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7458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存在具有杆的连接器。作为这样的连接器,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杆式连接器的技术:作为降低第1连接器壳体与第2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操作时和嵌合解除操作时的操作力的杠杆部件,包括能转动地装配在第1连接器壳体的嵌合操作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6176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关于降低使连接器卡合时的操作负担,仍然存在改良的余地。例如,如果不需要对杆进行转动操作这样复杂的作业就能够使连接器卡合,那么能够减轻操作负担。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卡合操作的操作负担的连接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具有:包括筒状的外壳和配置在所述外壳的内侧的内壳的一对壳体;以使所述一对壳体相对滑动自如的方式将所述一对壳体连结的杆,所述第二连接器沿着所述第一连接器的轴向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对地滑动,从而与所述第一连接器卡合,所述一对壳体具有:设置在所述一对壳体中的一者,且以使所述杆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所述杆的支承部;设置在所述一对壳体的另一者,且在与所述轴向交叉的方向延伸,供设置在所述杆的突起插入的引导部,所述一对壳体的所述一者具有与所述杆卡止并限制所述杆的旋转的临时卡止部,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以能传递所述轴向的力的方式与所述杆抵接的抵接部,所述引导部将对所述一对壳体的所述另一者赋予的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器的力传递给所述突起,所述杆在解除了所述临时卡止部所进行的卡止的状态下,将从所述引导部向所述突起传递的力转换为反向的力并传递给所述抵接部。

在所述连接器中,优选的是所述临时卡止部具有:限制所述杆向一个旋转方向旋转的第一卡止部;以及限制所述杆向另一个旋转方向旋转的第二卡止部。

在所述连接器中,优选的是所述抵接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沿着所述轴向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器滑动时,与所述临时卡止部抵接并使所述临时卡止部弹性变形,解除所述临时卡止部相对于所述杆的卡止。

在所述连接器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杆的缘部设置有向所述杆的旋转轴侧凹陷的凹部,所述临时卡止部与所述凹部卡止并限制所述杆的旋转,所述抵接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沿着所述轴向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器滑动时,抵接在所述临时卡止部,且边使所述临时卡止部弹性变形并解除所述临时卡止部相对于所述杆的卡止边进入到所述凹部,所述杆在所述凹部与所述抵接部抵接,从所述凹部向所述抵接部传递所述反向的力。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具有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第一连接器具有:包括内壳和外壳的一对壳体;以使一对壳体相对滑动自如的方式将一对壳体连结的杆。一对壳体的一者具有:以使杆旋转自如的方式支承杆的支承部和限制杆的旋转的临时卡止部,一对壳体的另一者具有供设置在杆的突起插入的引导部。第二连接器具有与杆抵接的抵接部。

在杆解除了临时卡止部所进行的卡止的状态下,将从引导部向突起传递的朝向第二连接器的力转换为反向的力并传递给抵接部。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传递至抵接部的反向的力是使连接器卡合的卡合力。另外,不需要使杆转动的操作。因此,取得的效果是:减轻使连接器卡合时的操作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壳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壳的主视图。

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壳的立体图。

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壳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杆的立体图。

图8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杆的侧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0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卡合操作的滑动方向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抵接部与第一卡止部的抵接开始的立体图。

图13是示出抵接部与第一卡止部的抵接开始的剖视图。

图14是示出抵接部进入到凹部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5是示出抵接部使第一卡止部变形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6是示出利用杆来传递力的立体图。

图17是示出利用杆来传递力的剖视图。

图18是示出安装有索环的第一连接器相对于第二连接器卡合的图。

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一连接器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第一连接器

