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33541发布日期:2018-06-08 19:25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一种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低压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装置如框架断路器、塑壳断路器和接触器等等通常配备有辅助开关,由辅助开关反映开关装置的分合闸状态。辅助开关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触头系统以及用于接收(即接受)开关装置的动作而藉以致动触头系统动作的传动装置。

如业界所知,前述的框架断路器具有合闸状态和分闸状态并能在合、分闸两个状态间切换的功能,辅助开关的结构体系的前述传动装置由断路器的主触头的驱动主轴带动而得以使前述触头系统在分离位置或合闸位置之间切换,达到反映框架断路器的分合闸状态的目的。

由于断路器的主触头质量较大,并且分闸时的速度较快,因而在合闸结束或分闸结束时往往会因碰撞产生不希望出现但客观上无法避免的较大的碰撞反弹,严重时,反弹行程达到以主触头总行程的三分之一甚至更大,并且在初次反弹后还会发生反弹力逐次变小的多次递减性反弹。在主触头反弹过程中,主触头的驱动主轴也会随之反弹而产生反转。在这种情况下,受主轴驱动的辅助开关同样会产生辅触头的往复运动,使辅助触头出现多次接触的状况,从而严重影响即缩短辅助开关的辅助触头寿命,造成采用辅助开关计数的错误或采用辅助开关采集合分状态的错误。此外,由于断路器主触头质量大,加速度相对较小,驱动辅助开关的加速度也相应较小,因而较慢的主触头加速度使辅助开关的辅助触头开断速度缓慢,不利于快速灭弧,而灭弧速度慢会损及辅助触头寿命,甚至在直流高电压下因不能开断电弧而会引发辅助头烧损(烧蚀)。前述技术问题长期以来困扰于业界并且期望得以解决,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使辅助触头的运动速度摆脱开关装置的合分闸速度影响而藉以快速开断电弧以及提高辅助触头寿命并且保障接触可靠性的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触头系统以及传动装置,所述的开关装置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并且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动作,所述的传动装置接收开关装置的动作并致动所述的触头系统在反映开关装置的所述第一状态的第一位置以及在反映开关装置的所述第二状态的第二位置之间动作,所述的传动装置包括复位弹簧、导杆和弹簧驱动装置,导杆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弹簧驱动装置同样设置在壳体内并且与导杆连接,复位弹簧设置在弹簧驱动装置上,当所述开关装置从所述第一状态动作至所述第二状态时,驱动所述弹簧驱动装置储能并且弹簧驱动装置被驱动至越过死点位置后,该弹簧驱动装置释放能量,驱动所述的导杆动作,由导杆带动所述触头系统从所述第一位置运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当所述开关装置从所述第二状态运动至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的复位弹簧驱动弹簧驱动装置储能,并且弹簧驱动装置被驱动至越过死点位置后,该弹簧驱动装置释放能量,驱动导杆动作,由导杆带动触头系统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壳体具有一驱动装置容纳腔和一直杆体容纳腔,所述导杆包括用于驱使所述触头系统动作的一直杆体和一用于供所述弹簧驱动装置连接的U形杆体,直杆体由所述U形杆体朝向所述直杆体容纳腔的一侧的居中位置延伸构成,该直杆体容纳在所述直杆体容纳腔内并且与直杆体容纳腔滑动配合,U形杆体容纳在所述的驱动装置容纳腔内并且与驱动装置容纳腔滑动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U形杆体具有一第一臂和一第二臂,所述的弹簧驱动装置包括中心连