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36980发布日期:2019-01-08 19:59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车用连接器组合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连接器组合,尤其涉及一种高度降低的车用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传统板上型车用连接器组合包括电路板及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的车用连接器,因此所述车用连接器组合的高度至少为连接器本身高度与电路板的高度的总和,而此种车用连接器组合在高度较低的应用环境下无法适用。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车用连接器组合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降低产品高度的车用连接器组合。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用连接器组合,其具有连接器及与所述连接器机械及电性连接的电路板,所述连接器具有沿其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面和第二面,且包括绝缘本体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内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具有顶壁、与所述顶壁相对设置的底壁及将所述顶壁、底壁相连的一对侧壁,所述顶壁、底壁及侧壁围设形成收容对接插头连接器的对接空间,所述顶壁内侧设有与对接连接器相卡扣的锁扣部及朝向所述底壁突伸形成的若干固定部,且所述若干固定部沿横向方向间隔排列,每一所述侧壁内侧朝向另一侧壁突伸形成一导引部,所述导引部与所述顶壁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导引部与所述底壁之间的距离不等,所述电路板具有沿所述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面与第四面,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面与所述电路板的第四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电路板的第三面与第四面之间的距离之和。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器与电路板之间的焊接面位于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与电路板的焊垫表面接触并形成所述焊接面,所述焊接面至所述第二面的距离不大于1/2的连接器高度。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于高度方向上,所述电路板的第三面、第四面均位于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将所述顶壁与底壁后部相连的安装壁以及沿前后方向将所述安装壁贯穿的若干端子槽,所述安装壁设有自其前端面向前突伸入所述对接空间内的若干突出部,且于横向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槽之间均夹设有一个所述突出部。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自后向前插入所述绝缘本体设置的对应端子槽内,所述连接器还具有卡止于所述绝缘本体后侧以防止所述导电端子后退的后盖。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接触部、自所述接触部向后延伸以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的干涉部、位于所述干涉部后侧且沿横向方向延伸的止挡部以及突露于所述绝缘本体后侧的焊接部,所述止挡部收容于对应端子槽内且抵接于所述后盖前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后盖的高度小于绝缘本体的高度,且所述后盖具有凸设于其横向方向上两侧的配合部,以与绝缘本体两侧的突伸壁卡扣定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电端子自前向后插入所述绝缘本体设置的对应端子槽内,所述导电端子的止挡部位于对应的干涉部前侧,且卡止于所述绝缘本体的安装壁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向后突伸且沿横向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突伸壁以及自对应突伸壁的后端向前凹陷形成的一对缺槽,所述电路板自后向前插置于所述一对缺槽内且将绝缘本体夹置于其两侧设置的限位部之间,所述导电端子包括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排,所述电路板夹置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的焊接部之间。

本发明车用连接器组合能够有效降低产品高度,从而满足产品小型化的使用需求,同时能够有效保证车用连接器组合的结构及电性连接的稳定性,其中所述导电端子通过前插或后插的方式组装入绝缘本体内,并通过其两侧设置的干涉部来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以增强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之间结合的稳定性,避免与对接连接器插拔过程中产生脱落现象;另外,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从而进一步增强电性连接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车用连接器组合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

图2是图1所示车用连接器组合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3是图1所示车用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车用连接器组合的一组导电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一组导电端子另一视角的视图。

图6是图2所示车用连接器组合的连接器的立体组装图。

图7是图6所示连接器的主视图。

图8至图9是图1所示车用连接器组合的剖视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车用连接器组合的第二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

图11是图10所示车用连接器组合的剖视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车用连接器组合的第三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

图13是图12所示车用连接器组合的剖视示意图。

图14是图12所示车用连接器组合将绝缘本体移除后的部分组装图。

图15是本发明车用连接器组合的第四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

图16是图15所示车用连接器组合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该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该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请参图1至图9所示为本发明的车用连接器组合的第一实施例,所述车用连接器组合100具有连接器及与所述连接器机械及电性连接的电路板13,所述连接器具有沿其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且包括绝缘本体11及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1内的若干导电端子1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面101为绝缘本体11的上端面,所述第二面102为绝缘本体11的下端面。

