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旋转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4946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高速旋转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速旋转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工业设备中,一些部件之间经常存在相对转动的运动,对设置在旋转处的一些连接器也就提出了旋转性能的要求,一般是通过在连接器的两个连接部件之间设置轴承以达到旋转的目的,而其中对轴承又需要进行有效固定,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多存在结构不够简单稳定,且安装困难的问题,尤其是现有技术中对轴承的安装与固定,一般是通过一个固定件仅对轴承的外环或内环进行固定,不仅定效果差,且安装较为困难。

故需要提供一种高速旋转连接器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速旋转连接器,其第一外壳的一端通过轴承连接在第二外壳内,使得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形成稳定的可旋转连接,同时通过外固定环使得轴承外环与第二外壳相对固定,通过内固定环使得轴承内环与第一外壳相对固定,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连接器的结构不够简单稳定,且安装困难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速旋转连接器,其包括:

第一连接部件,其包括圆筒状的第一外壳,在所述第一外壳一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一中心导体,所述第一外壳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与所述第一中心导体对接的信号输入线缆,所述第一中心导体通过第一绝缘体连接在所述第一外壳内;

第二连接部件,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配对连接,其包括圆筒状的第二外壳,在所述第二外壳一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二中心导体,所述第二外壳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与所述第二中心导体对接的信号输出线缆,所述第二中心导体通过第二绝缘体连接在所述第二外壳内,所述第一外壳设置有所述第一中心导体的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二外壳内,且所述第一中心导体与所述第二中心导体对接;

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壳和所述第二外壳之间,位于所述第二外壳内远离所述第二中心导体的一端;

外固定环,用于固定所述轴承的外环,所述外固定环通过外周侧面与所述第二外壳的内侧面过盈连接;以及

内固定环,位于所述外固定环的内侧,用于固定所述轴承的内环,所述内固定环通过内侧面与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侧面过盈连接,所述内固定环的外周侧面与所述外固定环的内侧面之间相距一设定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第一外壳的外周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轴肩部,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二轴肩部,所述轴承的内环限位在所述第一轴肩部和所述内固定环之间,所述轴承的外环限位在所述第二轴肩部和所述外固定环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中心导体上与所述第一绝缘体接触的一面上设置有粗糙层,所述第二中心导体上与所述第二绝缘体接触的一面上设置有粗糙层。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外壳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一楔形卡块,在所述第一绝缘体的外周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楔形卡块相对应的第一卡槽,所述第一绝缘体的一端端面与所述第一外壳内的端部接触,所述第二外壳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二楔形卡块,在所述第二绝缘体的外周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楔形卡块相对应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绝缘体的一端端面与所述第二外壳内的端部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外壳连接所述第一绝缘体的一端包括多个弹性部,所述弹性部的内侧面与第一绝缘体的外侧面弹性接触,在所述弹性部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绝缘体滑出所述第一外壳的卡位端部。

进一步的,在所述弹性部的外周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加强所述弹性部的凸部,在所述第二外壳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与所述凸部相对应的避位槽。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第一外壳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信号输入线缆连接的第一连接孔,在所述第一外壳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螺钉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钉穿过所述第一螺纹孔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孔内,在所述第二外壳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所述信号输出线缆连接的第二连接孔,在所述第二外壳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二螺钉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钉穿过所述第二螺纹孔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孔内。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中心导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信号输入线缆插接孔和导体插接孔,所述第二中心导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信号输出线缆插接孔和插接端子,所述插接端子对应所述导体插接孔。

进一步的,所述信号输入线缆插接孔、所述信号输出线缆插接孔、所述导体插接孔的一端均设置有利于插接的孔倒角,所述插接端子的一端设置有利于插接的轴倒角,在所述第一中心导体和所述第二中心导体上均设置有利于插接的卸荷槽,所述卸荷槽对应贯穿所述信号输入线缆插接孔、所述导体插接孔以及所述信号输出线缆插接孔。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轴承和所述第一绝缘体在所述第一外壳的轴向上错开设置。

本实用新型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高速旋转连接器的第一外壳的一端通过轴承连接在第二外壳内,使得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形成稳定的可旋转连接,同时通过外固定环使得轴承外环与第二外壳相对固定,通过内固定环使得轴承内环与第一外壳相对固定,固定效果好,且安装时,外固定环和内固定环分别克服相应的安装阻力,使得安装更为容易便捷;

