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漏电断路器的试验装置取电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01845阅读:205来源:国知局
一种漏电断路器的试验装置取电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漏电断路器,特别是指漏电断路器内部的试验装置取电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漏电断路器结构一般因线路板和试验装置在漏电断路器的上端或下端取电,线路板取电的一侧为负载侧,不取电的一侧为进线侧,如果接反,即使在产品断开时线路板也处于接通状态,线路板长期带电影响其使用寿命,如果按动试验按钮,因产品已经断开但试验回路仍有电流,造成产品烧毁现象,并且用户因配电线路或配电箱设计与产品固有的接线方式不一致时,造成设计或更改损失。并且非专业人员不能很好的来接线安装。有部分产品线路板和试验装置取电时与L相与手柄机械联动,即手柄处于分闸位置时L相断开,手柄处于合闸位置时L相闭合,但产品已脱扣,但手柄锁定在合闸状态时,产品线路板L相和试验装置一直处于带电状态,因此同样会造成产品烧毁现象。另有一类产品断开时,试验装置不能带电导通,但线路板始终带电,无论产品是闭合或断开线路板始终处于带电老化状态,因此严重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另有一种产品,机构与N极联动,但L极一直与线路板和试验装置导通,因L极有较高的电压,也给线路板相当于老化状态,存在减短使用寿命的风险。因此以上方式存在很大的风险和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即在产品处于合闸时L相有电源为线路板和试验装置供电,漏电断路器能正常工作。当产品处于分闸状态时或脱扣时,无论手柄处于什么位置,L相电源断开,线路板和试验装置无L相电源供电。因此无论正接导线或反接导线对产品均无影响的新型的漏电断路器的试验装置取电结构。

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漏电断路器的试验装置取电结构,包括有按钮、扭簧、N极动触头、L极动触头和拉簧,所述拉簧一端连接在漏电断路器的壳体或与壳体固定的零部件上,另一端连接在漏电断路器的L极动触头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取电柱或取电弹簧、滑移设置在漏电断路器壳体上的推杆,所述推杆的一端与N极动触头的铰接摆动端配合,另一端与扭簧的第一扭臂配合,扭簧的第二扭臂与按钮的下端抵触配合,所述取电柱或取电弹簧与L极动触头或拉簧电连接,当N极动触头合闸时,第一扭臂推动推杆移动实现第一扭臂与取电柱或取电弹簧电连接,当N极动触头分闸时,N极动触头的铰接摆动端推动推杆移动,推杆推动第一扭臂摆动实现第一扭臂与取电柱或取电弹簧断开。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我们可以很好通过N极动触头、推杆和扭簧的配合实现扭簧的取电,具体原理是,当L极动触头合闸时,第一扭臂推动推杆移动实现第一扭臂与取电柱或取电弹簧电连接,这样L极动触头上的电就可以通过拉簧、取电柱或取电弹簧传导到扭簧上,当N极动触头分闸时,N极动触头的铰接摆动端推动推杆移动,推杆推动第一扭臂摆动实现第一扭臂与取电柱或取电弹簧断开,扭簧就不带电,这里我们需要申明的是L极动触头和N极动触头的断开或闭合是相互关联的。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是:所述取电柱或取电弹簧之间选择取电弹簧,所述漏电断路器壳体上设置有套接凸柱,所述取电弹簧套设在套接凸柱上,所述取电弹簧下端的弹簧圈贴近设置形成非弹性端,取电弹簧上端的弹簧圈松开设置形成弹性端,所述取电弹簧的非弹性端套接在套接凸柱上,取电弹簧的上端弹性端与拉簧抵触连接形成电连接,所述第一扭臂与非弹性端对应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种类型的取电弹簧实现取电,其中下端并拢为非弹性端,这样第一扭臂与之接触会比较好,其上端为弹性端,这样拉簧在移动的时候不会与取电弹簧出线卡住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再进一步设置是:所述推杆一端设置有第一肩阶,第一肩阶与漏电断路器壳体之间形成一个容置腔,所述扭簧的第一扭臂抵触在容置腔内,所述N极动触头的铰接摆动端上设置有凸起,该凸起与推杆另一端配合可推动推杆滑移。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推杆移动稳定,另外动触头可以很好的与推杆配合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最后设置是:所述漏电断路器的壳体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推杆置于滑槽中,所述推杆上且位于N极动触头铰接摆动端部设置有第二肩阶,所述滑槽上设置有限位凸台。