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27690阅读:168来源:国知局
插座电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创作涉及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尤指一种能防止舌片磨损变形的插座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是电子装置内不可缺少的组件,让用户方便地对电子装置供给电力或传输讯号。然而随着电连接器插拔次数的增加,电连接器之舌部容易磨损变形甚至断裂。由于插座电连接器通常系直接内建于电子装置之主板上,因此当插座电连接器之舌部磨损或断裂时,电子装置之主板则需一并进行检修或更换,而造成维修成本高昂。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创作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舌片磨损变形的插座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创作揭露一种插座电连接器,其包含有一胶芯座、一第一端子组、一第二端子组、一U状屏蔽结构、一第一片状构件以及一第二片状构件,该胶芯座包含有一舌片以及与该舌片相连之一基座,该第一端子组系设置于该胶芯座内且外露于该舌片之一第一侧,该第二端子组系设置于该胶芯座内且外露于该舌片相对于该第一侧之一第二侧,该U状屏蔽结构系设置于该基座上且至少部份外露于该基座,该第一片状构件系自该U状屏蔽结构之一端部沿该舌片相邻该第一侧与该第二侧之一第三侧朝该舌片之一前端延伸,且该第一片状构件包含有一第一阶梯结构,该第二片状构件系自该U状屏蔽结构之远离于该端部之另一端部沿该舌片相对于该第三侧之一第四侧朝该舌片之该前端延伸,且该第二片状构件包含有一第二阶梯结构,其中该第一片状构件靠近该舌片之该前端之一端与该第二片状构件靠近该舌片之该前端之一端系互相分离。

根据本创作其中之一实施例,该第一片状构件另包含有一第一斜面结构,其系自该第一阶梯结构远离该U状屏蔽结构之一端朝该舌片之该前端延伸。

根据本创作其中之一实施例,该第一片状构件另包含有一第一延伸结构,其系自该第一斜面结构远离该第一阶梯结构之一端沿该舌片之该前端朝该舌片相对于该第三侧之一第四侧延伸。

根据本创作其中之一实施例,该第一片状构件另包含有一第一折弯结构,其系自该第一延伸结构远离该第一斜面结构之一端朝该舌片之一内部延伸。

根据本创作其中之一实施例,该第二片状构件另包含有一第二斜面结构,其系自该第二阶梯结构远离该U状屏蔽结构之一端朝该舌片之该前端延伸。

根据本创作其中之一实施例,该第二片状构件另包含有一第二延伸结构,其系自该第二斜面结构远离该第二阶梯结构之一端沿该舌片之该前端朝该舌片之该第三侧延伸。

根据本创作其中之一实施例,该第二片状构件另包含有一第二折弯结构,其系自该第二延伸结构远离该第二斜面结构之一端朝该舌片之一内部延伸。

根据本创作其中之一实施例,该U状屏蔽结构包含有一第一构件、一第二构件以及一第三构件,该第一构件与该第二构件彼此相对,该第三构件连接该第一构件之一第一端与该第二构件之一第三端,该第一构件之远离该第一端之一第二端与该第二构件之远离该第三端之一第四端系互相分离,该第一片状构件系自该U状屏蔽结构之该第一构件沿该舌片之该第三侧朝该舌片之该前端延伸,且该第二片状构件系自该U状屏蔽结构之该第二构件沿该舌片之该第四侧朝该舌片之该前端延伸。

根据本创作其中之一实施例,该U状屏蔽结构包含有一第一构件、一第二构件以及一第三构件,该第一构件与该第二构件彼此相对,该第三构件包含有一第一区段以及一第二区段,该第一区段与该第二区段互相分离,该第一区段连接该第一构件之一第一端,该第二区段连接该第二构件之一第三端,该第一构件之远离该第一端之一第二端与该第二构件之远离该第三端之一第四端系互相分离,该第一片状构件系自该U状屏蔽结构之该第一构件沿该舌片之该第三侧朝该舌片之该前端延伸,且该第二片状构件系自该U状屏蔽结构之该第二构件沿该舌片之该第四侧朝该舌片之该前端延伸。

综上所述,本创作系利用延伸自U状屏蔽结构之第一片状构件与第二片状构件提升舌片之整体结构强度,进而避免舌片于插接时磨损变形。藉此本创作之插座电连接器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有效地降低维修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插座电连接器与相对应之插头电连接器之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插座电连接器与相对应之插头电连接器于其中一视角之部份组件爆炸图;

