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动力电池的第二绝缘件、顶盖结构、动力电池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82125发布日期:2018-06-12 22:29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用于动力电池的第二绝缘件、顶盖结构、动力电池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储能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第二绝缘件、顶盖结构、动力电池及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由于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高、循环使用次数多、存储时间长等优点,在移动电话、数码摄像机和手提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上得到了广泛使用,并且在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等电动交通工具及储能设施等大中型电动设备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成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的关键。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日益完善,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近,存在着巨大的商机,同时电动汽车对为其提供能量的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地,为有效保证电池的安全性能,会在电池设置如下功能:

1)第一电极组件与顶盖片处于导通状态;

2)顶盖片设置安全装置,当电池内部产生的气体达到一定压力值,顶盖片上设置的翻转片动作,使第一电极组件与第二电极组件电连接,电池形成外短路,可以有效防止电池过充。

然而,随着实现这些功能的部件被设置,在顶盖结构内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一般地,当翻转片动作时,会使翻转片与连接块之间的空间减少,若是密封空间,会使气压增大,影响翻转片的正常动作压力值,增大电池的安全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用于动力电池的第二绝缘件、顶盖结构、动力电池及汽车,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动力电池的第二绝缘件,具有:

沿厚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上表面与下表面;

翻转片过孔,所述翻转片过孔沿所述厚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二绝缘件;

导气孔,所述导气孔沿所述厚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二绝缘件;

上导气槽,所述上导气槽凹设于所述上表面;和

下导气槽,所述下导气槽凹设于所述下表面,

其中,所述翻转片过孔通过所述上导气槽、所述导气孔与所述下导气槽连通,且所述下导气槽延伸到所述第二绝缘件的边缘。

可选地,所述下导气槽迂回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绝缘件为条状结构,所述下导气槽的两端沿所述第二绝缘件的长度方向设置。

可选地,所述上导气槽具有过渡段,所述过渡段位于所述上导气槽靠近所述翻转片过孔的一端,所述过渡段的槽底设置有多个间隔凸起,相邻的两个所述间隔凸起之间以及所述间隔凸起与所述过渡段的槽壁之间均形成气流通道。

可选地,所述上导气槽具有与所述过渡段连接的直线段,至少一个所述间隔凸起设置于所述直线段的延伸方向上,以封闭所述直线段的入口的部分区域。

可选地,包括设置于所述上表面的凸台,所述导气孔贯通所述凸台,所述凸台的外周面设有缺口,所述上导气槽通过所述缺口与所述导气孔连通,所述凸台用于与第二连接块的第二凹槽配合。

可选地,所述下表面与所述凸台相背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较所述下导气槽的槽底靠近所述上表面,所述第一凹槽用于与顶盖片的突起配合。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顶盖结构,包括:

顶盖片;

第二连接块;

翻转片,所述翻转片附接于所述顶盖片;和

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为如上任一项所述的第二绝缘件,所述第二绝缘件设置于所述顶盖片与所述第二连接块之间,所述上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件靠近所述第二连接块的一侧;所述下表面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件靠近所述顶盖片的一侧;所述翻转片和所述翻转片过孔相对设置。

可选地,还包括下密封件,所述下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绝缘件与所述顶盖片之间,且环绕所述翻转片过孔;

所述导气孔靠近所述顶盖片的一端设置于所述下密封件的外侧。

可选地,所述下密封件靠近所述顶盖片的一面与所述第二绝缘件靠近所述顶盖片的一面位于同一面上。

可选地,还包括上密封件和第二极柱,所述第二极柱穿过所述顶盖片与所述第二绝缘件;

所述上密封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块和所述第二绝缘件之间,所述上密封件包括翻转空间密封区和极柱密封区,所述翻转空间密封区环设于所述翻转片过孔和所述导气孔的外侧;所述极柱密封区环设于所述第二极柱的外周。

