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87553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实现显示装置的小型化或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的扩大,追求将位于显示区域的周缘的、所谓边框区域缩窄(狭边框化)。特别是,在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中,窄边框化的要求增大。

因此,对通过使用具有挠性的柔性基板并将显示区域的外侧的区域向显示区域的背面侧弯曲来进行狭边框化的技术进行探讨。在显示区域的外侧的区域设置有布线或电路。在弯曲柔性基板的情况下,有可能因对弯曲部位作用的应力而产生布线等的断线或破损,例如在日本特开2007-027222号公报中公开有一种通过限制膜来防止断线等的结构。

在此,考虑通过在柔性基板的弯曲的内面侧贴附强化膜,来缓和作用于柔性基板的应力。在柔性基板的弯曲区域,应力变得最大时,虽然可以在弯曲区域的内面侧贴附强化膜,但在该情况下,不容易使柔性基板弯曲。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弯曲柔性基板且强化了的显示装置。

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间隔件;柔性基板,其具有挠性,按照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区域、边框区域、弯曲区域、具有端子的端子区域的顺序排列设置有这些区域,并且通过使所述弯曲区域以沿着所述间隔件的形状的方式弯曲而在所述间隔件的背面侧配置所述端子区域;以及第一强化膜,其具有贴附于所述显示区域的背面侧的第一强化部、和贴附于所述端子区域的显示面侧的第二强化部、在所述弯曲区域的内面侧贴附于所述柔性基板的宽度方向上的一部分的弯曲强化部。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背面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将由图3的用虚线表示的圆o包围的部分的截面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图5是将柔性基板的端子区域的端部附近放大示出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背面强化膜的俯视图。

图7是从背面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间隔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9是图7的ix-ix剖视图。

图10是图7的x-x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柔性基板上的像素配置及周边电路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柔性基板、12第一基板、14底涂层、16半导体层、18源电极、20漏电极、22栅极绝缘膜、24栅电极、26层间绝缘膜、28薄膜晶体管、30钝化膜、32平坦化层、34像素电极、36接触孔、38绝缘层、40发光元件层、42共用电极、44封固层、46填充层、48第二基板、50着色层、52黑矩阵、54表面强化膜、56,156间隔件、56a,156a引导部、156b第一层差、156c第二层差、58背面强化膜、58a第一强化部、58b第二强化部、58c弯曲强化部、58d切缺部、62粘接部件、66粘接部件、68布线、70端子、72各向异性导电膜、74集成电路芯片、76fpc基板、a显示区域、b边框区域、c弯曲区域、d端子区域、f显示面侧、r背面侧、l1第一底面、l2第二底面、l3第三底面、p像素、sp单位像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中,在表现在某构造体的“上方”配置其他构造体的方式时,在仅表述为“在……上方”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包含以与某构造体相接的方式在正上方配置其他构造体的情况、在某构造体的上方隔着第三构造体配置其他构造体的情况这两种情况。

图1是从背面侧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图3是图1的iii-iii剖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柔性基板10的显示区域a显示图像的一侧(图2等的下侧)定义为显示面侧f,将显示面侧f的相反侧(图1等的上侧)定义为背面侧r。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显示装置100,以有机场致发光显示装置为例进行说明,但只要是使用了柔性基板10的显示装置即可,也可以是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100将由红、绿及蓝构成的多色的单位像素sp(子像素)组合,形成全彩色的像素p(像素),并显示全彩色的图像(参照图11)。

如图1~图3所示,显示装置100具有柔性基板10,该柔性基板具有挠性且透明。以下,参照图4、图11,说明柔性基板10及其周边的结构的详情。图4是将由图3的用虚线表示的圆o包围的部分的截面放大示出的剖视图。此外,图4中,与其他剖视图不同,将图中的上侧作为显示面侧f,将下侧作为背面侧r进行图示。图11是表示柔性基板上的像素配置及周边电路的俯视图,是表示展开了柔性基板的状态的俯视图。如图11所示,在柔性基板10的显示区域a设置有矩阵状配置的像素p,在后述的边框区域b设置有周边电路11、13、15。此外,图11中,仅图示一部分像素p,但像素p设置于显示区域a的大致整个区域。另外,图示省略,但从周边电路11、13、15向显示区域a侧延伸设置有栅极线、信号线等各布线。从之后说明的集成电路芯片74延伸出信号线,延伸到各像素p。

如图4所示,柔性基板10具有由树脂构成的第一基板12。在第一基板12形成有相对于其自身所含有的杂质成为屏蔽的底涂层14,在其上形成有半导体层16。在半导体层16电连接有源电极18及漏电极20,且覆盖半导体层16地形成有栅极绝缘膜22。在栅极绝缘膜22的上方形成有栅电极24,且覆盖栅电极24地形成有层间绝缘膜26。源电极18及漏电极20贯穿栅极绝缘膜22及层间绝缘膜26。由半导体层16、源电极18、漏电极20及栅电极24构成薄膜晶体管28。以覆盖薄膜晶体管28的方式设置有钝化膜30。