2:第二连接器

3:外壳

4:内壳

5:杆

6:一对壳体

7:主体

8a、8b、8c:子连接器

20:索环

21:安装部

22:蜿蜒部

23:管

31:筒状部

31a:槽

31b:引导部

31c:切槽

31d:侧壁

32:凸缘部

33:卡合部

41:筒状部

41a:侧壁

42a、42b、42c:子连接器部

43:底壁部

44:保持孔

45:支承部

45a:轴部

45b:防脱部

46:临时卡止部

46a:第一卡止部

46b:第二卡止部

47:突起

48:被引导部

51:被支承部

52:突起

53:凹部

71:筒状部

72:凸缘部

73:罩

74:抵接部

75:接合部

100:连接器

f1、f2:力

r1:第一旋转方向

r2:第二旋转方向

x1、x2:中心轴线

x3:接触部

y1、y2、y3:箭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此外,本发明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另外,下述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想到的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要素。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8,说明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涉及连接器。图1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的立体图;图2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壳的立体图;图4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外壳的主视图;图5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壳的立体图;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壳的立体图;图7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杆的立体图;图8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杆的侧视图;图9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连接器的立体图;图10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连接器的平面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接器100具有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第一连接器1和第二连接器2通过沿着轴向相对地滑动从而卡合。此外,轴向是第一连接器1的外壳3和内壳4的轴向、以及第二连接器2的轴向。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中,第二连接器2是固定在面板、壁面等所谓的待命连接器。连接器100例如被用作车辆的门连接器。第二连接器2例如固定在车辆的车身所设置的开口部。第一连接器1与设置在车辆的门的装置连接。第一连接器1在门相对于车身进行组装时与第二连接器2连接。第一连接器1相对于固定的第二连接器2边在轴向滑动边卡合。

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器1具有外壳3、内壳4和杆5。壳体3、4和杆5例如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形成。外壳3和内壳4成为构成第一连接器1的一对壳体6。内壳4配置在外壳3的内侧。杆5以使一对壳体6相对滑动自如的方式将一对壳体6连结。另外,杆5将对外壳3赋予的沿着轴向的力传递给第二连接器2的抵接部74。

如图3所示,外壳3的形状是筒状。更详细而言,外壳3具有筒状部31以及与筒状部31一体的凸缘部32。凸缘部32设置在筒状部31的后端,从筒状部31的外表面向外侧突出。此外,在筒状部31中,前端是第一连接器1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卡合时朝向第二连接器2的前端,后端是在轴向与前端相反侧的端。换言之,关于第一连接器1,前侧是第一连接器1边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滑动边卡合时的行进方向前侧。

筒状部31是截面形状为矩形的筒状的构成部。筒状部31的内侧为中空。内壳4配置在筒状部31的内侧,相对于筒状部31在轴向相对滑动。筒状部31具有在轴向延伸的槽31a。内壳4在相对于筒状部31在轴向相对移动时,被该槽31a引导。在筒状部31的外表面设置有卡合部33。卡合部33与第二连接器2的卡合部75卡合。

如图3和图4所示,筒状部31具有引导部31b和切槽31c。即,引导部31b和切槽31c设置在一对壳体6中的另一个的外壳3。引导部31b和切槽31c设置在筒状部31的相同侧壁31d。在引导部31b插入设置在杆5的突起52。引导部31b对突起52进行引导。引导部31b沿着外壳3与内壳4在轴向相对移动时的突起52的轨迹而设置。引导部31b是设置有在侧壁31d的槽,将侧壁31d在板厚方向贯通。引导部31b在与轴向和侧壁31d的宽度方向分别交叉的方向延伸。引导部31b向轴向的前侧略微弯曲。如图3所示,引导部31b的一端31e为形成于凸缘部32的槽,向后端侧开放。引导部31b设置为将侧壁31d沿着宽度方向倾斜横穿。即,引导部31b的一端31e位于侧壁31d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另一端31f位于侧壁31d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引导部31b随着从一端31e向另一端31f从轴向的后侧朝向前侧,且从侧壁31d的宽度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地倾斜。

切槽31c从侧壁31d的前端向后侧在轴向延伸。即,切槽31c是设置在侧壁31d的前端侧,向后侧凹陷的凹部。切槽31c是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边相对地滑动边卡合时,第二连接器2的抵接部74所通过的通路。切槽31c的入口部的宽度随着朝向前侧而拓宽。

如图5和图6所示,内壳4的形状是长方体的箱形。内壳4如图6所示,具有筒状部41、子连接器部42a、42b、42c和底壁部43。筒状部41是截面形状为矩形的筒状的构成部。筒状部41的前端开放,后端如图5所示被底壁部43阻塞。子连接器部42a、42b、42c是从底壁部43向前侧突出的方柱状的构成部。子连接器部42a、42b、42c突出到筒状部41的前侧开口部。