可选地,所述上表面设置有上卡槽,所述上密封件卡设于所述上卡槽。

可选地,所述上密封件具有限位块;所述上表面设置有限位区,所述限位块卡设于所述限位区。

可选地,沿所述翻转空间密封区指向所述极柱密封区的方向,所述极柱密封区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且所述第一侧较所述第二侧靠近所述翻转空间密封区,所述第二侧较所述第一侧远离所述第二极柱。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顶盖结构。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动力电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的第二绝缘件在安装于动力电池后,翻转片与第二连接块围成的翻转空间,经上导气槽、导气孔与下导气槽连通,下导气槽延伸至第二绝缘件的边缘,这样,在翻转片翻转时,挤压翻转空间内的气体,翻转空间内的气体经上导气槽、导气孔、下导气槽到达第二绝缘件的边缘,进而将气体排到动力电池的外部,降低翻转空间内的压强,使翻转片顺利翻转。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顶盖结构的局部侧剖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顶盖结构在第二电极组件附近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上密封件、第二绝缘件以及下密封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绝缘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绝缘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第二绝缘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沿图4中B-B线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

10-第一电极组件;

20-第二电极组件;

200-第二极柱;

202-第二连接块;

204-第二绝缘件;

204a-翻转片过孔;

204b-导气孔;

204c-上卡槽;

204d-下卡槽;

204e-限位区;

204f-下导气槽;

204g-侧壁;

204h-上导气槽;

2041h-过渡段;

2042h-直线段;

204i-凸台;

204j-第一凹槽;

204k-间隔凸起

206-上密封件;

206a-翻转空间密封区;

206b-极柱密封区;

2061b-第一侧;

2062b-第二侧;

206c-限位块;

208-下密封件;

209-极柱绝缘件;

30-翻转片;

40-顶盖片;

400-翻转片连接孔;

A-翻转空间。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文中所述“前”、“后”、“左”、“右”、“上”、“下”均以附图中的顶盖结构为参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顶盖结构,如图1-7所示,包括顶盖片40、第二连接块202、翻转片30和第二绝缘件204,翻转片30附接于顶盖片40。

如图2-7所示,第二绝缘件204具有沿自身厚度方向Y相对设置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翻转片过孔204a、导气孔204b、上导气槽204h和下导气槽204f,翻转片过孔204a和导气孔204b沿厚度方向Y均贯通第二绝缘件204;上导气槽204h凹设于上表面,下导气槽204f凹设于下表面,即上导气槽204h由第二绝缘件204的上表面凹陷形成,下导气槽204f由第二绝缘件204的下表面凹陷形成,翻转片过孔204a通过上导气槽204h、导气孔204b与下导气槽204f连通,且下导气槽204f延伸到第二绝缘件204的边缘。其中,在第二绝缘件204安装于顶盖结构时,上述厚度方向Y与顶盖片40的厚度方向一致。

在第二绝缘件204安装于顶盖结构时,第二绝缘件204设置于顶盖片40与第二连接块202之间,上表面设置于第二绝缘件204靠近第二连接块202的一侧;下表面设置于第二绝缘件204靠近顶盖片40的一侧;翻转片30和翻转片过孔204a相对设置,翻转片30、第二绝缘件204和第二连接块202三者围成翻转空间A。

上述第二绝缘件204,在安装于顶盖结构后,翻转片30与第二连接块202围成的翻转空间A,经上导气槽204h、导气孔204b与下导气槽204f连通,下导气槽204f延伸至第二绝缘件204的边缘,这样,在翻转片30翻转时,挤压翻转空间A内的气体,翻转空间A内的气体经上导气槽204h、导气孔204b、下导气槽204f到达第二绝缘件204的边缘,进而将气体排到动力电池的外部,降低翻转空间A内的压强,使翻转片30顺利翻转。

