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92357发布日期:2018-12-08 05:48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电池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电池。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将集电体、正极、固体电解质和负极制成大致相同的圆形薄板状形状的电池。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正极集电体的端部和正极活性物质层的端部被固体电解质层覆盖的硬币型的电池。

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在正极和负极以及电解质层的拐角部设有圆弧的电池。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0560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229315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0-14999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现有技术中,期望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

本公开的一技术方案涉及的电池,具备第1电极层和与所述第1电极层层叠、作为所述第1电极层的对电极的第2电极层,所述第1电极层具备第1集电体、第1活性物质层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所述第1活性物质层与所述第1集电体相接触,配置在比所述第1集电体小的范围,所述第1固体电解质层与所述第1集电体和所述第1活性物质层相接触,配置在与所述第1集电体相同的范围,所述第1活性物质层隔着所述第1固体电解质层而与所述第2电极层相对,在所述第1电极层的外周部分设有第1圆角部分。

根据本公开,能够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1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2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3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5是表示第1集电体110和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形状的另一例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4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5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6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7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0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1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2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3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0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1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2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0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1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2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0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1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2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剖视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装置60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25是表示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110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0的一例的图。

图26是表示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0的一例的图。

图27是表示层叠工序s1310的一例的图。

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装置61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31是表示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1和第1电极侧切断工序s1122的一例的图。

图32是表示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1和第2电极侧切断工序s1222的一例的图。

图33是表示实施方式7中的电池制造装置70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34是表示实施方式7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图35是表示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110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120的一例的图。

图36是表示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220的一例的图。

图37是表示层叠工序s2310的一例的图。

图38是表示切断工序s2510的一例的图。

图39是表示实施方式7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第1电极层

110第1集电体

120第1活性物质层

130第1固体电解质层

140、140a、140b、140c、140d第1圆角部分

200第2电极层

210第2集电体

220第2活性物质层

230第2固体电解质层

240、240a、240b、240c、240d第2圆角部分

300第3电极层

310第3集电体

320第3活性物质层

330第3固体电解质层

340第3圆角部分

400第4电极层

410第4集电体

420第4活性物质层

430第4固体电解质层

440第4圆角部分

1000、1100、1200、1300、1400、1500、1600、1700、2000、2100、2200、2300、3000、3100、3200、4000、4100、4200、5000、5100、5200电池

610第1电极层形成部

611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部

612第1电极侧切断部

613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部

620第2电极层形成部

621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部

622第2电极侧切断部

623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部

630层叠部

640压制部

650控制部

6000、6100电池制造装置

710第1电极层形成部

720第2电极层形成部

730层叠部

740压制部

750控制部

760切断部

7000电池制造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a)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1a剖视图)。

图1(b)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具备第1电极层100和第2电极层200。

第2电极层200与第1电极层100层叠。第2电极层200是作为第1电极层100的对电极的层。

第1电极层100具备第1集电体110、第1活性物质层120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

第1活性物质层120与第1集电体110相接触,配置在比第1集电体110小的范围。

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1集电体110和第1活性物质层120相接触,配置在与第1集电体110相同的范围。

第1活性物质层120隔着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而与第2电极层200相对。

在第1电极层100的外周部分设有第1圆角部分140。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即,通过使用具有设置了第1圆角部分140的外周部分的第1电极层100,能够降低第1集电体110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层叠体的设有第1圆角部分140的外周部分的应力的集中(例如能够分散冲击力)。由此,能够降低设有第1圆角部分140的外周部分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从第1集电体110分离(或固体电解质从第1集电体110崩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通过难以从第1集电体110剥离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覆盖第1活性物质层120。由此,例如即使在电池的制造时和使用时等拐角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降低对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损害。换言之,通过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能够降低活性物质从第1活性物质层120脱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从第1活性物质层120脱落的活性物质在电池内部移动而引起的电池内部的短路。由此,能够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通过难以从第1集电体110剥离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覆盖第1活性物质层120,即使将第1活性物质层120靠近第1集电体110的外周部分而配置,也能够防止活性物质从第1活性物质层120脱落。因此,能够在比第1集电体110小的范围内,尽可能大范围地配置第1活性物质层120。由此,能够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再者,本公开中,“固体电解质层配置在与集电体相同的范围”意味着“固体电解质层配置在与集电体除了在制造上不可避免发生的误差以外实质相同的范围”(例如固体电解质层除了在制造上不可避免发生的误差以外,配置为与集电体实质相同的形状)。

再者,如图1所示,第2电极层200可以具备第2集电体210、第2活性物质层22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

第2活性物质层220是与第2集电体210相接触而配置的层。

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是与第2活性物质层220相接触而配置的层。

第2活性物质层220隔着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而与第1活性物质层120。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降低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接触的可能性。即,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的相对部分能够被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固定化。例如,即使第1集电体110和第2集电体210由薄膜构成,也能够通过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将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的间隔维持在一定距离以上(例如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厚度以上)。因此,能够避免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相互接近。由此,例如即使在将多个电池单元层叠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1集电体110和第2集电体210的变形。因此,例如即使在将多个电池单元层叠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之间的短路。另外,例如即使是在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之间不具备隔板的全固体电池,也能够降低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直接接触从而发生短路的风险。

另外,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不再需要用于使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绝缘的其它构件(例如绝缘垫片)。由此,能够使电池的制造工序更加简单化且低成本化。

再者,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可以彼此接合。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通过具备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而成的固体电解质层,例如在制造时能够降低由于在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产生的针孔而导致短路的可能性。更具体而言,能够在第1活性物质层120与第2活性物质层220相对的区域,设置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彼此接合而成的接合界面。此时,在彼此不同的制造工序中形成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在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生成的针孔的位置与在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生成的针孔的位置并不相同。因此,在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生成的针孔,在该接合界面中被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堵塞。另外,在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生成的针孔,在该接合界面被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堵塞。由此,能够降低由于在固体电解质层生成的针孔而导致短路的可能性。

再者,如图1所示,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主面的一部分的区域(例如主面的一半以上的区域)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主面的整个区域可以彼此接合。或者,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主面的一部分的区域(例如主面的一半以上的区域)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主面的一部分的区域(例如主面的一半以上的区域)可以彼此接合。或者,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主面的整个区域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主面的整个区域可以彼此接合。

第1活性物质层120是包含电极材料(例如活性物质)的层。

第2活性物质层220是包含对电极材料(例如活性物质)的层。对电极材料是构成电极材料的对电极的材料。

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是包含固体电解质的固体电解质层。

再者,第1活性物质层120可以是负极活性物质层。此时,电极材料是负极活性物质。第1集电体110是负极集电体。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是负极侧固体电解质层。第2活性物质层220是正极活性物质层。对电极材料是正极活性物质。第2集电体210是正极集电体。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是正极侧固体电解质层。

或者,第1活性物质层120可以是正极活性物质层。此时,电极材料是正极活性物质。第1集电体110是正极集电体。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是正极侧固体电解质层。第2活性物质层220是负极活性物质层。对电极材料是负极活性物质。第2集电体210是负极集电体。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是负极侧固体电解质层。

作为正极集电体,可使用通常公知的正极集电体。正极集电体例如可以是金属箔等。作为正极集电体的材料,例如可使用铝、铜、不锈钢、镍、铂、金或包含它们的合金等。

正极活性物质层是包含正极活性物质的层。

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使用通常公知的正极活性物质。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1000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蓄电池)构成的情况下,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是具有吸藏和放出li的特性的化合物。例如,正极活性物质可以是含锂的化合物。例如,作为正极活性物质,可使用licoo2、linio2、limn2o4、licopo4、limnpo4、lifepo4、linipo4、以及将这些化合物的过渡金属用一种元素或两种不同种类的元素置换而得到的化合物(例如lini1/3co1/3mn1/3o2、lini0.8co0.15al0.05o2、lini0.5mn1.5o2等)等。

再者,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是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和其它材料的正极合剂层。即,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是包含正极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的混合物的层。或者,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和固体电解质、以及导电助剂或粘结剂等。

另外,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由多个层构成。例如,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在与正极集电体相接触的一侧具备第1层。此时,正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在与正极侧固体电解质层相接触的一侧具备第2层。此时,该第1层和该第2层可以是彼此结构(形状、厚度、所含材料)不同的层。

正极侧固体电解质层是包含正极侧固体电解质的层。

作为正极侧固体电解质,可使用通常公知的固体电解质。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1000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蓄电池)构成的情况下,固体电解质可以是包含锂的化合物。例如,作为固体电解质,可使用li3zr2si2po12、li7la3zr2o12、li5la3ta2o12、li1+xalxti2-x(po4)3、li1.5ti1.7al0.8p2.8si0.2o12、la2/3-xli3xtio3、li2s-sis2系玻璃和玻璃陶瓷、li2s-b2s3系玻璃和玻璃陶瓷、li2s-p2s5系玻璃和玻璃陶瓷、li3.25ge0.25p0.75s4、li10gep2s12等。另外,作为固体电解质,可使用向上述这些之中添加lii、lixmoy(m:p、si、ge、b、al、ga或in,x、y:自然数)等作为添加剂而得到的材料。作为固体电解质,可使用无机系固体电解质(硫化物系固体电解质或氧化物系固体电解质)或高分子固体电解质(例如在聚环氧乙烷中溶解有锂盐而得到的材料)。

作为正极侧固体电解质层,可使用由聚合物电解质、或无机固体电解质与粘结剂的混合物制成的材料。正极侧固体电解质层与正极活性物质层所使用的固体电解质的材料和粘结剂的材料可以分别是相同的材料。

