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合并压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4287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双线合并压端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线束加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双线合并压端机。



背景技术:

线束广泛用于电脑、通讯设备、数码产品的信号传输或电源连接,为了更方便的实现电连接,一般情况在两端固定连接有端子。目前存在这样一种结构的线束,由两根导线组成,两根导线的一端并在一起后并通过一个端子压着固定,其中一根导线的另一端同样压着固定一个端子,而另一根导线的另一端不连接端子。

在制作这种结构的线束时,最原始的方式为手工加工,即将两根导线的一端剥皮穿在同一个端子上,再利用端子钳将端子铆接到两根导线的一端上,然后再将一根导线的另一端剥皮穿上端子,利用端子钳将端子铆接到导线的另一端上,形成上述线束。但是此类加工方式效率较低,人工成本高,且加工质量不够理想,以致渐渐不能满足大批量生产的要求,现在只有少量订单时仍然使用。

后来,一些厂商在人工剥线以后,通过冲压机将端子与导线端部进行冲压,此类加工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端子压着的效率,但是人工剥线的效率依然很低,而且一致性不佳,所以逐渐被自动端子压着机取代。然而,现有的自动端子压着机采用一个送线装置进行传送导线,然后对导线进行剥皮处理、切断处理以及压着端子,以致制作形成线束,其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但是该自动端子压着机一般均针对单线材加工,对于上述结构的线束,自动端子压着机还无法实现,一般都是先单根加工然后在进行后期的结合装配,这样的装配方式难以满足上述结构的线束的装配要求,对生产者造成极大的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上述所提及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紧凑、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双线合并压端机。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双线合并压端机,包括机座、第一送线装置、第二送线装置、旋转机构、第一端子压着机构、第二端子压着机构、第一剥切装置、第二剥切装置和换向机构;所述第一剥切装置与第一送线装置对接,所述第二剥切装置与第二送线装置对接;所述换向机构包括安装于机座上并用于使经第一剥切装置加工后的导线沿送线方向脱离第一剥切装置的第一机械手、安装于机座上并用于将脱离第一剥切装置后的导线传送至第二剥切装置的第一夹紧送料装置、用于将经第二剥切装置加工后的另一导线沿送线方向脱离第二剥切装置的第二机械手、用于将第一夹紧送料装置传送的导线和脱离第二剥切装置后的另一导线一起传送至第二端子压着机构的第二夹紧送料装置;所述第一机械手位于第一夹紧送料装置的上方,所述第二机械手位于第二夹紧送料装置的上方;所述第一端子压着机构和第一剥切装置均安装于机座上并位于旋转机构的旁侧;所述旋转机构包括安装于所述机座上的基座、安装于第一基座中的旋转架以及驱动旋转架转动的步进电机,所述旋转架上铰接有安装块,所述安装块可在竖直方向转动,第一端子压着机构上设有压接在安装块上并使安装块向下摆动的压杆组件;所述第一送线装置包括用于传动导线的送线对轮,所述送线对轮安装在安装块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送线装置包括第一矫直机构以及第二矫直机构,第一矫直机构、第二矫直机构和送线对轮沿送线方向依次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矫直机构包括快速压紧件、第一压板、设置在第一压板上的一组平行设置的第一上压线轮、第一支撑板、设置在第一支撑板上的一组平行设置的第一下压线轮;所述快速压紧件压接在第一压板并驱动第一压板朝第一支撑板移动;所述第一压板设有导向孔,所述第一支撑板上设有与导向孔配合的导向柱,第一压板与第一支撑板之间设有套设在导向柱上的弹簧;所述第一上压线轮和第一下压线轮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紧送料装置和第一夹紧送料装置呈前后两排平行分布;所述的第一夹紧送料装置包括通过滑轨安装于机座上的第一移动座、用于驱动第一移动座往返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的第二夹紧送料装置包括通过滑轨安装于机座上的第二移动座、用于驱动第二移动座往返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剥切装置包括安装于机座上的第一机架、安装于第一机架中并相互配合的上切刀和下切刀及用于驱动上切刀向下移动以配合下切刀实现对导线进行剥线处理和切断处理的第一驱动装置。