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拉伸弹簧和复位弹簧套置杆,中心连杆、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拉伸弹簧设置在所述驱动装置容纳腔内,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彼此对称设置,并且第一连杆的一端以及第二连杆的一端与中心连杆的一端同轴铰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杆销轴与所述的第一臂滑动配合,第二连杆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销轴与所述的第二臂滑动配合,在中心连杆的另一端构成有一中心连杆限位挡突,拉伸弹簧连接在所述的第一、第二连杆销轴之间,复位弹簧套置杆的一端与中心连杆限位挡突固定,而复位弹簧套置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壳体的侧壁伸展到所述驱动装置容纳腔外并且构成有一推压板,所述的复位弹簧套置在所述复位弹簧套置杆上,该复位弹簧的一端支承在壳体背对驱动装置容纳腔的一侧的壁体上,另一端支承在推压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U形杆体的所述第一臂背对所述第二臂的一侧延伸有一第一连杆销轴配合座,并且在该第一连杆销轴配合座上构成有一第一连杆销轴滑动槽,而在第二臂背对第一臂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第一连杆销轴配合座的位置延伸有一第二连杆销轴配合座,并且在该第二连杆销轴配合座上构成有一第二连杆销轴滑动槽,第一、第二连杆销轴滑动槽彼此对应,所述的第一连杆销轴与第一连杆销轴滑动槽滑动配合,所述的第二连杆销轴与第二连杆销轴滑动槽滑动配合,所述拉伸弹簧的一端挂置在第一连杆销轴上,而另一端挂着在第二连杆销轴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中心连杆铰接的一端并且朝向上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一连杆避让台阶面,在该第一连杆避让台阶面的末端开设有一第一连杆铰接孔,在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中心连杆铰接的一端并且朝向下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二连杆避让面,在该第二连杆避让台阶面的末端开设有一第二连杆铰接孔,第一连杆避让台阶面以及第二连杆避让台阶面彼此对面对配合,并且由中心连杆铰接销轴依次经第二连杆铰接孔和第一连杆铰接孔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中心连杆的一端同轴铰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壳体的直杆体容纳腔的长边方向的相向一侧的两腔壁上并且以垂直于腔壁的状态间隔延设有复数对分隔壁,每一对分隔壁之间构成一直杆体导向滑动腔,所述的直杆体与直杆体导向滑动腔滑动配合,各两相邻的一对分隔壁之间的空间构成为触头腔,所述的触头系统设置在触头腔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触头系统包括复数对固定在所述触头腔内的静触头和复数个与静触头相配合的动触头,在所述的直杆体上构成有数个与触头腔的位置相对应的动触头容纳腔,该动触头容纳腔自直杆体的一侧贯通至另一侧,所述的动触头包括第一动触片、第二动触片、隔片、第一动触片弹簧和第二动触片弹簧,隔片对应于第一、第二动触片之间,第一动触片背对第二动触片的一侧的两端各固定有一第一动触点,第二动触片背对第一动触片的一侧的两端各固定有一第二动触点,第一动触片弹簧支承在隔片的一侧的中部与第一动触片的中部之间,第二动触片弹簧支承在隔片的另一侧的中部与第二动触片的中部之间,第一、第二动触片以及隔片在对应于所述动触头容纳腔的位置设置在所述的直杆体上,其中:第一动触片的第一动触点与设置于所述触头腔内的并且对称分布于直杆体的两侧的一对所述的静触头配合而构成为常闭辅助触点,第二动触片的第二动触点与设置在相邻触头腔内的并且同样对称分布于直杆体的两侧的一对静触头配合而构成为常开辅助