作为负极集电体,可使用通常公知的负极集电体。负极集电体例如可以是金属箔等。作为负极集电体,例如可使用铝、铜、不锈钢、镍、铂、金、或包含它们的合金等。

负极活性物质层是包含负极活性物质的层。

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使用通常公知的负极活性物质。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1000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蓄电池)构成的情况下,负极活性物质可以是具有吸藏和放出li的特性的化合物。例如,负极活性物质可以是金属化合物或碳材料。例如,作为负极活性物质,可使用金属铟、金属锂、碳材料(例如石墨、硬碳等)、li4ti5o12、si、sio、sn、sno等。

再者,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是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和其它材料的负极合剂层。即,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是包含负极活性物质与固体电解质的混合物的层。或者,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包含负极活性物质和固体电解质、以及导电助剂或粘结剂等。再者,在将与锂合金化的金属以箔状构成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情况下,可以不混合固体电解质等。

负极侧固体电解质层是包含负极侧固体电解质的层。

另外,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由多个层构成。例如,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在与负极集电体相接触的一侧具备第1层。此时,负极活性物质层可以在与负极侧固体电解质层相接触的一侧具备第2层。此时,该第1层和该第2层可以是彼此结构(形状、厚度、所含材料)不同的层。

作为负极侧固体电解质,可使用通常公知的固体电解质。作为负极侧固体电解质,可使用上述可作为正极侧固体电解质使用的材料。

作为负极侧固体电解质层,可使用由聚合物电解质、或无机固体电解质与粘结剂的混合物制成的材料。负极侧固体电解质层与负极活性物质层所使用的固体电解质的材料和粘结剂的材料可以分别是相同的材料。

作为导电助剂,可使用碳材料(例如乙炔黑、科琴黑、碳纳米管等)或金属粉末等。

作为粘结剂,可使用通常公知的高分子化合物。例如,作为粘结剂,可使用聚偏二氟乙烯(pvdf)、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橡胶系树脂、弹性体等。

再者,正极侧固体电解质层和负极侧固体电解质层彼此可以包含相同材料的固体电解质,也可以包含不同材料的固体电解质。

另外,正极侧固体电解质层和负极侧固体电解质层彼此可以以相同含量(浓度)包含固体电解质,也可以以不同含量(浓度)包含固体电解质。

另外,正极侧固体电解质层和负极侧固体电解质层的厚度彼此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另外,如图1所示,负极集电体的整体可以与正极集电体平行。即,正极集电体与负极集电体的距离可以在成膜区域的整个区域中恒定。或者,负极集电体的一部分可以与正极集电体平行。

再者,如图1所示,第1电极层100的形状(即第1集电体110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形状)可以是具有角部分的形状。

此时,可以在第1电极层100的角部分设有第1圆角部分140。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即,能够降低第1集电体110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层叠体的设有第1圆角部分140的角部分的应力的集中(例如能够分散冲击力)。由此,能够降低设有第1圆角部分140的角部分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从第1集电体110分离(或固体电解质从第1集电体110崩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通过难以从第1集电体110剥离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覆盖第1活性物质层120。由此,例如即使是在电池的制造时和使用时等拐角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降低对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损害。换言之,通过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能够降低活性物质从第1活性物质层120脱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从第1活性物质层120脱落的活性物质在电池内部移动而引起的电池内部的短路。由此,能够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通过难以从第1集电体110剥离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覆盖第1活性物质层120,即使将第1活性物质层120接近第1集电体110的角部分而配置,也能够防止活性物质从第1活性物质层120脱落。因此,能够在比第1集电体110小的范围内,尽可能大范围地配置第1活性物质层120。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再者,本公开中,“预定的层的形状”包括“预定的层的主面方向(x-y平面方向)中的形状”的含义。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1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2(a)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1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2a剖视图)。

图2(b)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1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1100中,第1圆角部分140是第1电极层100的角部分呈直线状切断而成的部分。

如上所述,本公开中,“圆角部分”(例如第1圆角部分140、第2圆角部分240、活性物质层的圆角部分)包括如图1所示的“呈曲线状切断而成的部分”(即附带圆弧的部分)的含义和如图2所示的“呈直线状切断的部分”(即具有90度以上的角度的部分)的含义。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2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3(a)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2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3a剖视图)。

图3(b)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2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2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1200中,第1电极层100的形状为具有多个角部分的矩形形状(例如三角形状、四角形状等)。

此时,在第1电极层100具有的多个角部分全都设有第1圆角部分140。例如,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在长方形形状的第1电极层100具有的四个角部分分别设有第1圆角部分140a、第1圆角部分140b、第1圆角部分140c和第1圆角部分140d。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即,能够降低第1集电体110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层叠体的所有角部分的应力的集中(例如能够分散冲击力)。由此,能够降低设有第1圆角部分140的所有角部分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从第1集电体110分离(或固体电解质从第1集电体110崩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通过难以从第1集电体110剥离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覆盖第1活性物质层120。由此,例如即使在电池的制造时和使用时等拐角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降低对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损害。换言之,通过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能够降低活性物质从第1活性物质层120脱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从第1活性物质层120脱落的活性物质在电池内部移动而引起的电池内部的短路。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通过难以从第1集电体110剥离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覆盖第1活性物质层120,即使将第1活性物质层120接近第1集电体110的所有角部分而配置,也能够防止活性物质从第1活性物质层120脱落。因此,能够在比第1集电体110小的范围内,尽可能大范围地配置第1活性物质层120。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另外,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通过使用矩形形状的第1电极层100,在将多个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并列配置时,能够更紧密地配置。即,与使用圆形的第1电极层100的结构(例如硬币型电池)相比,使用矩形形状的第1电极层100的结构(例如方型电池),能够进一步减少将多个电池在平面方向上排列时的间隙。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将多个电池排列而构成的电池模块(或电池组)的能量密度。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3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4(a)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3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4a剖视图)。

图4(b)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3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3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2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1300中,在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角部分之中与第1圆角部分140相邻的角部分设有圆角部分。例如,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在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角部分之中与第1圆角部分140a、第1圆角部分140b、第1圆角部分140c和第1圆角部分140d相邻的角部分设有圆角部分。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即,能够降低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角部分的应力的集中(例如能够分散冲击力)。由此,能够降低设有第1圆角部分140的角部分的第1活性物质层120从第1集电体110分离(或第1活性物质层120从第1集电体110崩落)的可能性。

再者,作为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圆角部分的形状,可采用作为第1圆角部分140示出的形状。

图5是表示第1集电体110和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形状的另一例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如图5(a)所示,可以在第1集电体110的角部分之中成对角关系的两个角部分设有第1圆角部分140。此时,第1活性物质层120可以是与第1集电体110相同的形状。

另外,如图5(b)所示,可以在第1集电体110的角部分之中彼此相邻的两个角部分设有第1圆角部分140。此时,第1活性物质层120可以是与第1集电体110相同的形状。

另外,如图5(c)~(e)所示,可以将第1集电体110的角部分之中所有角部分呈直线状切断,由此设置四个第1圆角部分140。此时,如图5(c)所示,可以不在第1活性物质层120设置圆角部分。或者,如图5(d)所示,可以是与第1集电体110相同的形状。或者,如图5(e)所示,可以在第1活性物质层120,通过将所有角部分呈曲线状切断,由此设置四个圆角部分。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4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6(a)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4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6a剖视图)。

图6(b)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4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4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1400中,第2电极层200还具备第2集电体210、第2活性物质层22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

第2活性物质层220是与第2集电体210相接触,配置在比第2集电体210小的范围的层。

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是与第2集电体210和第2活性物质层220相接触,配置在与第2集电体210相同的范围的层。

第2活性物质层220隔着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而与第1活性物质层120相对。

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彼此接合。

在第2电极层200的外周部分设有第2圆角部分240。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即,通过使用具有设置了第2圆角部分240的外周部分的第2电极层200,能够降低第2集电体21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层叠体的设有第2圆角部分240的外周部分的应力的集中(例如能够分散冲击力)。由此,能够降低设有第2圆角部分240的外周部分的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从第2集电体210分离(或固体电解质从第2集电体210崩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通过难以从第2集电体210剥离的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覆盖第2活性物质层220。由此,例如即使在电池的制造时和使用时等拐角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降低对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损害。换言之,通过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能够降低活性物质从第2活性物质层220脱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从第2活性物质层220脱落的活性物质在电池内部移动而引起的电池内部的短路。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通过难以从第2集电体210剥离的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覆盖第2活性物质层220,即使将第2活性物质层220接近第2集电体210的外周部分而配置,也能够防止活性物质从第2活性物质层220脱落。因此,能够在比第2集电体210小的范围内,尽可能大范围地配置第2活性物质层220。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再者,如图6所示,第2电极层200的形状(即第2集电体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形状)可以是具有角部分的形状。

此时,可以在第2电极层200的角部分设有第2圆角部分240。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即,能够降低第2集电体21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层叠体的设有第2圆角部分240的角部分的应力的集中(例如能够分散冲击力)。由此,能够降低设有第2圆角部分240的角部分的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从第2集电体210分离(或固体电解质从第2集电体210崩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通过难以从第2集电体210剥离的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覆盖第2活性物质层220。由此,例如即使在电池的制造时和使用时等拐角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降低对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损害。换言之,通过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能够降低活性物质从第2活性物质层220脱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从第2活性物质层220脱落的活性物质在电池内部移动而引起的电池内部的短路。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通过难以从第2集电体210剥离的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覆盖第2活性物质层220,即使将第2活性物质层220接近第2集电体210的角部分而配置,也能够防止活性物质从第2活性物质层220脱落。因此,能够在比第2集电体210小的范围内,尽可能大范围地配置第2活性物质层220。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再者,作为第2圆角部分240的形状,可采用作为第1圆角部分140示出的形状。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5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7(a)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5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7a剖视图)。