有益效果是:与现有技术相比,双线合并压端机,送料装置为两组,分别为第一送线装置和第二送线装置,其中,第一送线装置中的送线对轮可以在旋转机构的作用下实现转动,将导线转动并移动至第一端子压着机构中,并通过第一端子压着机构进行压着端子,完成后,送线对轮在旋转机构的作用下转动复位,并将导线传送至第一剥切装置。而第二送线装置同样将另一根导线传送至第二剥切装置,以便后期对两根导线并在一起且压着在同一个端子上,形成所述的线束。随后,第一夹紧送料装置将经过第一剥切装置剥线处理和切断处理后的细导线夹紧传送至第二剥切装置,而第二夹紧送料装置的第三机械手将细导线和粗导线夹紧并传送至换向装置,换向装置则对细导线和粗导线进行换向,令细导线位于粗导线的上方,以呈上下叠合状态。于此同时,所述的第二夹紧送料装置复位,第三机械手重新回到第二剥切装置处,第四机械手夹紧经换向装置换向后的细导线和粗导线传送至第一端子压着机构进行压着端子,以满足生产上述结构的线束的要求。第一机械手夹住经第一剥切装置加工后的导线,使其沿送线方向脱离第一剥切装置;第一夹紧送料装置再将该导线传送至第二剥切装置;第二机械手夹住经第二剥切装置加工后的另一导线,使其沿送线方向脱离第二剥切装置;第二夹紧送料装置上述两根导线一起传送至第二端子压着机构,经第二端子压着机构压接端子后形成所需的线束。本方案的双线合并压端机结构非常紧凑,合理在机座上布局各个装置或机构,以致本发明的整个结构体积较小、占用面积也较小,使用起来更加方便。自动化程度较高,运行顺畅,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双线合并压端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旋转机构与第一端子压着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端子压着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放线机构与第一送线装置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放线机构中刹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剥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双线合并压端机,包括机座、第一送线装置1、第二送线装置2、旋转机构8、第一端子压着机构3、第二端子压着机构4、第一剥切装置5、第二剥切装置6和换向机构;所述第一剥切装置5与第一送线装置1对接,所述第二剥切装置6与第二送线装置2对接;所述换向机构包括安装于机座上并用于使经第一剥切装置5加工后的导线沿送线方向脱离第一剥切装置5的第一机械手71、安装于机座上并用于将脱离第一剥切装置5后的导线传送至第二剥切装置6的第一夹紧送料装置72、用于将经第二剥切装置6加工后的另一导线沿送线方向脱离第二剥切装置6的第二机械手73、用于将第一夹紧送料装置72传送的导线和脱离第二剥切装置6后的另一导线一起传送至第二端子压着机构4的第二夹紧送料装置74;所述第一机械手71位于第一夹紧送料装置72的上方,所述第二机械手73位于第二夹紧送料装置74的上方;所述第一送线装置1靠近第一剥切装置5的一端通过旋转机构8安装于机座上;所述第一端子压着机构3和第一剥切装置5均安装于机座上并位于旋转机构8的旁侧;所述旋转机构8包括安装于所述机座上的基座81、安装于第一基座81中的旋转架82以及驱动旋转架82转动的步进电机,所述旋转架82上铰接有安装块83,所述安装块83可在竖直方向转动,第一端子压着机构3上设有压接在安装块83上并使安装块83向下摆动的压杆组件。第一剥切装置5和第二剥切装置6用于对导线进行剥线处理和切断处理,旋转机构8将导线剥线后的一端运送至第一端子压着机构3进行冲压端子,旋转机构8再将导线冲压端子后一端运送并穿过第一剥切装置5,第一剥切装置5对导线后面部分进行剥线处理和切断处理,第一机械手71将已经剥切好的这段导线运送至第一剥切装置5的后方,使其脱离第一剥切装置5,第一夹紧送料装置72将其传送至第二剥切装置6,第二剥切装置6剥切好另外一根导线,第二夹紧送料装置74将这两根导线传送至第二端子压着机构4,使它们有一端共同冲压端子。

本实施例中,优选第一机械手71包括第一气缸和第一夹具,第一夹具包括可张开及闭合夹紧的第一左夹块和第一右夹块,其中,该第一左夹块和第一右夹块之间形成有一个用于夹紧一根导线的夹紧空间。第二机械手73包括第二气缸和第二夹具,其结构与第一机械手71一致,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端子与导线端部进行冲压的过程中,为了防止导线端部被端子阻碍,会把导线端部设置的比端子高一些,这样就可以使旋转机构8上的导线顺利转动到第一端子压着机构3上的端子上方,然后进行冲压。但是这样也会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冲压后的端子与导线端部之间容易存在较大间隙,影响其质量。本方案通过设置可在竖直方向转动的安装块83,并在第一端子压着机构3上设有压接在安装块83上并使安装块83向下摆动的压杆组件,从而在冲压的过程中,压杆组件可以使得安装块83向下摆动,即在冲压时,安装块83上的导线可以向下移动并贴合在端子上,这样就可以减小甚至消除端子与导线端部之间的间隙。

