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56337发布日期:2018-06-12 04:45阅读:17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天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天线装置中使用由锰-锌铁氧体等磁性体材料形成的棒状磁芯。为了提高该天线装置的输出,棒状磁芯的长度大更有利,但是,存在在对棒状磁芯施加撞击或弯曲应力时棒状磁芯容易损坏折断这一缺点。为了解决如上的问题,提出了具有沿一个方向串联配置的多根棒状磁芯和卷绕于该多根棒状磁芯的多个线圈的天线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报、特开2007-43588号

另外,天线装置根据使用用途而要求的共振频率的公差不同,例如,LF带(低频带、30kHz~300kHz)的近距离通信系统、尤其是PEPS(无钥匙进入/无钥匙启动)用的发信用天线装置要求±2%左右的公差。关于这一点,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天线装置中,通过使设于两个棒状磁芯之间的小型磁芯旋转而调节共振频率,从而能够将共振频率设定在公差的范围内。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天线装置中,为了设置为能够调节共振频率,需要进一步搭载如小型磁芯那样的共振频率调节机构,而且线圈也需要使用多个,因而天线装置的构造及制造工序变得复杂。

另一方面,共振频率由值根据构成天线装置的线圈的匝数而进行增减的电感值和构成天线装置的电容器的静电容量决定。而且,关于天线装置的制造中所使用的市场上出售的电容器,在各个个体间静电容量具有差异(个体间静电容量差异)。因此,在天线装置不具有如专利文献1所例示那样的共振频率调节机构时,为了将共振频率控制于(纳入)所要求的公差范围内,需要根据制造天线装置时所使用的各个电容器的静电容量对线圈的匝数进行调整。

但是,在批量生产天线装置时,根据各个电容器的静电容量以小于1Turn(构成线圈的导线的一圈大小)的值对线圈的匝数进行微调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制造不具有共振频率调节机构的天线装置时,对于制造中所使用的同一种类的电容器需要按照各规定的静电容量范围进行分类并划分等级,然后对各等级的电容器以整数倍单位的值设定线圈的匝数。例如,使用个体间静电容量差异为±5%左右的市场上出售的电容器制造具备一根棒状磁芯和一个线圈的天线装置时,电容器需要根据静电容量而预先分类为4~5个等级左右。

在此,天线装置的设计值为以下时:即,共振频率为125kHz、天线装置中所使用的电容器的静电容量为3300pF时,电感值L为492μH。而且,假设在电容器的个体间静电容量差异为±5%时,对-5%~+5%的范围以2%的幅度进行分割而将电容器分类为5个等级。这时,关于被分类为静电容量在3300pF±1%的范围内这一等级的电容器,只要线圈的匝数能够设定成使电感值L为492μH,则能够得到具有以125kHz为中值的共振频率分布的天线装置。

但是,如上所述,在制造天线装置时,线圈的匝数被以整数倍单位增减并调整。因此,电感值L随着如当匝数为n圈时为489μH、匝数为n+1圈时为496μH、匝数为n+2圈时为503μH…等那样匝数以整数倍单位增加,而呈阶段性地变化(另外,“n”为大于0的数值。)。因此,在实际制造天线装置时,作为电感值L,选择最接近于理想值492μH的489μH。但是,制造时所选择的实际的电感值L与理想值的偏差,意味着被制造的天线装置的共振频率分布的中值相对于天线装置的共振频率的设计值产生偏差。而且,当偏差过大时,将共振频率控制于(纳入)所要求的公差范围内也变得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对于被制造的天线装置的共振频率分布的中值与共振频率的设计值之间的偏差的抑制容易的天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上述课题通过以下的本发明而实现。即,

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特征在于:至少具备串联配置的多根棒状磁芯、卷绕导线而形成的线圈、以及与线圈电连接的电容器,从多根棒状磁芯中选择的第一棒状磁芯和从多根棒状磁芯中选择的且配置在第一棒状磁芯的任意一端部侧的第二棒状磁芯呈分离地配置,并且,从第一棒状磁芯的配置有第二棒状磁芯侧的端面和第二棒状磁芯的配置有第一棒状磁芯侧的端面中选择的至少一个端面位于线圈的内周侧。

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一实施方式优选:第一棒状磁芯的配置有第二棒状磁芯侧的端面和第二棒状磁芯的配置有第一棒状磁芯侧的端面位于线圈的内周侧。