图7(b)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5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5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2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1500中,第2电极层200的形状是具有多个角部分的矩形形状(例如、三角形状、四角形状等)。

此时,在第2电极层200具有的多个角部分全都设有第2圆角部分240。例如,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在长方形形状的第2电极层200具有的四个角部分,分别设有第2圆角部分240a、第2圆角部分240b、第2圆角部分240c和第2圆角部分240d。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即,能够降低第2集电体21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层叠体的所有角部分的应力的集中(例如能够分散冲击力)。由此,能够降低设有第2圆角部分240的所有角部分的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从第2集电体210分离(或固体电解质从第2集电体210崩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通过难以从第2集电体210剥离的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覆盖第2活性物质层220。由此,例如即使在电池的制造时和使用时等拐角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降低对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损害。换言之,通过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能够降低活性物质从第2活性物质层220脱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从第2活性物质层220脱落的活性物质在电池内部移动而引起的电池内部的短路。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通过难以从第2集电体210剥离的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覆盖第2活性物质层220,即使将第2活性物质层220接近第2集电体210的所有角部分而配置,也能够防止活性物质从第2活性物质层220脱落。因此,能够在比第2集电体210小的范围内,尽可能大范围地配置第2活性物质层220。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另外,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通过使用矩形形状的第2电极层200,在将多个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并列配置时,能够更紧密地配置。即,与使用圆形的第2电极层200的结构(例如硬币型电池)相比,使用矩形形状的第2电极层200的结构(例如方型电池),能够进一步减少将多个电池在平面方向上排列时的间隙。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将多个电池排列而构成的电池模块(或电池组)的能量密度。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6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8(a)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6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8a剖视图)。

图8(b)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6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6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5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1600中,在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角部分之中与第2圆角部分240相邻的角部分设有圆角部分。例如,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角部分之中与第2圆角部分240a、第2圆角部分240b、第2圆角部分240c和第2圆角部分240d相邻的角部分设有圆角部分。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即,能够降低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角部分的应力的集中(例如能够分散冲击力)。由此,能够降低设有第2圆角部分240的角部分的第2活性物质层220从第2集电体210分离(或第2活性物质层220从第2集电体210崩落)的可能性。

再者,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1600中,可以在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角部分之中与第1圆角部分140相邻的角部分设有圆角部分。例如,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角部分之中与第1圆角部分140a、第1圆角部分140b、第1圆角部分140c和第1圆角部分140d相邻的角部分设有圆角部分。

再者,作为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圆角部分的形状,可采用作为第1圆角部分140示出的形状。

另外,作为第2集电体210和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形状的另一例,可采用作为第1集电体110和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形状的另一例在图5中示出的形状。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7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9(a)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7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9a剖视图)。

图9(b)是表示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7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7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6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1700中,第1电极层100的形状为圆形(例如椭圆形、正圆形、硬币形状等)。此时,第1圆角部分140意味着圆形的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外周部分)。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即,通过使用圆形的第1电极层100,能够降低第1集电体110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层叠体的整个外周部分的应力的集中(例如能够分散冲击力)。由此,能够降低整个外周部分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从第1集电体110分离(或固体电解质从第1集电体110崩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通过难以从第1集电体110剥离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覆盖第1活性物质层120。由此,例如即使在电池的制造时和使用时等拐角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降低对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损害。换言之,通过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能够降低活性物质从第1活性物质层120脱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从第1活性物质层120脱落的活性物质在电池内部移动而引起的电池内部的短路。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通过难以从第1集电体110剥离的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覆盖第1活性物质层120,即使将第1活性物质层120接近第1集电体110的整个外周部分而配置,也能够防止活性物质从第1活性物质层120脱落。因此,能够在比第1集电体110小的范围内,尽可能大范围地配置第1活性物质层120。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再者,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1700中,第2电极层200的形状可以是圆形(例如椭圆形、正圆形、硬币形状等)。此时,第2圆角部分240意味着圆形的第2电极层200的端部(外周部分)。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即,通过使用圆形的第2电极层220,能够降低第2集电体21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层叠体的整个外周部分的应力的集中(例如能够分散冲击力)。由此,能够降低整个外周部分的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从第2集电体210分离(或固体电解质从第2集电体210崩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通过难以从第2集电体210剥离的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覆盖第2活性物质层220。由此,例如即使在电池的制造时和使用时等拐角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降低对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损害。换言之,通过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能够降低活性物质从第2活性物质层220脱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从第2活性物质层220脱落的活性物质在电池内部移动而引起的电池内部的短路。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通过难以从第2集电体210剥离的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覆盖第2活性物质层220,即使将第2活性物质层220接近第2集电体210的整个外周部分而配置,也能够防止活性物质从第2活性物质层220脱落。因此,能够在比第2集电体210小的范围内,尽可能大范围地配置第2活性物质层220。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再者,如图9所示,在实施方式1的电池1700中,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形状和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形状之中的至少一者(或两者)可以是圆形(例如椭圆形、正圆形、硬币形状等)。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即,能够降低第1活性物质层120与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整个外周部分的应力的集中(例如能够分散冲击力)。由此能够降低整个外周部分的第1活性物质层120从第1集电体110分离(或第1活性物质层120从第1集电体110崩落)的可能性、以及第2活性物质层220从第2集电体210分离(或第2活性物质层220从第2集电体210崩落)的可能性。

再者,实施方式1中,第1活性物质层120可以配置在比第2活性物质层220大的范围。

此时,第2活性物质层220可以配置在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形成范围内。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抑制第1电极层100中的金属(例如锂)的析出。因此,能够防止由金属析出引起的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之间的短路。例如,在锂离子电池将碳材料、金属锂用于负极的情况下,在充电时,负极侧的电位会下降到锂离子作为金属析出的电位附近。因此,例如在进行低温环境下的充电或快速充电时,负极活性物质的锂离子吸藏速度有可能跟不上。该情况下,锂离子有可能作为金属锂析出。该金属锂的析出特别容易发生在电流集中的端部。因此,在透视观察电池主面的情况下,成为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主面被收纳在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主面内的形状。由此,在第1活性物质层120为负极活性物质层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金属锂的析出。

(实施方式2)

以下,对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适当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1重复的说明。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0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0(a)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0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10a剖视图)。

图10(b)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0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0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4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在实施方式2的电池2000中,第1圆角部分140和第2圆角部分240是彼此相同的形状。

此时,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以第1圆角部分140的端部和第2圆角部分24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下彼此层叠。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使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接合更牢固。即,通过在第1圆角部分140的端部和第2圆角部分24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下使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彼此层叠,能够在第1圆角部分140的端部和第2圆角部分240的端部的位置消除水平差异。由此,在第1圆角部分140的端部和第2圆角部分240的端部的位置,能够降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分离的可能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分离而引起的电池构件的脱落(例如活性物质的脱落)。

再者,本公开中,“圆角部分的形状”包括“设有圆角部分的预定的层的主面方向(x-y平面方向)的形状”的含义。

另外,本公开中,“两个圆角部分的形状为相同形状”包括“设有两个圆角部分的预定的两个层的主面方向(x-y平面方向)的形状为相同形状”的含义。

再者,本公开中,如图10所示,“第1圆角部分140的端部和第2圆角部分24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例如包括“形成第1圆角部分140的曲线状的切断部分与形成第2圆角部分240的曲线状的切断部分,彼此以不产生水平差异的方式重叠的状态”的含义。

另外,本公开中,“第1圆角部分140的端部和第2圆角部分24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例如包括“形成第1圆角部分140的直线状的切断部分和90度以上的角部分与形成第2圆角部分240的直线状的切断部分和90度以上的角部分,彼此以不产生水平差异的方式重叠的状态”的含义。

另外,本公开中,“两个预定的端部彼此一致的状态”例如包括“除了制造上的误差导致的不可避免的“偏差”以外,两个预定的端部彼此一致的状态”的含义。此时,“两个预定的端部彼此以不产生水平差异的方式重叠的状态”包括“除了由于制造上的误差导致的不可避免的“偏差”而产生的水平差异以外,两个预定的端部彼此以不产生水平差异的方式重叠的状态”的含义。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1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1(a)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1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11a剖视图)。

图11(b)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1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1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0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在实施方式2的电池2100中,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是彼此相同的形状。

此时,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以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和第2电极层20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彼此层叠。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使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接合更牢固。即,通过在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和第2电极层20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下使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彼此层叠,能够在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和第2电极层200的端部的位置消除水平差异。由此,在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和第2电极层200的端部的位置,能够降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分离的可能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分离而引起的电池构件的脱落(例如活性物质的脱落)。

再者,本公开中,如图11所示,“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和第2电极层20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例如包括“第1电极层100的直线的端部、角部分和圆角部分与第2电极层200的直线的端部、角部分和圆角部分,彼此以不产生水平差异的方式重叠的状态”的含义。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2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2(a)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2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12a剖视图)。

图12(b)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2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2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1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在实施方式2的电池2200中,在第1电极层100具有的多个角部分全都设有第1圆角部分140(140a、140b、140c、140d)。