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触片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动触片弹簧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一动触片拱,在所述第二动触片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二动触片弹簧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二动触片拱,藉由第一动触片拱而使第一动触片的形状呈Ω形,藉由第二动触片拱而使第二动触片的形状呈Ω形,在所述隔片朝向所述第一动触片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一动触片弹簧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一动触片弹簧支承圆台,而隔片朝向所述第二动触片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第二动触片弹簧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二动触片弹簧支承圆台,第一动触片弹簧朝向隔片的一端支承在第一动触片弹簧支承圆台上,第二动触片弹簧朝向隔片的一端支承在第二动触片弹簧支承圆台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U形杆体具有一第一臂和一第二臂,所述的弹簧驱动装置包括中心连杆、第一、第二压簧和复位弹簧套置杆,中心连杆、第一压簧以及第二压簧设置在所述的驱动装置容纳腔内,第一压簧以及第二压簧彼此对称设置,第一压簧的一端支承在第一压簧支承头上,而第一压簧的另一端支承在第二压簧支承头上,第二压簧的一端支承在第三压簧支承头上,而第二压簧的另一端支承在第四压簧支承头上,第一压簧支承头以及第三压簧支承头与中心连杆的一端同轴铰接,第二压簧支承头与所述的第一臂铰接,第四压簧支承头与所述的第二臂铰接,在中心连杆的另一端构成有一中心连杆限位挡突,复位弹簧套杆的一端与中心连杆限位挡突固定,而复位弹簧套置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壳体的侧壁伸展至所述驱动装置容纳腔外,并且构成有一推压板,所述的复位弹簧套置在所述复位弹簧套杆上,该复位弹簧的一端支承在壳体背对驱动装置容纳腔的一侧的壁体上,另一端支承在推压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U形杆体的所述第一臂上以并行于第一臂的长边方向的状态开设有一第一铰接腔,而在所述U形杆体的所述第二臂上以并行于第二臂的长边方向的状态开设有一第二铰接腔,该第二铰接腔与第一铰接腔相对应,所述的第二压簧支承头探入第一铰接腔并且通过压簧支承头第一铰接销轴与第一臂铰接,所述的第四压簧支承头探入第二铰接腔并且通过压簧支承头第二铰接销轴与第二臂铰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通过设置弹簧驱动装置,当开关装置动作时,使弹簧驱动装置储能,在储能过程中,辅助开关装置的动静触头并不运动,弹簧驱动装置被驱动至越过死点位置后释放能量,驱动导杆运动,使常开辅助触头闭合,常闭辅助触头打开;回复时,由复位弹簧驱动,使弹簧驱动装置储能,在储能过程中,辅助开关装置的动静触头并不运动,弹簧驱动装置被驱动至越过死点位置后释放能量,驱动导杆运动,使常开辅助触头回复,常闭辅助触头回复。由于利用弹簧驱动装置的能量释放来带动触头系统运动,使辅助开关的触头即辅助触头的运动速度摆脱断路器的主触头的分合闸速度影响,且由于辅助开关的触头质量较小,加速度较大,触头的开断速度较快,有利于快速的开断电弧,延长触头寿命。并且有了弹簧驱动装置的作用,在断路器的主触头弹跳时,只要反弹的行程不超过弹簧驱动装置的死点位置,辅助开关的触头就不会产生多次接触,保证辅助开关的接触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弹簧驱动装置位于死点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弹簧驱动装置完成转换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1至图3所示的壳体的示意图。

