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膜及封装薄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16571阅读:1969来源:国知局
无机膜及封装薄膜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薄膜封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无机膜及封装薄膜。



背景技术: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具有自发光、适用温度范围广、响应快、可弯曲折叠等优点,因此被称为第三代显示技术。目前产业界和学术界的共同推进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使oled的普及化速度不断加快,特别是智能终端、穿戴设备等oled产品在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

然而oled采用的有机材料对水氧特别敏感,非常容易与渗透进来的水汽发生反应,影响电荷的注入。另外,渗透进来的水汽和氧气还会与有机材料发生化学反应,这些反应是引起oled器件性能下降、oled器件寿命缩短的主要因素。因此oled器件需要严格的封装材料来保护它们免受水和氧气的侵蚀。现有的oled器件有多种封装方式,例如:薄膜封装(thinfilmencapsulation,简称tfe)、玻盖(glass)封装方式和玻璃粉(frit)封装方式。特别是在柔性显示领域,薄膜封装被认为是未来的柔性电子产品不可缺少的条件。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水气阻障复合膜及封装结构,该复合膜包括含多层有机保护层及多层无机层的有机无机交替结构。但是,该复合膜的封装效果一般,阻隔水氧能力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无机膜及封装薄膜,能够提高器件阻隔水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无机膜,所述无机膜用于oled器件的薄膜封装,所述无机膜包含无机层单元,所述无机层单元包括第一无机层、第二无机层和位于所述第一无机层与所述第二无机层之间的第三无机层,其中,所述第三无机层由所述第一无机层和所述第二无机层发生反应而形成。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封装薄膜,所述封装薄膜用于oled器件的薄膜封装,所述封装薄膜包括缓冲层和第一阻隔层,所述第一阻隔层覆盖所述oled器件,所述缓冲层覆盖所述第一阻隔层;所述第一阻隔层包括以上任一所述的无机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无机膜用于oled器件的薄膜封装,可作为oled封装层。无机膜包含无机层单元,无机层单元包括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其中,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会发生反应,在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之间形成第三无机层。本发明的无机膜能够显著提高器件阻隔水氧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无机膜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封装薄膜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封装薄膜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封装薄膜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机膜及封装薄膜,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更加明确、清楚,以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条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无机膜,其中,该无机膜包含无机层单元,无机层单元包括第一无机层、第二无机层和位于第一无机层与所述第二无机层之间的第三无机层。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无机层由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发生反应而形成。

具体地,第一无机层包括非zro2的氧化物,如al2o3,sio2,tio2等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第二无机层包括zro2。在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无机层包括al2o3,第二无机层包括zro2,在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的接触界面出会形成超薄的高致密度的第三无机层,其中,第三无机层包括zralxoy。该第三无机层具有很好的阻隔水氧的能力。

本实施方式中的无机膜用于oled器件的薄膜封装,而无机膜的厚度对于oled器件的阻隔水氧能力有一定的影响。为了达到更好的阻隔水氧的效果,在其中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无机膜的厚度范围1nm-200nm。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无机层的厚度范围为1nm-100nm,第二无机层的厚度范围为1nm-5nm。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的无机膜所包含的无机层单元的个数可以为1个、3个或5个,只需要满足所包含的无机层单元的个数不超过10个即可,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

为了清楚说明本发明无机膜的膜层结构,在此,以无机膜包括两个无机层单元为例解释说明。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无机膜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无机膜11包括两个无机层单元114,每个无机层单元114包括第一无机层111、第二无机层112和位于第一无机层111与第二无机层112之间的第三无机层113,其中,第三无机层113由第一无机层111和第二无机层112发生反应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无机层112包括zro2,第一无机层111包括非zro2的氧化物,如al2o3,sio2,tio2等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其中,第二无机层112位于第一无机层111之上。

在此,以第一无机层111包括al2o3为例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无机膜11的膜层结构。

由于al2o3和zro2厚度比例对阻隔水氧特性的有影响,为了使无机膜11的阻隔水氧的能力更佳,本实施方式第一无机层111的厚度范围为1nm-100nm,第二无机层112的厚度范围为1nm-5nm。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第一无机层111和第二无机层112的具体厚度。