另外,第一绝缘体和第一外壳之间通过第一楔形卡块和第一卡槽的配合形成不可转连接,第二绝缘体和第二外壳之间通过第二楔形卡块和第二卡槽的配合形成不可转连接;

同时,第一中心导体上与第一绝缘体接触的一面上设置有粗糙层,以防止第一中心导体和第一绝缘体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第二中心导体上与第二绝缘体接触的一面上设置有粗糙层,以防止第二中心导体和第二绝缘体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速旋转连接器以及信号输入线缆、信号输出线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高速旋转连接器的全剖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高速旋转连接器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高速旋转连接器的第一中心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高速旋转连接器的第二中心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旋转连接器一般是通过在连接器的两个连接部件之间设置轴承以达到旋转的目的,而其中对轴承又需要进行有效固定,现有技术中的连接器多存在结构不够简单稳定,且安装困难的问题,尤其是现有技术中对轴承的安装与固定,一般是通过一个固定件仅对轴承的外环或内环进行固定,不仅定效果差,且安装较为困难。

如下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能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高速旋转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

请参照图1和图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高速旋转连接器以及信号输入线缆、信号输出线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高速旋转连接器的全剖示意图。

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高速旋转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为:一种高速旋转连接器,其包括第一连接件11、第二连接件12、轴承23、外固定环24以及内固定环25;

其中,第一连接部件11包括圆筒状的第一外壳21,在第一外壳21一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一中心导体26,第一外壳21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与第一中心导体26对接的信号输入线缆13,第一中心导体26通过第一绝缘体27连接在第一外壳21内;

第二连接部件12用于与第一连接件11配对连接,其包括圆筒状的第二外壳22,在第二外壳22一端的内部设置有第二中心导体28,第二外壳22的另一端连接有用于与第二中心导体28对接的信号输出线缆14,第二中心导体28通过第二绝缘体29连接在第二外壳22内,第一外壳21设置有第一中心导体26的一端套接在第二外壳22内,且第一中心导体26与第二中心导体28对接;

轴承23,设置在第一外壳21和第二外壳22之间,位于第二外壳22内远离第二中心导体28的一端;

外固定环24,用于固定轴承23的外环231,外固定环24通过外周侧面与第二外壳22的内侧面过盈连接;以及

内固定环25,位于外固定环24的内侧,用于固定轴承23的内环232,内固定环25通过内侧面与第一外壳21的外周侧面过盈连接,内固定环25的外周侧面与外固定环24的内侧面之间相距一设定距离;

通过外固定环24使得轴承23的外环与第二外壳22相对固定,通过内固定环25使得轴承23的内环与第一外壳21相对固定,且安装时,外固定环24和内固定环25分别克服相应的安装阻力,相对于一个整体固定环安装时要同时兼顾内外双重阻力,使用外固定环24和内固定环25使得安装更为容易便捷。

同时,在第一外壳21的外周侧面上设置有第一轴肩部,在第二外壳22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第二轴肩部,轴承23的内环232限位在第一轴肩部和内固定环25之间,轴承23的外环231限位在第二轴肩部和外固定环24之间;

第一外壳21的一端通过轴承23连接在第二外壳22内,使得第一外壳21和第二外壳22之间形成稳定的可旋转连接;

同时第一中心导体26的一端与信号输入线缆13连接,第二中心导体28的一端与信号输出线缆14连接,第二中心导体28的插接端子282插入到第一中心导体26的导体插接孔261内,从而形成信号输送线路;

通过第一外壳21和第二外壳22的连接,以及第一中心导体26和第二中心导体28的连接,进而实现第一连接件11和第二连接件12的稳定连接。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中心导体26上与第一绝缘体27接触的一面上设置有粗糙层,防止第一中心导体26和第一绝缘体27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第二中心导体28上与第二绝缘体29接触的一面上设置有粗糙层,防止第二中心导体28和第二绝缘体29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请参照图3,其中图3为图2中的高速旋转连接器A处的局部放大图。

第一外壳21的内侧面的同一环形路径上设置有多个第一楔形卡块215,在第一绝缘体27的外周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一楔形卡块215相对应的第一卡槽,第一绝缘体27的一端端面与第一外壳21内的端部接触,从而对第一绝缘体27进行限位,且能防止第一绝缘体27与第一外壳21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第二外壳22的内侧面的同一环形路径上设置有多个第二楔形卡块,在第二绝缘体29的外周侧面上设置有与第二楔形卡块相对应的第二卡槽,第二绝缘体29的一端端面与第二外壳22内的端部接触,从而对第二绝缘体29进行限位,且能防止第二绝缘体29与第二外壳22之间发生相对转动(其中由于第二楔形卡块和第一楔形卡块的结构类似,故可参照图3)。