图5为图1至图3所示的导杆的详细结构图。

图6a为图1至图3所示的静触头的结构体系的第一静触片的示意图。

图6b为图1至图3所示的静触头的结构体系的第二静触片的示意图。

图7a为图1至图3所示的动触头的结构图。

图7b为图1至图3所示的动、静触头彼此配合的示意图。

图8为图1至图3所示的弹簧储能装置的结构体系的中心连杆的示意图。

图9为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连杆的详细结构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弹簧驱动装置位于死点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0所示的弹簧驱动装置完成转换后的示意图。

图13为图10所示的导杆的详细结构图。

图14为图10所示的弹簧驱动装置的结构体系的一中心连杆的详细结构图。

图15为图10和图11所示的第一压簧支承头的详细结构图。

图16为图10和图11所示的第二压簧支承头的详细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针对正在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至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的结构体系的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的触头系统以及传动装置,前述的开关装置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并且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动作,前述的传动装置接受(也可称“接收”)开关装置的动作并致动前述的触头系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动作,所述的触头系统在第一位置时反映开关装置的第一状态,所述的触头系统在第二位置时反映开关装置的第二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开关装置具有主回路的主触头,其通过主轴转动驱动主触头的动静触头的分离和闭合,主触头的分离或闭合对应开关的分闸或合闸即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在本实用新型中,开关分闸可以是第一状态,开关合闸则对应第二状态,若开关分闸对应第二状态,则开关合闸对应第一状态,当主轴转动,主触头合闸或分闸时,主轴作用于辅助开关装置,使得辅助开关装置内部的动触头4相对静触头2动作,辅助开关装置内包括由动静触头对构成的常开辅助触头和同样由动静触头对构成的常闭辅助触头。在本实用新型中,常开辅助触头打开,常闭辅助触头闭合可以对应触头系统的第一位置,常开辅助触头闭合,常闭辅助触头打开则对应触头系统的第二位置;常开辅助触头打开,常闭辅助触头闭合可以对应触头系统的第二位置,常开辅助触头闭合,常闭辅助触头打开则对应触头系统的第一位置;辅助开关装置的触头系统动作,使得常开辅助触头闭合,常闭辅助触头打开或者常开辅助触头回复到打开,常闭辅助触头回复到闭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前述的传动装置包括复位弹簧6、导杆3和弹簧驱动装置5,导杆3移动地设置在前述壳体1内,弹簧驱动装置5同样设置在壳体1内并且与导杆3连接,复位弹簧6设置在弹簧驱动装置5上,当前述开关装置从前述第一状态动作至前述第二状态时,开关装置驱动弹簧驱动装置5储能并且弹簧驱动装置被驱动至越过死点位置后,该弹簧驱动装置5释放能量,驱动前述的导杆3动作,由导杆3带动前述触头系统从前述第一位置运动至前述第二位置;而当前述开关装置从前述第二状态运动至前述第一状态时,前述的复位弹簧6驱动弹簧驱动装置5储能,并且弹簧驱动装置5被驱动至越过死点位置后,该弹簧驱动装置5释放能量,驱动导杆3动作,由导杆3带动触头系统从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

请参见图5并且结合图1至图3,前述的壳体1具有一驱动装置容纳腔12和一直杆体容纳腔11(图1至图3示),前述导杆3包括用于驱使前述触头系统动作的一直杆体31和一用于供前述弹簧驱动装置5连接的U形杆体32,直杆体31由前述U形杆体32朝向前述直杆体容纳腔11的一侧即左侧的居中位置延伸构成,该直杆体31容纳在前述直杆体容纳腔11内并且与直杆体容纳腔11滑动配合,U形杆体32容纳在前述的驱动装置容纳腔12内并且与驱动装置容纳腔12滑动配合。

请参见图4并且仍结合图1至图3,在前述壳体1的直杆体容纳腔11的长边方向的相向一侧的两腔壁上并且以垂直于腔壁的状态间隔并且对称地延设有复数对分隔壁111,具体而言,在直杆体容纳腔11的前后腔壁上各延伸有分隔壁111,前腔壁上的分隔壁111与后腔壁上的分隔壁111彼此前后对应,即形成一对分隔壁111,在本实施例中具有三对分隔壁111,每一对分隔壁111之间构成一直杆体导向滑动腔1111(图4标注),前述的直杆体31与直杆体导向滑动腔1111滑动配合,各两相邻的一对分隔壁111之间的空间构成为触头腔1112,本实施例为四个,前述的触头系统的结构体系的动、静触头4、2设置在触头腔1112内。通过直杆体31与直杆体导向滑动腔1111的配合即与分隔壁111的配合以及通过前述U形杆体32的两个臂即下面还要提及的第一臂321、第二臂322与驱动装置容纳腔12的配合而实现对导杆3的滑动导向。

