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37953发布日期:2018-07-13 19:46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模组。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发展,在能源储备上倍受关注,电池包在不同领域上的应用也不断增多。电池组是电池包的基本组成单元,其设计、生产等环节都关系到电池包的质量以及成本等方面。

在现有技术中,电池模块是由多个电池芯以塑模支架固定,金属汇流排连接经点焊以串或并联的方式组合而成,而电池模组是再由多个电池模块通过金属连接片方式以串或并联的方式组合而成,以塑模支架固定,外部以金属边框作为保护。金属连接片通常是独立个体且采用具有抗疲劳氧化、导电性好、低电阻的金属材质,采用螺丝将多个电池模块串联固定。该电池组存在有如下问题:(1)汇流片上的镍带与电池芯正极耳采用电阻焊工艺,属于点面接触易发生接触不良,同时点焊后电阻相对较大继而容易引起电池组发热;(2)电池模块之间是采用金属连接片将两个电池模块的汇流排正极耳与负极固定连接,导致电路电阻增大,将电池的电能转换成热能,造成电池能量损耗;(3)两个电池模块之间的汇流排正极耳或负极耳采用螺丝将金属连接片固定其上,中间需借助金属连接片实现串联,继而增加金属连接片同汇流排极耳接触不良概率,进一步的引发电池严重发热以及局部温度过高致使电池模块热失控,增加不可控风险;(4)操作工艺复杂安全性较低,容易造成短路导致模块或模组质量不合格的情况;(5)采用金属连接片,增加电池模块质量,不利于电池系统轻量化设计要求及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其克服了背景技术中一种动力电池模组所存在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池模块,电池模组包括一导电支架、一绝缘支架和多个电池芯,多个电池芯两端分别安装在导电支架和绝缘支架上,电池芯第一电极和导电支架电接,绝缘支架凸设有能电接电池芯第二电极的极耳;该多个电池模块层叠设置且层叠的每相邻两电池模块之间:一电池模块的绝缘支架和另一电池模块的导电支架配合连接,且该一电池模块的绝缘支架的极耳靠接在该另一电池模块的导电支架侧壁并配设固定机构固接该极耳和导电支架,通过极耳和导电支架固接实现电接。

一实施例之中:该导电支架侧壁具有平面,该极耳靠接在该平面上。

一实施例之中:该导电支架侧壁上设有与极耳等数的安装孔,该极耳上开设贯穿孔,该固定机构通过贯穿孔和安装孔将该极耳和导电支架固定连接在一起。

一实施例之中:该极耳呈L形且具有第一片和第二片,该第一片固接在绝缘支架,该第二片沿层叠方向凸出绝缘支架。

一实施例之中:该绝缘支架之上还固设有电接该极耳的汇流排,通过该绝缘支架支撑该汇流排。

一实施例之中:该汇流排和极耳垂直布置。

一实施例之中:该绝缘支架具有前侧和连接前侧的左右侧,该极耳设在绝缘支架的前侧,该汇流排设在绝缘支架的左右侧。

一实施例之中:该导电支架之底壁左右两侧凸设有凸块,沿层叠方向的每相邻两电池模块之间:一电池模块的绝缘支架适配夹设于另一电池模块的导电支架的两凸块之间。

一实施例之中:多个电池芯两端分别固接安装在导电支架和绝缘支架上。

一实施例之中:该电池芯为锂离子电池芯。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1、绝缘支架凸设有极耳,一电池模块的绝缘支架的极耳靠接在该另一电池模块的导电支架侧壁并配设固定机构固接该极耳和导电支架,以将两电池模块层叠组装在一起,解决了背景技术所存在的不足,且产生如下技术效果:1、有效缩短电池组模块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益,增加生产稳定性,提高产品质量、性能;2、提高电池组模块之间电容量工作效率;3、简化电池模块的结构以及物料,减少电池模块之间的连接环节,有效改进电池模块以及电池组模块的散热效果、提高导电性能以及提升能量密度。

2、导电支架侧壁具有平面,极耳靠接在该平面上,连接强度高,稳定性高。

3、固定机构通过贯穿孔和安装孔将该极耳和导电支架固定连接在一起,方便连接。

4、极耳呈L形且具有第一片和第二片,第一片固接在绝缘支架,第二片沿层叠方向凸出绝缘支架,布局合理,方便装配,连接强度高。

5、绝缘支架具有前侧和连接前侧的左右侧,极耳设在绝缘支架的前侧,汇流排设在绝缘支架的左右侧,布局合理,结构紧凑。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层叠相邻两电池模块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动力电池模组,请查阅图1至图3,包括多个电池模块10,能根据需要选择电池模块10个数,并将该些个电池模块10组装成电池模组。