子连接器部42a、42b、42c分别在内部保持端子。子连接器部42a、42b、42c具有保持端子的多个保持孔44。保持孔44将子连接器部42a、42b、42c在轴向贯通,在底壁部43开口。在各保持孔44分别保持有阴端子。被第二连接器2保持的阳端子相对于保持孔44从前侧插入并与阴端子卡合。

筒状部41具有支承部45和临时卡止部46。支承部45和临时卡止部46设置在筒状部41的相同侧壁41a。支承部45设置在一对壳体6的一个的内壳4,将杆5支承为旋转自如。支承部45从侧壁41a的外表面突出。支承部45具有圆柱形的轴部45a、防脱部45b。轴部45a的基端与侧壁41a相连。防脱部45b从轴部45a的末端向径向的外侧突出。防脱部45b限制杆5从轴部45a拔出。

临时卡止部46卡止在杆5并限制杆5的旋转。临时卡止部46具有第一卡止部46a和第二卡止部46b。第一卡止部46a和第二卡止部46b在侧壁41a的宽度方向夹着支承部45配置在互不相同侧。第一卡止部46a配置在侧壁41a的前端。第二卡止部46b配置在侧壁41a的后端。第一卡止部46a能在轴部45a的中心轴线x1的方向弹性变形。即,第一卡止部46a能在被支承部45支承的杆5的旋转轴向弹性变形。第一卡止部46a是平面形状为矩形的板状的构成部。第一卡止部46a的后侧与侧壁41a相连。即,第一卡止部46a是轴向的后端被侧壁41a支承的悬臂状的板状的构成部。从另一种观点来讲,也可以说第一卡止部46a是侧壁41a的一部分,被一对平行的槽41b与侧壁41a的其余部分隔开。

第一卡止部46a具有突起47。突起47是设置在第一卡止部46a的外侧面的突出部,突起47的末端与侧壁41a的外侧面相比突出。突起47具有第一倾斜面47a和第二倾斜面47b。第一倾斜面47a是突起47的前侧的倾斜面。第一倾斜面47a是随着从第一卡止部46a的末端侧朝向基端侧向外侧的突出高度提高的倾斜面。第二倾斜面47b是突起47的后侧的倾斜面。第二倾斜面47b是随着从第一卡止部46a的末端侧朝向基端侧向外侧的突出高度降低的倾斜面。

第二卡止部46b是从侧壁41a的外侧面突出的突出部。第二卡止部46b在侧壁41a的宽度方向延伸。在筒状部41的外侧面设置有被引导部48。被引导部48是在轴向延伸的肋。被引导部48被外壳3的槽31a引导。

如图7所示,杆5是平面形状为近似菱形的板状的部件。换言之,杆5的宽度从中央向两端分别减小。杆5具有被支承部51、突起52和凹部53。被支承部51是设置在杆5的贯通孔。被支承部51与杆5的中央相比设置在靠近凹部53的位置。内壳4的支承部45被插入到该被支承部51并将杆5支承为旋转自如。突起52设置在杆5的一端。突起52的形状是圆柱形。如图7和图8所示,突起52从杆5的表面5a突出。表面5a是杆5的外壳3侧的面。如图2等所示,杆5配置在内壳4与外壳3的间隙。即,杆5的表面5a与外壳3对置,背面5b与内壳4对置。

凹部53设置在杆5的与突起52侧相反侧的端部。即,凹部53在杆5位于突起52的对角。凹部53是设置在杆5的缘部的凹部,向被支承部51侧、即杆5的旋转轴侧凹陷。换言之,在支承部45插入到被支承部51的状态下,凹部53向支承部45侧凹陷。俯视凹部53的形状是近似半圆形。换言之,凹部53是杆5的角部被切除为圆弧状的切槽部。凹部53与第二连接器2的抵接部74抵接。

本实施方式的外壳3、内壳4和杆5如下面说明的那样,是互相组装的组件。图2示出装配的壳体3、4和杆5。在装配的第一连接器1中,杆5被内壳4支承为旋转自如。另外,杆5的突起52插入到外壳3的引导部31b。由此,内壳4与外壳3通过杆5被连结成滑动自如。

在第一连接器1的组件装配中,首先,杆5相对于内壳4组装。具体而言,由作业者向杆5的被支承部51插入内壳4的支承部45。进一步,相对于外壳3组装内壳4和杆5。具体而言,由作业者从凸缘部32侧将内壳4和杆5插入外壳3。此时,杆5的突起52相对于外壳3的引导部31b从一端31e插入。由此,内壳4与外壳3经由杆5被连结成滑动自如。