另外,当al2o3和zro2的接触时出会发生反应形成一层zralxoy相。因此,第一无机层111和第二无机层112的接触面,会形成一层超薄的高致密度第三无机层113,该第三无机层113包括zralxoy,能显著提高阻隔水氧能力。同时,两个无机层单元114之间也会形成一个第三无机层113。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无机膜包含无机层单元,无机层单元包括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其中,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会发生反应,在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之间形成第三无机层。本发明的无机膜能够显著提高器件阻隔水氧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

目前,oled器件所采用的有机材料对水氧特别敏感,因此需要严格的封装材料来保护它们免受氧水和氧气的侵蚀,特别是在柔性显示领域。通常,会在oled器件覆盖薄膜封装来保护oled器件。该薄膜封装会采用无机/有机/无机交替的方式,无机材料用于阻隔水氧;亚克力、环氧树脂或有机硅等有机材料用于有效的覆盖颗粒物以及缓冲弯曲、折叠过程中的应力。

本发明的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无机膜具有很好的阻隔水氧的能力,可作为阻隔层与包含有机材料的缓冲层形成特定的封装薄膜,以保护oled器件免受水和氧气的侵蚀。

为了清楚的说明该封装薄膜的结构,参阅图2,图2是本发明封装薄膜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oled器件20上覆盖有封装薄膜21,该封装薄膜21包括缓冲层212和第一阻隔层211,其中,第一阻隔层211覆盖oled器件20,缓冲层212覆盖第一阻隔层211。

下面说明该封装薄膜21的制备过程:采用原子沉积法在oled器件20形成第一阻隔层211,利用ijp,pecvd,esc或slit-nozzlecoating沉积在第一阻隔层211上形成缓冲层212,且缓冲层212的厚度范围为1μm-20μm。

其中,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阻隔层211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无机膜。关于无机膜的结构前述已详尽描述,在此不再赘谈。

参阅图3,图3是本发明封装薄膜另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oled器件30上覆盖有封装薄膜31,该封装薄膜31包括缓冲层312、第一阻隔层311和第二阻隔层313,其中,第一阻隔层311覆盖oled器件30,缓冲层312覆盖第一阻隔层311。在缓冲层312的上面还覆盖有第二阻隔层313,第一阻隔层311和第二阻隔层313的厚度、材料相同。同时,第二阻隔层313能够覆盖其下面的所有膜层。

下面说明该封装薄膜31的制备过程:采用原子沉积法在oled器件30形成第一阻隔层311,利用ijp,pecvd,esc或slit-nozzlecoating沉积在第一阻隔层311上形成缓冲层312,且缓冲层312的厚度范围为1-20μm。同样,采用原子沉积法在缓冲层312形成第二阻隔层313。

其中,第一阻隔层311和第二阻隔层313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无机膜。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封装薄膜中所包含的阻隔层中只有一个阻隔层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无机膜,其余的阻隔层由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所形成,且该阻隔层的厚度范围为10nm-1000nm。

具体地,参阅图4,图4是本发明封装薄膜又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在oled器件40上覆盖有封装薄膜41,该封装薄膜41包括缓冲层413、第一阻隔层412、第二阻隔层414和第三阻隔层411。其中,第一阻隔层412包括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无机膜;第二阻隔层414和第三阻隔层411均由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所形成,且两者的材料和厚度均相同。

下面说明该封装薄膜41的制备过程:采用pld,sputter,pecvd等方式在oled器件40沉积一层10nm-1000nm的金属或非金属氧化物以形成第三阻隔层411;采用原子沉积法在第三阻隔层411形成第一阻隔层412。然后利用ijp,pecvd,esc或slit-nozzlecoating等方式在第一阻隔层412沉积缓冲层413,且缓冲层413的厚度范围为1-20μm。最后,采用pld,sputter,pecvd等方式在缓冲层413上形成第二阻隔层414。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施方式的封装薄膜包含无机层单元,无机层单元包括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其中,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会发生反应,在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之间形成第三无机层。本发明的无机膜能够显著提高器件阻隔水氧能力,同时可以实现柔性显示,提高产品的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