请参见图7a和图7b并且结合图5,前述的触头系统包括复数对固定在前述触头腔1112内的静触头2和复数个与静触头2相配合的动触头4,在前述的直杆体31上构成有即开设有数个与触头腔1112位置相对应的动触头容纳腔312,本实施例为两个,该动触头容纳腔312自直杆体31的一侧贯通至另一侧,即以图5所示位置状态为例,动触头容纳腔312自直杆体32的前侧贯通至后侧,前述的动触头4包括第一动触片41、第二动触片42、隔片43、第一动触片弹簧44和第二动触片弹簧45,隔片43对应于第一、第二动触片41、42之间,第一动触片41背对第二动触片42的一侧的两端各固定有一第一动触点411,第二动触片42背对第一动触片41的一侧的两端各固定有一第二动触点421,第一动触片弹簧44支承在隔片43的一侧的中部与第一动触片41的中部之间,第二动触片弹簧45支承在隔片43的另一侧的中部与第二动触片42的中部之间,第一、第二动触片41、42以及隔片43在对应于前述动触头容纳腔312的位置设置在前述的直杆体31上。其中:第一动触片41的第一动触点411与设置于前述触头腔1112内的并且对称分布于直杆体31的两侧的一对前述的静触头2配合而构成为常闭辅助触点,第二动触片42的第二动触点421与设置在相邻触头腔1112内的并且同样对称分布于直杆体31的两侧的一对静触头2配合而构成为常开辅助点。

通过图1至图3以及图5的示意可知,前述的第一、第二动触片42连同隔片43穿设于前述的动触头腔312,例如从动触头腔312的前侧穿入或从动触头腔312的后侧穿入,第一、第二动触片41、42的中部位于动触头腔312内,而两端则探入动触头腔312,以便第一、第二动触头411、421伸展到动触头腔312外与前述的静触头2相配合。

请重点见图7a,在前述第一动触片41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第一动触片弹簧44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一动触片拱412,在前述第二动触片42的中部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第二动触片弹簧45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二动触片拱422,藉由第一动触片拱412而使第一动触片41的形状呈Ω形,藉由第二动触片拱422而使第二动触片42的形状呈Ω形,在前述隔片43朝向前述第一动触片41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第一动触片弹簧44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一动触片弹簧支承圆台431,而隔片43朝向前述第二动触片42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第二动触片弹簧45的位置构成有一第二动触片弹簧支承圆台432,第一动触片弹簧44朝向隔片43的一端支承在第一动触片弹簧支承圆台431上,第二动触片弹簧45朝向隔片43的一端支承在第二动触片弹簧支承圆台432上。当然隔片43上的用于供第一动触片弹簧44和第二动触片弹簧支承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圆台的方式,也可在而隔片43的两侧分别开设动触片弹簧支承凹坑,第一动触片弹簧44和第二动触片弹簧45的一端分别支承在前述动触片弹簧支承凹坑内。

见图1至图5以及图8至图9,申请人对本实用新型开关装置的辅助开关的结构体系的弹簧驱动装置5的第一种实施例结构进行说明。

前述的U形杆体32具有一第一臂321和一第二臂322,前述的弹簧驱动装置5包括中心连杆51、第一连杆52、第二连杆53、拉伸弹簧54和复位弹簧套置杆58,中心连杆51、第一连杆52、第二连杆53和拉伸弹簧54设置在前述驱动装置容纳腔12内,第一连杆52、第二连杆53彼此对称设置,并且第一连杆52的一端以及第二连杆53的一端与中心连杆51的一端同轴铰接,第一连杆52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连杆销轴522与前述的第一臂321滑动配合,第二连杆53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杆销轴532与前述的第二臂322滑动配合,在中心连杆51的另一端构成有一中心连杆限位挡突55,拉伸弹簧54连接在前述的第一、第二连杆销轴522、532之间,复位弹簧套置杆58的一端与中心连杆限位挡突55固定,而复位弹簧套置杆58的另一端穿过预设在前述壳体1的侧壁上的套置杆滑动孔121(图4示)伸展到前述驱动装置容纳腔12外并且构成有一供断路器的断路器主轴驱动的推压板57,前述的复位弹簧6套置在前述复位弹簧套置杆58上,该复位弹簧6的一端支承在壳体1背对驱动装置容纳腔12的一侧的壁体上,另一端支承在推压板57上。