另外,第一外壳21连接第一绝缘体27的一端包括多个弹性部211,弹性部211的内侧面与第一绝缘体27的外侧面弹性接触,弹性部211与第一绝缘体27的弹性接触既能使得两者间的安装更为容易,同时又能保证两者间连接的稳固性,在弹性部211的内侧面上设置有用于限制第一绝缘体27滑出第一外壳21的卡位端部216。

进一步的,在弹性部211的外周侧面上设置有起加强作用的凸部212,在第二外壳22的内侧面上设置有与凸部212相对应的避位槽。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在第一外壳21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信号输入线缆13连接的第一连接孔213,在第一外壳2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一螺钉的第一螺纹孔214,第一螺钉穿过第一螺纹孔214延伸至第一连接孔213内;

在第二外壳22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信号输出线缆14连接的第二连接孔221,在第二外壳2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第二螺钉的第二螺纹孔222,第二螺钉穿过第二螺纹孔222延伸至第二连接孔221内;

通过第一螺钉和第二螺钉分别对插入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的线缆进行固定。

请参照图4和图5,其中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高速旋转连接器的第一中心导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高速旋转连接器的第二中心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中心导体26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信号输入线缆插接孔261和导体插接孔262,第二中心导体28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信号输出线缆插接孔281和插接端子282,插接端子282对应导体插接孔262。

同时,信号输入线缆插接孔261、信号输出线缆插接孔281、导体插接孔262的一端均设置有利于插接的孔倒角,插接端子282的一端设置有利于插接的轴倒角,在第一中心导体26和第二中心导体28上均设置有利于插接的卸荷槽,卸荷槽对应贯穿信号输入线缆插接孔261、导体插接孔262以及信号输出线缆插接孔281,(其中请对应参照图4中第一中心导体26上的卸荷槽263,以及图5中第二中心导体28上的卸荷槽283)。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轴承23和第一绝缘体27在第一外壳21的轴向上错开设置,能防止轴承23和第一绝缘体27之间在设置上产生干扰。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首先,将第一中心导体26通过第一绝缘体27安装到第一外壳21内,将信号输入线缆13穿过第一连接孔213并与信号输入线缆插接孔261插接稳固,之后通过第一螺钉对信号输入线缆13进行固定,从而形成第一连接部件11;

然后将第二中心导体28通过第二绝缘体29安装到第二外壳22内,将信号输出线缆14穿过第二连接孔221并与信号输出线缆插接孔281插接稳固,之后通过第二螺钉对信号输出线缆14进行固定,从而形成第二连接部件12;

再然后将第一连接部件11和第二连接部件12进行插接,使得第一外壳21的一端套接至第二外壳22内,同时使得第二中心导体28的插接端子282插入到第一中心导体26的导体插接孔261内,之后取轴承23,将轴承23安装至第一外壳21和第二外壳22之间,并使得轴承23的内环232与第一外壳21外周侧面上的第一轴肩部接触,轴承23的外环231与第二外壳22内侧面上的第二轴肩部接触;

最后取外固定环24和内固定环25并进行安装,其分别对轴承23的外环231和内环232进行固定。

这样即完成了本优选实施例的高速旋转连接器的连接过程。

本优选实施例的高速旋转连接器的第一外壳的一端通过轴承连接在第二外壳内,使得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形成稳定的可旋转连接,同时通过外固定环使得轴承外环与第二外壳相对固定,通过内固定环使得轴承内环与第一外壳相对固定,固定效果好,且安装时,外固定环和内固定环分别克服相应的安装阻力,使得安装更为容易便捷;

另外,第一绝缘体和第一外壳之间通过第一楔形卡块和第一卡槽的配合形成不可转连接,第二绝缘体和第二外壳之间通过第二楔形卡块和第二卡槽的配合形成不可转连接;

同时,第一中心导体上与第一绝缘体接触的一面上设置有粗糙层,以防止第一中心导体和第一绝缘体之间发生相对转动,第二中心导体上与第二绝缘体接触的一面上设置有粗糙层,以防止第二中心导体和第二绝缘体之间发生相对转动。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