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12954阅读:29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系统。



背景技术:

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是一种常见的低压电器,常用于二路电源之间的转换,以保证当一路电源发生故障或停止供电时,另一路电源能迅速进行切换,以确保负载回路正常供电。

目前,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一个触头支持1、两个动触头2、两个片簧3及一个传动件4。由于片簧3的力值不够稳定,再加上产品在大电流情况下会导致动触头2发热,使温度过高而导致片簧3退火,造成片簧3的力值不足,动触头2压力下降,又进一步加剧动触头2发热,如此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温升加剧,动触头2烧坏,对用电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另外,触头支持1上与传动件4相配合的部分一般呈等角度阵列分布,传动件4和触头支持1的相对角度可任意改变,且均能够将传动件4安装在触头支持1上,但由于在设计上对传动件4和动触头2的相对角度有一定的几何关系要求,若操作人员在装配时出现操作失误,使传动件4和触头支持1的相对角度出现偏差,进而导致传动件4和动触头2的相对角度不符合要求,将造成调试的时候无法合闸或分闸,需要重新返工,甚至导致产品报废,若客户使用了不合格产品,还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既能够保证有足够的动触头压力、又便于正确装配的用于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用于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系统,该动触头系统包括触头支持、一对沿竖直方向并列设置在触头支持内并分别沿水平方向贯穿触头支持的动触头、插设在触头支持内并位于动触头下方的卡板、沿竖直方向设置在触头支持内并同时贯穿两动触头的中心轴、套设在中心轴上并位于动触头与触头支持之间的弹簧以及设置在触头支持顶部的传动件,所述的中心轴的底端抵在卡板上,所述的触头支持的顶部设有防呆卡块,所述的传动件上开设有与防呆卡块相适配的防呆安装孔。将中心轴由触头支持的底部向上插入触头支持内,并利用卡板从底部将中心轴卡在触头支持内,避免中心轴在运输及使用过程中掉落。弹簧将动触头压紧并使动触头与触头支持的内壁相贴合,以提供足够的动触头压力。传动件通过防呆安装孔与防呆卡块的配合,准确地安装在触头支持上,而不会出现安装角度偏差。

所述的触头支持上沿水平方向开设有与动触头相适配的动触头安装孔,所述的动触头通过动触头安装孔贯穿设置在触头支持内,所述的弹簧的一端抵在动触头上,另一端抵在动触头安装孔的内壁上。弹簧套设在中心轴上,便于利用中心轴对弹簧进行导向,使弹簧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动触头压力。

所述的动触头的中心处开设有与中心轴相适配的动触头通孔,两端均设有动触点,所述的中心轴通过动触头通孔贯穿动触头。中心轴能够对动触头进行限位,防止使用过程中动触头发生错位。

所述的触头支持内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中心轴安装孔,所述的中心轴通过中心轴安装孔设置在触头支持内。中心轴从触头支持底端通过中心轴安装孔插入触头支持内。

所述的触头支持上沿水平方向开设有与卡板相适配的卡板安装孔,所述的卡板通过卡板安装孔插设在触头支持内。

所述的卡板安装孔内沿水平方向设有与卡板相适配的卡板卡块,所述的卡板通过卡板卡块卡设在触头支持内。将卡板由卡板安装孔的一端插入卡板安装孔内,并通过卡板卡块进行固定。

所述的卡板上沿卡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卡板限位部、卡板卡接部及卡板卡扣部,所述的卡板卡接部与卡板卡块相适配,所述的卡板限位部及卡板卡扣部分别与卡板卡块的两端相接触。将卡板由卡板安装孔的一端插入卡板安装孔内,直到卡板卡扣部卡在卡板卡块的一端,同时卡板限位部抵在卡板卡块的另一端。卡板限位部及卡板卡扣部均设有沿卡板宽度方向凸起的凸块。

所述的卡板的一端沿卡板长度方向开设有卡板变形槽。该卡板变形槽位于卡板卡扣部一端。将卡板由卡板安装孔的一端插入卡板安装孔内,由于卡板安装孔内对称的两卡板卡块的挤压,使卡板卡扣部发生变形,卡板变形槽提供了卡板卡扣部变形的空间,直到卡板卡扣部完全通过两卡板卡块之间后恢复形变,并卡在卡板卡块的端部。拆卸时,可利用工具夹住卡板卡扣部,使其发生形变,之后抽出卡板即可。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卡板的材质为塑料,具有弹性变形能力。

所述的防呆卡块上设有防呆卡块直角部及防呆卡块圆角部,所述的防呆安装孔上设有与防呆卡块直角部相适配的防呆安装孔直角部以及与防呆卡块圆角部相适配的防呆安装孔圆角部。防呆卡块直角部与防呆卡块圆角部的形状及尺寸存在明显差异,一旦错位便无法成功装配,只有防呆安装孔与防呆卡块完全对正时,传动件才能够通过防呆卡块安装在触头支持上,因而有效保证了装配时的准确性。