虽然在第二绝缘件204的下表面不设置下导气槽204f,翻转空间A内的气体也能够直接经导气孔204b、第二绝缘件204与顶盖片40之间的微小间隙排出动力电池的外部,但是考虑到盖结构的装配,为了保证顶盖结构安装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希望第二绝缘件204与顶盖片40之间的间隙越小越好,而间隙越小,气体排出的阻力会越大,因此,气体由导气孔204b排入第二绝缘件204与顶盖片40之间的间隙之后仍然有可能无法继续流动,甚至都无法由导气孔204b排出;且即使间隙设置的比较大,气体经导气孔204b后,也是无规则地向第二绝缘件204的边缘排放,气体流向不易控制,可能在第二绝缘件204与顶盖片40之间的某个位置处对第二绝缘件204产生较大的压力,影响第二绝缘件204与顶盖片40的接触可靠性。另一种方式中,在第二绝缘件204的下表面形成凸起结构,以在第二绝缘件204与顶盖片40之间形成间隔,虽然这种方式,给气体留有足够的流动空间,但气体沿着第二绝缘件204与顶盖片40之间的间隔也是无规则的排出到动力电池的外部,不易控制;且这种方式,第二绝缘件204的下表面大部分区域与顶盖片40不接触,造成第二连接块202等结构对顶盖片40压力都集中于凸起结构处,会影响顶盖结构安装的稳定性。

而本申请的第二绝缘件204,使下导气槽204f凹设于第二绝缘件204的下表面,即在第二绝缘件204的下表面形成了供气体流通的通道,使气流直接沿着下导气槽204f有规律的排出到动力电池的外部,以便于对气流进行控制。且由于下导气槽204f为凹设结构,因此,第二绝缘件204的下表面仅较小的区域与顶盖片40不接触,其余的区域能够与顶盖片40充分接触,增加了第二连接块202与顶盖片40之间的绝缘性,以及增大了第二绝缘件204与顶盖片40的接触面积,能够均衡第二连接块202对顶盖片40的压力;另外,考虑到第二绝缘件204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增大第二绝缘件204与顶盖片40的接触面积,还能够缓冲动力电池外部的振动和冲击,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

可以理解地,如图1所示,顶盖结构包括第一电极组件10、第二电极组件20。在实际连接时,可以将第一电极组件10作为动力电池的正极,第二电极组件20则作为动力电池的负极;也可以将第一电极组件10作为动力电池的负极,第二电极组件20则作为动力电池的正极。下面以第一电极组件10作为动力电池的正极,第二电极组件20作为动力电池的负极为例进行详细说明。为了防止顶盖片40被腐蚀,第一电极组件10与顶盖片40电连接,从而使顶盖片40带正电。在本实施例中,对于第一电极组件10的结构没有限制,只要满足一般动力电池对正极组件的基本要求均可。该第二电极组件20包括上述第二连接块202和第二绝缘件204。参见图2和图3,第二电极组件20还包括第二极柱200和上密封件206,第二极柱200穿过顶盖片40以及第二绝缘件204,并与第二连接块202连接,如图2所示,顶盖片40在距第二极柱200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开设有翻转片连接孔400,第二连接块202位于顶盖片40的上方,并一直延伸至翻转片连接孔400的上方,第二连接块202与第二极柱200电连接。翻转片30装配在翻转片连接孔400内并且密封翻转片连接孔400。

当动力电池内的压力超过预定压力时,翻转片30翻转,并与第二连接块202接触,使第一电极组件10与第二电极组件20导通。

如图2和图3所示,上密封件206密封设置于第二绝缘件204与第二连接块202之间,上密封件206包括翻转空间密封区206a以及极柱密封区206b,翻转空间密封区206a环设于翻转片过孔204a和导气孔204b的外侧,即翻转空间密封区206a将翻转片过孔204a以及导气孔204b一并包围;极柱密封区206b环设于第二极柱200的外周。通过增加上密封件206,翻转空间密封区206a密封翻转空间A,以防止外部的电解液经第二绝缘件204与第二连接块202之间的间隙流入翻转空间A内。同时,使极柱密封区206b密封第二极柱200,以防止外部的电解液或者其它异物(包括其它液体)经第二绝缘件204与第二连接块202之间的间隙进入到第二极柱200与第二绝缘件204之间的间隙内。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极柱200与顶盖片40之间通过极柱绝缘件209进行密封绝缘固定,一旦极柱绝缘件209出现松动、老化、损坏等问题,导致其丧失密封性能,动力电池内部的电解液便有可能通过第二极柱200与顶盖片40之间的间隙不断流出顶盖片40。并且,极柱绝缘件209一般直接顶到第二连接块202的底部,因此这些电解液通常由第二连接块202与第二绝缘件204之间的间隙流出。