从该状态下,通过将第一卡止部46a卡止于杆5的凹部53,从而限制杆5的旋转。具体而言,作业者使杆5旋转并使第一卡止部46a卡止在凹部53。卡止在凹部53的第一卡止部46a限制杆5的旋转。第一卡止部46a至少限制杆5向第一旋转方向r1的旋转。第一旋转方向r1是杆5利用对外壳3赋予的卡合方向的力(参照图16)而旋转的方向。

在第一卡止部46a卡止在凹部53的状态下,第二卡止部46b与杆5抵接,或者与杆5接近,限制杆5的旋转。第二卡止部46b限制杆5向第二旋转方向r2的旋转。第二旋转方向r2是与第一旋转方向r1相反的旋转方向。这样,利用第一卡止部46a和第二卡止部46b,限制杆5向两个方向r1、r2的旋转。其结果是,限制外壳3与内壳4在轴向相对移动。这样,将限制杆5向两个方向r1、r2的旋转,限制一对壳体6的相对滑动的状态称作第一连接器1的临时卡止。

第一连接器1例如在临时卡止的状态下与门一起被运送,在向车身组装有门时,与车身侧的第二连接器2卡合。

如图9和图10所示,第二连接器2具有主体7和子连接器8a、8b、8c。主体7和子连接器8a、8b、8c分别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等形成。主体7具有筒状部71、凸缘部72和罩73。筒状部71是截面形状为矩形的筒状的构成部。凸缘部72设置在筒状部71的前端,从筒状部71的外表面向外侧突出。此外,在第二连接器2中,前端是第二连接器2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卡合时朝向第一连接器1侧的端,后端是轴向与前端相反侧的端。

罩73设置在筒状部71的内侧,在后端与筒状部71相连。罩73将子连接器8a、8b、8c从侧方包围。本实施方式的罩73从除了抵接部74侧的三侧将子连接器8a、8b、8c包围。在罩73设置有与外壳3的卡合部33卡合的卡合部75。

子连接器8a、8b、8c分别在后端部与主体7卡合。子连接器8a、8b、8c与凸缘部72相比向前侧突出。如图10所示,子连接器8a、8b、8c分别具有多个保持孔81。在各保持孔81分别保持有阳端子。阳端子的一部分从保持孔81向前侧突出。在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卡合时,子连接器8a、8b、8c分别与内壳4的子连接器部42a、42b、42c嵌合。更详细而言,子连接器部42a、42b、42c进入到子连接器8a、8b、8c的内侧。被子连接器8a、8b、8c保持的阳端子与子连接器部42a、42b、42c的阴端子电连接。

如图9和图10所示,筒状部71具有抵接部74。抵接部74以能传递轴向的力的方式与杆5抵接。抵接部74设置在筒状部71的侧壁71a。更详细而言,抵接部74从侧壁71a的内侧面向筒状部71的内侧突出。抵接部74的形状是圆柱形。在抵接部74的末端与子连接器8a之间设置有与内壳4的筒状部41的壁厚对应的间隙。

如图11所示,第一连接器1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边在轴向滑动边卡合。作业者如箭头y1所示,使第一连接器1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在轴向滑动。此时,作业者保持第一连接器1,使得凸缘部32位于后端。作业者例如保持凸缘部32并进行第一连接器1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的卡合作业。若第一连接器1在箭头y1方向滑动,则内壳4开始与第二连接器2的子连接器8a、8b、8c嵌合。

若第一连接器1进一步滑动,则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二连接器2的抵接部74与内壳4的第一卡止部46a抵接。此外,图13是图12的xiii-xiii截面。如图13所示,抵接部74与第一卡止部46a的第一倾斜面47a抵接。若第一连接器1进一步滑动,则抵接部74使第一卡止部46a在箭头y2所示的方向弹性变形。该方向y2是杆5的旋转轴的方向。抵接部74将第一卡止部46a向内壳4的内部侧压入。通过与抵接部74抵接而弯曲变形的第一卡止部46a从杆5的旋转轨道避让。即,利用第一卡止部46a的弹性变形,解除第一卡止部46a相对于杆5的卡止。由此,容许杆5的旋转。换言之,解除第一连接器1的外壳3与内壳4的临时卡止。

