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线圈绕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88457发布日期:2019-01-22 18:33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多线线圈绕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线圈绕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多线线圈绕制系统。



背景技术:

电磁线圈在生产过程中,特别是在线圈骨架上缠绕漆包线时,需要在漆包线上施加一个预紧力,以确保在骨架上绕线的密度和线圈的质量,这样就需要一个张力装置对漆包线提供一个张紧力;张紧力过小会影响线圈精度和绕线致密度,张紧力过大则有可能造成断线故障。因此,张力控制的好坏对线圈的加工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双线或多线电磁线圈绕制,为了提供每根线上相等的张力,公开号为cn107481854a的专利文献提供了一种高温超导双饼线圈绕线机,包括两组张力放线机构、两组导线机构、一组收线机构;张力放线机构的力矩电机一的转动轴上设置有磁粉控制器一,导线机构的张力导轮旁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与磁粉控制器一通信连接,使得磁粉控制器一根据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信息调节力矩电机一的转动轴转速,而设置于张力导轮旁的压力传感器反映了张力导轮上高温超导线材的张力,从而为转速调节提供反馈,将反馈信息传递到磁粉控制器上控制绕制速度,方便快捷地实现两个入线带材同时恒张力的控制目的。该绕线机对每根线使用独立的张力系统来保证张力相等,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其一、独立的张力系统的线轴张力控制困难;其二、使用成本高。

另外,现有技术中还存在使用单一的张力系统,由于双线或多线各自对应的放线轴的放线位置动态变化,导致每根线张力无法实现动态张力相等,从而导致绕制后的线圈松紧程度不均匀,影响线圈的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多线线圈绕制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多线线圈绕制系统,包括多个放线机构和一个收线机构,多个放线机构与收线机构之间沿线传输方向依次设有竖直动平衡机构和水平动平衡机构,多个放线机构引出的多根线经过竖直动平衡机构和水平动平衡机构后具有均匀的张力。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竖直动平衡机构包括多个第一动滑轮,第一动滑轮与放线机构一一对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竖直动平衡机构还包括多条竖直滑轨,竖直滑轨与第一动滑轮一一对应,且第一动滑轮滑动连接于对应的竖直滑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动滑轮设有配重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水平动平衡机构包括水平滑杆和设于水平滑杆上的多个定滑轮,所述水平滑杆滑动连接于一滑轨之上,所述定滑轮与第一动滑轮一一对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水平动平衡机构包括多个第二动滑轮和多条水平滑轨,第二动滑轮与水平滑轨一一对应且滑动连接;第二动滑轮与第一动滑轮一一对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水平动平衡机构包括多个第二动滑轮和一条水平滑轨,所有的第二动滑轮均滑动连接于水平滑轨;第二动滑轮与第一动滑轮一一对应。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收线机构包括沿线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并线轮和收线轴。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多个放线机构为单机多线轴放线机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放线机构的数量为2个或3个或4个或5个或6个。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多线线圈绕制系统,使得导线经过竖直动平衡机构和水平动平衡机构平衡导线的张力,实现多线线圈绕制时合成入线张力平衡。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多机放线张力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单机多轴放线机构的导线离线位置的动态变化阶段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多线线圈绕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多线线圈绕制系统的竖直动平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多线线圈绕制系统的水平动平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多线线圈绕制系统的水平动平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另外,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多线线圈绕制系统,针对双线电磁线圈绕制。现有的绕制系统如图1所示,放线轴a和放线轴b放出的线分别使用张力系统a和张力系统b来保证张力相等;但是,独立的张力系统的线轴张力控制困难且使用成本高。如果采用单一的张力系统,由于放线轴a和放线轴b的放线位置在动态变化(如图2所示),容易导致绕制后的线圈松紧程度不一。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实施例创造性地开发了双线线圈绕制系统;具体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多线线圈绕制系统,包括两个放线机构和一个收线机构,两个放线机构与收线机构之间沿线传输方向依次设有竖直动平衡机构和水平动平衡机构,两个放线机构引出的两根线经过竖直动平衡机构和水平动平衡机构后具有均匀的张力。具体地,两个放线机构分别为放线轴a和放线轴b,放线轴a与放线轴b同轴,即放线轴a和放线轴b合为一体为单机双线轴放线机构。其中,放线轴a和放线轴b共用一个张力系统。

竖直动平衡机构包括两个第一动滑轮,第一动滑轮与放线机构一一对应。具体地,第一动滑轮a与放线轴a对应,放线轴a引出的线穿绕第一动滑轮a使第一动滑轮a悬空。第一动滑轮b与放线轴b对应,放线轴b引出的线穿绕第一动滑轮b使第一动滑轮b悬空。通过第一动滑轮a、b的自由运动,可以实现线传输的竖直动平衡。另外,第一动滑轮a和第一动滑轮b上还可以设有配重件,以便提高线的张力。