另外,在第2电极层200具有的多个角部分全都设有第2圆角部分240(240a、240b、240c、240d)。

再者,本公开中,如图12所示,“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和第2电极层20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例如包括“第1电极层100的直线的端部和所有圆角部分与第2电极层200的直线的端部和所有圆角部分,彼此以不产生水平差异的方式重叠的状态”的含义。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3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3(a)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3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13a剖视图)。

图13(b)是表示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3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3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2中的电池20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在实施方式2的电池2300中,第1电极层100的形状为圆形(例如椭圆形、正圆形、硬币形状等)。

另外,第2电极层200的形状为圆形(例如椭圆形、正圆形、硬币形状等)。

再者,本公开中,如图13所示,“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和第2电极层20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例如包括“第1电极层100的形成第1圆角部分140的曲线状的端部(外周部分)与第2电极层200的形成第2圆角部分240的曲线状的端部(外周部分),彼此以不产生水平差异的方式重叠的状态”的含义。

再者,如图13所示,在实施方式2的电池2300中,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形状和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形状之中的至少一者(或两者)可以是圆形(例如椭圆形、正圆形、硬币形状等)。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即,能够降低第1活性物质层120和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整个外周部分的应力的集中(例如能够分散冲击力)。由此,能够降低整个外周部分的第1活性物质层120从第1集电体110分离(或第1活性物质层120从第1集电体110崩落)的可能性、以及第2活性物质层220从第2集电体210分离(或第2活性物质层220从第2集电体210崩落)的可能性。

(实施方式3)

以下,对实施方式3进行说明。适当省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或2重复的说明。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0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4(a)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0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14a剖视图)。

图14(b)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0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0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在实施方式3的电池3000中,第2电极层200具备第2集电体210和第2活性物质层220。

第2活性物质层220是与第2集电体210相接触,配置在比第2集电体210小的范围的层。

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是与第2集电体210和第2活性物质层220相接触,配置在与第2集电体210相同的范围的层。

第2活性物质层220隔着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而与第1活性物质层120相对。

在第2集电体210的外周部分设有第2圆角部分240。

第1圆角部分140和第2圆角部分240是彼此相同的形状。

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以第1圆角部分140的端部和第2圆角部分24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彼此层叠。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使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集电体210的接合更加牢固。即,通过在第1圆角部分140的端部和第2圆角部分24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下使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彼此层叠,能够在第1圆角部分140的端部和第2圆角部分240的端部的位置消除水平差异。由此,在第1圆角部分140的端部和第2圆角部分240的端部的位置,能够降低第2集电体210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分离的可能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第2集电体210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分离而引起的电池构件的脱落(例如活性物质的脱落)。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1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5(a)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1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15a剖视图)。

图15(b)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1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1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0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在实施方式3的电池3100中,第1电极层100和第2电极层200是彼此相同的形状。

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以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和第2电极层20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彼此层叠。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使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集电体210的接合更加牢固。即,通过在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与第2电极层20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下使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彼此层叠,能够在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和第2电极层200的端部的位置消除水平差异。由此,在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和第2电极层200的端部的位置,能够降低第2集电体210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分离的可能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第2集电体210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分离而引起的电池构件的脱落(例如活性物质的脱落)。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2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6(a)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2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16a剖视图)。

图16(b)是表示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2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2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31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在实施方式3的电池3200中,第1电极层100的形状和第2电极层200的形状为圆形。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使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集电体210的接合更加牢固。即,通过在圆形的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和圆形的第2电极层20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下使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彼此层叠,能够在第1电极层100和第2电极层200的整个外周部分的位置消除水平差异。由此,在第1电极层100和第2电极层200的整个外周部分的位置,能够降低第2集电体210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分离的可能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第2集电体210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分离而引起的电池构件的脱落(例如活性物质的脱落)。

再者,如图16所示,在实施方式3的电池3200中,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形状和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形状之中的至少一者(或两者)可以是圆形(例如椭圆形、正圆形、硬币形状等)。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即,能够降低第1活性物质层120和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整个外周部分的应力的集中(例如能够分散冲击力)。由此,能够降低整个外周部分的第1活性物质层120从第1集电体110分离(或第1活性物质层120从第1集电体110崩落)的可能性、以及第2活性物质层220从第2集电体210分离(或第2活性物质层220从第2集电体210崩落)的可能性。

(实施方式4)

以下,对实施方式4进行说明。适当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1~3的任一者重复的说明。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0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17(a)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0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17a剖视图)。

图17(b)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0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0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000还具备第3电极层300。

第3电极层300与第1电极层100层叠。第3电极层300是作为第1电极层100的对电极的层。

第3电极层300具备第3集电体310、第3活性物质层320和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

第1集电体110与第3集电体310彼此电连接。

第3活性物质层320与第3集电体310相接触,配置在比第3集电体310小的范围。

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与第3集电体310和第3活性物质层320相接触,配置在与第3集电体310相同的范围。

在第3电极层300的外周部分设有第3圆角部分340。

第1圆角部分140和第3圆角部分340为彼此相同的形状。

第1电极层100与第3电极层300以第1圆角部分140的端部和第3圆角部分34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彼此层叠。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即,通过使用具有设置了第3圆角部分340的外周部分的第3电极层300,能够降低第3集电体310与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的层叠体的设有第3圆角部分340的外周部分的应力的集中(例如能够分散冲击力)。由此,能够降低设有第3圆角部分340的外周部分的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从第3集电体310分离(或固体电解质从第3集电体310崩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通过难以从第3集电体310剥离的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覆盖第3活性物质层320。由此,例如即使在电池的制造时和使用时等拐角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降低对第3活性物质层320的损害。换言之,通过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能够降低活性物质从第3活性物质层320脱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从第3活性物质层320脱落的活性物质在电池内部移动而引起的电池内部的短路。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通过难以从第3集电体310剥离的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覆盖第3活性物质层320,即使将第3活性物质层320接近第3集电体310的外周部分而配置,也能够防止活性物质从第3活性物质层320脱落。因此,能够在比第3集电体310小的范围内,尽可能大范围地配置第3活性物质层320。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另外,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使第1电极层100与第3电极层300的接合更加牢固。即,通过在第1圆角部分140的端部和第3圆角部分34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下使第1电极层100与第3电极层300彼此层叠,能够在第1圆角部分140的端部和第3圆角部分340的端部的位置消除水平差异。由此,在第1圆角部分140的端部和第3圆角部分340的端部的位置,能够降低第3电极层300(例如第3集电体310)从第1电极层100(例如第1集电体110)分离的可能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第3电极层300从第1电极层100分离而引起的电池构件的脱落(例如活性物质的脱落)。另外,能够抑制由于第3电极层300从第1电极层100部分分离而引起的电流集中和电阻增加等。

第3活性物质层320是包含对电极材料(例如活性物质)的层。

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是包含固体电解质的固体电解质层。

再者,第1活性物质层120可以是负极活性物质层。此时,电极材料是负极活性物质。第1集电体110是负极集电体。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是负极侧固体电解质层。第3活性物质层320是正极活性物质层。对电极材料是正极活性物质。第3集电体310是正极集电体。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是正极侧固体电解质层。

或者,第1活性物质层120可以是正极活性物质层。此时,电极材料是正极活性物质。第1集电体110是正极集电体。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是正极侧固体电解质层。第3活性物质层320是负极活性物质层。对电极材料是负极活性物质。第3集电体310是负极集电体。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是负极侧固体电解质层。

再者,如图17所示,第3活性物质层320和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可以配置在第3集电体310的主面之中没有配置第1集电体110的主面的一侧。

另外,如图17所示,第3集电体310可以配置在第1集电体110的主面之中没有配置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主面的一侧。

另外,如图17所示,第1集电体110的主面与第3集电体310的主面彼此可以直接接触。或者,可以在第1集电体110的主面与第3集电体310的主面之间设置导电性的其它构件(例如包含接合材料的接合层等)。

再者,如图17所示,第1电极层100和第3电极层300彼此可以为相同形状。

此时,第1电极层100与第3电极层300可以在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和第3电极层30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下彼此层叠。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使第1电极层100与第3电极层300的接合更加牢固。即,通过在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和第3电极层30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下使第1电极层100与第3电极层300彼此层叠,能够在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和第3电极层300的端部的位置消除水平差异。由此,在第1电极层100的端部和第3电极层300的端部的位置,能够降低第3电极层300(例如第3集电体310)从第1电极层100(例如第1集电体110)分离的可能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由于第3电极层300从第1电极层100分离而引起的电池构件的脱落(例如活性物质的脱落)。另外,能够抑制由于第3电极层300从第1电极层100部分分离而引起的电流集中和电阻增加等。

再者,作为第3圆角部分340的形状,可采用作为第1圆角部分140示出的形状。

另外,作为第3电极层300的形状,可采用作为第1电极层100示出的形状。

另外,作为第3集电体310和第3活性物质层320的形状的另一例,可采用作为第1集电体110和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形状的另一例在图5中示出的形状。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1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剖视图)。

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1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0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100还具备第2电极层200和第4电极层400。

第4电极层400是作为第1电极层100的同极的层。第4电极层400具备第4集电体410和第4活性物质层420。第4活性物质层420是包含电极材料(例如活性物质)的层。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实现降低了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的层叠电池。更具体而言,能够实现第1发电元件(由第1电极层100和第2电极层200构成的发电元件)与第2发电元件(由第3电极层300和第4电极层400构成的发电元件)串联而成的层叠电池。由此,能够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并且通过多个发电元件串联而实现高的电池电压。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2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剖视图)。