所述的触头支持的顶部还设有与传动件相适配的传动件限位块,该传动件限位块位于触头支持与防呆卡块之间。将传动件由上向下安装在防呆卡块上,直到传动件的底部与传动件限位块相接处,即安装到位。

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装配时,先将动触头通过动触头安装孔置于触头支持上预设位置,并利用弹簧使动触头与触头支持紧密贴合,之后将中心轴由触头支持底部插入触头支持内,并同时穿过弹簧及动触头;将卡板插入卡板安装孔内,将中心轴的底端托住;将传动件上的防呆安装孔与防呆卡块对正,由上向下将传动件安装在防呆卡块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

1)采用弹簧对动触头进行压紧,保证在合闸时具有足够的动触头压力,且弹簧力值稳定,对动触头温度升高的敏感度低,确保动触头压力在要求的电流范围内始终保持稳定,保证了用电安全;

2)通过防呆安装孔与防呆卡块的配合,有效避免了人为原因导致的传动件安装位置与动触头相对位置偏差,便于进行准确装配,保证了产品质量;

3)易于安装及拆卸,且卡板能够避免使用及运输时中心轴的掉落,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动触头系统的三维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动触头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动触头系统的三维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动触头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说明:

1—触头支持、101—动触头安装孔、102—中心轴安装孔、103—卡板安装孔、104—卡板卡块、2—动触头、201—动触头通孔、202—动触点、3—片簧、4—传动件、401—防呆安装孔、4011—防呆安装孔直角部、4012—防呆安装孔圆角部、5—弹簧、6—中心轴、7—卡板、701—卡板限位部、702—卡板卡扣部、703—卡板卡接部、704—卡板变形槽、8—防呆卡块、801—防呆卡块直角部、802—防呆卡块圆角部、9—传动件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2、图3所示的一种用于双电源自动转换开关的动触头系统,该动触头系统包括触头支持1、一对沿竖直方向并列设置在触头支持1内并分别沿水平方向贯穿触头支持1的动触头2、插设在触头支持1内并位于动触头2下方的卡板7、沿竖直方向设置在触头支持1内并同时贯穿两动触头2的中心轴6、套设在中心轴6上并位于动触头2与触头支持1之间的弹簧5以及设置在触头支持1顶部的传动件4,中心轴6的底端抵在卡板7上,触头支持1的顶部设有防呆卡块8,传动件4上开设有与防呆卡块8相适配的防呆安装孔401。

其中,触头支持1上沿水平方向开设有与动触头2相适配的动触头安装孔101,动触头2通过动触头安装孔101贯穿设置在触头支持1内,弹簧5的一端抵在动触头2上,另一端抵在动触头安装孔101的内壁上。

动触头2的中心处开设有与中心轴6相适配的动触头通孔201,两端均设有动触点202,中心轴6通过动触头通孔201贯穿动触头2。触头支持1内沿竖直方向开设有中心轴安装孔102,中心轴6通过中心轴安装孔102设置在触头支持1内。触头支持1上沿水平方向开设有与卡板7相适配的卡板安装孔103,卡板7通过卡板安装孔103插设在触头支持1内。

卡板安装孔103内沿水平方向设有与卡板7相适配的卡板卡块104,卡板7通过卡板卡块104卡设在触头支持1内。卡板7上沿卡板7长度方向依次设有卡板限位部701、卡板卡接部703及卡板卡扣部702,卡板卡接部703与卡板卡块104相适配,卡板限位部701及卡板卡扣部702分别与卡板卡块104的两端相接触。卡板7的一端沿卡板7长度方向开设有卡板变形槽704。

如图4所示,防呆卡块8上设有防呆卡块直角部801及防呆卡块圆角部802,防呆安装孔401上设有与防呆卡块直角部801相适配的防呆安装孔直角部4011以及与防呆卡块圆角部802相适配的防呆安装孔圆角部4012。触头支持1的顶部还设有与传动件4相适配的传动件限位块9,该传动件限位块9位于触头支持1与防呆卡块8之间。

在实际装配时,先将动触头2通过动触头安装孔101置于触头支持1上预设位置,并利用弹簧5使动触头2与触头支持1紧密贴合,之后将中心轴6由触头支持1底部插入触头支持1内,并同时穿过弹簧5及动触头2;将卡板7插入卡板安装孔103内,将中心轴6的底端托住;将传动件4上的防呆安装孔401与防呆卡块8对正,由上向下将传动件4安装在防呆卡块8上。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