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如图2所示,极柱密封区206b将第二极柱200包围。这样,当极柱绝缘件209失效后,还可以通过极柱密封区206b进行阻挡,防止电解液直接由第二绝缘件204与第二连接块202之间的间隙流出。

这样,上密封件206能够同时防止外部的电解液进入翻转空间以及内部的电解液流出,充分节省了顶盖结构的内部空间。如图2和图3所示,上密封件206为矩形框架结构,翻转空间密封区206a与极柱密封区206b通过一条公共边分隔。

如图3至6所示,为了便于固定上密封件206,在第二绝缘件204的上表面可以设置与上密封件206随形的上卡槽204c,上密封件206卡接固定在上卡槽204c内,即上密封件206卡设于上卡槽204c。

可选地,上密封件206由翻转空间密封区206a与极柱密封区206b一体设置而成,此时上密封件206自身空间跨度较大,并且由于密封件自身的材质弹性较大,容易发生形变,因此更加不易被固定,基于上述原因,本实施例中,上密封件206具有限位块206c;第二绝缘件204的上表面设置有限位区204e,限位块206c卡设于限位区204e。其中,限位区204e可设置于上卡槽204c内,如图3-4所示,从而对上密封件206进行更好的限位。这些限位区204e以及限位块206c的朝向、大小、形状、位置可以各不相同,在满足第二绝缘件204其它结构需要的同时可以提供多角度、多位置的限位,优选地,翻转空间密封区206a和极柱密封区206b均设置有限位块206c,以更好地将上密封件206固定于上卡槽204c。

参考图2,沿翻转空间密封区206a指向极柱密封区206b的方向,极柱密封区206b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2061b和第二侧2062b,且第一侧2061b较第二侧2062b靠近翻转空间密封区206a,第二侧2062b较第一侧2061b远离第二极柱200,这样,使上密封件206能够尽可能在第二连接块202与第二绝缘件204的边缘处密封,延长动力电池内部的电解液在第二侧2062b处外渗的路径,更好地防止内部电解液外渗,以及尽早切断外部电解液流入的路径,防止外部电解液流入动力电池内部。

顶盖结构还包括下密封件208,下密封件208密封设置于第二绝缘件204与顶盖片40之间,环绕翻转片过孔204a,且导气孔204b靠近顶盖片40的一端设置于下密封件208的外侧,也就是说,下密封件208将翻转片过孔204a包围,并且,导气孔204b位于下密封件208之外,下密封件208所包围的区域内并不包含导气孔204b。通过设置下密封件208,能够防止外部的电解液以及其它异物(包括其它液体)经第二绝缘件204与顶盖片40的连接处进入翻转空间A内部。可以理解地,若下密封件208将导气孔204b包围在内,则需要在下密封件208上设置有缺口,以将气体导出下密封件208包围的区域外,这样,在下密封件208安装时由于受到挤压力,可能造成下密封件208在缺口处撕裂,甚至造成下密封件208的变形不可控,而本申请的下密封件208环绕翻转片过孔204a,即下密封件208为封闭环结构,将导气孔204b设置于封闭环结构的外部,能够在不破坏下密封件208的整体结构的方式下,将翻转空间A内气体的排出,从而保证下密封件208的寿命,保证第二绝缘件204与顶盖片40之间的密封性。

若下密封件208在安装于顶盖结构时,其下表面较第二绝缘件204的下表面突出,则增大了第二绝缘件204与顶盖片40之间的间隙,使外部的液体易于进入该间隙,当发生振动和冲击时,可能造成第二绝缘件204与顶盖片40发生挤压,使该间隙变小,则该间隙内的液体易于进入导气孔204b,因此,一种实施例中,在下密封件208安装于顶盖结构时,下密封件208靠近顶盖片40的一面与第二绝缘件204靠近顶盖片40的一面(即下表面)位于同一面上,如图2所示。