图14和图15示出抵接部74解除了第一卡止部46a相对于杆5的卡止的状态。图15示出图14的xv-xv截面。如图15所示,抵接部74边使第一卡止部46a弹性变形边越过突起47,解除第一卡止部46a相对于杆5的卡止。在这样解除了临时卡止的时间点,抵接部74进入到杆5的凹部53。更详细而言,抵接部74进入到凹部53的能抵接区域。能抵接区域是杆5旋转时凹部53的通过区域。即,在抵接部74位于能抵接区域的情况下,若杆5旋转则凹部53与抵接部74抵接。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抵接部74能够边解除第一卡止部46a相对于杆5的卡止,边进入到杆5的凹部53并与凹部53抵接。

若解除第一卡止部46a相对于杆5的卡止,则如以下参照图16和图17说明的那样,增力机构会发挥功能。图16和图17示出杆5的凹部53与抵接部74抵接的状态。图17示出图16的xvii-xvii截面。作业者通过按压外壳3,从而在杆5的突起52作用朝向第二连接器2的轴向的力f1。若解除临时卡止,则杆5利用该力f1而旋转,凹部53与抵接部74抵接。与抵接部74抵接的凹部53对抵接部74赋予与力f1反向的力f2。该力f2是与第一连接器1的滑动方向相反方向的力。即,力f1在杆5被转换为将第二连接器2向第一连接器1拉进的力f2。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杆5使力f2比力f1大。如图17所示,从支承部45的中心轴线x1到突起52的中心轴线x2的距离,长于从中心轴线x1到凹部53与抵接部74的接触部x3的距离。即,杆5赋予给抵接部74的力f2是将力f1增大的力。所以,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能够降低使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卡合时所需的按压力。适当调整从中心轴线x1到中心轴线x2的距离、与从中心轴线x1到接触部x3的距离的关系,从而能够设定所需的按压力。

另外,通过解除临时卡止并容许杆5的旋转,外壳3与内壳4能够相对地滑动。当杆5在作业者的按压力下而旋转时,则外壳3相对于内壳4在轴向相对移动并靠近第二连接器2。而且,通过外壳3与第二连接器2卡合,从而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的卡合完成。

如参照图18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能够在索环20安装在第一连接器1的状态下进行卡合作业。索环20例如安装在外壳3的凸缘部32。作业者保持被索环20覆盖的凸缘部32,使第一连接器1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卡合。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中,由于作业者不需要操作杆5,因此,能够在将索环20套在第一连接器1的状态下进行卡合作业。作为比较对象,设想与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不同,在使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卡合的组装工序中,作业者除了使第一连接器1滑动的操作外,还需要使杆5旋转的转动操作的连接器。在该比较对象的连接器中,若处于索环20安装在第一连接器1的状态,则在作业者使杆5旋转时索环20会成为妨碍。因此,需要在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的卡合作业完成后安装索环20。与之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中,由于可以使预先安装有索环20的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卡合,因此,能够简化组装工序。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索环20具有蜿蜒部22。更详细而言,索环20具有安装部21和蜿蜒部22。安装部21是相对于第一连接器1的凸缘部32安装的部分。蜿蜒部22例如与安装部21一体形成。蜿蜒部22的与安装部21侧相反侧的端部与管部23连接。即,蜿蜒部22存在于安装部21与管部23之间。管23例如是波纹管等筒状的保护部件。蜿蜒部22是蜿蜒状的覆皮部,至少与管23比较具有高可弯性、伸缩性。从内壳4拉出的电线w经由蜿蜒部22插入到管部23。

在第一连接器1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卡合时,内壳4相对于外壳3在轴向相对滑动。由此,从内壳4拉出的电线w如箭头y3所示,相对于索环20在轴向相对移动。本实施方式的索环20能够利用蜿蜒部22来对应电线w的移动。蜿蜒部22通过根据电线w的移动而延伸、折弯,从而追踪电线w的移动,容许电线w的移动。因此,索环20能够抑制在使第一连接器1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卡合时限制电线w的移动。