依据图1的示意以及结合专业常识,前述的拉伸弹簧54优选为一对,即有两根拉伸弹簧54,其中一根的两端套固在即套置在第一、第二连杆销轴522、532之间的上端,而另一根则套置在第一、第二连杆销轴522、532之间的下端。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的拉伸弹簧54也可以是一根,该一根拉伸弹簧54套置在第一、第二连杆销轴522、532之间的上端或者套置在第一、第二连杆销轴522、532之间的下端。

由图5所示,在前述U形杆体32的前述第一臂321背对前述第二臂322的一侧延伸有一第一连杆销轴配合座3211,并且在该第一连杆销轴配合座3211上构成有一第一连杆销轴滑动槽32111,而在第二臂322背对第一臂321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第一连杆销轴配合座3211的位置延伸有一第二连杆销轴配合座3221,并且在该第二连杆销轴配合座3221上构成有一第二连杆销轴滑动槽32211,第一、第二连杆销轴滑动槽32111、32211彼此对应,前述的第一连杆销轴522与第一连杆销轴滑动槽32111滑动配合,前述的第二连杆销轴532与第二连杆销轴滑动槽32211滑动配合,前述拉伸弹簧54的一端挂置在第一连杆销轴522上,而另一端挂着在第二连杆销轴532上。

见图9并且继续结合图1至图3,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第二连杆53的结构是与第一连杆52相同的,因而在图9中示出的是第一连杆52。在前述第一连杆52与前述中心连杆51铰接的一端并且朝向上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一连杆避让台阶面521(也可称“第一连杆避让台阶凹面”),在该第一连杆避让台阶面521的末端开设有一第一连杆铰接孔5211。由图1至图3所示,在前述第二连杆53与前述中心连杆51铰接的一端并且朝向下的一侧构成有一第二连杆避让面531(图1标注),在该第二连杆避让台阶面531的末端开设有一第二连杆铰接孔5311,第一连杆避让台阶面521以及第二连杆避让台阶面531彼此对面对配合,并且由中心连杆铰接销轴59依次经第二连杆铰接孔5311和第一连杆铰接孔5211将前述第一连杆52的一端、第二连杆53的一端与前述中心连杆51的一端同轴铰接。

作为优选的方案,并且由图9所示,在前述第一连杆销轴522的两端即图示的上下端各设有一供设置卡簧的卡簧槽5221,第二连杆销轴532同例。前述卡簧的不言而喻的作用是对拉伸弹簧54的端部限位。

请参见图6a、6b以及图7b,前述的静触头2包括相对于前述直杆体31对称设置的第一静触片21和第二静触片22,上述两个静触片即第一、第二静触片21、22的一端对称的固定有静触点20,每个静触片的底部开设有分别用于与构成于前述壳体1的并且对应于前述触头腔1112的底部的底嵌槽13以及对应于触头腔1112的侧壁(即直杆体容纳腔11的腔壁)上的侧嵌槽14分别嵌配的底嵌突201和侧嵌突202,前述的一对对称设置在直杆体31两侧的触头腔1112内分设第一静触片21和第二静触片22。在如图1-4所示的壳体1内,位于壳体1最左端(即与外壳左端壳壁相邻)的一对分设在直杆体31两侧的触头腔1112中,将图6b所示摆放方向的第二静触片22顺时针翻转180°后,设置在在图1所示位置的直杆体31的前部的触头腔1112中,将图6a所示摆放方向的第一静触片21顺时针翻转180°后,设置在在图1所示位置的直杆体31的后部的触头腔1112中,第一动触片41与该两个静触片配合构成常闭辅助触头;与该位于壳体1最左端的一对分设在直杆体31两侧的触头腔1112相邻的一对触头腔1112中,将图6a所示摆放方向的第一静触片21设置在在图1所示位置的直杆体31的前部的触头腔1112中,将图6b所示摆放方向的第二静触片22设置在在图1所示位置的直杆体31的后部的触头腔1112中,第二动触片42与该两个静触片配合构成常开辅助触头。常闭辅助触头和常开辅助触头见图7b。以此类推,常闭辅助触头与常开辅助触头间隔依次沿直杆体容纳腔11的长度方向(图1所示位置的从左至右)布置。