在钝化膜30的上方设置有平坦化层32。在平坦化层32的上方设置有以与多个单位像素sp分别对应的方式构成的多个像素电极34(例如阳极)。平坦化层32以至少设置有像素电极34的面成为平坦的方式形成。像素电极34通过贯穿平坦化层32及钝化膜30的接触孔36与半导体层16上的源电极18及漏电极20的一方电连接。

在平坦化层32及像素电极34上形成有绝缘层38。绝缘层38载置于像素电极34的周缘部,以使像素电极34的一部分(例如中央部)开口的方式形成。利用绝缘层38形成包围像素电极34的一部分的隔堤。

在像素电极34上设置有发光元件层40。发光元件层40连续地载置于多个像素电极34,且也载置于绝缘层38。此外,也可以在每一像素电极34上分别(分离地)设置发光元件层40。在该情况下,与各像素对应地,发光元件层40以蓝、红、绿发光。该情况下,不需要设置之后说明的彩色滤光片。发光元件层40至少含有发光层,还可以含有电子输送层、空穴输送层、电子注入层及空穴注入层中的至少一层。

在发光元件层40的上方,以在多个像素电极34的上方与发光元件层40接触的方式设置有共用电极42(例如阴极)。共用电极42以载置于作为隔堤的绝缘层38的上方的方式形成。发光元件层40由像素电极34及共用电极42夹持,通过两者间流过的电流控制亮度,进行发光。

发光元件层40通过由层叠于共用电极42的封固层44覆盖而被封固,遮断了水分。在封固层44的上方,隔着填充层46设置有第二基板48。在第二基板48设置有由多色(例如蓝、红及绿)构成的着色层50,在相邻彼此不同的颜色的着色层50之间,由金属或树脂等形成黑矩阵52,构成彩色滤光片。第二基板48也可以是触摸面板,也可以具备偏振片或相位差板。

图5是将柔性基板10的端子区域d(参照图3等)的端部附近放大示出的剖视图。在端子区域d设置有布线68。布线68从显示区域a穿过边框区域b及弯曲区域c,到达端子区域d的端部。布线68例如形成于与源电极18及漏电极20同一层。布线68具有端子70。端子70隔着各向异性导电膜72与集成电路芯片74或fpc基板76电连接。集成电路芯片74也可以不配置于柔性基板10上而配置于fpc基板76上。

进而,参照图1~图3、图6,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的整体结构。图6是表示展开的状态(弯曲前的状态)下的背面强化膜的俯视图。此外,图6中的a~d示出背面强化膜58上的、与图1~图3示出的柔性基板10的显示区域a、边框区域b、弯曲区域c、及端子区域d分别对应的区域(贴附的区域)。

如图1、图3所示,显示装置100除具有柔性基板10外,还具有间隔件56、表面强化膜54、背面强化膜58、集成电路芯片74、fpc(flexibleprintedcircuits:柔性印刷电路)基板76。表面强化膜54、及背面强化膜58是为了对柔性基板10进行保护、强化而设置的。间隔件56是为了对柔性基板10的弯曲进行引导而设置的。

在柔性基板10上,按顺序排列设置有进行图像显示的显示区域a、显示区域a的周缘的边框区域b、弯曲区域c、具有端子的端子区域d。边框区域b以俯视时包围显示区域a的四方的方式设置。弯曲区域c成为沿着间隔件56的引导部56a的形状的方式弯曲的形状。端子区域d通过使弯曲区域c弯曲,而配置在间隔件56的背面侧r。

如图2等所示,表面强化膜54以不与弯曲区域c重合的方式设置于柔性基板10的、显示区域a及边框区域b的显示面侧f。

如图1~图3、图6所示,背面强化膜58具有贴附于显示区域a的背面侧r的第一强化部58a、贴附于端子区域d的显示面侧f的第二强化部58b、在弯曲区域c的内面侧设置于柔性基板1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弯曲强化部58c。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强化部58a和第二强化部58b经由弯曲强化部58c相连。即,背面强化膜58也能够称作形成有切缺部58d的一片膜(参照图6)。此外,图2表示从弯曲强化部58c通过的截断面,图3表示从切缺部58d通过的截断面。