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优选:在多根棒状磁芯的排列方向上,相对于第一棒状磁芯的配置有第二棒状磁芯侧的端面与第二棒状磁芯的配置有第一棒状磁芯侧的端面之间的区域,线圈呈非对称地配置。

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优选:电容器的个体间静电容量差异为±1%以上。

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优选:在多根棒状磁芯的排列方向上,第一棒状磁芯的配置有第二棒状磁芯侧的端面和第二棒状磁芯的配置有第一棒状磁芯侧的端面之间的距离为0.2mm~1.0mm。

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优选:构成线圈的导线的匝数的变化数为一种~三种中的任意之一。

本发明的天线装置的另一实施方式优选:各个天线装置间的共振频率的差异为±2%以下。

本发明的第一种天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至少经过电容器分类工序和线圈形成工序而制造天线装置,其中,在电容器分类工序中,将制造天线装置时所使用的同一种类的电容器根据各个电容器的静电容量分类为两个等级或三个等级;在线圈形成工序中,根据各个电容器的等级将导线的匝数设定为不同的值后,卷绕导线而形成线圈;天线装置至少具备串联配置的多根棒状磁芯、线圈、以及与线圈电连接的电容器,从多根棒状磁芯中选择的第一棒状磁芯和从多根棒状磁芯中选择的且配置在第一棒状磁芯的任意一端部侧的第二棒状磁芯呈分离地配置,并且,从第一棒状磁芯的配置有第二棒状磁芯侧的端面和第二棒状磁芯的配置有第一棒状磁芯侧的端面中选择的至少一个端面位于线圈的内周侧。

本发明的第二种天线装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至少经过线圈形成工序而制造天线装置,其中,在线圈形成工序中,与制造天线装置时所使用的同一种类的电容器的各个电容器的静电容量无关地,以将导线的匝数始终设定为固定值的状态卷绕导线而形成线圈;天线装置至少具备串联配置的多根棒状磁芯、线圈、以及与线圈电连接的电容器,从多根棒状磁芯中选择的第一棒状磁芯和从多根棒状磁芯中选择的且配置在第一棒状磁芯的任意一端部侧的第二棒状磁芯呈分离地配置,并且,从第一棒状磁芯的配置有第二棒状磁芯侧的端面和第二棒状磁芯的配置有第一棒状磁芯侧的端面中选择的至少一个端面位于线圈的内周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所制造的天线装置的共振频率分布的中值与共振频率的设计值之间的偏差容易抑制的天线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一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2是对于沿串联配置的两根棒状磁芯的排列方向使线圈从排列方向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移动的情况进行表示的模式图。在此,图2(A)是对线圈被配置在距离基准位置(0cm)1cm的位置的情况进行表示的图,图2(B)是对线圈被配置在距离基准位置(0cm)5cm的位置的情况进行表示的图,图2(C)是对线圈被配置在距离基准位置(0cm)12cm的位置的情况进行表示的图。

图3是对在图2所示情况下测量了相对于线圈位置的电感值L的结果进行表示的坐标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另一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另一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另一例的模式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另一例的模式图。

图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另一例的模式图。

图9是表示在如图2(B)所示那样设定了线圈的位置时的、相对于间隙长度G的电感值的变化的坐标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中所使用的绕线管的另一例的外观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10A、10B、10C、10D、10E、10F:天线装置

20:棒状磁芯

20A:(第一)棒状磁芯

20B:(第二)棒状磁芯

30:线圈

32:线圈

34:(辅助)线圈

40、40A、40B:绕线管

42:绕线管主体部

42A、42B:开口部

44A:凸缘部

44B:底盖部

46:外部端子盖

48、48A、48B、48C、48D:隔板

50:金属端子

60:外部连接端子

70:壳体

72:开口部

80:端盖部件

100A:(第一)棒状磁芯

100B:(第二)棒状磁芯

110: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一例的剖面示意图。在此,在图1及后述的图2以后,图中所示的X方向和Y方向为互相垂直的方向。另外,X方向与图1中所示的两根棒状磁芯20的排列方向平行,并且与各个棒状磁芯20A(20)、20B(20)的中心轴A1、A2也平行。关于这一点,对于图2以后所示的棒状磁芯实质上也相同。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A(10),其主要部分包括:被串联配置的多根(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为两根)棒状磁芯20和卷绕导线而形成的线圈30。另外,第一棒状磁芯20A和配置于第一棒状磁芯20A的一端部侧的第二棒状磁芯20B呈分离地配置。另外,第一棒状磁芯20A和第二棒状磁芯20B被配置成:第一棒状磁芯20A的中心轴A1与第二棒状磁芯20B的中心轴A2一致。