具体地,第二绝缘件204靠近顶盖片40的一面可以设置有下卡槽204d,下密封件208设置于下卡槽204d内,采用这种结构,同时还能够更好地将下密封件208固定于第二绝缘件204内。

上密封件206、下密封件208可以采用橡胶材料(例如氟橡胶),也可以是固化后的胶水。上密封件206的厚度为0.01~30mm,优选范围为0.5~2mm,下密封件208的厚度为0.01~30mm,优选范围同样为0.5~2mm。

需要说明的是,顶盖结构可以仅设置上密封件206或者下密封件208,也可以同时设置上密封件206和下密封件208,在同时设置有上密封件206和下密封件208时,当第二极柱200的外部存在多余的电解液时,由于翻转空间密封区206a的阻挡,这些电解液无法通过第二连接块202与第二绝缘件204之间的间隙进入翻转空间A内部,同时,由于下密封件208的阻挡,这些电解液也无法通过顶盖片40与第二绝缘件204之间的间隙进入翻转空间A内部,即翻转空间A除了导气孔204b外均处于密封状态,而对于处于顶盖片40与第二绝缘件204之间的电解液,虽然还有可能通过导气孔204b进入翻转空间A之中,然而由于导气孔204b沿厚度方向Y设置,因此,受重力的影响,电解液在导气孔204b内渗透比在第二绝缘件204与顶盖片40的间隙内渗透的难度要大得多,并且电解液要沿着导气孔204b渗入需要同时克服重力以及翻转空间A内部的气体压力阻挡,因此渗入过程非常困难。

正因为如此,这种结构在保证翻转空间A在翻转时正常排气的同时还有效避免了电解液利用导气孔204b渗入到翻转空间A的内部。且只要电解液不会进入翻转空间A的内部,电解液就只会被第二绝缘件204隔离,不会导通第二连接块202与顶盖片40。

在一般情况下,为了阻止电解液进入,导气孔204b的孔径不会太大,并且,由于导气孔204b是沿着厚度方向Y设置的,因此导气孔204b内的流体阻力很大,这就可能导致在上导气槽204h与导气孔204b的连接部位发生排气速度的急剧变化,导致排气不畅。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本实施例中的上导气槽204h的截面积由翻转片过孔204a至导气孔204b的方向依次减小,从而逐步增大上导气槽204h的流体阻力,使排气速率逐步降低,避免急剧变化。

上导气槽204h的结构可以呈均匀渐缩结构,或者也可以呈分段渐缩结构,例如依次升高的阶梯状结构等(参见图4)。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顶盖结构在保证排气的同时又能够避免电解液利用连接通道(包括上导气槽204h、导气孔204b和下导气槽204f)导通第二连接块202与顶盖片40,还能够防止电解液流出,并且还具备结构紧凑,集成度高,便于装配等特点。

具体地,上导气槽204h具有过渡段2041h,过渡段2041h位于上导气槽204h靠近翻转片过孔204a的一端,过渡段2041h的槽底设置有多个间隔凸起204k,相邻的两个间隔凸起204k之间以及间隔凸起204k与过渡段2041h的槽壁之间均形成气流通道,也就是说,过渡段2041h形成多个气流通道,翻转空间A内的气体经多个气流通道进入上导气槽204h,进而进入导气孔204b,以在上导气槽204h的入口处形成分流,缓减上导气槽204h入口处的气体压力,进而减小上导气槽204h的气体流速。

进一步地,上导气槽204h还具有与过渡段2041h连接的直线段2042h,至少一个间隔凸起204k设置于直线段2042h的延伸方向上,以封闭直线段2042h的入口的部分区域,即沿直线段2042h的延伸方向,至少有一个间隔凸起204k与过渡段2041h正对,如图4所示,在直线段2042h靠近翻转片过孔204a的一端,间隔凸起204k封堵了该端的部分区域,使翻转空间A内的气体绕过间隔凸起204k经气流通道进入直线段2042h,以进一步降低气体进入直线段2042h的速度。