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2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1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在实施方式4的电池4200中,第2电极层200具备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此时,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彼此接合。

另外,第4电极层400具备第4固体电解质层430。第4固体电解质层430是包含固体电解质的固体电解质层。

此时,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与第4固体电解质层430彼此接合。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降低由于在各个固体电解质层产生的针孔而导致短路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和短路的可能性,并且通过多个发电元件串联而实现高的电池电压。

再者,第1电极层100、第2电极层200、第3电极层300和第4电极层400彼此可以为相同形状。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降低各个电极层中的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以及各个电极层之间分离的可能性。

(实施方式5)

以下,对实施方式5进行说明。适当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1~4的任一者重复的说明。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0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20(a)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0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20a剖视图)。

图20(b)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000的大致结构的x-y图(俯视立体图)。

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0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电池10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000还具备第3电极层300。

第3电极层300与第1电极层100层叠。第3电极层300是作为第1电极层100的对电极的层。

第3电极层300具备第3活性物质层320和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

第3活性物质层320与第1集电体110相接触,配置在比第1集电体110小的范围。

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与第1集电体110和第3活性物质层320相接触,配置在与第1集电体110相同的范围。

在第3电极层300的外周部分设有第3圆角部分340。

第1圆角部分140和第3圆角部分340彼此为相同形状。

第1电极层100与第3电极层300在第1圆角部分140的端部和第3圆角部分340的端部一致的状态下彼此层叠。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即,通过使用具有设置了第3圆角部分340的外周部分的第3电极层300,能够降低第1集电体110与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的层叠体的设有第3圆角部分340的外周部分的应力的集中(例如能够分散冲击力)。由此,能够降低设有第3圆角部分340的外周部分的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从第1集电体110分离(或固体电解质从第1集电体110崩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通过难以从第1集电体110剥离的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覆盖第3活性物质层320。由此,例如即使在电池的制造时和使用时等拐角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降低对第3活性物质层320的损害。换言之,通过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能够降低活性物质从第3活性物质层320脱落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防止由于从第3活性物质层320脱落的活性物质在电池内部移动而引起的电池内部的短路。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可靠性。

另外,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通过难以从第1集电体110剥离的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覆盖第3活性物质层320,即使将第3活性物质层320接近第1集电体110的外周部分而配置,也能够防止活性物质从第3活性物质层320脱落。因此,能够在比第1集电体110小的范围内,尽可能大范围地配置第3活性物质层320。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再者,如图20所示,第3活性物质层320和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可以配置在第1集电体110的主面之中没有配置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主面的一侧。由此,第1集电体110成为双极集电体。另外,通过第1集电体110、第1活性物质层120和第3活性物质层320构成双极电极。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1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剖视图)。

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1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0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100还具备第2电极层200和第4电极层400。

第4电极层400是作为第1电极层100的同极的层。第4电极层400具备第4集电体410和第4活性物质层420。第4活性物质层420是包含电极材料(例如活性物质)的层。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实现降低了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的层叠电池。更具体而言,能够实现第1发电元件(由第1电极层100和第2电极层200构成的发电元件)与第2发电元件(由第3电极层300和第4电极层400构成的发电元件)串联而成的层叠电池。由此,能够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并且通过多个发电元件串联而实现高的电池电压。

另外,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与使用上述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100的结构即第1集电体110与第3集电体310的层叠体的情况相比,通过使用由第1集电体110、第1活性物质层120和第3活性物质层320构成的双极电极,能够将第1发电元件与第2发电元件更牢固地接合。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200的大致结构的x-z图(剖视图)。

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200,除了上述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100的结构以外,还具备下述结构。

即,在实施方式5的电池5200中,第2电极层200具备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此时,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彼此接合。

另外,第4电极层400具备第4固体电解质层430。第4固体电解质层430是包含固体电解质的固体电解质层。

此时,第3固体电解质层330与第4固体电解质层430彼此接合。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降低由于在各个固体电解质层产生的针孔而导致短路的可能性。因此,能够降低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和短路的可能性,并且通过多个发电元件串联而实现高的电池电压。

再者,第1电极层100、第2电极层200、第3电极层300和第4电极层400彼此可以为相同形状。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进一步降低各个电极层中活性物质脱落的可能性以及各个电极层之间分离的可能性。

再者,实施方式1~5中的电池,例如可以是全固体电池(例如全固体锂二次电池)。根据实施方式1~5中的电池,能够实现可抑制制造时和充电时的正负极之间的短路的全固体电池。另外,即使在需求高电压(例如两个电池单元以上)的情况下,如果是使用固体电解质的层叠型全固体电池,则通过在一个电池单元内将直接将多个发电元件串联,也能够容易地谋求高电压化。根据实施方式1~5中的电池,即使在层叠多个电池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正负极不发生短路的层叠型全固体电池。

再者,实施方式1~5中的制造方法,作为后述的实施方式6和7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6)

以下,对实施方式6进行说明。适当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1~5的任一项重复的说明。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装置60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装置6000具备第1电极层形成部610、第2电极层形成部620和层叠部630。

第1电极层形成部610形成第1电极层100。

第1电极层形成部610,在比第1集电体110小的范围,与第1集电体110相接触地形成第1活性物质层120。

第1电极层形成部610,在与第1集电体110相同的范围,与第1集电体110和第1活性物质层120相接触地形成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

第2电极层形成部620形成第2电极层200。

第2电极层形成部620,在比第2集电体210小的范围,与第2集电体210相接触地形成第2活性物质层220。

第2电极层形成部620,在与第2集电体210相同的范围,与第2集电体210和第2活性物质层220相接触地形成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

层叠部630将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彼此层叠。由此,层叠部630使第1活性物质层120隔着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而与第2活性物质层220相对。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方法是使用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装置6000的电池制造方法。例如,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方法是在实施方式6的电池制造装置6000中执行的电池制造方法。

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方法,包括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110(=工序(a1))、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0(=工序(a2))、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210(=工序(b1))、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0(=工序(b2))和层叠工序s1310(=工序(c))。

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110是通过第1电极层形成部610,在比第1集电体110小的范围,与第1集电体110相接触地形成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工序。

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0是通过第1电极层形成部610,在与第1集电体110相同的范围,与第1集电体110和第1活性物质层120相接触地形成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工序。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0是在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110之后执行的工序。

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210是通过第2电极层形成部620,在比第2集电体210小的范围,与第2集电体210相接触地形成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工序。

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0是通过第2电极层形成部620,在与第2集电体210相同的范围,与第2集电体210和第2活性物质层220相接触地形成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工序。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0是在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210之后执行的工序。

层叠工序s1310是通过层叠部630,将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彼此层叠,使第1活性物质层120隔着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而与第2活性物质层220相对的工序。层叠工序s1310是在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0之后执行的工序。

根据以上的制造装置或制造方法,在与第1集电体110相同的范围形成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并且在与第2集电体210相同的范围形成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之后,将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层叠,由此即使在电池制造时,也能够进一步提高第1集电体110和第2集电体210的位置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降低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接触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以上的制造装置或制造方法,能够降低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接触的可能性。即,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的相对部分能够被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固定化。例如,即使第1集电体110和第2集电体210由薄膜构成,也能够通过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将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的间隔维持在一定距离以上(例如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厚度以上)。因此,能够避免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相互接近。由此,例如即使在层叠多个电池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1集电体110和第2集电体210的变形。因此,例如即使在层叠多个电池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之间的短路。另外,例如即使是在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之间不具备隔板的全固体电池,也能够降低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直接接触从而发生短路的风险。

另外,根据以上的制造装置或制造方法,不再需要用于使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绝缘的其它构件(例如绝缘垫片)。由此,能够使电池的制造工序更加简单化并且低成本化。

另外,根据以上的制造装置或制造方法,通过具备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接合而成的固体电解质层,例如能够降低由于制造时在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产生的针孔而导致短路的可能性。

再者,以上的制造方法中,作为第1集电体110,可以使用外周部分设置有第1圆角部分140的集电体。此时,第1圆角部分140的形状(或第1集电体110的形状)可采用上述实施方式1~5的任一实施方式示出的形状。此时,通过在与第1集电体110相同的范围形成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在第1集电体110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外周部分设置第1圆角部分140。即,能够制作具有第1圆角部分140的第1电极层100。

另外,以上的制造方法中,作为第2集电体210,可以使用外周部分设置有第2圆角部分240的集电体。此时,第2圆角部分240的形状(或第2集电体210的形状)可采用上述实施方式1~5的任一实施方式示出的形状。此时,通过在与第2集电体210相同的范围形成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在第2集电体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外周部分设置第2圆角部分240。即,能够制作具有第2圆角部分240的第2电极层200。

另外,具有第3圆角部分340的第3电极层300和具有第4圆角部分440的第4电极层400也可采用与上述同样的方法制作。

另外,通过改变预先准备的集电体的主面的大小,能够改变各个电极层的主面的大小。由此,能够使各个电极层的圆角部分的形状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或者,能够使各个电极层的形状成为彼此相同的形状。

另外,可以在层叠工序中调整作为层对象的各个电极层的位置。由此,能够在各个电极层的圆角部分的端部彼此一致的状态下,将各个电极层层叠。或者,能够在各个电极层的端部彼此一致的状态下,将各个电极层层叠。

另外,可以在活性物质形成工序中调整各个活性物质层的形成范围。由此,能够在各个活性物质层的端部设置圆角部分。

再者,在实施方式6的电池制造装置6000中,第2电极层形成部620可以将第1活性物质层120形成在比第2活性物质层220大的范围。此时,层叠部630可以将第2活性物质层220配置在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形成范围内。