请参图1至图3及图6至图9所示,所述绝缘本体11具有顶壁111、与所述顶壁111相对设置的底壁112及将所述顶壁111、底壁112相连的一对侧壁113,所述顶壁111、底壁112及一对侧壁113围设形成收容对接插头连接器(未图示)的对接空间110,所述顶壁111内侧朝向所述底壁112突伸形成若干固定部1112,且所述若干固定部1112沿横向方向间隔排列,以导引其与对接连接器的插接并加以限位。所述顶壁111的内侧还设有锁扣部1113,以与对接连接器上的锁扣凸起相卡扣配合,从而使得车用连接器组合100与对接连接器稳定结合,进而防止车辆行驶过程中震动而造成所述车用连接器组合100与对接连接器松脱及电性接触不良。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锁扣部1113为靠近所述顶壁111的前端缘设置的台阶部,对接连接器的锁扣凸起越过并勾扣于所述锁扣部1113的后侧。

每一所述侧壁113内侧朝向另一侧壁113突伸形成一导引部1131,所述导引部1131与所述顶壁111之间的距离与所述导引部1131与所述底壁112之间的距离不等。

所述绝缘本体11还具有将所述顶壁111与底壁112后部相连的安装壁114以及沿前后方向将所述安装壁114贯穿的若干端子槽1141,所述安装壁114设有自其前端面向前突伸入所述对接空间110内的若干突出部1142,且于横向方向上,任意相邻的两个所述端子槽1141之间均夹设有一个所述突出部1142,如此以使所述突出部1142与所述端子槽1141交替循环设置,从而增加导电端子12的电弧爬行距离,避免产生跳火现象而造成绝缘本体11融化或导电端子12损坏。

请参图2至图5所示,所述导电端子12与所述端子槽1141一一对应设置,每一所述导电端子12包括接触部121、自所述接触部121向后延伸以与绝缘本体11干涉配合的干涉部122、位于所述干涉部122后侧且沿横向方向延伸的止挡部123以及突露于所述绝缘本体11后侧的焊接部124。

按照所述导电端子12的接触部121来分,所述导电端子12可分为两排,且上排的导电端子12与下排对应的导电端子12为一组,其中上、下两排导电端子12的接触部121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列。

所述导电端子12还具有将所述焊接部124与所述止挡部123相连的连接部12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125呈l形,其自所述止挡部123的后端面先向后延伸再向下延伸形成,以分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1251及自所述第一连接部1251后端向下侧弯折延伸的第二连接部1252。

其中,上排导电端子12的第二连接部1252沿竖直方向延伸,下排导电端子12的第二连接部1252沿与竖直方向呈一定角度的方向向下且向后倾斜延伸。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12的焊接部124位于下排导电端子12的接触部121下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于所述高度方向上,两排所述导电端子12的焊接部124等高度设置,且沿横向方向排成一排。

请参图1至图3并结合图8所示,所述电路板13具有沿所述高度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三面131与第四面132,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面101与所述电路板13的第四面132之间的距离l1小于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面101与第二面102之间的距离l2和所述电路板13的第三面131与第四面132之间的距离l3之和。

所述连接器与电路板13之间的焊接面103位于连接器的第一面101与第二面102之间。

所述电路板13的上表面设置有若干焊垫133,所述焊垫133沿横向方向排成一排,所述导电端子12与所述焊垫133的上表面接触并形成所述焊接面103,所述焊接面103至所述第二面的距离不大于1/2的连接器高度。其中,所述焊接部124的下表面与所述焊垫133的上表面共面,且均为所述焊接面103。

于高度方向上,所述电路板13的第三面131、第四面132均位于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面101与第二面102之间。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面132与第二面102共面设置。

请参图2至图5并结合图8、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12自后向前插入所述绝缘本体11设置的对应端子槽1141内,所述连接器还具有卡止于所述绝缘本体11后侧以防止所述导电端子后退的后盖14。

所述后盖14具有大体呈矩形状的基体141及凸设于其横向方向上两侧的配合部142,所述绝缘本体11具有向后突伸且沿横向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突伸壁115,所述配合部142与所述绝缘本体11两侧的突伸壁115卡扣定位。