为了便于第二连接块202的固定,第二连接块202设有第二凹槽(图中未示出),第二绝缘件204包括设置于其上表面的凸台204i,凸台204i与第二凹槽配合,即凸台204i插入第二凹槽内,采用这种结构,还能够防止第二连接块202的转动。在设有凸台204i时,导气孔204b贯通凸台204i,凸台204i的外周面设有缺口,上导气槽204h通过缺口与导气孔204b连通,此时,直线段2042h靠近导气孔204b的一端的槽底可以形成阶梯结构,以使直线段2042h连接导气孔204b的端部的横截面的面积进一步减小,进而降低气体进入导气孔204b的速度。

同理,第二绝缘件204的下表面与凸台204i相背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凹槽204j,顶盖片40靠近第二绝缘件204的一侧设置有突起(图中未示出),突起插入第一凹槽204j。

上述凸台204i与第二凹槽、突起与第一凹槽204j可以分别设有一组、两组或者多组,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设置多组,能够增加第二连接块202、第二绝缘件204、顶盖片40之间的固定可靠性。

在凸台204i设置有多个,且上密封件206设有限位块206c时,由于第二极柱200受强度和过流能力的限制,其横截面的面积不能太小,第二极柱200还需要穿过第二绝缘件204,而第二绝缘件204的空间有限,因此,有的限位块206c可以设置于相邻的两个凸台204i之间,以充分利用第二绝缘件204的空间,使顶盖结构更紧凑,进而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

可选地,第一凹槽204j的槽底较下导气槽204f的槽底靠近第二绝缘件204的上表面,以增大导气孔204b靠近顶盖片40一端的空间,使翻转空间A内的气体到达该处时的压力进一步减小,以缓减气体对顶盖片40的冲击,减缓气体进入下导气槽204f的速度,尽可能保证第二绝缘件204的下表面与顶盖片40的贴合度。

设置下导气槽204f虽然能够提高排气能力,但也无形中使得电解液的通过变得更加容易,因此,为了增加电解液的通过难度,下导气槽204f迂回设置,下导气槽204f拥有一些曲折结构,例如拐弯、利角、不同角度的斜面或曲面等,例如本实施例中每条下导气槽204f均设计了三个接近直角的拐角(参见图6),进一步增加电解液在下导气槽204f内部的流动阻力,综合提高电解液的通过难度。

进一步地,下导气槽204f最好尽量长一些,在第二绝缘件204为条状结构时,如图3-6所示,第二绝缘件204为长方体结构,下导气槽204f的两端沿第二绝缘件204的长度方向X设置,即下导气槽204f沿着顶盖片40的长度方向X延伸,从而增加下导气槽204f的路径长度,增大电解液在下导气槽204f内部流动的阻力,增加电解液通过的阻力。其中,在第二绝缘件204安装于顶盖结构时,第二绝缘件204的长度方向X与顶盖片40的长度方向一致。

可选地,下导气槽204f的深度为0.01~2mm,如0.01mm、0.1mm、0.5mm、1mm、1.5mm、2mm等,其中,深度为下导气槽204f沿厚度方向Y的尺寸。

下导气槽204f可以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如下导气槽204f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以使翻转空间A内的气体尽快排出动力电池外,保证翻转片30的顺利翻转。

相应地,导气孔204b的数量也可以设有多个,多个导气孔204b与多个下导气槽204f一一对应,上导气槽204h的过渡段2041h可以仅设置有一个,直线段2042h对应的设置有多个,如图4和图5所示,在第二绝缘件204上对称设置两组,以分散和加速气体的排出。

此外,如果动力电池外部的电解液过多,还可能直接由外部将顶盖片40与第二连接块202电连接,为了降低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本实施例还可在第二绝缘件204的上表面设置一圈侧壁204g,利用侧壁204g包围第二连接块202,从而增加顶盖片40与第二连接块202之间的爬电距离,大幅提升电连接难度。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顶盖结构。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汽车,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动力电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基于本申请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