工作过程:如图1,在辅助开关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弹簧驱动装置5的中心连杆51的中心连杆限位挡突55与驱动装置容纳腔12的壁体配合(贴触),导杆3的端部与直杆体容纳腔11的左端壳壁体配合(贴触),在拉伸弹簧54的作用下,导杆3保持向图1中示意的A方向运动的趋势,使得位于直杆体容纳腔11中的最左位置的触头腔1112中的常闭辅助触头保持闭合,与最左位置的触头腔1112相邻的触头腔1112内的常开辅助触头保持打开。此时,触头系统位于第一位置,反映开关装置的分闸状态(第一状态)。若断路器主触头动作,例如断路器从分闸(第一状态)向合闸(第二状态)动作过程中,主轴转动,对推压板57往A方向推压,中心连杆51向左运动,使得第一连杆52和第二连杆53之间的夹角变大,第一连杆销轴522以及第二连杆销轴532分别向示意于图1中的B方向和C方向运动,拉伸弹簧54拉伸储能,直至到达弹簧驱动装置的死点位置,死点位置如图2,即第一连杆52、第二连杆53和拉伸弹簧54位于一直线上的位置,在上述过程中,导杆3保持静止,接着,当中心连杆51继续向左运动,越过弹簧驱动装置5的死点位置后,拉伸弹簧54释放能量,由于主轴对中心连杆51上的推压板57的保持推压,使得弹簧能量通过第一、第二连杆销轴向导杆3释放,如图3所示,导杆3向右运动即向D方向运动,直至U形杆体32的两个臂即第一、第二臂321、322的端部即右端端面与驱动装置容纳腔12两侧壁上的限位件122接触而限位,原常开辅助触头闭合,原常闭辅助触头打开。此时,触头系统位于第二位置,反映开关装置的合闸状态(第二状态)。当断路器主触头主轴转动,断路器从合闸(第二状态)转换至分闸(第一状态)过程中,主触头主轴解除对推压板57的推压,在复位弹簧6的作用下,中心连杆51沿D方向运动,拉伸弹簧54拉伸储能,直至到达弹簧驱动装置5的死点位置,此时,导杆3不动作,当弹簧驱动装置5被驱动至越过死点位置后,弹簧驱动装置释放能量,驱动导杆3动作,导杆3带动触头系统从上述第二位置运动至第一位置,本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

实施例2:

请参见图10至16,相对于实施例1,本实施例2示出了弹簧驱动装置5的另一种结构。

如实施例1所述,前述U形杆体32具有一第一臂321和一第二臂322,本实施例2的弹簧驱动装置5包括中心连杆51、第一、第二压簧511、512和复位弹簧套置杆58,中心连杆51、第一压簧511以及第二压簧512设置在前述的驱动装置容纳腔12内,第一压簧511以及第二压簧512彼此对称设置,第一压簧511的一端支承在第一压簧支承头513上,而第一压簧511的另一端支承在第二压簧支承头514上,第二压簧512的一端支承在第三压簧支承头515上,而第二压簧512的另一端支承在第四压簧支承头516上,第一压簧支承头513以及第三压簧支承头515与中心连杆51的一端同轴铰接,第二压簧支承头514与前述的第一臂321铰接,第四压簧支承头516与前述的第二臂322铰接,在中心连杆51的另一端构成有一中心连杆限位挡突55,复位弹簧套杆58的一端与中心连杆限位挡突55固定,而复位弹簧套置杆58的另一端穿过前述壳体1的侧壁伸展至前述驱动装置容纳腔12外,并且构成有一推压板57,前述的复位弹簧6套置在前述复位弹簧套杆58上,该复位弹簧6的一端支承在壳体1背对驱动装置容纳腔12的一侧的壁体上,另一端支承在推压板57上。