所述后盖14开设有若干沿前后方向将其贯穿的通孔143,所述通孔143分别与所述端子槽1141一一对应且沿前后方向对齐设置,所述后盖14的高度小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高度,且其竖直放置于所述绝缘本体11的安装壁114后端。

所述导电端子12的第一连接部1251插入并收容于对应的通孔143内,上排所述导电端子12的第二连接部1252位于所述后盖14的后侧且贴置于所述后盖14的后表面。

所述导电端子12的止挡部123收容于对应端子槽1141内且抵接于所述后盖14前侧。

请参图10至图11所示,在本发明车用连接器组合的第二实施例中,所述车用连接器组合200的绝缘本体21、导电端子22、电路板23及后盖24均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同,所述导电端子22也自后向前组装入绝缘本体21中,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面201与所述电路板23的第四面23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面201与第二面202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电路板23的第三面231与第四面232之间的距离之和。同时,于高度方向上,所述电路板23的第三面231、第四面232也均位于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面201与第二面202之间。在此不再赘述,以下主要以两个实施例的区别之处加以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所述车用连接器组合200中连接器的第一面201为绝缘本体21的下端面,第二面202为绝缘本体21的上端面。

另外,所述导电端子22的连接部225也呈l形,其自止挡部223的后端面先向后延伸再向上延伸形成,以分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一连接部2251及自所述第一连接部2251后端向上侧弯折延伸的第二连接部2252。于高度方向上,所述导电端子22的焊接部224位于上排导电端子22的接触部221上侧。同样地,所述焊接部224的下表面与电路板23的焊垫上表面接触并形成所述焊接面。

请参图12至图14所示,在本发明车用连接器组合的第三实施例中,所述车用连接器组合300的绝缘本体31、导电端子32及电路板33均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或相同,所述车用连接器组合300的连接器的第一面301与所述电路板33的第四面33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面301与第二面302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电路板33的第三面331与第四面332之间的距离之和。同时,于高度方向上,所述电路板33的第三面331、第四面332也均位于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面301与第二面302之间。其他相似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32自前向后插入所述绝缘本体31设置的对应端子槽内,所述导电端子32的焊接部324向下插入并焊接至所述电路板33上设置的对应焊接孔内。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焊接部324也可与第一、第二实施例中的焊接部124、224一样,沿水平方向延伸以平贴于电路板的焊垫上。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端子32的止挡部323位于对应的干涉部322前侧,且卡止于所述绝缘本体31的安装壁314内部靠前的位置。

请参图15及图16所示,在本发明车用连接器组合的第四实施例中,所述车用连接器组合400的绝缘本体41、导电端子42及电路板43均与第三实施例中类似,所述车用连接器组合400的连接器的第一面401与所述电路板43的第四面432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面401与第二面402之间的距离和所述电路板43的第三面431与第四面432之间的距离之和。同时,于高度方向上,所述电路板43的第三面431、第四面432也均位于所述连接器的第一面401与第二面402之间。

其他相似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本体41具有向后突伸且沿横向方向相对设置的一对突伸壁415以及自对应突伸壁415的后端向前凹陷形成的一对缺槽4151,所述电路板43自后向前插置于所述一对缺槽4151内且将所述绝缘本体41夹置于其两侧设置的限位部434之间。

所述导电端子42包括沿高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排,所述电路板43夹置于两排所述导电端子42的焊接部424之间,每排导电端子42的焊接部424分别与所述电路板43的第三面431或第四面432接触以在所述电路板43的两侧形成焊接面。

本发明各实施例中的车用连接器组合均能够有效降低产品高度,从而满足产品小型化的使用需求,同时能够有效保证车用连接器组合的结构及电性连接的稳定性,其中所述导电端子通过前插或后插的方式组装入绝缘本体内,并通过其两侧设置的干涉部来与绝缘本体干涉配合,以增强导电端子与绝缘本体之间结合的稳定性,避免与对接连接器插拔过程中产生脱落现象;另外,导电端子的焊接部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从而进一步增强电性连接的稳定性。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