进而,第一棒状磁芯20A的配置有第二棒状磁芯20B侧的端面22A和第二棒状磁芯20B的配置有第一棒状磁芯20A侧的端面22B,位于线圈30的内周侧。

另外,第一棒状磁芯20A和第二棒状磁芯20B被收纳在有底筒状的绕线管40A(40)内。因此,线圈30被设置为与绕线管40A的外周面接触。进而,在绕线管40A的收纳有第一棒状磁芯20A侧的端部附近,设有较之筒状的绕线管主体部42的外周面更向外侧突出的凸缘部44A,在绕线管40A的收纳有第二棒状磁芯20B侧的端部,设有底盖部44B。另外,底盖部44B被设置为较之绕线管主体部42的外周面也更向外侧突出。进而,在底盖部44B的与设有绕线管主体部42侧相反侧的面上,设有筒状的外部端子盖46。

另外,在绕线管主体部42的底盖部44B侧的外周壁面的一部分上设有开口部42A,在与露出于该开口部42A的第二棒状磁芯20B相对的位置上配置有金属端子50。该金属端子50通过导线(未图示)连接于线圈30,并且,该金属端子50的一端贯通底盖部44B而露出于底盖部44B的与设有绕线管主体部42侧相反侧的面。而且,金属端子50的一端连接于外部连接端子60。另外,在金属端子50上连接有片状电容器等电容器(未图示)。由此,经由金属端子50,线圈30与电容器电连接。进而,也可以根据需要将电容器以外的其他电子元件适当地连接于金属端子50。

进而,绕线管40A以绕线管40A的设有底盖部44B的一侧位于壳体70的开口部72侧的方式,被收纳在有底筒状的壳体70内。另外,在外部端子盖46的外周面和壳体70的开口部72附近的内周面之间,设有环状的端盖部件80。

另外,棒状磁芯20由磁性材料构成,例如能够适当地使用通过对锰-锌系铁氧体或其以外的非晶态磁性体的细粉末进行挤压成形而制成的部件等。另外,构成线圈30等的导线是具有由铜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芯线和覆盖该芯线表面的绝缘材料的部件,作为金属端子50和外部连接端子60,能够适当地利用由铜等导电性材料形成的部件。进而,作为绕线管40、壳体70以及端盖部件80,使用由树脂材料形成的部件。例如,作为绕线管40,能够使用利用PB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进行了注塑成型的部件,作为壳体70以及端盖部件80,能够使用利用PP(聚丙烯)进行了注塑成型的部件。

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如图1及后述的图4、图5所例示,第一棒状磁芯20A和第二棒状磁芯20B呈分离地配置,并且,从第一棒状磁芯20A的配置有第二棒状磁芯20B侧的端面22A和第二棒状磁芯20B的配置有第一棒状磁芯20A侧的端面22B中选择的至少一个端面,位于线圈30的内周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中,抑制共振频率分布的中值与共振频率的设计值之间的偏差是容易的。以下对于能够得到如上效果的理由进行说明。

图2是对沿串联配置的两根棒状磁芯的排列方向使线圈从排列方向的一端侧向另一端侧移动的情况进行表示的模式图,图3是对在图2所示情况下测量了相对于线圈位置的电感值L的结果进行表示的坐标图。

如图2所示,两根棒状磁芯100A、100B以各自的中心轴B1和中心轴B2一致的方式呈两根串联配置。而且,沿着该两根棒状磁芯100A、100B的排列方向(X方向),如图2(A)、图2(B)及图2(C)所示,使线圈110从棒状磁芯100B侧向棒状磁芯100A侧移动。在此,棒状磁芯100A、100B的中心轴BI、B2方向的长度为7cm,线圈110的、与棒状磁芯100A、100B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长度为4cm。另外,关于线圈110的位置,在以棒状磁芯100B的与配置有棒状磁芯100A侧相反侧的端面为基准位置(0cm)的情况下,利用从基准位置起至线圈110的基准位置侧的端部的距离进行表示。