由图13所示,在前述U形杆体32的前述第一臂321上以并行于第一臂321的长边方向的状态开设有一第一铰接腔3212,而在前述U形杆体32的前述第二臂322上以并行于第二臂322的长边方向的状态开设有一第二铰接腔3222,该第二铰接腔3222与第一铰接腔3212相对应,前述的第二压簧支承头514探入第一铰接腔3212并且通过压簧支承头第一铰接销轴5141与第一臂321铰接,前述的第四压簧支承头516探入第二铰接腔3222并且通过压簧支承头第二铰接销轴5161与第二臂322铰接。

请参见图15,图15示意了前述第一压簧支承头513的详细结构,在该第一压簧支承头513的两端分别构成有一第一孔5132和一第一圆柱台5132,第一孔5131与由图14示意的中心连接铰接销轴59铰接,而第一圆柱台5132供第一压簧511的一端的套置并支承。由于第三压簧支承头515的结构与第一压簧支承头513相同,故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16,图16示出了前述第二压簧支承头514的详细结构,在该第二压簧支承头514的两端分别构成有一第二孔5142和一第二圆柱台5143,第二孔5142与前述的压簧支承头第一铰接销轴5141铰接,而第二圆柱台5143供第一压簧511的另一端套置并支承。由于第四压簧支承头516的结构与第二压簧支承头514相同,故不再复述。

本实施例2的工作过程:如图10,在辅助开关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时,中心连杆51的中心连杆限位挡突55与驱动装置容纳腔12的壁体配合,在压簧的作用下,导杆3保持向犹如图1所示的A方向运动的趋势,使得位于直杆体容纳腔11中的最左位置的触头腔1112中的常闭辅助触头保持闭合,与最左触头腔1112相邻的触头腔1112内的常开辅助触头保持打开,以此类推。若断路器主触头合闸,主轴转动,对推压板57往犹如图1所示的A方向推压,随着中心连杆51向左运动,使得第一压簧511和第二压簧512之间的夹角变大,第一、第二压簧511、512被压缩储能,直至到达弹簧驱动装置5的死点位置,如图11,即第一压簧511和第二压簧512位于一直线上的位置,在上述过程中,导杆3保持静止,接着,当中心连杆51继续向左运动,越过弹簧驱动装置5的死点位置后,第一、第二压簧511、512释放能量,由于主轴对中心连杆51上的推压板57的保持推压,使得弹簧能量通过压簧支承头第一铰接销轴5141及压簧支承头第二铰接销轴5161向导杆3释放,如图12所示,导杆3向D方向(图3示)运动,直至U形杆体32的两个臂即第一、第二臂321、322的端部即右端端面与驱动装置容纳腔12两侧壁上的限位件122接触而限位,原常开辅助触头闭合,原常闭辅助触头打开。当断路器主触头主轴转动,例如,从合闸转变为分闸状态时候,解除对推压板57的推压,在复位弹簧6的作用下,中心连杆51沿D方向即向右运动,第一、第二压簧511、512压缩而储能,直至到达弹簧驱动装置5的死点位置,此时,导杆3不动作,本过程与上述过程相反。

当然,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触头系统不限于上述在触头腔内设置动静触头的方式,还可在触头腔内固定微动开关,导杆滑动时驱动微动开关的触发杆,从而使微动开关的常闭触点、常开触点转换。开关装置致动辅助开关的部件也可以是除了主轴以外的其他部件,如开关装置内的主触头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