图3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插座电连接器与相对应之插头电连接器于另一视角之部份组件爆炸图;

图4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第一片状构件、第二片状构件与U状屏蔽结构之示意图。

图5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第一片状构件、第二片状构件、U状屏蔽结构与胶芯座之示意图。

图6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插座电连接器与相对应之插头电连接器之对接示意图。

图7为本创作第三实施例第一片状构件、第二片状构件与U状屏蔽结构之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创作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至图3,图1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一插座电连接器1与相对应之一插头电连接器2之外观示意图,图2与图3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插座电连接器1与相对应之插头电连接器2于不同视角之部份组件爆炸图。如图1至图3所示,插座电连接器1系设置于一电子装置(例如计算机主机、笔记本电脑或手机等)上,以供插头电连接器2插接,藉以对该电子装置供给电力或传输讯号。插座电连接器1包含有一胶芯座10、一第一端子组11、一第二端子组12、一第一片状构件13、一第二片状构件14、一U状屏蔽结构15以及一插座壳体16。插座壳体16内形成有一容置空间161,胶芯座10设置于容置空间161内,胶芯座10包含有一舌部101以及与舌部101相连之一基座102,第一端子组11系设置于胶芯座10内且外露于舌片101之一第一侧1011,第二端子组12系设置于胶芯座10内且外露于舌片101相对于第一侧1011之一第二侧1012。U状屏蔽结构15系设置于基座102上,且U状屏蔽结构15之互相远离之两端部嵌合于基座102内,即U状屏蔽结构15至少部份外露于基座102。第一片状构件13与第二片状构件13分别系自U状屏蔽结构15之两端部沿舌片101两侧朝舌片101之一前端1015延伸。

具体来说,请参阅图2至图5,图4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第一片状构件13、第二片状构件14与U状屏蔽结构15之示意图,图5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第一片状构件13、第二片状构件14、U状屏蔽结构15与胶芯座10之示意图。如图2至图5所示,于本实施例中,U状屏蔽结构15包含有一第一构件151、一第二构件152以及一第三构件153,第一构件151与第二构件152彼此相对,第三构件153连接第一构件151之一第一端1511与第二构件152之一第三端1521,第一构件151之远离第一端1511之一第二端1512与第二构件152之远离第三端1521之一第四端1522系互相分离。第三构件153系外露于基座102,第一构件151与第二构件152系嵌合于基座102内,第一片状构件13系自U状屏蔽结构15之第一构件151沿舌片101相邻第一侧1011与第二侧1012之一第三侧1013朝舌片101之前端1015延伸,第二片状构件14系自U状屏蔽结构15之第二构件152沿舌片101相对于第三侧1013之一第四侧1014朝舌片101之前端1015延伸,即第一片状构件13与第二片状构件14系嵌合于舌片101内且对称地自U状屏蔽结构15之两端部沿舌片101之相对两侧延伸。此外,第一片状构件13靠近舌片101之前端1015之一端与第二片状构件14靠近舌片101之前端1015之一端系互相分离;第一片状构件13、第二片状构件14与U状屏蔽结构15可为一体成型,且可由金属材质所组成。

再者,为增加插头电连接器2与插座电连接器1间的插拔力以提升插头电连接器2与插座电连接器1之连接稳固性,如图2至图5所示,于此实施例中,舌片101之第三侧1013形成有一第一卡合部1016以及一第一导引部1017。第一卡合部1016系用以于插头电连接器2插入插座电连接器1时卡合插头电连接器2之一第一卡合臂21,第一导引部1017系用以于插头电连接器2插入插座电连接器1时导引第一卡合臂21卡合于第一卡合部1016。舌片101之第四侧1014形成有一第二卡合部1018以及一第二导引部1019,第二卡合部1018系用以于插头电连接器2插入插座电连接器1时卡合插头电连接器2相对于第一卡合臂21之一第二卡合臂22,第二导引部1019系用以于插头电连接器2插入插座电连接器1时导引第二卡合臂22卡合于第二卡合部1018。