在此,图2(A)是对线圈110被配置在距离基准位置1cm的位置的情况进行表示的图,图2(B)是对线圈110被配置在距离基准位置5cm的位置的情况进行表示的图,图2(C)是对线圈110被配置在距离基准位置12cm的位置的情况进行表示的图。另外,在距离基准位置7cm的位置处形成有:第一棒状磁芯100A和第二棒状磁芯100B的接触部X(间隙长度G=0mm)、或间隙部X(间隙长度G>0mm)。在此,在测量电感值L时,将棒状磁芯100A和棒状磁芯100B的间隙长度G设为0mm、0.2mm及1.0mm三个标准,对于除间隙长度G和线圈110距离基准位置的位置以外的其他条件,全部设为固定条件。

另外,在图3中,横轴为线圈110的位置(cm),纵轴为电感值L(μH)。另外,以图3中所示的符号(A)、(B)以及(C)表示的电感值L,分别对应于线圈110被配置于图2(A)、图2(B)以及图2(C)所示的位置的状态。

由图3所示的结果明确可知,当间隙长度G超过0mm时,电感值L随着线圈110接近第二棒状磁芯100B的中心轴B2方向的中央部而显示出极大值,而后随着线圈110接近间隙部X而下降,进而在间隙部X位于线圈11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附近时变为极小值。进而,电感值L随着线圈110离开间隙部X接近第一棒状磁芯100A的中心轴B1方向的中央部而再次显示出极大值,然后,随着线圈110接近第一棒状磁芯100A的端部侧(与配置有第二棒状磁芯100B侧相反侧的端部)而再次下降。即,电感值L以相对于线圈110的位置呈绘制M字状的曲线的方式变化。另外,间隙长度G变得越大,电感值L的极大值和极小值的差变得越显著。

即,当间隙长度G为0mm时,换而言之,当等同于使用将两根棒状磁芯100A、100B连接而呈一体化的一根细长的棒状磁芯时,与线圈110的位置无关,电感值L能够取得大值。因此,由于每1Turn的电感值都变大,因而难以使线圈110的匝数以整数倍单位增减而对共振频率进行微调。

另外,即使当两根棒状磁芯100A、100B之间的间隙长度G超过0mm时,如图2(A)和图2(C)所例示,只要线圈110被配置在与间隙部X附近不重复的位置,电感值L便能够取得大值。该情况下也与间隙长度G为0mm时相同,由于每1Turn的电感值变大,因而难以使线圈110的匝数以整数倍单位增减而对共振频率进行微调。

然而,当(i)间隙长度G超过0mm、且(ii)如图2(B)所示线圈110位于与间隙部X附近重复的位置时(换而言之,当第一棒状磁芯100A的配置有第二棒状磁芯100B侧的端部附近和第二棒状磁芯100B的配置有第一棒状磁芯100A侧的端部附近位于线圈110的内周侧时),电感值L显示出极小值。该情况下,由于每1Turn的电感值都变小,因而容易使线圈110的匝数以整数倍单位增减而对共振频率进行微调。

因此,如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A那样,当以两根棒状磁芯20A、20B的端面22A、22B位于线圈30的内周侧的方式配置了线圈30时,通过使线圈30的匝数以整数倍单位增减,能够对共振频率进行微调。因此,容易抑制实际制造的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的、共振频率分布的中值与共振频率的设计值之间的偏差。

另外,由图2及图3明确可知,在间隙长度G超过0mm时,电感值L显示出极小值是在线圈110位于间隙部X附近时。另外,在制造天线装置10时,在卷绕导线而形成线圈30时,从棒状磁芯20A、20B的排列方向的一侧向另一侧依次卷绕。考虑到上述几点,在形成线圈30时,可以说成为用于对共振频率进行微调的调节区域的最初数圈或最后数圈的卷绕位置(完成的线圈30的长度方向的任意一端部侧附近的位置)为下述位置是最有利的,即,为在第一棒状磁芯20A的配置有第二棒状磁芯20B侧的端面22A和第二棒状磁芯20B的配置有第一棒状磁芯20A侧的端面22B之间形成的区域S的附近是最有利的。

