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硅外延层钝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448449阅读:993来源:国知局
碳化硅外延层钝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碳化硅外延层钝化方法。



背景技术:

碳化硅(sic)材料具有带隙宽、高热导率、高击穿场强以及高电子饱和漂移速度等特点,是制备高温、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重要材料。在sic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工艺中,栅下介质层的制备一般使用氧化法制备sio2。为了减少sic/sio2界面存在的固定氧化物电荷和界面陷阱电荷,提高反型层中的电子迁移率,提高器件性能,还需要对氧化法制备的sio2进行热退火处理,这会导致器件制备工艺非常复杂,增加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碳化硅外延层钝化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sic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制备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碳化硅外延层钝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向反应室通入碳源和硅源,在基板上生长碳化硅外延层;

关闭通入所述反应室的碳源和硅源,向所述反应室通入氮源和硅源,在所述碳化硅外延层的上表面生长氮化硅薄膜。

可选的,所述基板为硅衬底。

进一步的,所述碳化硅外延层的生长温度为1000°c至1400°c。

更进一步的,所述氮化硅薄膜的生长温度为500°c至1400°c。

可选的,所述基板为碳化硅衬底。

进一步的,所述碳化硅外延层的生长温度为1000°c至2000°c。

更进一步的,所述氮化硅薄膜的生长温度为500°c至2000°c。

可选的,所述氮化硅薄膜的厚度为0.1纳米至1微米。

可选的,所述氮源和所述硅源的氮/硅的原子比比例范围为0.1至10。

可选的,所述碳源为丙烷、甲烷或乙烯;所述硅源为硅烷、三氯硅烷或二氯硅烷;所述氮源为氮气或氨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向反应室通入碳源和硅源,在衬底上生长碳化硅外延层,在生长碳化硅外延层后,关闭碳源和硅源,向反应室通入氮源和硅源,在碳化硅外延层的上表面生长氮化硅薄膜,生长的氮化硅薄膜缺陷少、质量高,可以作为场效应晶体管的栅下介质层,不需要氧化工艺形成sio2介质层,从而避免后续的氧化及退火工艺,采用生长碳化硅外延层的设备生长氮化硅薄膜,从而减少器件制作工序,并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碳化硅外延层钝化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碳化硅外延层钝化方法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对照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请参考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碳化硅外延层钝化方法的实现流程图,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1,向反应室通入碳源和硅源,在基板上生长碳化硅外延层。

可选的,所述碳源为丙烷、甲烷或乙烯。所述硅源为硅烷、三氯硅烷或二氯硅烷。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载气向反应室通入碳源和硅源,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vapordeposition,cvd)法在基板上生长sic外延层。碳源包括但不限于丙烷、甲烷、乙烯或其他烯烃类气体。硅源包括但不限于硅烷、三氯硅烷或二氯硅烷。生长sic外延层的方法还可以为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气相沉积法(metal-organicchemicalvapordeposition,mocvd)和氢化物气相外延(hydridevaporphaseepitaxy,hvpe)。sic外延层可以为n型掺杂也可以为p型掺杂,在此不做限定。载气可以为氢气。

步骤s102,关闭通入所述反应室的碳源和硅源,向所述反应室通入氮源和硅源,在所述碳化硅外延层的上表面生长氮化硅薄膜。

可选的,所述氮源为氮气或氨气。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生长所需厚度的sic外延层后,使用同样的设备生长sin薄膜。具体生长方法为:关闭通入反应室的碳源和硅源,通过载气继续向反应室通入氮源和硅源,氮源为氨气或氮气,调整氮源和硅源的原子比的比例,通过cvd工艺在所述sic外延层的上表面生长氮化硅薄膜。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向反应室通入碳源和硅源,在衬底上生长碳化硅外延层,在生长碳化硅外延层后,关闭碳源和硅源,向反应室通入氮源和硅源,在碳化硅外延层的上表面生长氮化硅薄膜,生长的氮化硅薄膜缺陷少、质量高,可以作为场效应晶体管的栅下介质层。该方法形成的氮化硅介质层不需要进行氧化及后续的退火工艺,采用生长碳化硅外延层的设备生长氮化硅薄膜,从而减少器件制作工序,降低成本。

可选的,所述基板为硅衬底。

进一步的,所述碳化硅外延层的生长温度为1000°c至1400°c,在温度范围为1100°c至1200°c时效果最佳。

更进一步的,所述氮化硅薄膜的生长温度为500°c至1400°c,在温度范围为1000°c至1100°c时效果最佳。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在si衬底上生长sic外延层,在si衬底上生长sic外延层的生长温度为1000°c至1400°c,生长sin薄膜的生长温度为500°c至1400°c。生长sic外延层的温度较高,通过使用与生长sic外延层相同的设备生长sin薄膜,能够保证生长sin薄膜时有较高的温度,从而降低sin薄膜的缺陷。

可选的,所述基板为碳化硅衬底。

进一步的,所述碳化硅外延层的生长温度为1000°c至2000°c,在温度范围为1500°c至1600°c时效果最佳。

更进一步的,所述氮化硅薄膜的生长温度为500°c至2000°c,在温度范围为1000°c至1100°c时效果最佳。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以在sic衬底上生长sic外延层,在sic衬底上生长sic外延层的生长温度为1000°c至2000°c,生长sin薄膜的生长温度为500°c至2000°c。生长sic外延层的温度较高,通过使用与生长sic外延层相同的设备生长sin薄膜,能够保证生长sin薄膜时有较高的温度,从而降低sin薄膜的缺陷。

氮化硅薄膜的生长温度可以低于碳化硅外延层的生长温度,例如,将反应室的温度升高至1200°c,并向反应室通入碳源和硅源,在硅衬底上生长碳化硅外延层,然后关闭通入反应室的碳源和硅源,将反应室的温度降低至1000°c,再向反应室通入氮源和硅源,在碳化硅外延层上生长氮化硅薄膜。氮化硅薄膜的生长温度也可以与碳化硅外延层的生长温度相同,例如,将反应室的温度升高至1000°c,并向反应室通入碳源和硅源,在硅衬底上生长碳化硅外延层,然后保持温度不变,关闭通入反应室的碳源,继续向反应室通入硅源,并向反应室通入氮源,在碳化硅外延层上生长氮化硅薄膜。

可选的,所述氮化硅薄膜的厚度为0.1纳米至1微米。sin薄膜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可选的,所述氮源和所述硅源的氮/硅的原子比比例范围为0.1至10。

请参考图2,碳化硅外延层钝化方法包括:首先,向反应室通入丙烷和三氯硅烷,在1100°c温度条件下在si衬底21上生长厚度为200纳米的sic外延层22,sic外延层22生长完成后,保持温度不变,关闭丙烷,继续通入三氯硅烷,并通入氮气,调整三氯硅烷和氮气的流量,使氮/硅原子比为1,在外延层的上表面生长氮化硅薄膜23。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