另外,如图2、图3所示,背面强化膜58的第二强化部58b通过粘接部件66贴附于间隔件56的背面侧r的表面,背面强化膜58的第一强化部58a通过粘接部件62贴附于间隔件56的显示面侧f的表面。此外,粘接部件62及粘接部件66可以由具有粘接性的树脂等构成,也可以是双面带等。此外,如图2所示,弯曲强化部58c不通过粘接部件与间隔件56粘接,但也可以在间隔件56的引导部56a设置粘接部件。另外,例如,也可以作为粘接部件而将具有粘接性的树脂填充于切缺部58d内,经由切缺部58d将柔性基板10的弯曲区域c和间隔件56的引导部56a直接粘接。

如图2、图3所示,间隔件56在剖视时形成对柔性基板10的弯曲区域c的弯曲进行引导的引导部56a变圆的形状。因为具有这种形状,所以在柔性基板10的弯曲区域c不易产生布线68等的断线或破损。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在柔性基板10的弯曲的内面侧设置背面强化膜58的结构,因此,能够缓和作用于柔性基板10的应力,能够抑制柔性基板10的布线的断线等。另外,在弯曲区域c最容易产生应力,但由于在弯曲区域c贴附弯曲强化部58c,所以成为更容易缓和应力的结构。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示出将弯曲强化部58c设置于柔性基板1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只要至少设置于柔性基板1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即可。

显示装置100可以通过以下说明的方法制造。首先,准备展开状态的柔性基板10,相对于该柔性基板10贴附背面强化膜58。而且,准备间隔件56,在间隔件56的显示面侧f设置粘接部件62,在背面侧r设置粘接部件66。而且,在贴附于柔性基板10的背面强化膜58的第一强化部58a上配置间隔件56,利用粘接部件62将间隔件56固定于柔性基板10。进而,以沿着间隔件56的引导部56a的形状的方式使弯曲区域c及弯曲强化部58c弯曲,将端子区域d配置于间隔件56的背面侧r。此时,将背面强化膜58的第二强化部58b利用粘接部件66固定于间隔件56的背面侧r。由此,维持柔性基板10的弯曲区域c弯曲的状态,显示装置100成为图1~图3所示的状态。

接着,参照图7~图10,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0进行说明。图7是从背面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间隔件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9是图7的ix-ix剖视图。图10是图7的x-x剖视图。此外,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相同的结构使用同一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如图8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间隔件156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间隔件56同样地,具有对柔性基板10的弯曲区域c的弯曲进行引导的引导部156a。另外,间隔件156具有通过形成有第一层差156b而比引导部156a凹陷的第一底面l11、通过形成有第二层差156c而比引导部156a凹陷的第二底面l12、和与第一底面l11及第二底面l12共面且沿着引导部156a的形状的第三底面l13。第一底面l11是间隔件156的显示面侧f的面,第二底面l12是间隔件156的背面侧r的面。第三底面l13形成于间隔件156的宽度方向的两端。

另外,显示装置200具有柔性基板10、和贴附于柔性基板10的弯曲的内面侧的背面强化膜58。背面强化膜58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相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强化部58a贴附于第一底面l11上,将第二强化部58b贴附于第二底面12上,将弯曲强化部58c贴附于第三底面l13上。图9表示通过弯曲强化部58c及第三底面l13的截断面,图10表示通过切缺部58d及引导部156a的截断面。

第一层差156b的高度与将粘接部件62的厚度和背面强化膜58的厚度合计的厚度大致相同,同样地,第二层差156c的高度与将粘接部件66的厚度和背面强化膜58的厚度合计的厚度大致相同。

另外,与第一层差156b相比,第二层差156c更接近引导部156a的端部而形成。像这样,第一层差156b和第二层差156c通过弯曲而在柔性基板10伸缩的方向(图9、图10中的左右方向)上形成于不同的位置。另外,如图9、图10所示,背面强化膜58的第一强化部58a的接近弯曲区域c的端部、和表面强化膜54的接近弯曲区域c的端部通过弯曲而在柔性基板10伸缩的方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在将背面强化膜58的端部和表面强化膜54的端部在伸缩的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的情况下,有可能在该位置,对柔性基板10局部地产生负荷,但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对柔性基板10的负荷被分散。因此,不易产生柔性基板10的布线的断线等。

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200中,经由背面强化膜58的切缺部58d,如图10所示,间隔件156的引导部156a和柔性基板10的弯曲区域c直接接触。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100相比,柔性基板10及背面强化膜58和间隔件156之间产生的间隙减少,因此,成为能够将柔性基板10及背面强化膜58更稳定地弯曲、另外不易对柔性基板10作用负荷的结构。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示出第一强化部58a的端面直到第一层差156b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第一强化部58a的端面与第一层差156b分开而具有间隙的结构。同样地,也可以是第二强化部58b的端面与第二层差156c分开而具有间隙的结构。

此外,各实施方式的背面强化膜58是与本发明的第一强化膜对应的结构,表面强化膜54是与本发明的第二强化膜对应的结构。对本发明的某些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应理解为,所有修改意图上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