水平动平衡机构包括水平滑杆1和固定在水平滑杆1上的两个定滑轮,水平滑杆1滑动连接在滑轨2之上,定滑轮与第一动滑轮一一对应。具体地,定滑轮c与第一动滑轮a相对应,且定滑轮c位于第一动滑轮a的上侧,由第一动滑轮a引出的线穿绕定滑轮c;定滑轮d与第一动滑轮b相对应,且定滑轮d位于第一动滑轮b的上侧,由第一动滑轮b引出的线穿绕定滑轮d。通过水平滑杆1在滑轨2上左、右滑动,可以实现线传输的水平动平衡。

收线机构包括沿线传输方向依次设置的并线轮3和收线轴4,每个定滑轮与并线轮3之间设有一个合线张力机构,即总共包括两个合线张力机构。合线张力机构包括两个张力导轮5,两个张力导轮5处于同一直线;而且,两个合线张力机构并列布设。并列布设的两个合线张力机构的中轴方向对应布设并线轮3。具体地,定滑轮c引出的线通过合线张力机构的两个张力导轮,线在两个张力导轮的穿绕方向相反;定滑轮d引出的线通过合线张力机构的两个张力导轮,线在两个张力导轮的穿绕方向相反;接着两线汇聚至并线轮3进行并线,并线后的双线通过绕线机绕制在收线轴4上。

本实施例的多线线圈绕制系统,使得两根导线经过竖直动平衡机构和水平动平衡机构平衡导线的张力,实现双线线圈绕制时合成入线张力平衡,可以适用于无感线圈的绕制。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多线线圈绕制系统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竖直动平衡机构的结构不同。

具体地,如图4所示,竖直动平衡机构包括两个第一动滑轮和两条竖直滑轨,竖直滑轨与第一动滑轮一一对应,且第一动滑轮滑动连接于对应的竖直滑轨。具体地,第一动滑轮a1滑动连接在竖直滑轨6上,第一动滑轮a1通过滑动支架与竖直滑轨6连接,滑动支架在竖直滑轨6上可以自由滑动,现有的滑动连接方式均可。第一动滑轮b1滑动连接在竖直滑轨7上,第一动滑轮b1通过滑动支架与竖直滑轨7连接,滑动支架在竖直滑轨7上可以自由滑动,现有的滑动连接方式均可。通过第一动滑轮在对应的竖直滑轨上自由滑动,可以实现线传输的竖直动平衡,还能提高线传输的稳定性。

其它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的多线线圈绕制系统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水平动平衡机构的结构不同。

具体地,如图5所示,水平动平衡机构包括两个第二动滑轮和两条水平滑轨,第二动滑轮与水平滑轨一一对应且滑动连接;第二动滑轮与第一动滑轮一一对应。具体地,第一动滑轮a引出的线穿绕第二动滑轮e,第二动滑轮e通过滑动支架与水平滑轨8连接,滑动支架在水平滑轨8上可以自由滑动,现有的滑动连接方式均可。第一动滑轮b引出的线穿绕第二动滑轮f,第二动滑轮f通过滑动支架与水平滑轨9连接,滑动支架在水平滑轨9上可以自由滑动,现有的滑动连接方式均可。通过第二动滑轮e、f分别在水平滑轨8、9上的自由滑动,可以实现线传输的水平动平衡,实现结构的多样化。

其它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的多线线圈绕制系统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水平动平衡机构的结构不同。

具体地,如图6所示,水平动平衡机构包括两个第二动滑轮和一条水平滑轨,两个动滑轮均滑动连接在水平滑轨之上;第二动滑轮与第一动滑轮一一对应。具体地,第一动滑轮a引出的线穿绕第二动滑轮g,第二动滑轮g通过滑动支架与水平滑轨10连接,滑动支架在水平滑轨10上可以自由滑动,现有的滑动连接方式均可。第一动滑轮b引出的线穿绕第二动滑轮h,第二动滑轮h通过滑动支架与水平滑轨10连接,滑动支架在水平滑轨10上可以自由滑动,现有的滑动连接方式均可。通过第二动滑轮g、h在水平滑轨10上的自由滑动,可以实现线传输的水平动平衡,实现结构的多样化。

其它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的多线线圈绕制系统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

放线机构的数量还可以为3个或4个或5个或6个或7个等,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相应地,第一动滑轮、定滑轮、合线张力机构的数量均与放线机构的数量一致,具体的布设位置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可以实现各种多线线圈的绕制,满足不同场合的应用。

其它结构可以参考实施例一。

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及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依据本发明提供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上会有改变之处,而这些改变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