此外,第一片状构件13包含有一第一阶梯结构131、一第一斜面结构132、一第一延伸结构133以及一第一折弯结构134。第一阶梯结构131系连接于U状屏蔽结构15之第一构件151,第一斜面结构132系自第一阶梯结构131远离U状屏蔽结构15之一端朝舌片101之前端1015延伸,第一延伸结构133系自第一斜面结构132远离第一阶梯结构131之一端沿舌片101之前端1015朝舌片101之第四侧1014延伸,第一折弯结构134系自第一延伸结构133远离第一斜面结构132之一端朝舌片101之一内部延伸。此外,如图5所示,于此实施例中,第一阶梯结构131、第一斜面结构132以及第一延伸结构133系分别位于舌片101之第一卡合部1016、第一导引部1017以及前端1015内,且第一阶梯结构131、第一斜面结构132以及第一延伸结构133之形状分别相对应于第一卡合部1016、第一导引部1017以及前端1015之形状,以增加舌片101之结构强度,然本创作并不局限于此。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片状构件13之第一阶梯结构131、第一斜面结构132以及第一延伸结构133亦可位于舌片101之第一卡合部1016、第一导引部1017以及前端1015之外侧。

相似地,第二片状构件14包含有一第二阶梯结构141、一第二斜面结构142、一第二延伸结构143以及一第二折弯结构144。第二阶梯结构141系连接于U状屏蔽结构15之第二构件152,第二斜面结构142系自第二阶梯结构141远离U状屏蔽结构15之一端朝舌片101之前端1015延伸,第二延伸结构143系自第二斜面结构142远离第二阶梯结构141之一端沿舌片101之前端1015朝舌片101之第三侧1013延伸,第二折弯结构144系自第二延伸结构143远离第二斜面结构142之一端朝舌片101之该内部延伸。其中,第一片状构件13之第一折弯结构134与第二片状构件14之第二折弯结构144系为互相分离。此外,如图5所示,于此实施例中,第二阶梯结构141、第二斜面结构142以及第二延伸结构143系分别位于舌片101之第二卡合部1018、第二导引部1019以及前端1015内,且第二阶梯结构141、第二斜面结构142以及第二延伸结构143之形状分别相对应于第二卡合部1018、第二导引部1019以及前端1015之形状,以增加舌片101之结构强度,然本创作并不局限于此。于另一实施例中,第二片状构件14之第二阶梯结构141、第二斜面结构142以及第二延伸结构143亦可位于舌片101之第二卡合部1018、第二导引部1019以及前端1015之外侧。

请参阅图6,图6为本创作第一实施例插座电连接器1与相对应之插头电连接器2之对接示意图。当用户将相对应之插头电连接器2插接于或拔出插座电连接器1时,插头电连接器2之第一卡合臂21会接触插座电连接器1之舌片101之前端1015、第一导引部1016以及第一卡合部1017,而插头电连接器2之第二卡合臂22会接触于前端1015、第二导引部1018以及第二卡合部1019。因此,位于舌片101之前端1015、第一导引部1016以及第一卡合部1017之第一延伸结构133、第一斜面结构132、第一阶梯结构131与位于舌片101之前端1015、第二导引部1018以及第二卡合部1019之第二延伸结构143、第二斜面结构142、第二阶梯结构141可有效地提升舌片101之整体结构强度,藉以避免舌片101因频繁地与第一卡合臂21、第二卡合臂22互相接触而磨损变形甚至断裂。

然本创作第一片状构件13、第二片状构件14与U状屏蔽结构15之结构并不局限于前述实施例,举例来说,请参阅图7,图7为本创作第二实施例第一片状构件13、第二片状构件14与U状屏蔽结构15之示意图。如图7所示,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第二实施例之U状屏蔽结构15之第三构件153包含有一第一区段1531以及一第二区段1532,第一区段1531与第二区段1532互相分离,第一区段1531连接第一构件151之第一端1511,第二区段1532连接第二构件152之第三端1521,第一片状构件13连接第一构件151,第二片状构件14连接第二构件152。也就是说,于此实施例中,U状屏蔽结构15之第一构件151与第三构件153之第一区段1531可为一体成型之L型结构,而U状屏蔽结构15之第二构件152与第三构件153之第二区段1532可为一体成型之另一L型结构,且与由U状屏蔽结构15之第一构件151与第三构件153之第一区段1531所形成之L型结构互相分离。

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创作系利用延伸自U状屏蔽结构之第一片状构件与第二片状构件提升舌片之整体结构强度,进而避免舌片于插接时磨损变形。藉此本创作之插座电连接器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有效地降低维修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