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充放电倍率的锂电池引出电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4218发布日期:2018-06-08 19:31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高充放电倍率的锂电池引出电极。



背景技术:

锂电池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电池,不产生任何铅、汞、镉等有毒有害重金属元素,因而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常见的锂电池有圆柱型和方型,电池内部采用螺旋绕制结构,用一种非常精细而渗透性很强的聚乙烯薄膜隔离材料在正、负极间间隔而成;正极包括由钴酸锂(或镍钴锰酸锂、锰酸锂、磷酸亚铁锂等)及铝箔组成的电流收集极;负极由石墨化碳材料和铜箔组成的电流收集极组成,电池内充有有机电解质溶液。也可以由特殊的金属化薄膜来取代铝箔和铜箔。

锂电池电极的引出方式一般采用极耳方式,在电流收集极上焊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有相应金属材料的极耳,该极耳作为输出电流或者接收充电电流的电极,这种极耳是从电流收集极的某一个局部引出来的,较小的接触面对锂电池的的几个重要指标有负面影响:内阻、充放电倍率。另一方面,如果是金属化薄膜集流体,还存在难以引出极耳的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充放电倍率的锂电池引出电极,该电极能够解决薄膜集流体引出电极困难的问题,有效降低电池的内阻,提高充放电倍率,且结构简单、成本低。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高充放电倍率的锂电池引出电极,正极集流体与负极集流体交错设置,正极集流体的凸出端位于锂电池的一侧,负极集流体的凸出端位于锂电池的另一侧;所述正极集流体的凸出端沉积有正喷金层,正喷金层与正极集流体电连接,负极集流体的凸出端沉积有负喷金层,负喷金层与负极集流体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正喷金层为铝合金,负喷金层为铜合金或镍合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一、 喷金层作为引出电极与集流体的连接面积大,内阻小;

二、 提高极耳承载电流的能力,从而提升了电池的充放电倍率;

三、 通过正喷金层与负喷金层,分别将锂电池的正极与负极引出,便于后续焊接,解决了薄膜集流体电极引出困难的问题;

四、正喷金层与负喷金层分别位于锂电池的不同侧边,避免出现传统单侧引出极耳方式造成的正负电极相接短路问题,也无需另外加设绝缘帽,简化了结构和工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高充放电倍率的锂电池引出电极,正极集流体1、隔膜3与负极集流体2依次交错层叠,或者卷绕;正极集流体1、隔膜3与负极集流体2相重叠的区域是电池化学反应的活性区域,正极集流体1的凸出端位于锂电池的一侧,负极集流体2的凸出端位于锂电池的另一侧;正极集流体1的凸出端作为有效连接区域沉积有正喷金层4,正喷金层4与各个正极集流体1电连接,负极集流体2的凸出端作为有效连接区域沉积有负喷金层5,负喷金层5与各个负极集流体2电连接。

由于在锂电池的一侧只凸出有正极集流体1、另一侧只凸出有负极集流体2,所以在沉积喷金层时,既不会引起正负极集流体之间的短路,又能将每一层集流体连接起来,分别形成引出电极。

作为优选的,正喷金层4为铝合金或者与铝有相近电势的金属合金,负喷金层5采用铜合金、镍合金或其他具有适当电势的合金。喷金层采用喷金工艺进行制备。

通过正喷金层4与负喷金层5,分别将锂电池的正极与负极引出,便于后续焊接极耳,解决了薄膜集流体电极引出困难的问题,同时,因为喷金层与集流体的接触面积大,能够提高电流载荷,降低内阻,提升充放电倍率;由于正喷金层4与负喷金层5分别位于锂电池的不同侧,使得电极也分别从锂电池的两侧引出,避免出现传统单侧引出电极方式造成的正负电极相接短路问题,也无需另外加设绝缘帽,简化了结构和工艺。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替换、等效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