5所示,通过成为加热构件30的抵接部32与传热构件20的凹部22相抵的状态,从而能够将加热构件30的热量向传热构件20传递。从加热构件30传递来的热量经由传热构件20向突出部152传递。通过经由传热构件20传递来的热量,使突出部152熔融,成为能够流动的软化物(或熔融物)。如图6所示,突出部152成为软化物,从而传热构件20及加热构件30的朝向下方的力超过突出部152的反作用力,将突出部152压扁。

突出部152被压扁而得到的软化物通过传热构件20而受到压力,从突出部152的位置流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加热构件30的抵接部32的中心轴c1位于比突出部152的中心轴c2靠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侧的位置的状态下,经由传热构件20对突出部152进行加热。由此,在熔融工序中突出部152的阳极侧电极130侧的温度比其相反侧高。因此,在阳极侧电极130侧熔融物的流动性相对较高,向作为多孔体的气体扩散层132良好地浸透。

另外,熔融物容易向阳极侧电极130侧流动,并且阳极侧电极130侧的相反侧的温度相对较低而流动性也降低,因此向阳极侧电极130侧的相反侧流动的流动量减少,所以可防止突出部152的熔融物超出捕捉用凹部153而向外侧流动的情况。此外,由于成为传热构件20的接触面21将捕捉用凹部153堵塞的状态,因此也可防止在传热构件20下降后熔融物从捕捉用凹部153溢出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及树脂制框体150由在与各自的下表面面接触的载置用夹具11的内部通过的制冷剂冷却,从而可防止突出部152及其附近以外的部分的温度过度上升的情况,且能够防止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树脂制框体150产生翘曲的情况。

在固化工序中,浸透到气体扩散层132中的软化物被冷却,将气体扩散层132(阳极侧电极130)与树脂制框体150一体地接合,从而得到作为接合件的燃料电池用组装体1。

使冷却块182、冷却传导块183及传热构件20以从燃料电池用组装体1分离的方式上升,并且使框体按压构件12以从树脂制框体150分离的方式上升,从而成为能够将燃料电池用组装体1从接合装置10取出的状态。

接下来,对通过加热构件30进行的经由传热构件20的热传递的热量部分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熔融工序中的传热构件20的热分布的例子的图表。在图7的例子中,在横轴上表示将突出部152的中心作为原点o的位置,在横轴上,从原点o起左侧为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侧,越靠右侧表示越远离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并且,在纵轴上表示传热构件20的各位置的温度(℃)。

图7的图表中示出的点划线的c1表示抵接部32的中心轴c1,点划线的c2表示突出部152的中心轴c2。在图7所示的图表的例子中,相对于突出部152的中心轴c2,抵接部32的中心轴c1位于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侧。

如图7的图表所示,抵接部32的中心轴c1与突出部152的中心轴c2相比向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侧偏移,从而传热构件20的温度以与中心轴c1对应的位置为中心而变高。另一方面,相对于原点o而与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侧相反的一侧的温度变得低于树脂制框体150的树脂的玻化温度。

这样,根据图7所示的例子也可知,温度较高的区域为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侧,由此流动状态的突出部152容易向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侧流动,从而能够有效地防止突出部152向树脂制框体150侧流动而成为飞边的原因的情况。

加热构件30的中心轴c1与突出部152的中心轴c2的偏移量也可以根据熔融区域的温度分布来设定。例如,可以根据不希望使树脂制框体150熔融的设定位置与树脂制框体150变得不熔融的温度的关系来设定偏移量。偏移量的设定也可以根据加热构件30、传热构件20、树脂制框体150的材料等来适当设定。偏移量的设定可以根据情况而适当变更。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用组装体1的制造方法,起到以下这样的效果。

即,将具有包含气体扩散层132的阳极侧电极130的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与树脂制框体150接合而得到的燃料电池用组装体1的制造方法包括:配置工序,在该工序中,在树脂制框体150上沿着端面形成突出部152,在使气体扩散层132的端面与该树脂制框体150的端面对接的状态下将树脂制框体150和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配置载置用夹具11上;熔融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传热构件20对突出部152进行加压,并且使加热构件30抵接于传热构件20中的与突出部152接触的一侧的相反侧,从而经由传热构件20对突出部152进行加热,使树脂制框体150的一部分熔融而向气体扩散层132浸透;以及固化工序,在该工序中,使浸透到气体扩散层132中的树脂制框体150的一部分固化,其中,在熔融工序中,以使加热构件30的中心轴c1位于比突出部152的中心轴c2靠气体扩散层132侧的位置的方式设定加热构件30相对于传热构件20的抵接位置。

由此,加热构件30的中心位于比突出部152的中心靠气体扩散层132侧的位置,因此从突出部152起靠气体扩散层132侧的温度较高,另一方面,从突出部152起靠气体扩散层132的相反侧的温度相对较低。于是,在熔融工序中熔融了的树脂制框体150在气体扩散层132侧流动性较高,向气体扩散层132中良好地浸透,并且在气体扩散层132的相反侧流动性相对降低,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熔融了的树脂向气体扩散层132的相反侧过度流动而在树脂制框体150上成为飞边的情况。另外,即便在熔融对象的突出部152的形状上存在误差,通过使加热构件30的中心轴c1位于比突出部的中心轴c2靠气体扩散层132侧的位置,也能够可靠地防止以突出部的形状的误差为原因的飞边的产生。因此,与考虑由熔融树脂导致的飞边的产生而额外地设计树脂制框体的情况相比,能够防止飞边的产生,因此能够将尺寸设计得较小,还能够提高布局的自由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树脂制框体150中的突出部152的与气体扩散层132相反的一侧形成有捕捉用凹部153,传热构件20的与树脂制框体150接触的接触面21形成为能够在熔融工序中封闭捕捉用凹部153的大小。

由此,能够通过传热构件20堵塞捕捉用凹部153,因此能够通过捕捉用凹部153捕捉在熔融工序中熔融了的树脂制框体150,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捕捉的熔融树脂从捕捉用凹部153溢出而向气体扩散层132的相反侧流出的情况。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没有被上述的实施方式限制,能够进行适当变更。例如,能够变更突出部152的形状等,树脂制框体150的结构能够根据情况而适当变更。另外,对于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100的结构,并非限定于气体扩散层。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使用了多孔质构件的各种电解质膜-电极接合体。此外,在接合装置10中,也可以根据情况而适当变更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