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31887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双列直插式电安连接器(dip connector),一般包括有壳体和设在该壳体中的端子,所述壳体设有向前方开口的用于容纳对接连接器的容纳腔。该端子具有包覆固定在壳体内的固定部、从该固定部向前延伸至容纳腔内的接触部及从该固定部向后延伸出壳体外的对接部。并且,通过将该对接部插入一基板的贯通孔中并进行锡焊,从而将电连接器安装至基板上。

所述电连接器的端子一般通过组装插入壳体固定,为了保证端子与塑胶的结合强度,一般会在端子上设置若干倒刺(端子侧部撕破形成尖刺片状结构),通过倒刺与壳体结合以增加结合力。然在组装过程中,倒刺会刮伤壳体,且实际固持效果有限。实际使用过程中,在向电连接器插入对接连接器或从电连接器拔下对接连接器时,在对接连接器的作用下(对接连接器对电连接器的壳体与端子之间的作用力不同),电连接器的壳体与端子之间会因为被作用力不同而产生相互牵引或脱离力。此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还会伴随有上下,左右方向的侧向力存在。如此会使得端子与塑胶有脱离的风险。而现有技术中的所述倒刺的结构根本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持力,且会刮伤壳体。

鉴于此,有必要将现有的电连接器结构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壳体与端子配合稳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壳体及与所述壳体固持的端子,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顶板和底板、分别连接所述顶板和底板两侧的左右侧板及分别与所述顶板、底板和左右侧板的后侧缘相连的端板,所述顶板、底板、左右侧板及端板共同围设形成一用于插接容纳对接连接器的收容腔并形成对接口,所述端子包括固设于所述壳体的端板内的固定部、沿所述固定部向前延伸形成的接触部及沿所述固定部向后延伸形成的对接部,所述接触部呈悬臂状凸伸并容纳于所述收容腔内,所述对接部用于与一对接电路板对接,所述端子的固定部至少一侧向外延伸形成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上形成有配合面,所述配合面埋设在壳体的端板内,所述配合面于对接连接拔出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零度且小于九十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部上还形成有限位面,所述限位面与所述端板的内表面齐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部呈直角梯形状。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板贯穿形成有若干固定孔,各固定孔的内壁形成有与所述限位部的配合面贴合的止位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各固定孔的内壁形成台阶状台阶部,所述止位面由台阶部的落差处形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各端子于固定部两侧各形成至少一个限位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各端子两侧的限位部于端子宽度方向呈镜面对称。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的左右侧板分别向后端延伸形成有耳部,所述耳部上于上下方向贯穿形成有安装孔,所述耳部的下表面与底板的下表面齐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端子通过组装固定于壳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配合面于对接连接拔出方向之间的夹角为四十五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于端子的固定部两侧形成限位部,配合壳体上的固定孔形状,有效壳体端子的保持力及组装、对接配合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自另一角度看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部分立体分解图,其展示了其中两个端子与壳体分离后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沿图1中A-A线剖切后的立体图。

图5是图4所示剖视图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沿图1中B-B线剖切后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剖视图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100,包括壳体1及与所述壳体1固持的端子2。所述壳体1由绝缘材料通过注塑成型制成,所述端子2由金属板经冲压弯折而成。所述电连接器100能够被安装至一电路板(未图示),并且用于与一对接连接器对接。

请参阅图1至图4及图7所示,所述壳体1包括相对设置的顶板11和底板12、分别连接所述顶板11和底板12的两侧的左右侧板13及分别与所述顶板11、底板12和左右侧板13的后侧缘相连的端板14。所述顶板11、底板12、左右侧板13及端板14共同围设形成用于插接容纳对接连接器的收容腔10并形成有对接口101。所述端板14于收容腔10的一侧形成有内表面140。

请参阅图1至图4及图7所示,所述端板14贯穿形成有若干固定孔141。请参图7所示,所述固定孔141位于收容腔10一端的开口宽度大于固定孔141远离收容腔10一端的开口宽度,并且固定孔141的内壁形成台阶状台阶部142,所述台阶部142的落差处形成有倾斜状止位面1421。所述台阶部142及止位面1421用于与端子2的对应结构配合。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固定孔141于上下方向上呈两排且一一对应设置,每排设有六个。

请参阅图1至图3、图6及图7所示,所述壳体1的左右侧板13分别向后端延伸形成有耳部131,所述耳部131上沿上下方向贯穿形成有安装孔1310。所述耳部131的下表面与底板12的下表面齐平。所述耳部131及安装孔1310用于与螺栓(未图示)等固定元件配接以将电连接器100与对接电路板固定。

请参阅图3至图7所示,所述端子2呈金属条状,包括固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固定部21、沿固定部21向前水平延伸形成的接触部22及沿固定部21向后水平延伸且向下弯折形成的对接部23。所述接触部22呈悬臂状凸伸并且容纳于壳体1的收容腔10内。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对接部23呈直角状弯折形成。

请参阅图3至图7所示,所述固定部21呈平板状,所述固定部21的两侧分别向外延伸形成有截面呈直角梯形状的限位部211。所述限位部211一端形成有与所述端板14的内表面140齐平的限位面2111,所述限位部211另一端形成有与所述固定孔141的止位面1421配合的配合面2112,所述限位部211的一侧形成有沿插拔方向延伸的直线面2113。

当然所述端子2组装至壳体1内后,所述配合面2112对应贴合于止位面1421,用于端子2安装时的止位。所述限位面2111与端板14的内表面140齐平。当对接连接器插入电连接器100的收容腔10时,所述限位面2111可用于止位对接连接器的过度插入。由于一般的电连接器配合锁扣均由壳体实现。即便不是,一般情况下对接连接器与壳体1的接触干涉量也要大于对接连接器与端子2的接触干涉量。当对接连接器拔出时,对接连接器顺势对电连接器100的壳体1的拉力大于对接连接器对端子2的拉力。所述配合面2112与止位面1421的结构配合关系,可有效保证壳体2与端子2的保持力。此外,所述配合面2112与对接连接器拔出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零度,且小于九十度,优选为四十五度左右。如此可便于端子2的组装,同时有效保证端子2与壳体1的配合效果。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