换言之,实施方式6的电池制造方法中,在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210中,通过第2电极层形成部620,第2活性物质层220可以形成在比第1活性物质层120小的范围。

此时,在层叠工序s1310中,通过层叠部630,第1活性物质层120可以配置在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形成范围外。

根据以上的制造装置或制造方法,能够抑制第1活性物质层120中的金属(例如锂)的析出。因此,能够防止由金属析出引起的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之间的短路。

再者,实施方式6中,如图24所示,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0可以在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110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0之后执行。

或者,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0也可以在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110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0之前执行。

或者,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0也可以与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110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0同时并行地执行。

以下,对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具体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25是表示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110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0的一例的图。

在预先准备的第1集电体110上形成第1活性物质层120。例如,通过涂布装置等,将活性物质(和其它材料)与预定的溶剂一起捏合而成的糊状的涂料涂布于第1集电体110上(进而可以使其干燥)。此时,第1活性物质层120与第1集电体110相接触地形成在比第1集电体110小的范围(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110)。由此,在第1集电体110上,以第1集电体110在周围露出的方式形成第1活性物质层120。

在形成有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第1集电体110上,形成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例如,通过涂布装置等,将固体电解质(和其它材料)与预定的溶剂一起捏合而成的糊状的涂料涂布于第1活性物质层120和第1集电体110上(进而可以使其干燥)。此时,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形成在与第1集电体110相同的范围(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0)。由此,在露出的第1集电体110上,以覆盖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状态形成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由此,制作第1电极层100(例如电极板)。

图26是表示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0的一例的图。

在预先准备的第2集电体210上形成第2活性物质层220。例如,通过涂布装置等,将活性物质(和其它材料)与预定的溶剂一起捏合而成的糊状的涂料涂布于第2集电体210上(进而可以使其干燥)。此时,第2活性物质层220与第2集电体210相接触地形成在比第2集电体210小的范围(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210)。由此,在第2集电体210上,以第2集电体210在周围露出的方式形成第2活性物质层220。再者,在图26所示的例子中,第2活性物质层220形成在比第1活性物质层120大的范围(即面积大于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形成面积)。

在形成有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第2集电体210上形成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例如,通过涂布装置等,将固体电解质(和其它材料)与预定的溶剂一起捏合而成的糊状的涂料涂布于第2活性物质层220和第2集电体210上(进而可以使其干燥)。此时,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形成在与第2集电体210相同的范围(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0)。由此,在露出的第2集电体210上,以覆盖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状态形成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由此,制作第2电极层200(例如电极板)。

图27是表示层叠工序s1310的一例的图。

利用输送装置等,使分别制作的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彼此相对。然后,通过使它们接触,将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层叠。由此,第1活性物质层120隔着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而与第2活性物质层220相对(层叠工序s1310)。

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接触部分,可通过干燥工序或压接工序等而接合。

再者,在层叠工序s1310中,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主面的整个区域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主面的整个区域可以彼此接触(然后可以进行接合)。或者,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主面的一部分区域(例如主面的一半以上的区域)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主面的一部分区域(例如主面的一半以上的区域)可以彼此接触(然后可以进行接合)。

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实施方式6中,如图23所示,电池制造装置6000可以还具备压制部640。

压制部640对彼此层叠的第1电极层100和第2电极层200进行压制,由此将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接合。

换言之,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方法,如图28所示,可以还包括压制工序s1410(=工序(d))。再者,压制工序s1410可以在层叠工序s1310之后执行。

压制工序s1410是通过压制部640对彼此层叠的第1电极层100和第2电极层200进行压制,由此将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接合(压接)的工序。

根据以上的制造装置或制造方法,通过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被压接,能够使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之间的接合更牢固。另外,能够进一步降低由于在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产生的针孔而导致短路的可能性。

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装置61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在实施方式6的电池制造装置6100中,第1电极层形成部610具备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部611和第1电极侧切断部612。

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部611,与第1集电体110和第1活性物质层120相接触地形成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

第1电极侧切断部612通过将第1集电体110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一起切断,使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形成范围成为与第1集电体110相同的范围。

另外,在实施方式6的电池制造装置6100中,第2电极层形成部620具备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部621和第2电极侧切断部622。

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部621,与第2集电体210和第2活性物质层220相接触地形成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

第2电极侧切断部622通过将第2集电体21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一起切断,使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形成范围成为与第2集电体210相同的范围。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图30所示的电池制造方法是使用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装置6100的电池制造方法。例如,图30所示的电池制造方法是在实施方式6的电池制造装置6100中执行的电池制造方法。

在图30所示的电池制造方法中,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0(=工序(a2))包括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1(=工序(a21))和第1电极侧切断工序s1122(=工序(a22))。

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1是通过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部611,与第1集电体110和第1活性物质层120相接触地形成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工序。

第1电极侧切断工序s1122是通过第1电极侧切断部612将第1集电体110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一起切断,由此使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形成范围成为与第1集电体110相同的范围的工序。第1电极侧切断工序s1122是在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1之后执行的工序。

根据以上的制造装置或制造方法,能够通过简单的切断工序,使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1集电体110的形成范围相同。由此,能够使电池的制造工序更加简单化并且低成本化。

再者,在实施方式6的电池制造装置6100中,第1电极层形成部610可以具备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部613。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部613用于形成第1活性物质层120。即,在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110中,可以通过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部613形成第1活性物质层120。

另外,在实施方式6的电池制造装置6100中,第2电极层形成部620可以具备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部623。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部623用于形成第2活性物质层220。即,在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1210中,可以通过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部623形成第2活性物质层220。

图31是表示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1和第1电极侧切断工序s1122的一例的图。

在形成有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第1集电体110上形成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例如,通过涂布装置等,将固体电解质(和其它材料)与预定的溶剂一起捏合而成的糊状的涂料涂布于第1活性物质层120和第1集电体110上(进而可以使其干燥)。此时,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形成在比第1集电体110小的范围(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121)。

利用切断装置等,将形成有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第1集电体110切断。将第1集电体110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一起切断(例如切断c11和c12的位置)。由此,使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形成范围成为与第1集电体110相同的范围(第1电极侧切断工序s1122)。由此制作第1电极层100(例如电极板)。

再者,在第1电极侧切断工序s1122中,可以通过同时冲压第1集电体110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来进行切断。此时,第1集电体110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四端可以同时被切断

再者,在第1电极侧切断工序s1122中,可以进行切断使得第1电极层100的主面的面积和形状与第2电极层200的主面的面积和形状相同。

另外,图30所示的电池制造方法中,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0(=工序(b2))包括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1(=工序(b21))和第2电极侧切断工序s1222(=工序(b22))。

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1是通过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部621,与第2集电体210和第2活性物质层220相接触地形成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工序。

第2电极侧切断工序s1222是通过第2电极侧切断部622将第2集电体21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一起切断,由此使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形成范围与第2集电体210的范围相同的工序。第2电极侧切断工序s1222是在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1之后执行的工序。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通过简单的切断工序,使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与第2集电体210的形成范围相同。由此,能够使电池的制造工序更加简单化并且低成本化。

图32是表示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1和第2电极侧切断工序s1222的一例的图。

在形成有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第2集电体210上形成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例如,通过涂布装置等,将固体电解质(和其它材料)与预定的溶剂一起捏合而成的糊状的涂料涂布于第2活性物质层220和第2集电体210上(进而可以使其干燥)。此时,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形成在比第2集电体210小的范围(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1221)。

利用切断装置等,将形成有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第2集电体210切断。第2集电体21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一起被切断(例如切断c21和c22的位置)。由此,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形成范围与第2集电体210的范围相同(第2电极侧切断工序s1222)。由此,制作第2电极层200(例如电极板)。

再者,在第2电极侧切断工序s1222中,可以通过同时冲压第2集电体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来进行切断。此时,第2集电体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四端可以同时被切断。

再者,在第2电极侧切断工序s1222中,可以进行切断使得第2电极层200的主面的面积和形状与第1电极层100的主面的面积和形状相同。

再者,以上的制造方法中,可以在第1电极侧切断工序s1122中进行切断使得第1圆角部分140的形状(或第1电极层100的形状)成为上述实施方式1~5的任一方式示出的形状。由此,能够制作具有第1圆角部分140的第1电极层100。

另外,在以上的制造方法中,可以在第2电极侧切断工序s1222中进行切断使得第2圆角部分240的形状(或第2电极层200的形状)成为上述实施方式1~5的任一方式示出的形状。由此,能够制作具有第2圆角部分240的第2电极层200。

另外,具有第3圆角部分340的第3电极层300和具有第4圆角部分440的第4电极层400也可以采用与上述同样的切断方法来制作。

另外,通过改变将各个电极层切断的区域,能够改变各个电极层的主面的大小。由此,能够使各个电极层的圆角部分的形状彼此相同。由此,例如能够在各个电极层的圆角部分的端部彼此一致的状态下,将各个电极层层叠。或者,能够使各个电极层的形状彼此相同。由此,例如能够在各个电极层的端部彼此一致的状态下,将各个电极层层叠。

再者,实施方式6中,第1电极层形成部610(例如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部611和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部613)和第2电极层形成部620(例如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部621和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部623)可以分别具备例如将涂布剂(例如活性物质材料或固体电解质材料等)吐出的吐出机构(例如吐出口)、向吐出机构供给涂布剂的供给机构(例如罐和供给管)、使涂布对象等移动的移动机构(例如辊)、进行加压压制的压制机构(例如压制台和汽缸)等。关于这些机构,可适当使用通常公知的装置和构件。