如图2所示,第一端子压着机构3包括安装于机座上的端子冲压台31、安装于端子冲压台31上方并与端子冲压台31配合对线材端部压着端子的冲压头32。

如图3所示,压杆组件与冲压头32联动设置。优选地,第一端子压着机构3包括凸轮轴33和驱动凸轮轴33转动的第二电机34,凸轮轴33设有第一凸轮35和第二凸轮36,压杆组件包括冲压杆37,第一凸轮35与冲压头32抵接并驱动冲压头32向下运动,第二凸轮36与冲压杆37抵接并驱动冲压杆37向下运动,冲压头32和冲压杆37上均套设有复位弹簧,第一端子压着机构3设有对冲压头32和冲压杆37进行导向的通孔。该方案也可以采用其他替代方案,比如,使用液压缸或气缸直接驱动冲压头32,冲压杆37与冲压头32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夹紧送料装置74和第一夹紧送料装置72呈前后两排平行分布;所述的第一夹紧送料装置72包括通过滑轨安装于机座上的第一移动座、用于驱动第一移动座往返移动的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的第二夹紧送料装置74包括通过滑轨安装于机座上的第二移动座、用于驱动第二移动座往返移动的第二驱动装置。

如图4所示,第一送线装置1包括沿送线方向依次设置的放线机构、第一矫直机构、第二矫直机构12以及用于传动导线的送线对轮13,所述送线对轮13安装在安装块83上。放线机构包括用于放置整卷导线的放线盘91以及驱动放线盘91转动的第一电机92,所述放线盘91的中部设有向上延伸的圆柱93。现有的设备直接将整卷的导线通过导线轮送到剥切装置,而整卷的导线在其原来盘卷状态和伸直状态之间转变时,放线速度忽快忽慢,会存在一个小的卷曲状态,这样会影响其裁切精度。本方案设置的放线机构,使整卷的导线进行转动并实现匀速放线,进而达到图4所示的大弧线过渡的效果,进一步地,放线盘91中部的圆柱93能很好地牵引导线,进一步消除其原有的卷曲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矫直机构和第二矫直机构12安装于机座一侧,第一矫直机构和第二矫直机构12相互垂直分布。第一矫直机构用于将弯曲不规则的导线的上下面变为笔直状态,第二矫直机构12用于将弯曲不规则的导线的左右面变为笔直状态。第一矫直机构包括快速压紧件111、第一压板112、设置在第一压板112上的一组平行设置的第一上压线轮113、第一支撑板114、设置在第一支撑板114上的一组平行设置的第一下压线轮115;该组第一上压线轮113和该组第一下压线轮115平行设置。快速压紧件111压接在第一压板112并驱动第一压板112朝第一支撑板114移动;第一压板112设有导向孔,第一支撑板114上设有与导向孔配合的导向柱116,第一压板112与第一支撑板114之间设有套设在导向柱116上的弹簧;第一上压线轮113和第一下压线轮115交错设置;每相邻的第一上压线轮113和第一下压线轮115之间形成导线左右面的夹紧间隙。第二矫直机构12与第一矫直机构只是两者相互垂直分布,结构基本相同,可以参考第一矫直机构,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5所示,放线机构中设有作用于放线盘91刹车组件,刹车组件包括底板94、支架95、刹车杆96和电磁铁97,所述底板94固定在第一电机92或机座上,支架95的下端固接在底板94上的,刹车杆96的中部铰接在支架95顶端上,刹车杆96的一端与底板94通过拉伸弹簧连接,刹车杆96的另一端设有的压接在放线盘91上的刹车部,电磁铁97安装在底板94上且位于刹车杆96中部的下方,刹车杆96上设有与电磁铁97相吸合的铁片。当放线开始时,第一电机92启动,电磁铁97与刹车杆96上的铁片相吸合,第一电机92带动放线盘91转动开始放线;当放线停止时,第一电机92停止工作,电磁铁97与刹车杆96上的铁片分开,拉伸弹簧拉动刹车杆96使其刹车部压接在放线盘91上,防止放线盘91由于惯性继续转动而造成导线出来过长。

如图6所示,第一剥切装置5包括安装于机座上的第一机架、安装于第一机架中并相互配合的上切刀51和下切刀52及用于驱动上切刀51向下移动以配合下切刀52实现对导线进行剥线处理和切断处理的第一驱动装置。具体地,第一驱动装置为剥切气缸53、上切刀51通过第一刀架54安装在第一机架上、下切刀52通过第二刀架55安装在第一机架上,第一刀架54包括水平部和竖直部,剥切气缸53的活塞杆连接在水平部上,上切刀51安装在水平部上,第二刀架55成V形,第二刀架55中间转折处铰接在第一机架上,第二刀架55的一端铰接在竖直部上,第二刀架55的另一端铰接安装下切刀52,第一机架上设有容置下切刀52的导向槽,上切刀51和下切刀52相对设置。工作时,剥切气缸53驱动第一刀架54向下运动,同时第二刀架55也会向上运动,上切刀51和下切刀52相互配合裁剪导线。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非对其进行限制,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