该电池模组10包括一导电支架11、一绝缘支架12和多个电池芯13,多个电池芯13两端分别固接在导电支架11和绝缘支架12上,该固接的结构例如为:导电支架11上开设有安装槽,绝缘支架12上也安装有安装槽,该电池芯13的两端分别装接在导电支架11的安装槽内(导电支架电接电池芯的第一电极)和绝缘支架12的安装槽内,并通过电池芯端部和安装槽的紧配合,以将导电支架11、绝缘支架12和电池芯13连接在基本模组。本具体实施方式之中,安装后的多个电池芯并联连接。该绝缘支架12凸设有极耳14,该极耳14电接电池芯的第二电极,一具体结构中:该极耳14呈L形且具有第一片和第二片,该第一片固接在绝缘支架12上,该第二片沿层叠方向垂直凸出绝缘支架14;该绝缘支架12之上还固设有电接该极耳的汇流排15,通过该绝缘支架12支撑该汇流排15,该汇流排15和极耳14垂直布置;该导电支架11侧壁具有平面16,该极耳14靠接在该平面16上;该导电支架11侧壁上设有与极耳12等数的安装孔17,该极耳14上开设贯穿孔18。优选的,贯穿孔18可以是圆孔,也可以是其它形状的通孔。其中的安装槽,电池芯端部和安装槽紧配合,安装槽的形状与电池芯相匹配,如圆柱形的电池芯与圆柱形的安装槽相匹配,矩形的电池芯与矩形的安装槽相匹配,该安装槽的形状、大小与电池芯的形状、大小相对应。其中的导电支架11侧壁具有数个平面16,各个平面16间隔布置,平面16是平面状或者平整形状,但并不影响相邻的平面16之间的连接部为平面状,该连接部可以是曲面状,如凸起面或者凹陷面。

该多个电池模块10层叠设置且层叠的每相邻两电池模块10、10’之间:一电池模块10的绝缘支架12和另一电池模块10’的导电支架11’配合连接(该配合连接如靠接或插接等),且该一电池模块10的绝缘支架12的极耳14靠接在该另一电池模块10’的导电支架11’侧壁并配设固定机构固接该极耳14和导电支架11’,以将该层叠的两电池模块10、10’组装在一起。一具体结构:该固定机构,例如采用螺钉通过贯穿孔和安装孔将该极耳和导电支架固定连接在一起,又起到导电连接作用。

最好,该绝缘支架12具有前侧和连接前侧的左右侧,该极耳14设在绝缘支架12的前侧,该汇流排15设在绝缘支架12的左右侧;该导电支架12之底壁左右两侧凸设有凸块19,层叠的每相邻两电池模块10、10’之间:一电池模块的绝缘支架适配夹设于另一电池模块的导电支架的两凸块之间(类似插接)。

请继续参阅图1,多个电池模块在高度方向上层叠设置,图1给出了三层电池模块的示例。从下往上方向按照导电支架11、电池芯13、另一电池模块10’的导电支架11’、电池芯13、导电支架11、电池芯13、绝缘支架12的顺序装配。根据实际的需要,电池模组可以设置更多的层次或者设置两层。

优选地,电池芯在同一电池模块上阵列状排列,并且不同的电池模块,电池芯可以呈上下对齐。也就是说,相邻层叠的电池模块的电池芯的安装位置一一对应。

优选地,电池芯选用同一规格的电池芯。如可以选用锂离子电池芯,如圆柱形锂离子电池芯。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具体实施方式的技术效果,下面举例对比说明:

例1:采用原有的电池模组制造技术将61个电池芯组装完成一电池模块单元A。单元电池模块A经过测试具有如检测数据对比表中所示的数据。从检测表中可以看出:电池模块单元A的温差大,单一模块中最高温与最低温差9.8℃,存在局部温度高的问题。

例1:采用本具体实施方式技术将61个电池芯组装完成一电池模块单元B。电池模块单元B经过测试具有如检测数据对比表中所示的数据。从检测表中可以看出:电池模块单元B较于电池模块单元A具有较小的温差范围,同时其电池模块温度较低,提高电池电量的有效转换。更轻的电池模块质量,以及在同等电流条件下具有更小的直流电阻。

检测数据对比表

例2:采用背景技术的电池模组制造技术将80个电池芯组装完成一电池模块单元A。单元电池模块A经过测试具有如检测数据对比表中所示的数据。从检测表中可以看出:电池模块单元A的温差大,单一模块中最高温与最低温差7.1℃,存在局部温度高的问题。

采用本具体实施方式技术将80个电池芯组装完成一电池模块单元B。电池模块单元B经过测试具有如检测数据对比表中所示的数据。从检测表中可以看出:电池模块单元B较于电池模块单元A具有较小的温差范围,同时其电池模块温度较低,提高电池电量的有效转换。更轻的电池模块质量,以及在同等电流条件下具有更小的直流电阻。

检测数据对比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零部件最好均采用一体化结构成型加工方式,以有效减小装配误差,满足自动化生产要求。本具体实施方式取消原有串联金属连接片,通过取消原有串联金属连接片,有效降低电阻及改善连接片物理接触不良产生发热高温,进一步降低热失控风险,提高模组的安全性;同时,减少螺丝锁固量,有效降低螺丝松脱概率及其导致的模块连接不良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