另外,实施方式6中,第1电极侧切断部612和第2电极侧切断部622可以分别具备例如将切断对象切断的切断机构(例如冲床装置等)、使切断对象等移动的移动机构(例如辊)等。关于这些机构,可适当使用通常公知的装置和构件。

另外,实施方式6中,层叠部630可以具备输送层叠对象即第1电极层100和第2电极层200的输送机构(例如辊)等。关于这些机构,可适当使用通常公知的装置和构件。

另外,实施方式6中,压制部640可以具备对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的层叠体进行加压压制的压制机构(例如压制台和汽缸)、使作为压制对象的第1电极层100和第2电极层200移动的移动机构(例如辊)等。关于这些机构,可适当使用通常公知的装置和构件。

另外,实施方式6中的电池制造装置可以还具备控制部650。控制部650控制第1电极层形成部610(例如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部611和第1电极侧切断部612)、第2电极层形成部620(例如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部621和第2电极侧切断部622)、层叠部630和压制部640的工作。

控制部650例如可以由处理器和存储器构成。该处理器例如可以是cpu(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或mpu(微处理单元;micro-processingunit)等。此时,该处理器可以将存储于存储器的程序读取并执行,由此执行本公开中所示的控制方法(电池制造方法)。

(实施方式7)

以下,对实施方式7进行说明。适当省略与上述实施方式1~6的任一方式重复的说明。

图33是表示实施方式7中的电池制造装置7000的大致结构的图。

实施方式7中的电池制造装置7000具备第1电极层形成部710、第2电极层形成部720、层叠部730和切断部760。

第1电极层形成部710用于形成第1电极层100。

第1电极层形成部710,在比第1集电体110小的范围,与第1集电体110相接触地形成第1活性物质层120。

第1电极层形成部710,与第1集电体110和第1活性物质层120相接触地形成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

第2电极层形成部720用于形成第2电极层200。

第2电极层形成部720,在比第2集电体210小的范围,与第2集电体210相接触地形成第2活性物质层220。

第2电极层形成部720,与第2集电体210和第2活性物质层220相接触地形成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

层叠部730用于将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彼此层叠。由此,层叠部730使第1活性物质层120隔着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而与第2活性物质层220相对。

切断部760将第1集电体110和第2集电体210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一起切断。由此,切断部760使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形成范围与第1集电体110的范围相同,并且使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形成范围与所述第2集电体210的范围相同。

图34是表示实施方式7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实施方式7中的电池制造方法是使用实施方式7中的电池制造装置7000的电池制造方法。例如、实施方式7中的电池制造方法是在实施方式7的电池制造装置7000中执行的电池制造方法。

实施方式7中的电池制造方法,包括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110(=工序(e1))、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120(=工序(e2))、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210(=工序(f1))、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220(=工序(f2))、层叠工序s2310(=工序(g))和切断工序s2510(=工序(h))。

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110是通过第1电极层形成部710,在比第1集电体110小的范围,与第1集电体110相接触地形成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工序。

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120是通过第1电极层形成部710,与第1集电体110和第1活性物质层120相接触地形成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工序。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120是在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110之后执行的工序。

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210是通过第2电极层形成部720,在比第2集电体210小的范围,与第2集电体210相接触地形成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工序。

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220是通过第2电极层形成部720,与第2集电体210和第2活性物质层220相接触地形成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工序。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220是在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210之后执行的工序。

层叠工序s2310是通过层叠部730将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彼此层叠,使第1活性物质层120隔着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而与第2活性物质层220相对的工序。层叠工序s2310是在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12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220之后执行的工序。

切断工序s2510是通过切断部760将第1集电体110和第2集电体210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一起切断,由此使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形成范围与第1集电体110的范围相同,并且使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形成范围与第2集电体210的范围相同的工序。切断工序s2510是在层叠工序s2310之后执行的工序。

根据以上的制造装置或制造方法,在将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层叠之后执行切断,由此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的位置对准变得更容易。另外,例如能够同时切断第1集电体110、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第2集电体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因此,能够使第1集电体110、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第2集电体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形成范围彼此相同。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第1集电体110和第2集电体210的位置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降低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接触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以上的制造装置或制造方法,能够降低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接触的可能性。即,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的相对部分能够被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固定化。例如,即使第1集电体110和第2集电体210由薄膜构成,也能够通过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将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的间隔维持在一定的距离以上(例如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厚度以上)。因此,能够避免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彼此接近。由此,例如即使在层叠多个电池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1集电体110和第2集电体210的变形。因此,例如即使在层叠多个电池单元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之间的短路。另外,例如即使是在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之间不具备隔板的全固体电池,也能够降低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直接接触从而发生短路的风险。

另外,根据以上的制造装置或制造方法,不再需要用于使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绝缘的其它构件(例如绝缘垫片)。由此,能够使电池的制造工序更加简单化并且低成本化。

另外,根据以上的制造装置或制造方法,通过具备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接合而成的固体电解质层,例如能够降低由于制造时在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产生的针孔而导致短路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以上的制造装置或制造方法,能够通过简单的切断工序,使第1集电体110、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第2集电体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形成范围彼此相同。由此,能够使电池的制造工序更加简单化并且低成本化。

再者,以上的制造方法中,在切断工序s2510中,可以进行切断使得各个电极层的圆角部分的形状(或各个电极层的形状)成为上述实施方式1~5中的任一方式示出的形状。由此,能够制作具有圆角部分的电极层层叠而成的层叠电池。

另外,具有第3圆角部分340的第3电极层300和具有第4圆角部分440的第4电极层400,也可以采用与上述同样的切断方法来制作。

另外,根据切断工序s2510,能够使各个电极层的圆角部分的形状彼此相同。由此,例如能够在各个电极层的圆角部分的端部彼此一致的状态下将各个电极层层叠。或者,根据切断工序s2510,能够使各个电极层的形状彼此相同。由此,例如能够在各个电极层的端部彼此一致的状态下将各个电极层层叠。

再者,实施方式7的电池制造装置7000中,第2电极层形成部720可以在比第2活性物质层220大的范围形成第1活性物质层120。此时,层叠部730可以将第2活性物质层220配置在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形成范围内。

换言之,实施方式7的电池制造方法中,在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210中,可以通过第2电极层形成部720,使第2活性物质层220形成在比第1活性物质层120小的范围。

此时,在层叠工序s2310中,可以通过层叠部730,使第1活性物质层120配置在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形成范围外。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能够抑制第1活性物质层120中的金属(例如锂)的析出。因此,能够防止由金属的析出引起的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之间的短路。

再者,实施方式7中,如图34所示,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220可以在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110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120之后执行。

或者,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220可以在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110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120之前执行。

或者,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220可以与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110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120同时并行地执行。

以下,对实施方式7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具体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35是表示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110和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120的一例的图。

在预先准备的第1集电体110上形成第1活性物质层120。例如,通过涂布装置等,将活性物质(和其它材料)与预定的溶剂一起捏合而成的糊状的涂料涂布于第1集电体110上(进而可以使其干燥)。此时,第1活性物质层120与第1集电体110相接触地形成在比第1集电体110小的范围(第1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110)。由此,在第1集电体110上,以第1集电体110在周围露出的方式形成第1活性物质层120。

在形成有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第1集电体110上形成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例如,通过涂布装置等,将固体电解质(和其它材料)与预定的溶剂一起捏合而成的糊状的涂料涂布于第1活性物质层120和第1集电体110上(进而可以使其干燥)。此时,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形成在比第1集电体110小的范围(第1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120)。由此,在露出的第1集电体110上,以覆盖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状态形成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由此,制作第1电极层100(例如电极板)。

图36是表示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220的一例的图。

在预先准备的第2集电体210上形成第2活性物质层220。例如,通过涂布装置等,将活性物质(和其它材料)与预定的溶剂一起捏合而成的糊状的涂料涂布于第2集电体210上(进而可以使其干燥)。此时,第2活性物质层220与第2集电体210相接触地形成在比第2集电体210小的范围(第2活性物质层形成工序s2210)。由此,在第2集电体210上,以第2集电体210在周围露出的方式形成第2活性物质层220。再者,图36所示的例子中,第2活性物质层220形成在比第1活性物质层120大的范围(即面积大于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形成面积)。

在形成有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第2集电体210上形成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例如,通过涂布装置等,将固体电解质(和其它材料)与预定的溶剂一起捏合而成的糊状的涂料涂布于第2活性物质层220和第2集电体210上(进而可以使其干燥)。此时,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形成在比第2集电体210小的范围(第2固体电解质层形成工序s2220)。由此,在露出的第2集电体210上,以覆盖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状态形成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由此,制作第2电极层200(例如电极板)。

图37是表示层叠工序s2310的一例的图。

使用输送装置等,使分别制作的第1电极层100和第2电极层200彼此相对。然后,通过使它们接触,将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层叠。由此,第1活性物质层120隔着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而与第2活性物质层220相对(层叠工序s2310)。

图38是表示切断工序s2510的一例的图。

使用切断装置等切断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的层叠体。第1集电体110和第2集电体210与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一起被切断(例如切断c31和c32的位置)。由此,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形成范围与第1集电体110的范围相同,并且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形成范围与第2集电体210的范围相同(切断工序s2510)。