因此,在共振频率的微调变得更容易这一点上,相较于图1例示的天线装置10A,优选以下的图4和图5例示的天线装置10B(10)、10C(10)。在此,在图4所示的天线装置10B中,以第二棒状磁芯20B的配置有第一棒状磁芯20A侧的端面22B和第二棒状磁芯20B中靠端面22B侧附近的部分位于线圈30的内周侧的方式配置有线圈30。而且,除了这一点之外,图4所示的天线装置10B具有与图1所示的天线装置10A实质相同的构成。

另外,在图5所示的天线装置10C中,第一棒状磁芯20A的配置有第二棒状磁芯20B侧的端面22A和第二棒状磁芯20B的配置有第一棒状磁芯20A侧的端面22B位于线圈30的内周侧。另外,端面22A和端面22B之间所形成的区域S的两侧附近的第一棒状磁芯20A和第二棒状磁芯20B也位于线圈30的内周侧,但是线圈30被配置为明显偏向第二棒状磁芯20B侧。另外,除了上述几点之外,图5所示的天线装置10C具有与图1所示的天线装置10A实质相同的构成。

如图1、图4和图5所例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中,从第一棒状磁芯20A的配置有第二棒状磁芯20B侧的端面22A和第二棒状磁芯20B的配置有第一棒状磁芯20A侧的端面22B中选择的至少一个端面位于线圈30的内周侧即可。但是,从通过调整线圈30的匝数而使共振频率的微调更容易进行这一观点出发,在棒状磁芯20A、20B的排列方向上,较之如图1所例示那样相对于区域S线圈30呈对称地配置,而优选如图4和图5所例示那样相对于区域S线圈30呈非对称地配置。相对于区域S,通过将线圈30配置呈非对称,由此,在形成线圈30时,通过在线圈30的两端部中的、相对地更靠近区域S侧的端部上调整匝数,从而共振频率的微调变得更容易。

而且,线圈30中的、相对地更远离区域S侧的端部附近的线圈部分变为位于棒状磁芯20的中央部附近。而且,由图3所示的坐标图明显可知,位于棒状磁芯20的中央部附近的线圈部分也有助于天线装置10整体的电感值L的增大。

因此,相对于区域S将线圈30配置呈非对称的图4和图5所例示的天线装置10B、10C,相比相对于区域S将线圈30配置呈对称的图1所例示的天线装置10A,作为天线装置10整体,得到更大的电感值L变得容易,另外共振频率的微调也变得更容易。

另外,为了在共振频率的微调容易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α的功能或效果,也可以进一步使用配置在区域S附近的线圈30以外的线圈。该情况下,线圈30也可以仅以共振频率的微调为目的而将线圈30的匝数仅限于数Turn左右。作为如上所述的天线装置10,例如可以举出图6~图8所示的天线装置10D、10E、10F。

在此,在图6~图8中,对于作为天线装置10D、10E、10F的主要部分的磁芯20和线圈30、32、34以外的部件省略了记载。

在图6所示的天线装置10D中,相对于图1所示的天线装置10A,在第一棒状磁芯20A和第二棒状磁芯20B的X方向中央部附近分别还配置有线圈32。在天线装置10D中,线圈30的匝数设为数Turn左右而进行共振频率的微调,利用较之线圈30匝数更多的线圈32增大天线装置10D整体的电感值L,使天线装置10D的输出提高。

在图7所示的天线装置10E中,相对于图6所示的天线装置10D,进一步设置有两个辅助线圈34。在此,一个辅助线圈34配置在第一棒状磁芯20A的配置有线圈30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附近,另一个辅助线圈34配置在第二棒状磁芯20B的配置有线圈30侧的相反侧的端部附近。通过进一步设置两个辅助线圈34,图7所示的天线装置10E相对于图6所示的天线装置10D能够得到更大的输出。

图8所示的天线装置10F是图6所示的天线装置10D的变形例,具体而言,是表示使用了串联排列的三根以上的棒状磁芯20时的天线装置10的一例。在此,图8中所示的与X方向呈平行的点划线是与各棒状磁芯20的中心轴一致的方向。在天线装置10F中,在X方向上相邻的两根棒状磁芯20之间形成的区域S附近配置有磁芯30,并且,在各棒状磁芯20的X方向中央部附近配置有线圈32。因此,形成为:在X方向上线圈30和线圈32交替地反复配置。另外,在图8所示的天线装置10F中,通过调整多个线圈30中的至少任意一个线圈30的匝数而对共振频率进行微调,余下的线圈30的匝数可以全部设为固定。