如以上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1具有以使一对壳体6相对滑动自如的方式将一对壳体6连结的杆5。一对壳体6具有:设置在其中一个,且以使杆5旋转自如的方式将杆5支承的支承部45;设置在其中另一个并供杆5的突起52插入的引导部31b。另外,在一对壳体6的所述一个设置有限制杆5旋转的临时卡止部46。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连接器2具有以能传递轴向的力的方式与杆5抵接的抵接部74。引导部31b将对一对壳体6的所述另一个赋予的朝向第二连接器2的轴向的力f1传递至杆5的突起52。若解除临时卡止部46所进行的相对于杆5的卡止,则能旋转的杆5将从引导部31b传递的力f1转换为反向的力f2并传递至抵接部74。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能够用将第一连接器1向第二连接器2在轴向按压的这样的1个动作,使基于杆5的增力机构工作。由于不需要同时进行将第一连接器1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在轴向按压的动作、对杆5进行转动操作的动作这2个动作,因此,减轻了作业者的作业负担。

能够在通过1个动作使增力机构工作的同时使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卡合的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适于在狭小的作业空间的组装作业的车用的门连接器等。在该组装作业中,相对于预先固定在车身侧的面板的第二连接器2,将门侧的第一连接器1卡合。由于只需将第一连接器1向第二连接器2按压,就能够利用增力机构进行辅助,因此,能够用小的力将第一连接器1与第二连接器2卡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中,利用第一卡止部46a和第二卡止部46b这2者来限制杆5的旋转。因此,稳定维持一对壳体6的临时卡止状态。利用临时卡止部46来限制外壳3与内壳4的滑动,能进行运送性、组装作业性优良的装配。

另外,抵接部74在第一连接器1沿着轴向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滑动时,与第一卡止部46a抵接并使第一卡止部46a弹性变形,解除第一卡止部46a相对于杆5的卡止。通过解除第一卡止部46a所进行的卡止,容许杆5向第一旋转方向r1的旋转。被容许的第一旋转方向r1是杆5利用力f1而旋转的旋转方向。由此,杆5能够将传递的力f1转换为反向的力f2并传递给抵接部74。这样,抵接部74不仅解除杆5的临时卡止,而且从能旋转的杆5受到力f2并将第二连接器2向第一连接器1拉进。通过抵接部74阶段性地实现多个作用,从而能够简化第二连接器2的构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中,在杆5的缘部设置有向杆5的旋转轴(支承部45的中心轴线x1)凹陷的凹部53。临时卡止部46的第一卡止部46a与该凹部53卡止并限制杆5的旋转。抵接部74在第一连接器1沿着轴向相对于第二连接器2滑动时,与第一卡止部46a抵接,且边使第一卡止部46a弹性变形并解除第一卡止部46a相对于杆5的卡止边进入到凹部53。杆5在凹部53与抵接部74抵接,从凹部53向抵接部74传递反向的力f2。因此,从基于抵接部74的临时卡止的解除顺畅地过渡到基于杆5的增力机构的工作开始。

[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

说明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图19是示出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一连接器的图。图19是从内壳4的内侧观察的图。在第1变形例的第一连接器1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连接器1不同点例如在于杆5配置在内壳4的内侧。在第1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一连接器1中,如图19所示,杆5夹着内壳4的侧壁41a配置在外壳3侧的相反侧。支承部45从侧壁41a向内壳4的内侧突出。另外,第一卡止部46a和第二卡止部46b分别从侧壁41a向内侧突出。

在侧壁41a设置有槽41c。槽41c沿着以支承部45为中心的圆周延伸。杆5的突起52插入到槽41c和外壳3的引导部31b。槽41c设置为在内壳4与外壳3相对滑动时侧壁41a不会干扰突起52。在与这样的构成的第一连接器1组合的第二连接器2中,抵接部74设置在罩73(参照图9)等。优选的是抵接部74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抵接部74相反,向外侧突出。

杆5也可以由外壳3支承为旋转自如,以代替内壳4。在该情况下,杆5可以配置在内壳4与外壳3之间,也可以配置在外壳3的外侧。

[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

连接器100也可以适用为车辆的门连接器以外的连接器。另外,连接器100也可以用于车辆以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连接器1配置阴端子,在第二连接器2配置阳端子,但也可以与其相反,在第一连接器1配置阳端子,在第二连接器2配置阴端子。

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公开的内容能够适当组合来实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