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使推杆的移动受到限位,可以很好的保护动触头和扭簧。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反映L极动触头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N极动触头分闸后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N极动触头合闸后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壳体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取电弹簧的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推杆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反映容置腔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7所示,一种漏电断路器的试验装置取电结构,包括有按钮1、扭簧2、N极动触头3、L极动触头4和拉簧5,所述拉簧5一端连接在漏电断路器的壳体或与壳体固定的零部件上,另一端连接在漏电断路器的L极动触头4上,在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漏电断路器中具有L极动触头和N极动触头的是比较常见的,申请人之前也有这种结构的专利申请,所以在本实施例中我们就不详细进行细说了,在本实施中,还包括有取电柱或取电弹簧6、滑移设置在漏电断路器壳体8上的推杆7,所述推杆7的一端与N极动触头3的铰接摆动端配合,另一端与扭簧2的第一扭臂21配合,扭簧2的第二扭臂22与按钮1的下端抵触配合,所述取电柱或取电弹簧6与L极动触头4或拉簧2电连接,当N极动触头3合闸时,第一扭臂21推动推杆7移动实现第一扭臂21与取电柱或取电弹簧6电连接,当N极动触头3分闸时,N极动触头3的铰接摆动端推动推杆7移动,推杆7推动第一扭臂21摆动实现第一扭臂21与取电柱或取电弹簧6断开。采用上述方案,我们可以很好通过N极动触头3、推杆7和扭簧2的配合实现扭簧2的取电,具体原理是,当L极动触头4合闸时,第一扭臂21推动推杆7移动实现第一扭臂21与取电柱或取电弹簧6电连接,这样L极动触头4上的电就可以通过拉簧5、取电柱或取电弹簧6传导到扭簧2上,当N极动触头3分闸时,N极动触头3的铰接摆动端推动推杆7移动,推杆7推动第一扭臂21摆动实现第一扭臂21与取电柱或取电弹簧6断开,扭簧2就不带电,这里我们需要申明的是L极动触头4和N极动触头3的断开或闭合是相互关联的,当L极动触头4断开时N极动触头3也是断开的,当L极动触头4闭合时N极动触头3也是闭合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取电柱或取电弹簧6之间选择取电弹簧6,所述漏电断路器壳体8上设置有套接凸柱81,所述取电弹簧6套设在套接凸柱81上,所述取电弹簧6下端的弹簧圈贴近设置形成非弹性端61,取电弹簧6上端的弹簧圈松开设置形成弹性端62,所述取电弹簧6的非弹性端61套接在套接凸柱81上,取电弹簧6的上端弹性端62与拉簧5抵触连接形成电连接,所述扭簧2第一扭臂21与非弹性端61对应设置,这样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这种类型的取电弹簧6实现取电,其中下端并拢为非弹性端61,这样第一扭臂21与之接触会比较好,其上端为弹性端62,这样拉簧5在移动的时候不会与取电弹簧6出线卡住或脱离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推杆7一端设置有第一肩阶71,第一肩阶71与漏电断路器壳体8之间形成一个容置腔711,具体是对于漏电断路器壳体8内部的凸筋之间形成容置腔711,所述扭簧2的第一扭臂21抵触在容置腔711内,所述N极动触头3的铰接摆动端上设置有凸起31,该凸起31与推杆7另一端配合可推动推杆7滑移;所述漏电断路器的壳体8上设置有滑槽82,所述推杆7置于滑槽82中,所述推杆7上且位于N极动触头3铰接摆动端部设置有第二肩阶72,所述滑槽82上设置有限位凸台821,另外推杆7也是被断路器中座和手柄压住设置,这样不会上下左右跑位。采用上述方案,使推杆7的移动受到限位,可以很好的保护动触头和扭簧2。

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而非对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的限定,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