另外,在图6~图8所示的天线装置10D、10E、10F中,线圈32的X方向长度优选为棒状磁芯20的X方向长度的一半以下。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中使用的电容器的个体间静电容量差异没有特别限制,对于用于通常的天线装置的电容器,个体间静电容量差异为±1%以上在实用上能够发挥大的效果。个体间静电容量差异小于±1%时,由于电容器的取得本身变得困难或者电容器的成本大幅增加,因而有可能欠缺实用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中,取代对天线装置10的制造中所使用的电容器进行分类时的等级数的削减,使用个体间静电容量差异更大的且便宜的电容器也是容易的。在该观点上,个体间静电容量差异也可以为±10%以上。但是,当个体间静电容量差异过大时,必须将电容器分类为多个等级且必须根据每个等级调整线圈30的匝数,从而制造工序复杂化。因此,优选个体间静电容量差异为±5%以下。进而,为了使等级划分简单化,更优选为±3%以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中,只要第一棒状磁芯20A和第二棒状磁芯20B呈分离地配置即可,即,只要间隙长度G超过0mm即可。但是,间隙长度G优选为0.2mm~1.0mm,更优选为0.3mm~0.8mm。图9是表示在如图2(B)所示那样设定了线圈110的位置时的、相对于间隙长度G的电感值的变化的坐标图。另外,在图1、图4及图5例示的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中,由于线圈30也被配置在与图2(B)所示的情况相同或接近的位置,因此,可以说图9所示的相对于间隙长度G的电感值的变化的趋势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中也一样。

在此,如从图9所示的坐标图明确可知,在间隙长度G小于0.2mm时,存在如下的情况:即,由于天线装置10整体的电感值L变得过大,因此,线圈30的每1Turn的电感值也变大,结果导致共振频率的微调变得困难。另外,间隙长度G难以避免在天线装置10的个体间、或即使是同一个体由于温度变化而产生偏差的情况。因此,在间隙长度G小于0.2mm时,由间隙长度G引起的每1Turn的电感值也都变得容易产生偏差,因而在这一点上也存在共振频率的微调变得困难的情况。另一方面,若间隙长度G超过1.0mm,则存在天线装置10整体的电感值L变得过小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中,不需要专利文献1所示的小型磁芯等共振频率调节机构。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的制造方法除了省略对专利文献1所示的小型磁芯等共振频率调节机构进行组装的工序这一点之外没有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以下说明的第一制造方法或第二制造方法。

即,在第一制造方法中,至少经过电容器分类工序和线圈形成工序而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其中,电容器分类工序是指:将制造天线装置10时所使用的同一种类的电容器根据各个电容器的静电容量而分类为两个等级或三个等级,线圈形成工序是指:根据各个电容器的等级将导线的匝数设定为不同的值后,卷绕导线而形成线圈30。由此,构成所制造的天线装置10中的线圈30的导线的匝数的变化数(variation quantity)为两种或三种。例如,若将电容器的个体间静电容量差异为±5%的电容器分类为以下两个等级的电容器,即:属于静电容量在-5%以上且小于0%的差异范围内的第一级的电容器和属于静电容量在0%以上且5%以下的差异范围内的第二级的电容器,当使用第一级的电容器制造天线装置10时,为了控制在(纳入)作为目标的共振频率的公差内,将线圈30的匝数设定为X圈,当使用第二级的电容器制造天线装置10时,将线圈30的匝数设定为Y圈(其中,X≠Y,|X-Y|的值为1以上的整数值。)即可。该情况下,在通过第一制造方法制造的天线装置10中,各个天线装置的线圈30的匝数的变化数为两种。

另外,在第二制造方法中,至少经过线圈形成工序而制造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其中,该线圈形成工序是指:与制造天线装置10时所使用的同一种类的电容器的各个电容器的静电容量无关地,以将导线的匝数始终设定为固定值的状态卷绕导线而形成线圈30。即,在通过第二制造方法制造的天线装置10中,各个天线装置的线圈30的匝数全部相同(匝数的变化数仅为一种)。

