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接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89278发布日期:2018-10-30 23:28阅读:25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接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配件,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接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一般是使用两个通过线缆连接的充电接头来充电的,其中一个充电接头插接在汽车上,另外一个充电接头则外接电源,采用此方法结构繁琐,不便于操作。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接头装置,不仅能够实现操作便捷,而且节省用户使用时间,同时降低成本。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接头装置,包括充电接头和与充电接头相插接的凹槽主体,所述充电接头包括绝缘板,所述绝缘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正极板和第一负极板,所述第一正极板和第一负极板之间设有若干固定器,所述凹槽主体内部设有对置凹槽,所述对置凹槽一侧设有若干正极活塞,所述对置凹槽另一侧设有若干负极活塞,所述正极活塞外部安装有与第一正极板相对应的第二正极板,所述负极活塞外部安装有与第一负极板相对应的第二负极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正极板与第二负极板之间距离小于其上部分凹槽主体的间距。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板的前端设有顶头。

进一步地,所述顶头的形状为半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器的数量为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不仅能够实现操作便捷,而且节省用户使用时间,同时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头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1、充电接头;2、凹槽主体;3、绝缘板;4、第一正极板;5、第一负极板;6、固定器;7、对置凹槽;8、正极活塞;9、负极活塞;10、第二正极板;11、第二负极板;12、顶头;13、充电架;14、车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电动汽车充电接头装置,包括充电接头1和与充电接头1相插接的凹槽主体2,所述充电接头1包括绝缘板3,所述绝缘板3 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正极板4和第一负极板5,所述第一正极板4和第一负极板5之间设有若干固定器6,所述凹槽主体2内部设有对置凹槽7,所述对置凹槽7一侧设有若干正极活塞8,所述对置凹槽7另一侧设有若干负极活塞9,所述正极活塞8外部安装有与第一正极板4相对应的第二正极板10,所述负极活塞9外部安装有与第一负极板5相对应的第二负极板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在凹槽主体2内部未接充电接头1时,所述第二正极板10与第二负极板11之间距离小于其上部分凹槽主体2的间距。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绝缘板3的前端设有顶头12,通过顶头12 便于更快捷的顶开第一正极板4和第一负极板5。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顶头12的形状为半圆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器6的数量为2个,根据需求合理设置固定器6的数量。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通过具体使用方式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在具体使用时,根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电动汽车充电接头装置,凹槽主体2的凹槽口是向下安装的,其悬挂在充电架13上,充电接头1利用固定器6将其固定在车顶14,当电动汽车需要充电时,电动汽车缓慢行驶,将充电接头1缓缓插入凹槽主体2中,充电接头1将第二正极板10和第二负极板11顶开,第二正极板10和第二负极板11夹住充电接头 1,从而使充电接头1的正极与凹槽主体2的正极相连,从而使充电接头1的负极与凹槽主体2的负极相连,则开始充电,当充电完成后,电动汽车正常驶出即可。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不仅能够实现操作便捷,而且节省用户使用时间,同时降低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