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接触部分,可通过干燥工序或压接工序等而接合。

再者,在切断工序s2510中,可以通过同时冲压第1集电体110、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第2集电体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来进行切断。此时,第1集电体110、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第2集电体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四端可以同时被切断。

再者,在层叠工序s2310中,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主面的整个区域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主面的整个区域可以彼此接触(然后可以进行接合)。或者,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的主面的一部分区域(例如主面的一半以上区域)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主面的一部分区域(例如主面的一半以上区域)可以彼此接触(然后可以进行接合)。

图39是表示实施方式7中的电池制造方法的变形例的流程图。

实施方式7中,如图33所示,电池制造装置7000可以还具备压制部740。

压制部740通过对彼此层叠的第1电极层100和第2电极层200进行压制,将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接合。

换言之,实施方式7中的电池制造方法,如图39所示,可以还包括压制工序s2410(=工序(p))。

压制工序s2410是通过压制部740,对彼此层叠的第1电极层100和第2电极层200进行压制,由此将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接合(压接)的工序。

根据以上的制造装置或制造方法,通过将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压接,能够使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与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之间的接合更加牢固。另外,能够进一步降低由于在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产生的针孔而导致短路的可能性。

再者,在实施方式7的电池制造方法中,如图39所示,切断工序s2510可以在压制工序s2410之后执行。

根据以上的技术构成,即使在通过压制工序使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扩大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之后执行的切断工序除去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扩大部分(多余部分)。因此,能够使第1集电体110、第1固体电解质层130、第2集电体210和第2固体电解质层230的形成范围彼此相同。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第1集电体110和第2集电体210的位置的稳定性,并且进一步降低第1集电体110与第2集电体210接触的可能性。

再者,实施方式7中,第1电极层形成部710和第2电极层形成部720可以分别具备例如将涂布剂(例如活性物质材料或固体电解质材料等)吐出的吐出机构(例如吐出口)、向吐出机构供给涂布剂的供给机构(例如罐和供给管)、使涂布对象等移动的移动机构(例如辊)、进行加压压制的压制机构(例如压制台和汽缸)等。关于这些机构,可适当使用通常公知的装置和构件。

另外,实施方式7中,层叠部730可以具备输送作为层叠对象的第1电极层100和第2电极层200的输送机构(例如辊)等。关于这些机构,可适当使用通常公知的装置和构件。

另外,实施方式7中,压制部740可以具备对第1电极层100与第2电极层200的层叠体进行加压压制的压制机构(例如压制台和汽缸)、使作为压制对象的第1电极层100和第2电极层200移动的移动机构(例如辊)等。关于这些机构,可适当使用通常公知的装置和构件。

另外,实施方式7中,切断部760可以具备例如将切断对象切断的切断机构(例如冲床装置等)、使切断对象等移动的移动机构(例如辊)等。关于这些机构,可适当使用通常公知的装置和构件。

另外,实施方式7中的电池制造装置7000,可以还具备控制部750。

控制部750控制第1电极层形成部710、第2电极层形成部720、层叠部730、压制部740和切断部760的工作。

控制部750例如可以由处理器和存储器构成。该处理器例如可以是cpu(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unit)或mpu(微处理单元;micro-processingunit)等。此时,该处理器可以将存储于存储器的程序读取并执行,由此执行本公开中所示的控制方法(电池制造方法)。

再者,实施方式6和7中,在形成第1电极层100或第2电极层200的工序中,可以包括将活性物质溶解于溶剂(或者与分散的粘结剂混合),制作浆液的工序。再者,浆液中可以混合固体电解质或导电助剂。此时,形成第1电极层100或第2电极层200的工序,可采用刮涂法、辊涂法、棒涂法、压延印刷法、丝网印刷法等公知的涂布方法。

另外,实施方式6和7中,在形成固体电解质层的工序中,可以包括将固体电解质溶解于溶剂(或者与分散的粘结剂混合),制作浆液的工序。此时,形成固体电解质层的工序,可采用刮涂法、辊涂法、棒涂法、压延印刷法、丝网印刷法等公知的涂布方法。

另外,实施方式6和7中,作为切断工序,可采用冲压方法(例如模具冲床)等公知的切断方法。

另外,实施方式6和7中,压制工序(例如压接工序)可采用单轴压制、辊压、冷等静压(cip)热等静压等公知的压制方法。再者,在采用单轴压制或辊压的情况下,可以执行加温工序。

另外,实施方式6和7中,“固体电解质层的形成范围与集电体的范围相同”意味着“除了在制造上不可避免产生的误差以外,使固体电解质层的形成范围与集电体的范围实质相同”(例如除了在制造上不可避免产生的误差以外,使固体电解质层的形状与集电体的形状实质相同)。

另外,实施方式6和7中,可以不形成作为层叠对象的电极层之中的一方的固体电解质层。由此,能够制作实施方式3中的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6和7中,在层叠工序中,可以调整作为层叠对象的各个电极层的层叠面。例如,通过将集电体彼此层叠,可制作实施方式4中的电池4000。此时,通过进一步在两侧层叠电极体,可制作实施方式4中的层叠电池。

另外,实施方式6和7中,可以在一侧的主面形成有活性物质层和固体电解质层的集电体的另一侧的面,形成作为对电极的电极层。由此,可制作实施方式5中的电池5000。此时,通过进一步在两侧层叠电极层,可制作实施方式5中的层叠电池。

再者,本公开中,第1圆角部分140可以是“附带比最接近第1圆角部分140的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角部分的圆弧小的圆弧的部分”(即附带比最接近第1圆角部分140的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角部分的曲率大的曲率的部分)。

即,例如图1等所示的例子,第1活性物质层120(例如形成为矩形的活性物质层)的角部分之中最接近第1圆角部分140的角部分,可以是具有90度以下的角度的部分(例如直角部分或锐角部分)。此时,第1圆角部分140可以是呈曲线状切断而成的部分。

另外,例如图3等所示的例子,第1活性物质层120(例如形成为矩形的活性物质层)的角部分之中分别最接近第1圆角部分(140a、140b、140c、140d)的角部分,可以是具有90度以下的角度的部分(例如直角部分或锐角部分)。此时,第1圆角部分(140a、140b、140c、140d)可以分别是呈曲线状切断而成的部分。

再者,本公开中,第1圆角部分140可以是“具有比最接近第1圆角部分140的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角部分的角度大的角度的部分”。

即,例如图2等所示的例子,第1活性物质层120(例如形成为矩形的活性物质层)的角部分之中最接近第1圆角部分140的角部分,可以是具有90度以下的角度的部分(例如直角部分或锐角部分)。此时,第1圆角部分140可以是以仅具有大于90度的角度(例如钝角)的方式呈直线状切断而成的部分。

另外,例如图5(c)所示的例子,第1活性物质层120(例如形成为矩形的活性物质层)的角部分之中分别最接近第1圆角部分(140a、140b、140c、140d)的角部分,可以是具有90度以下的角度的部分(例如直角部分或锐角部分)。此时,第1圆角部分(140a、140b、140c、140d)可以分别是以仅具有大于90度的角度(例如钝角)的方式呈直线状切断而成的部分。

如上所述,第1圆角部分140是“附带比最接近第1圆角部分140的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角部分的圆弧小的圆弧的部分”或“具有比最接近第1圆角部分140的第1活性物质层120的角部分的角度大的角度的部分”,由此能够在比第1集电体110小的范围内,尽可能大范围(例如矩形的范围)地配置第1活性物质层120。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再者,本公开中,第2圆角部分240可以是“附带比最接近第2圆角部分240的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角部分的圆弧小的圆弧的部分”(即附带比最接近第2圆角部分240的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角部分的曲率大的曲率的部分)。

即,例如图6所示的例子,第2活性物质层220(例如形成为矩形的活性物质层)的角部分之中最接近第2圆角部分240的角部分,可以是具有90度以下的角度的部分(例如直角部分或锐角部分)。此时,第2圆角部分240可以是呈曲线状切断而成的部分。

另外,例如图7所示的例子,第2活性物质层220(例如形成为矩形的活性物质层)的角部分之中分别最接近第2圆角部分(240a、240b、240c、240d)的角部分,可以是具有90度以下的角度的部分(例如直角部分或锐角部分)。此时,第2圆角部分(240a、240b、240c、240d)可以分别是呈曲线状切断而成的部分。

再者,本公开中,第2圆角部分240可以是“具有比最接近第2圆角部分240的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角部分的角度大的角度的部分”。

即,例如第2活性物质层220(例如形成为矩形的活性物质层)的角部分之中最接近第2圆角部分240的角部分,可以是具有90度以下的角度的部分(例如直角部分或锐角部分)。此时,第2圆角部分240可以是以仅具有大于90度的角度(例如钝角)的方式呈直线状切断而成的部分。

另外,例如第2活性物质层220(例如形成为矩形的活性物质层)的角部分之中分别最接近第2圆角部分(240a、240b、240c、240d)的角部分,可以是具有90度以下的角度的部分(例如直角部分或锐角部分)。此时,第2圆角部分(240a、240b、240c、240d)可以分别是以仅具有大于90度的角度(例如钝角)的方式呈直线状切断而成的部分。

如上所述,第2圆角部分240是“附带比最接近第2圆角部分240的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角部分的圆弧小的圆弧的部分”或“具有比最接近第2圆角部分240的第2活性物质层220的角部分的角度大的角度的部分”,由此能够在比第2集电体210小的范围内,尽可能大范围(例如矩形的范围)地配置第2活性物质层220。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产业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电池例如可作为全固体锂二次电池等利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