因此,在制造天线装置10时,若采用第一制造方法或第二制造方法,则构成所制造的天线装置10的线圈30的导线的匝数的变化数为一种~三种中的任意之一。

另外,如前文已述,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中,由于使线圈30的匝数以整数倍单位进行了增减时的每1Turn的电感值小,因此共振频率的微调容易。因此,即使削减在电容器分类工序中根据静电容量将电容器分类时的等级数而设为两个或三个等级、或者省略电容器分类工序本身,制造所要求的共振频率的公差范围内的天线装置10也是极其容易的。即,相较于如现有技术那样将电容器分类工序中的分类等级数设为四个等级或五个等级的情况,能够简化天线装置10的制造工序。进而,在第二制造方法中,由于电容器分类工序本身变得不需要,因此能够进一步简化天线装置10的制造工序。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中,由于将各个天线装置10间的共振频率的差异设为±2%以下是非常容易的,因此也能够应对共振频率的公差为±2%以下这一要求规格。但是,由于所要求的共振频率的公差根据天线装置10的使用用途等而多种多样,因此各个天线装置10间的共振频率的差异也可以超过±2%。另外,根据制造中所使用的电容器的个体间静电容量差异或所要求的共振频率的公差等,能够适当地选择天线装置10的制造方法,例如,(a)所要求的共振频率的公差更小时、和/或制造中所使用的电容器的个体间静电容量差异更大时,更优选第一制造方法;(b)所要求的共振频率的公差更大时、和/或制造中所使用的电容器的个体间静电容量差异更小时,更优选第二制造方法。

另外,在图1、图4及图5中例示了使用两根棒状磁芯20的天线装置10,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也可以具有三根以上的棒状磁芯20。该情况下,从多根棒状磁芯20中选择的且在多根棒状磁芯20的排列方向上位于相邻位置的至少任意两根棒状磁芯20和至少一个线圈30满足如图1、图4或图5例示的配置关系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中,只要第一棒状磁芯20A和第二棒状磁芯20B呈分离地配置即可,即,只要间隙长度G超过0mm即可。在此,在第一棒状磁芯20A和第二棒状磁芯20B之间也可以只是形成有空隙(即,空气占据的空间),但是,优选在第一棒状磁芯20A和第二棒状磁芯20B之间配置有粘合剂层或由板状的树脂部件等构成的隔离物。通过在第一棒状磁芯20A和第二棒状磁芯20B之间设置粘合剂层或隔离物,能够抑制间隙长度G的变动。因此,尤其在间隙长度G短的区域(超过0mm为0.4mm左右,进而优选为0.2mm~0.4mm左右),抑制电感值L、进而抑制共振频率的偏差变得极其容易。

另外,通过在绕线管40内设置隔板,也能够将该隔板作为隔离物使用。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中所使用的绕线管的另一例的外观立体图。在此,在图10中,X方向、Y方向和Z方向是互相垂直的方向。图10所示的绕线管40B(40)具备四块隔板48,该四块隔板48以将绕线管主体部42内部沿其长度方向呈等间隔地分割的方式配置在绕线管主体部42内。另外,绕线管主体部42的与设有开口部42A(图10中未图示)侧相反侧的面整面设有开口部42B。而且,除了上述点之外,绕线管40B实质上与图1、图4及图5所示的绕线管40A具有相同的构造。

在使用图10所示的绕线管40B时,通过在底盖部44B和隔板48A之间、隔板48A和隔板48B之间、隔板48B和隔板48C之间、以及隔板48C和隔板48D之间配置棒状磁芯20,能够在绕线管40B内串联配置合计四根棒状磁芯20。另外,线圈30以下述方式进行配置,即:以从四块隔板48中选择的至少任意一块隔板48和配置在该隔板48两侧的棒状磁20的隔板48侧的端部附近位于线圈30的内周侧这一方式进行配置。

在具备如图10所例示的隔板48的绕线管40B中,在绕线管40B内能够容易且稳定地保持多根棒状磁20。另外,绕线管主体部42的一侧的面的整面成为:将构成绕线管主体部42的外周壁面去除而形成的开口部42B。因此,能够使绕线管主体部42更加薄型化,同时能够从同一方向将多根棒状磁20同时插入绕线管40B内而配置。而且,在使用树脂材料和金属模具成形绕线管40B时所使用的金属模具也能够简便且便宜地制作。另外,若考虑到向绕线管40B卷绕时的离心力,也可以进一步使用该领域的常规技术、例如使用堵住该开口部42B的盖部件或合适的咬合部件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